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近年來,幽默與創造力相關的文獻中顯示,多數國中生之幽默風格,受家庭、同儕、

班級等因素,影響甚鉅(王虹惠,2010;湯佳偉,2011;葉季蓉,2009)。國中生身心發 展,隨著身體的巨大改變,在心理層面產生錯綜複雜的矛盾情緒,團體中的優勢成員利

25

國中生的幽默理解可分為喜感、笨拙、出人意料三種類型,班級中的幽默人物大多 具有滑稽的形象及誇張的行為表現,誇張是一種常見的幽默表現手法;在生活中,常見 到誇張手法的運用,並為眾人帶來許多笑聲(張鈺萱,2014)。而誇張和被扭曲的滑稽形 象能產生滑稽感(姚一葦,1978),越是誇張離奇的形象或行為,可笑性及幽默感越強。

國中生的幽默表現,與青春期中的內心衝突有關,相關研究指出,兒童說出的笑話 主題,多半和他們內心的困擾或衝突有關(蔡思賢,2009)。Martin 將幽默風格分為產生 聯繫型、自我提升型、攻擊型及自我攻擊等四種幽默風格,此四種風格與自尊及情緒智 慧的面向呈現相關,其中情緒智慧包含五個分量表:情緒認知、情緒表達、正向激勵、

情緒調節、情緒反省(任育瑩,2009;何宜錚,2008)。

而在幽默表現中,國中生最常採用「機智反應」和「肢體動作」兩種方式來表現幽 默,較少採用「貶低別人」和「貶低自己」的方式。在影響國中生幽默表現的因素方面,

以「接收到媒體的幽默訊息量」及「國中生對幽默訊息的評價」之影響力較大,「班級的 幽默表現氣氛」和「家人的幽默表現」影響力較小(王虹惠,2011),而「逗別人笑」、

「暴力攻擊」、「自我傷害」可視為最常見的國中生壓力釋放三種典型行為(何宜錚,2008;

葉季蓉,2009;蔡思賢,2009)。

近年來,幽默與身心健康、教學及團體動力學之間的相關研究,大多著重在量化的 呈現,對於個體的深入探究則較為少見。Rouff 指出,越被友伴評為有幽默感的兒童,

越有創造力;而越有創造力的青少年,越能了解幽默,對幽默感知能力及鑑賞力也較強,

及較有能力產生幽默的事物(楊翠凌,2005)。

為更深入了解國中生幽默表現情形,茲將近年來針對國中生幽默風格之相關研究整 理如表 2-4:

26

27

從國中生幽默相關研究中可發現,國中生傾向使用正向的幽默風格,其中以「自我 提升型幽默」層面最高;但以性別而言,男生比女生較會表現出攻擊型幽默風格;而就 年級而言,且年級越高者較易表現出負向的幽默風格(何宜錚,2008;黃佩真,2013)。 國中生幽默風格之形成受人格特質、家庭影響甚鉅,且其幽默表現受他人評價的影響相

28

第四節 自我知覺創造力

本節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自我知覺概念、發展及相關研究的探討,第二部分為 創造力之定義及內涵,第三部分為自我知覺創造力與他人觀察的綜合探討。

自我知覺

知覺是指各體將資訊選擇、組織和解釋的過程(Sarah & Arthur‚1992),知覺的歷程 之一為由下而上直接從訊息的特徵來辨識,並組織而成的概念,另外則是由上而下,從 原本既有的經驗及識中出發,對所感覺到的訊息加以判斷。

知覺產生的階段係由影響訊息選擇的因素,即個體之偏好、需求、預期,進而進入 訊息的組織,即將空間上相接近的同類訊息組成關聯的刺激,視為構成整組架構的單位,

並將相類似的訊息視為一構成的共同單位,即使知覺到訊息並不完整,仍能將部分訊息 推論組成一個整體(李燕、李浦群譯,1996)。

自我知覺是組成「自我」的重要心理名詞,是一個人通過對自己行為的觀察而對自 己心理狀態的認識,是個人主觀經驗與外在環境回饋理所造成的產物(曾郅絜,2005); Bem 於 1972 年提出「自我知覺理論」之自我知覺的內涵包括動機、信念、推斷意義、

情緒、記憶、注意力、瞭解自已、瞭解他人、預測、做決定等。人們在知覺他人時要通 過其外部特徵來認識其內部的心理狀態,也透過同樣的方式認識自己的行為動機、思想 意圖(楊婷雅,2009);自我知覺和社會知覺是密切相關的,自我知覺是在社會知覺中進 行的,人在認識別人時同時也學習認識自己,接受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形成對自己的認 識;自我知覺的本質是複雜的,並非單一模式,個體的真實表現及想像行為皆是自我知 覺歷程中的重要原料。

29

Harter 於 1985 年提出個體藉由情境中自己的行為、思維與感受中做出更瞭解自己的 推斷,Harter(1989)更進一步提出檢測青少年自我知覺感受的方法,分別以學術能力、

運動能力、行為舉止、緊密友誼、異性吸引力與工作能力八個普遍的自我價值面向來加 以檢視。張春興認為個體對自己的知覺是感受到自己在此時此地的身心狀態(張春興,

1989),Cairns 則認為自我知覺是發展上多重的結果,會隨著年紀和環境脈絡而改變(

Cairns‚1991)。

自我知覺亦指個體對自己立即經驗到的一種想法、感受和行為,是一種對自我的直 接意識,會受到個人的經驗和環境影響(Robert‚1988)。曾瑞貞,曾玲緡(2000)個體 對自己的定義和評估是自我知覺所造成的結果,且個體的自我知覺比個體的真實情況更 能影響個體的行為表現。

Sarah 與 Arthur(1992)提出自我知覺是對自己的定義與評估,其內涵包括:

一、自我概念:即個體對自己是什麼樣一個人的看法,是依據成長的過程逐漸形成,

並經由個人所認定的各種角色來定義。

二、自我形象:對自我概念的知覺,是由自我評價而來,並且受到個體的主觀經驗 及他人觀感之影響,自我印象亦受自我實現預言影響,也就是個體對自我實現 的預想,是藉由與他人溝通及互動作為媒介,讓自我印象逐漸成真;而自我知 覺則會過濾他人的訊息而影響對自我的印象。

三、自尊:對自己正面或負面的評價高低,屬於自我概念的評價層面,自尊不只影 響溝通,也影響他人對個體的知覺。

自我知覺是涵蓋上述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與自尊三部份,所形成之個體對自我評價 與定義的整體系統。

30

創造力

創造力是一個複雜的概念,無法用一句話或一個定義來完全說明,不同學者從多元 的面向來探討創造力,以下就創造力之定義及其內涵做說明:

創造力的定義

創造力的字源來自拉丁文的 Creatus,原意為製造或製作,或按字面解釋為生長;

依據韋氏大字典的解釋,有賦予存在的意思。創造力是一個複雜的現象,是一種「症候 群」或「複合體」(Runco‚1994),涉及不同的認知及社會歷程,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包括性格、基因、社會、環境與文化(邱皓政等譯,2008)。研究創造力之學者所持觀點 及立場的不同,對創造力解釋也有很大的分歧(吳秀娟、潘裕豐,2007),Lubart 認為要 為創造力下定義須綜合心理學之不同取向及理論上做整合(蔣國英譯,2007)。

Osborn 首先提出創造力是一種想像、先見和構思新奇觀念的能力(Osborn‚1953), Rhodes 提出 4P 理論,他認為創造力著重於創造者人格特質(person)、創造者心理歷程

(process)、創造力產品( product )以及創造力環境(place),及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 用(Rhodes,1961)。創造力是利用思考的能力,經過探索的歷程,藉敏覺、流暢與通的 特質,做出新穎與獨特的表現(賈馥茗,1976),Williams 提出創造力為變通力、流暢力、

獨創力和精密力等四種能力的表現,並認為有創造力的人具有好奇心、想像力、挑戰心 和冒險心等人格特質(Williams‚1980);Amabile 則認為創造力的表現就是經過專家評定 為有創意反應或工作的產出,而產出乃是領域、創造力相關技能和內在動機三者互動的 結果(Amabile‚1983)。

創造力包括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和精密力(Torrance‚1984),是創造性人物,以 其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發揮其好奇想像、冒險、挑戰的人格特質,運用其習得的創 造技術,透過靈活有效的創造性歷程,表現出流暢、變通、獨創、精進的能力,獲得新

31

穎、獨特、稀奇、與眾不同、利人利己的觀念行為與產品的總和(李錫津,1987),Sternberg 從智力、認知思考、以及人格動機三層面探討創造力的本質,主張「創造力三面說」(three face model of creativity),強調創造力是三者交互作用的結果(Sternberg‚1988)。Simonton 提出 6P 理論,認為創造力著重於創造者(person)的人格特質心理歷程(process)、創 造力的產品(product)、環境(place)的交互作用,在適當的壓力(press)產生結果,

並且具有說服力(persuasion),由專家認定受創意的表現,(Simonton‚1988)。

陳龍安(1991;2012)則認為創造力是指個體在支持的環境下結合敏覺、流暢、變

通、獨創、精進的特質,透過思考的歷程,對於事物產生分歧性的觀點,賦予事物獨特 新穎的意義,其結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別人獲得滿足,他綜合 Guiford、Torrance 與 Williams 的論述,將創造力分成:敏覺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和精進力等五個分 項,現已成為創造力課程設計中積極營造的部份。吳武典(1997)認為創造力是一種高 層次的心智能力或思考能力,具變通、新奇原創、精練且有意義價值的行為表現,人們 不是天生具有創造力而需靠後天培養。

毛連塭(2000)指出創造力有時是一種理性的表現,有時卻是非理性的表現,他認

為創造力需要智能的基礎,也需要有知覺、認知、聯想、趨合和符號化、概念化的能力,

更需要有創造性的人格特質和環境,所以是一種獨特的能力;郭有遹(2000)指出創造 是個體或群體生生不息的轉變過程,以及智情意三者前所未有的表現,其表現結果使自 己、團體或該創造的領域進入另一個更高層的轉變時代。

潘裕豐(2006)認為創造力的本質可以歸納認知本質: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

精密力,情意本質:敏覺、冒險、挑戰、好奇,他並以創造的本質為本,以三個定義來

精密力,情意本質:敏覺、冒險、挑戰、好奇,他並以創造的本質為本,以三個定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