•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訪談過程

第二節 訪談過程

由於本研究擬採取質性研究的方式,而質性研究主要的研究工具 就是研究者本身,研究者的學經歷與背景知識將會對研究的分析與詮 釋有很大的影響。研究者本身是男性,進行資料蒐集的研究場域又是 研究者服務了十五年的英盛國中,最適合研究這個主題。在進行研究 之前,研究者在台師大學校行政夜碩班進修,研一時修習了「教育研 究法」、研二時修習了「質性研究」及「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從課程 中學習到研究方法的設計與進行步驟,也在譚光鼎教授的課堂上參與 討論與性別有關的議題。研究者平時也會閱讀與質性研究、教師生 涯、男性研究和男性運動相關的文獻與資料,希望自己在進入現場訪 談時,能有更紮實的背景知識和訪談技巧。在訪談進行之前,研究者 會先準備好與指導教授討論過的訪談大綱、錄音器材和訪談日誌,以 求能將所有研究參與者所提供的資訊完整忠實的記錄下來。

一、正式訪談實施前

正式訪談進行前,研究者已經先於 2007 年 8 月 23 日帶著與指導 教授討論過的訪談大綱,和資深國中男教師進行過初步的訪談,以作 為「前導研究」(pilot study)。所謂前導研究,是指事先在一部份的樣 本身上做測試,以檢測研究的可行性與有效性。透過前導研究的實 施,可以讓研究者先行得到修正研究工具的機會,也就是修正研究者 自我的態度信念與訪談的方向,期能藉此獲得更清晰的問題意識,建 構出較具體的訪談問題,以利之後正式研究的進行。

在進行過前導研究後,研究者發現原先所預想的一些問題似乎語

意較為模糊,造成研究參與者在回答問題時較容易產生困難;而欠缺 前後連慣性的提問方式,也使得研究參與者在回想過去經驗時,必須 以跳躍式的思考方式來回答,造成研究參與者在接受訪談時容易感到 疲憊。因此,研究者事後又重新再一次的回顧文獻內容,並檢視訪談 初步所得的結果,反省研究者訪談時的語氣、態度和與研究參與者的 互動關係,綜合整理後,研究者在訪談問題的敘述上再加以潤飾、語 意更具體化,並修正部分原先所預設的問題。

二、正式訪談的實施

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進行正式訪談的次數為二次。訪談時間與地 點都是以研究參與者方便為考量,研究者盡量配合。然而,有幾位研 究參與者因為臨時課務調整的關係,在時間上較不容易掌握,因而導 致訪談時間不能依照原先約定來進行,幸好這些偶發狀況,並未耽擱 到研究的進行。另外,為了不讓研究參與者因談話時間過長而感到疲 憊,每次訪談進行時間預定大約在 1.5 小時至 2 小時之間。其中有幾 位研究參與者較為健談,也很樂意分享自己的一些經驗想法,基於訪 談是一種互動的過程,不只是將已經存在的客觀事實挖掘出來,更是 研究者與受訪者共同建構新的意義(畢恆達,1996)。所以有幾次為了 不打斷交談,造成訪談時間超過預期所設定,但也盡量都以二小時為 限。

為了營造談話需要的情境,第一次訪談進行時,研究者開始會以 較輕鬆的方式和研究參與者聊天,目的是建立互信關係、讓受訪者充 分瞭解研究者的背景資料以及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主題的原因,至於 接下來的訪談之內容結構,則是以 Seidman(1991)提出下列三個環 環相扣的步驟來進行(轉引自潘慧玲,2003):首先是「聚焦於個人生 命史」,就是從研究參與者個人早期經驗開始,重構其至今為止的個 人生命史,以從中瞭解經驗的意義為何。其次為「聚焦於經驗之細 節」,在這一階段時,研究參與者應協助受訪者重建其經驗的細節,

而不是詢問研究參與者對於經驗的意見。最後是「經驗意義之反思」,

研究參與者在此階段陳述其經驗之意義,研究參與者的陳述應該要能 呈現經驗在其生活中的知識與情感上的關連性,為了讓研究參與者反 映出更多對自身經驗的豐富意涵,研究者應該審慎拿捏訪談問題的內 容與取向。

基於以上步驟,研究者不會完全遵照訪談大綱來提問,有時候受 訪者會有其他相關的想法時,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也會有一些意見的 交流,造成談話脫離主題而拖延到訪談的時間,研究者會盡量以不打 斷研究參與者意見表達為原則,慢慢將談話帶回主題。因此第一次訪 談所蒐集到的資料,有許多未盡深入的部分,此部分等到第二次進行 訪談時再加以補足。儘管研究者事先已擬定好訪談大綱,但訪談過程 中,基本上仍是保持開放的談話態度,讓研究參與者暢所欲言。但為 了避免訪談時間拖延太久,某些時間仍會依大綱提出較為結構式或深 入特定的問題,藉以確實蒐集有關特定問題或假設的資料。例如:與 E 的第一次訪談時,因為晚自習的休息時間人來人往聲音吵雜,因此 沒有蒐集到研究參與者對於國中教職為女人的工作的相關看法。但研 究者返家後立刻盡快將所有訪談內容做成逐字稿,並在與 E 的第二次 訪談時重複提問,以補足第一次訪談時資料蒐集不全之憾。

第二次訪談之進行,乃是在第一次訪談過後,研究者認為可以再 深入瞭解或需要增加提問的問題,作為補充之用。在進行第二次訪談 時,由於研究參與者已有先前接受過第一次訪談的經驗,對於訪談的 內容與回答方式也較為瞭解,因此在第二次的訪談時,無論是對彼此 的熟悉度,或是對問題的瞭解度,都較先前第一次訪談來的得心應 手,時間上也較無耽擱。另外,於第二次訪談時,研究者也會請研究 參與者檢視第一次訪談的逐字稿之內容是否無誤,並填寫意見回饋 表,以提供研究者自我反省與修改的機會。在二次正式訪談結束之 後,若有其他需要補充說明之處,視研究參與者時間的方便,將再以 電話訪問或電子郵件往來輔助。本研究進行訪談的時間如表 3-3:

表 3-3 與研究參與者訪談的日期與時間

化名 第一次訪談日期 訪談時間 第二次訪談日期 訪談時間 趙老師 2007/09/04 2 小時 2007/11/26 30 分鐘 錢老師 2007/08/23 1.5 小時 2007/09/03 1 小時 孫老師 2007/09/27 2 小時 2008/03/07 50 分鐘 李老師 2007/09/06 2 小時 2007/10/02 50 分鐘 周老師 2007/09/12 1.5 小時 2007/10/02 50 分鐘 吳老師 2007/11/27 2 小時 2008/03/07 40 分鐘

三、訪談的場所

畢恆達(1996)認為談話往往需要情境的,研究參與者有時需要 時間慢慢進入感情的世界。在訪談的過程中,如果研究參與者的生命 情感被觸動了,深刻的體驗及如湧泉而出。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都是 在台北縣英盛國民中學服務,大部分都有擔任導師,他們除了教學工 作還要忙於班級經營,而擔任專任教師的,因為課務繁重也很少有休 息的機會,為了要讓研究參與者在訪談時不因環境的干擾而影響訪談 情緒,所以本研究地點都由研究參與者主導決定,所選定的訪談場 所,多為研究參與者服務的學校辦公室或家裡。而由於訪談的進行需 要全程錄音,所選定的場所也盡量選擇較安靜的空間。

然而,幾位研究參與者因排課或調、補課的關係,能接受訪談的 時間較少,因此訪談多是利用下班之後或是假日的時間來進行。而這 個時段通常是比較吵雜的,也造成有些錄音品質不盡理想。在這方 面,第一次訪談的錄音內容如果出現無法辨識的情形,研究者會將研 究參與者先前回答的大致內容與態度記錄下來,於第二次訪談時再請 教相同的問題,這麼做除了可以檢視研究參與者回答的一致性之外,

也便於再次確認訪談資料的正確性。

四、訪談時所遭遇到的困難 1.敏感性話題

因為本研究設定的研究對像是「未兼任何行政職務的國民中學男 教師」,所探討的主題又涉及這些男人背負著文化傳統中的父權包 袱,又不得不在女性領導下扮演和傳統不同的性別角色。或許就是因 為「男兒有淚不輕彈」堅忍不拔的刻板印象,當研究者觸及男教師在 職場與家居生活中被歧視與不平等的被對待經驗時,有幾位研究參與 者在這個部分的回答都無法深入,甚至以沒想過或不知如何回答來回 應研究者。這部分又是造成男性性別情結的重要基礎,因此研究者必 須多方提供回答的線索後,這幾位研究參與者才能從中去選擇做回 應,不過研究者會擔心過多的提示會牽引研究參與者回答的方向,這 樣的訪談品質無法觸動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情感。另外,對於有些較隱 私的問題,有些研究參與者回答的會比較保留或不願意再談,研究者 也不便強加追問,讓研究參與者感到有壓力產生不悅的感覺,這些都 是訪談時需要克服的瓶頸。

2.與研究參與者的關係

由於研究者曾經是該校教務主任與研究參與者大都熟識,不是

「同事」就是過去的「長官部屬」或「學長學弟」,在訪談過程中,

有些研究參與者會因為與研究者的關係,回應一些研究參與者認為研 究者希望的答案,或迎合研究者的喜好而回應,這個情形也是研究者 感到較為棘手的部分。當研究者察覺這種情形出現時,研究者必須拋 開「同事」、「長官部屬」或「學長學弟」的角色關係,依據研究倫理 的承諾告知研究參與者。當然,研究參與者也都會接受研究者的說

有些研究參與者會因為與研究者的關係,回應一些研究參與者認為研 究者希望的答案,或迎合研究者的喜好而回應,這個情形也是研究者 感到較為棘手的部分。當研究者察覺這種情形出現時,研究者必須拋 開「同事」、「長官部屬」或「學長學弟」的角色關係,依據研究倫理 的承諾告知研究參與者。當然,研究參與者也都會接受研究者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