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五節 課程設計與編排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行動研究之計劃、行動、省思、修正與再行動的歷程,以 A 國小二年級某一班學生為對象,將「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健康與體育領域之游 泳課程,進行實際現場教學及教材之實施歷程,以瞭解過程中的困難及問題,並 記錄學生的反應與成效,及教學者在實施過程的省思與成長。

因此,本研究根據身心動作教育的理論、架構與課程內容,以身心動作教育 為基礎,設計 10 週之游泳教學課程活動方案,從靜心、呼吸與放鬆的練習開始,

搭配身體結構的認識,運用意念的配合,提高身體呼吸與放鬆的覺察能力,進而 學習水中韻律呼吸、放鬆漂浮與手臂伸展,達到游泳教學的目標。研究者試將課 程編排之理念、目標、課程效能分析與課程內容大綱詳述於下:

一、課程理念

學童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能重新體察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改善對身體的 認知、看法與態度,經由身體的伸展、放鬆與呼吸的調整來提升身體的柔軟度,

增進身體的使用效率,提高游泳學習效果。

二、課程目標

(一)增加學童的游泳能力(游泳距離)。

(二)提高學童學習游泳的興趣。

(三)改變學童呼吸覺察的能力。

(四)改變學童放鬆覺察的能力。

三、研究對象分析

本研究對象為國小二年級學童,經調查得知,大部分為游泳初學者,僅有二 位學童稍微會換氣,雖經文獻得知提升游泳能力的具備要素包括:對水的興趣和 膽量、心肺功能、肌耐力、身體放鬆能力、換氣能力、身體柔軟性與關節靈活性 等,因考慮其年齡尚幼且為游泳初學者,教育部訂定的游泳能力也以游泳的距離 為認定標準,故本研究之教學課程以學童能學會換氣,進而增加游泳的距離為主 要目標,游泳的速度不在本研究探討之範疇內,課程之設計把加強心肺功能與肌 耐力的部分排除,不在本研究中探討。本研究之課程設計僅針對學童的游泳興趣、

放鬆、換氣、身體柔軟性與關節靈活性來進行課程安排。

四、課程內容分析

為提升學童的游泳能力,本研究針對學童的身體放鬆、換氣、柔軟性、關節 靈活性的改善與提高游泳的樂趣進行課程設計。經由文獻探討得知,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可以改善身體呼吸、放鬆的能力,增加身體柔軟性與關節靈活性,並且能 讓學童感到新鮮有趣。故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本研究游泳能力要素之相關性分 析如下:

(一)靜心探索課程:可以增加身體放鬆的能力

(二)呼吸探索課程:可以改善身體的柔軟度與關節靈活性、增加放鬆與換 氣的能力、提高游泳的樂趣。

(三)放鬆探索課程:可以改善學童身體放鬆、換氣的能力,並增加學童身 體的柔軟性與關節靈活性,且增加游泳的樂趣。

(四)伸展探索課程:可以增加學童身體的柔軟性與關節靈活性,且增加游 泳的樂趣。

(五)水中探索課程:以增加游泳的樂趣為主。

在課程活動選擇方面,參考林大豐與劉美珠兩位身心學博士的教學活動,以 實際親身體驗過的身心動作教育技巧為主,輔以個人參加過相關身心教育研習中 所操作的活動內容,再配合游泳課程的特性設計水中探索,規劃本研究之課程活 動內容如下:

(一)靜心探索:選擇身體歸零、起身。

(二)呼吸探索:選擇丹田呼吸、Hu Breath、Lunar Breath、細長的呼吸。

(三)放鬆探索:選擇海草運動、Waves(海浪)、龜息大法、身體彩繪、肩 膀意象。

(四)伸展探索:選擇抬腿擺手、肚臍放射線、跪臥前伸、跪坐後躺、側彎 伸展、雙臂螺旋、近端運動、雙臂圓形伸展、仰臥俯臥抬腿、獨木舟

(地板)、雙手插腰後伸、俯臥手腳離地。

(五)水中探索:選擇漂流木、同舟共濟、水中漫步、水之舞、殭屍來了、

螃蟹走路、水中吹乒乓球、水中猜拳、水中尋寶、水中隧道、水中跳 遠、水之舞、水中滑板、水底打坐、水中躲避球。

每一主題所包含的活動內容均為增加游泳能力要素而設計,且結合游泳教學 之相關活動,課程架構呈現如圖 3-5-1:

游泳能力要素 身心動作教育主題 活動內容 Lunar Breath 細長的呼吸

五、課程活動說明

Hu Breath 在自然連續呼氣時發出「Hu」的聲音,持續30 秒(視當下情形增減),感受身體的震動所帶

續表 3-5-1 課程內容分析表 身體彩繪

body painting

身體放鬆躺在地板上,把地板想像是自己最喜

續表 3-5-1 課程內容分析表

續表 3-5-1 課程內容分析表

續表 3-5-1 課程內容分析表

表3-5-2 教學課程大綱

續表 3-5-1 課程內容分析表

續表 3-5-1 課程內容分析表

第六節 資料處理

一、量的處理

本研究旨在瞭解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對游泳能力的改變,施測的項目為 游泳距離。測驗完成後,將全部資料整理輸入電腦儲存建檔,並採用SPSS/PC+統 計套裝軟體程式,進行研究假設的考驗與資料分析。本研究採敘述統計(平均數、

標準差、百分比)來描述學生的游泳能力。以相依樣本 t 考驗統計方法來比較課 程實施前與實施後學生的游泳能力之差異情形。本研究顯著水準(α)訂為.05。

二、質性的資料處理

在教學過程透過錄影帶分析、教學省思日誌、觀察員記錄表、課後回饋單、

訪談紀錄表等質性資料分析作為課程實施成效的參考。本研究比對、分析教學者、

研究對象與觀察者三者不同來源的資料做檢測,定期諮詢指導教授,以提昇本研 究之信效度。 為使資料能系統化的組織與呈現,原始資料編碼如表3-6-1。

表3-6-1 資料編碼方式說明

編 碼 種 類 編碼 說 明

學生課後回饋單 S- S-01-03 表示 1 號學生第三週之課後回饋單 觀察員紀錄表 O- O-02 表示觀察員第二週之觀察紀錄

教學省思日誌 T- T-05 表示研究者第五週之課後教學省思日誌 訪談紀錄表 I- I-960920 表示 96 年 9 月 20 日學生訪談紀錄

本研究過程中所蒐集的資料,處理方式如下:

(一)錄影資料分析

透過教學實施現場的錄影資料,可以觀察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與師生互動的情 形,把當下的每一刻記錄下來,提供教學者修正課程內容之參考依據。

1.分析學生對課程的理解情形,能否正確做出課程中的動作。

2.分析學生對課程的專注力,會不會容易分心?

3.分析學生在上課時的臉部表情,是愉快?或是痛苦的?

(二)教學省思日誌

每次課程實施結束後,詳實記載教學活動實施和學習的情形,寫下教學活動 的省思與發現,做為了解教學效果與調整教學活動設計之依據。彙整教師對學生 學習行為的描述與歸納,同時彙整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自我反省的描述與歸納。

(三)觀察員記錄表

觀察員每次觀察教學過程,針對教材內容設計、教學行為、教學方式、師生 互動情形、引導語的使用、肢體動作的表現結果詳實記錄。以次數分配與百分比 統計分析教材內容設計、教師教學行為、師生互動情形與學生上課表現,並彙整 與歸納文字記錄表。

(四)課後回饋單

每週課程實施後請學童填寫課後回饋單,以了解學童對身心教育動作課程的 感受、心得與建議,除了可以加深學童對課程內容的印象與回饋,資料經歸納整 理後,可探究學童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改變歷程,更是研究者安排與修正活動內 容的重要參考依據。

課程喜愛程度:以次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分析學童對課程的喜愛程度。

課程難易程度:以次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分析學童對課程的難易程度。

上課的表現:彙整回饋單之文字敘述並歸納分析。

最喜歡的課程:以次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分析每週學童最喜歡的課程為何?

本課程的接受度:以次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分析學童對課程接受度。

心得感想:彙整回饋單之文字敘述並歸納分析。

(五)訪談紀錄表

研究過程中將安排三次訪談,時間分別預定在第三週、第六週、第九週進行,

每次隨機取樣五位學生(三次學生皆不重複),進行 30 分鐘的團體訪談。訪談所 得資料再配合回饋單,瞭解學童對課程的接受度與反應,與觀察員一同討論,進 一步分析與歸納學童的學習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