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採取訪談法來蒐集資料,相關的語言及文字資料需要以編碼方式,整理成有 系統的文字資料,以下針對資料整理檢核及內容分析編碼進一步說明。

資料整理

訂定研究面向及問題

透過文獻探討、研讀與研究相關理論、相關資料的整理及檢視研究過程中,檢視 每個階段的面向、訪談大綱是否合宜,並仔細核對確認研究過程中,相關細節是否與 本研究欲探究的主題緊密契合。

資料處理

本研究採取的方法為半結構式訪談,訪談時,鼓勵受訪者談論自身經驗,也鼓勵 談論自身以外,如家人、同儕間的看法;訪談過後,於一星期內將訪談內容打成逐字 稿,並且將訪談時,受訪者之非語言表達,如口氣、表情、眼神等、詳實記錄於逐字 稿中;以期達到受訪者當下的訪談內容足以清楚呈現(林佩璇,2002)。

逐字稿內容完成後,請受訪者審視逐字稿內容是否如實呈現,如有任何建議或指 正再將內容書寫於訪談逐字稿回條中,研究者將一併更正。每位受訪者建立專屬資料 夾,將其班級同儕推選問卷結果、訪談錄音檔、個人背景資料、訪談逐字稿等相關內 容作有系統之檔案管理。

43 資料編號方式

訪談記錄編號,依照訪談對象及探討的主題兩大項目做分類。

(一) 訪談對象的編號方式

1. 研究主體

第一個英文字母均以 S 作為代碼。第二個數字代碼為號序,依據班級同儕推 選的進度編號,1 號為問卷回收最快的班級,9 號為問卷回收最慢的班級,九位研 究主體依序為;S1、S2、S3、S4、S5、S6、S7、S8、S9。

2. 研究主體之同儕推選問卷

每位研究主體均有班級同儕推選問卷結果作為綜合分析輔助資料,每份問卷 結果資料,第一個英文字母均以 p 作為代碼,第二個數字代碼為號序,對應該班 級推選出的研究主體,如 S1 的開放性問卷結果資料即以 S1-p1,S2 的開放性問卷 結果資料即以 S2-p2 代表,以此類推。

(二) 受訪內容代碼

根據待答問題,本研究在探討班級中幽默人物自我知覺創造力情形,依據受訪 對象、訪談日期、逐字稿頁碼(以 p 加上頁碼)表示作為編碼之分類。如 S1 學生受 訪日期為 103 年 10 月 8 日,則將內容代碼編為 S1-1031008-逐字稿頁碼表示;S2 學 生受訪日期為 103 年 10 月 13 日,則將內容代碼編為 S2-1031013-逐字稿頁碼表示;

以此類推。

訪談內容中,若涉及研究者之隱私問題以「○○」符號表示;若受訪者有非語言 的眼神、肢體等表示,以「()」附註說明;若受訪者有停頓或思考中未回答之情況,

以「…」表示。

44

資料分析方式

研究者依照以下資料步驟分析:

反覆閱讀訪談逐字稿與同儕互評問卷

訪談內容轉譯為逐字稿後,必須在適當之處加註訪談參與者的非語言訊息,並送 交訪談參與者過目、補充,之後再針對其修改之處進行修正。因此研究者須反覆閱讀 訪談內容,並回顧訪談札記內容,確認逐字稿內容,並詳實記錄訪談者受訪時的口氣、

神情、肢體動作等,以保留資料的真實性及完整性(紐文英,2014)。

針對開放性問卷部分資料,根據各項題意所得之文字描述做分析,分別依照同儕 對研究主題所描寫之人格特質、幽默模式及創造力表現三個面向作整理,用以輔助研 究者對研究主體個人特質及自我知覺創造力部分做分析。

整理相關意義單元

面對龐大的語言資料,將語言資料繕打成為文稿後,必須仰賴一套「編碼系統」

來重新組織資料(潘慧玲,2004)。檢視文稿中,受訪者常出現的名詞、片語,都可能 代表其行為或思考模式,反覆出現之事件或情緒,予研究者繼續探究的線索(附錄七)。

補足遺漏訊息,給予相關意義單元編碼

將重複性高的事件、行為等資訊紀錄成為一組欲探討的課題,再找出可以代表此 課題的名詞做為主題,過程中檢視是否有遺漏的訊息,逐項比對並列舉各項名詞作為 編碼之名詞,最後組織成為一套編碼系統(黃筱嵐,2010)。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