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語音偏誤及其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語音偏誤及其相關研究

壹、語音偏誤的類型

偏誤是學習者口語或書寫上的瑕疵,也就是會話或者文章中不合成 熟、精確語言表現的部分(Dulay,1982)。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會 主動建構所學習的材料,而在建構的過程中亦會產生錯誤。

Bloom 及 Lahey 於一九七八年將語音偏誤的類型分為省略、合併、替 換及重複四類(引自靳洪剛,2003)。省略錯誤是指詞中的某個音被刪去 或漏掉,合併錯誤是指幾個由不同音節而來的語音組成一個音節,替換錯 誤是指替換錯誤是只一個音位代替了另一個音位一個音位代替了另一個 音位,重複錯誤則是多音節詞中的一個音節被重複。

趙金銘(2004)認為外籍學生在學習華語時,口頭表達的過程中所出 現的各種語音、語調上的偏誤情形,主要可以分為三種形式:

(ㄧ)錯讀:將某華語音節讀成了另一個音。

(二)替代:用自己母語或者是第二語中相似的音來代替華語的音素。

(三)誇張化:指某一音素的發音部位偏離或者是發音方法不當。

而這些偏誤情形會出現在學習者口語表達時的單字音節、語流音變、語 調、語義等各方面。

偏誤的類型亦可採用表面結構策略分類法,此分類法多將偏誤分為贅 加、省略、替代和倒置等四型。Dulay 等人在研究兒童於自然情境下交談 的口語偏誤中指出:兒童的贅加型錯誤大約可分為三類(1)重複標示

(double markings);(2)過度規則化(overgeneralization);(3)純 粹添加(simple addition)。

貳、華語語音學習偏誤現象之相關研究

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之前,其母語皆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語言系統,

包括語音、語法、語義等。在學習第二語言的初期,人們往往要藉助於母 語信號與目的語的語音、語法和語義作連結,而不是直接把接收的言語信 號跟目的語建立聯繫。這種藉助於母語所產生的聯繫速度是相當慢的,且 在其聯繫過程中容易造成失誤。這些問題的主要成因,是學習者尚未還沒 有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目的語語言系統,無法直接使用目的語進行思維。在 華語語音的學習亦是如此,在學習歷程中會出現許多的偏誤情形,現就外 籍學生華語語音偏誤現象之相關研究整理如下:

一、外籍學生相關研究

楊惠元(1996),認為外籍學生在學習華語時的第一個困難點是近似的 音和調,第二是生詞,第三是長句子,第四是習慣表達和有關背景知識,

第五是語速。

近似的音和調,比如:

1. zhūzi、zūzi:zh 聲母的發音部位是在舌前後;z 聲母的發音部位 是在舌尖前;zh 和 z 的發音方法都是塞擦音不送氣。

2. júzi、jízi:ju 的韻母的脣的狀態是圓的;ji 的韻母的脣的狀態 是不圓;ju 和 ji 的發音部位都是在舌面前。

3. zhĭbāo、jĭbāo:zh 聲母的發音部位是在舌尖後;j 聲母的發音部位

是在舌面;zhi 的韻母是在舌尖後;ji 的韻母是在舌面前。

4. huŏchē、huòchē:huǒ 的聲調是上聲,調值是降升;huò 的聲調是 去聲,調值是全降。

上述所提的近似音和調不僅外國學生難以分辨清楚,就是帶方言口音 的中國人也常常分不清楚,因而有時發生誤解。語言是有聲的,有聲語言 最本質的物質外殼是語音(包括語調)。學習一個新語言,對其語音一定 要有較強的辨析能力。楊惠元(1996)建議:為了提高學生辨音辨調的能 力,在基礎華語教學中語音訓練應該貫徹始終,而且要把學生的難點分 組,反覆練習。

傅氏梅(2001)則是以越南學生對華語的聲母偏誤為研究對象,運用 華語與越南語語音理論、語言習得理論及中介語理論,根據越南學生華語 聲母聽覺與發音測試結果,通過華語、越南語兩種語言聲母系統的對比,

分析聲母聽覺和發音偏誤的分布與形式,並比較二者的關係。探討越南學 生偏誤產生的原因,進而指出華語聲母學習的難點,作為對外華語教學的 參考。在他的研究中發現,越南語中聲母不送氣特徵的干擾使越南學生對 於聲母的聽辨在初期階段不易感知華語的送氣音。在發音方面,送氣音一 樣是個問題,尤其是塞擦送氣音。故傅氏梅建議,在教學上應該讓學生以 自覺模仿為主,以必要的語音理論知識指點為輔,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學 習。而在華語的初級學習階段,華語聲母的單項練習是必要的。對越南學 生而言,華語聲母系統是學習華語語音中最突出的難點。要多加反覆的練 習,步驟雖然單調,卻是十分的重要。此外,有鑒於「語際遷移」和「語 內遷移」的特點,華語語音教學中應注意採用對比的方法,從不同的語音 對立性特徵入手,反覆訓練學生的語感。

莊尚花(2004)根據三位印尼教師所回饋的問卷(附錄二)中發現,

印尼學生偏誤現象大概是一致的,就是說語音方面犯的錯誤是無法辨別ㄗ

(z)與ㄓ(zh)、ㄘ(c)與ㄔ(ch)的差別,聲調就是辨別不了「上聲」

與「陽平」、「去聲」與「陰平」。莊尚花(2004)又指出,印尼學生學 習華語的發音方面,一些發音如:ㄓ(zh)、ㄔ(ch)、ㄕ(sh)對印尼 學生來說存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在印尼語裡面沒有類似的發音,所以學習 者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神。在學習華語的過程中,這些較為難發的音得 作為重點練習。學習華語的四聲音調方面,初學者很難辨別四聲的聲調,

掌握四聲音調也有一定的難度,印尼學生因母語沒有聲調,所以講話的時 候沒有注意到聲調的習慣,尤其是「陰平」會念成「去聲」,「陽平」會 念成「上聲」,變調也經常讓印尼學生也是會搞不清楚,這所以在掌握四 聲音調方面也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神來練習。

宋時黃(2003)則是研究韓國學生學習華語語音的現象,利用中介語 的理論來進行華韓語音對比研究,先設計了具有所有現代華語的聲母與韻 母的百字表,找6位以韓國話為母語的華語學習者,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的語言實驗室進行100個漢字的錄音,然後找7位華語母 語者聽受試者的發音,進行可懂度的分析,最後利用語音分析機CSL整理 出學習者的漢語學習難點研究結果發現。根據他的研究可分為聲母、韻 母、聲調三個部分:

(一)聲母的難點

1. 韓語裡沒有華語脣齒清擦音ㄈ(f)[f],所以脣齒音ㄈ(f)[f]錯 成雙脣音ㄆ(p)[p‘]和ㄅ(b)[p]。

2. 韓語的前舌音發音部位類似華語的舌面音,且發音部位介於華語的 舌尖前音和舌尖後音之間,所以韓國學生常以韓國話的前舌音,來 代替華語這三組聲母,產生舌面音、舌尖前音和舌尖後音混用的現 象,由於韓國學生母語中缺少三組對立,因此在聽覺上,也會造成 對某些語音不敏感的現象。

3. 華語舌尖後音ㄖ(r)[ʐ]誤發成舌尖音ㄌ(l)[l],輔音ㄖ(r)[ʐ]

與鼻邊音無關,但是常常被同化。韓語「流音」類似華語的邊音,

但是它在音節上的位置有限,除了外來語以外,出現在第一音節的 輔音上就音變成ㄋ(n)[n],且韓語中沒有與華語ㄖ(r)[ʐ]類似 的音,所以ㄌ(l)[l]來代替ㄖ(r)[ʐ]。因此有些韓國學生的「讓」

聽上去像「浪」。

4. 送不送氣混用的現象,且聲母送氣太強,例如把「知道」發成「吃 到」。錯誤分兩種:一是韓國學生對送氣與不送氣不能掌握,故將 所有的送氣音都發成不送氣音,聽覺上與不送氣音完全一樣;二是 韓國學生知道那個音不送氣,那個音該送氣,在發音時區分了送氣 與不送氣的差別,但沒有把握送氣音在元音開始的前半,聲道中須 摩擦的要點。因為教學上強調須送氣,韓國學生便有意地在送氣音 上加強氣流,然而送氣卻未形成獨立的音段。

(二)韻母的難點

1. 華語單元音的元音ㄩ(y)[y]誤發成二合元音[wi],原因是嘴脣發

音 未 能 圓 脣 的 音 。

此外,在韓語裡위為單韻母與複韻母的過渡期,所以受到母語的負 遷移。由於母語負遷移的影響,韓籍學生的發音位置出錯,且發音 器官某部分鬆弛或有了變化,使單韻母發成複韻母。

2. 韓國話複韻母都是後響複韻母,因此發華語二合元音時,發不準主 要元音,比華語母語者更弱化了複韻母。

3. 因第二的現象,發介音(韻頭)發得重且長。

4. 因第三的現象,發複韻母時,與母語相比,韻頭、韻腹和韻尾在時 間長短的比例上無法掌握規律,比例不當造成韻母太鬆。

5. 韓國話裡沒有三合元音,因此發華語三合元音時,韻尾不到位。

(三)聲調的難點

1. 上聲發得最不穩定。上聲升段過長,近似陽平,普遍偏短,上聲字 失落了下降的部分。上聲本調是一種先降後升的調,聲音從半低音

降到低音,而後再升到半高音,其調值為214。宋時黃建議在實際連 調練習時,不需後半的向上升,只念調值為211 的字,可以把211 作 為基本調型,讓學習者讀快半拍,不要把彎轉得太慢。另外,韓國 學生發上聲時,起點高,降不下去,也升不高近似陽平,建議練習 時可用去聲代上聲,譬如:不打、不好、怕死等等。最後,把半上 聲發音和全上聲發音加以比較,多加練習。

2. 聲調的「調域」就是從聲調的最低到最高基頻的變化範圍,在調域 實驗中,顯示韓國學生的調域比華語母語者還窄。華語母語者四聲 分佈在1度到5度之間,韓國學生四聲分佈在1度到4度之間。

(四)音節的難點

韓國學生常常把音節說成短促的調子,韓語中有一種帶閉塞音收尾的 音節。因為音節尾部帶上 [p]、[t]等塞音,音節就無法延長而急促的收 尾。此外,華語的韻母比韓語更多一倍,韓國學生發韻母的時候,在介音 的比例上和韻尾的動程上造成困難,所以華語母語者聽韓國學生發韻母 時,通常比較短促。

曹文(2000)說到,實際上華語的四個聲調特徵非常明顯,區別也很

曹文(2000)說到,實際上華語的四個聲調特徵非常明顯,區別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