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語文學習與文化學習:文學語彙的力量

文本分析之架構與統合:橫光利一〈春天乘馬車來〉

5. 語文學習與文化學習:文學語彙的力量

個主題.同個時代的關心,讓學習者在教室以外的地方也能自行「閱讀」,並且結合學習與創 造等閱讀的擴大與發展。

5. 語文學習與文化學習:文學語彙的力量

在外語教育的場域,閱讀文學作到底有什麼意義、應該把學習目標及指導依據放在什麼 基準,現今這些都是棘手的問題。依照日本的文學教育,有人提議說「要修正以往偏重詳細 讀解文學文章,要加強指導學生擁有自己的想法,並具有敘述邏輯意見的能力,還有因應目 的或場景適當表達的能力,為了達成此目標,要確實養成學生讀解的能力及喜好讀書的態度。

例如讓學生充分練習演講或說明事情、互相交談或討論、寫信、整理記錄或報告等等。」74。 也就是說日本的國語教育中的文學教育,一改以往的詳細讀解,轉變為培養更實用的語言能 力。並且新的學習指導要領也承襲了這個方針,將「說、聽、寫、讀」放在學習目標的最下 位。連日本方面對文學教育的改革方向也顯示出對於「文學閱讀」的懷疑。

「日本名著選讀」這一個科目,在台灣的大學日文系裡,是以學習高級日語為目標,當做 認識日本的教養科目,大致編排在大三或大四的課程裡。依單純的表面認識而被定位的「日 本名著選讀」,具有被空洞化的危險宿命。只要所謂實用的語言能力停滯於學習的層次上,對 於教師以及學生都非常容易偏向詳細解讀表面的文章之教學方式。所以,對於語彙的學習無 法跳脫出初級階段的統一性,甚至不論是擁有個性的多樣批判意識及東西,與隱藏於社會的

「他者」相關的「生」的邏輯認識,都沒辦法做到。結果不僅造成對日本文化沒有自覺性,

更導致成沒有發展性的封閉狀態。

的確在現今情報化、消費化、外國文化的植民地方化浸透的社會上,我們生活在將自己 國家的社會認知,甚至是世界認知均質化、片斷化的危險當中。易被輕視的「文學閱讀」總 被錯認為是外語學習者為了學習到更精緻、更實用的語言能力的學習方法。頂多被當做是「記 號」的「文學語彙」,在日本的文學教育裡,或是在外語中的文學教育裡,大概也是被定位為 相似的位置。對於發生在自己四周的所有事件、他者的存在、以及社會認知,依表現行為所 蘊釀出來的自我認知、對同質化及相對化的自我意知的運作方式等等,這個冷淡的社會阻礙 了在與他者之間的關係中,自我所動搖的內心世界主題的再構成。因此人們越來越被牽引到 扭曲的自我掌握的方向,被困在無法譬喻的「不安」裡。要怎麼做,才能將被提示的他者,

也就是作家的觀點當成有效的類似體驗、或是好好咀嚼存在的意義,以及去理解潛藏於現實 社會深層的「生的意義」、「生存的概念」呢?存在於語彙內部的力量是很重要的關鍵。

因此,筆者在教育的現場再三強調以吟味「語彙」為中心的「他者認知」.「社會制度之 理解」的文學教育。隨著與文學語彙相遇,能夠喚起深切的感動及批判的意識,切入作品構 造的框架,進一步地透過語彙的力量,重新質疑各個人物的生存方式。所以筆者在此,首先 避開了以往文學作品詳細解讀的方式,提出有別於實用語彙的「文本閱讀」。並且為了避免「閱 讀」的封閉性的事態發生,希望可以正面地掌握住根據關鍵詞所做的各種解釋。

74 教育課程審議会「中間まとめ」1999.11

我常常看到「心是人生最大的戰場」這句廣告詞。在夏目漱石《心》這部作品就曾表現 出駕御我心的困難度,如今就更不用強調了。至於要具備什麼程度的語言能力才算夠的這個 問題,並不是隨便統計幾個數字就能夠說明。所有的語言表現,不用說都是社會所共有的一 種約定俗成的東西。培養出具有自由運用的能力,在日語教育的場域是沒有例外的。但是真 正的人性理解、在自我當中的他者這種自他認識以及世界形象,是更大的世界性的約定俗成。

透過有力的表現方法,去確認生存的意義,才是文學語彙的最大力量。,因他者認識而生的 自我的再發現以及再檢討,是在文學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好好掌握的。

就如以上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所示,可以看出非日常性的語彙也會造成困惑的現象。就算 是解釋共同體或文化共同體也對於非日常性的體驗及語彙問題議論紛紛,那麼,外語學習者 要達到什麼樣的內在作品理解才算適當呢?舉例來說,這部作品裡「死」的壓迫狀態和夫婦 吵架的形式以及文體表現的背後所隱藏的作者的創作意圖等等,只是單純的對主角而言嗎?

在文學的虛構當中喚起了這種問題意識,相反地將概念化的文學語彙及描寫具象化.具體化,

我希望能以這種豐富的感受方式做為文學教育的目標來教導學生。所以學習者所追求的收 穫,並不是一些教訓或主題。就算是以隨便得態度來瀏覽「構造閱讀」也沒關係。我希望能 教導學生的是在讀完文學「語彙」之後,能夠深切地加以反覆閱讀玩味的課程。文學教育是 為了讓學生讀解出意義深遠的語彙的教育。因此有些表現上的錯誤並不重要。

我所做的結論,就是透過「構造閱讀」以及「形象閱讀」的把握方法,必須從個別的他 者體驗,靠一般意義的自他融合(在這裡的情形並不單純意指作品中糾葛的自我及他者),明白 表現出更有效的語彙意義,實際感覺到事物的本質。在文學的世界裡所描寫的人物形象大都 是不完全的。在結尾處並不一定能帶來唯一的救贖。對於此種人類的存在,一方面不斷地湧 上疑問意識,文學教育也提供了一個模型。我相信將來新的「質疑」並不會只停在僅限一次 的閱讀體驗,這個漩渦會漸漸擴大,期待能夠看到繼續發展的異文化體驗的樂趣。

參考文獻

原文出處:<春天坐馬車來>「中華日報.副刊」1972.6.27~28 橫光利一著、黃玉燕譯《春天坐馬車來》、桂冠圖書、2000.11 1.『昭和文学全集5』、小学館 、1984.12

2.栗坪良樹『鑑賞日本現代文学 14 横光利一』、角川書店、1986.9 3.吉田精一『現代文学史』、桜楓社 、1980.3

4.『研究資料現代日本文学の小説.戯曲』、明治書院、1980.3 5.高梨茂『日本の文学 37 横光利一』、中央公論社、1973.10 6.荒井惇見著 福田清人編『橫光利一』、清水書院、1967.1

7.古谷綱武『横光利一 私の作家研究』、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84.1 8.三好行雄・紅野敏郎『近代文学6 昭和文学の実質』、有斐閣、1985.8 9.『昭和文学全集5』、小学館、1986.12

10. 『新潮日本文学アルバム 横光利一 』、新潮社 11. 藤沢るり『日本近代文学研究会』、1999.2

12. 神谷忠孝『横光利一論』、双文社、1978.10

13. 保昌正夫「橫光利一全集月報集成」、河出書房新社、1988 14.『日本現代文学全集 26-横光利一集』、講談社 、1969.1 15.『日本文学全集29横光利一集』、新潮社 、1961.2 16. 三好行雄『日本の近代文学』、塙書房、1976.5

17.「近代の短篇小説」、桜楓社 、1978

18. 谷沢永一『近代文学の構想』、礼泉書院 、1994.11 19. 辻橋三郎『昭和文学私記』、明治書院

20. 菅野昭正「国文学 解釈と教材の研究」、学燈社、1983.4 臨時号 21. 井上謙・中村明「国文学 解釈と鑑賞」、至文堂、1983.10 号 22.「国語と国文学 」1989.5 特集号、東京大学国語国文学会 23.『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叢書 横光利一と新感覚派』、有精堂 24. 宮崎典男『文学作品の読み方指導』、むぎ書房、1980.6

25. 鶴田清司 「『とんかつ』の<解釈>と<分析>──聖と俗の交差する世界」『<新し い作品論>へ、<新しい教材論>へ 6』、田中実・須貝千里編著、右文書院、1999.7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