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動作教育融入於游泳課程設計 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身心動作教育融入於游泳課程設計 之行動研究"

Copied!
1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班論文

身心動作教育融入於游泳課程設計 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謝文仁

指導教授:林大豐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2)
(3)
(4)

謝 誌

回顧三個暑假當研究生的日子,內心的感觸真不是這支禿筆可以形容的,能 順利完成學業要感謝諸多師長的指導及同學們的幫助與家人的支持。

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林大豐老師,在寫作過程中,不厭其煩的提醒,不放鬆 的態度一改再改,就是堅持要以最嚴謹的態度去面對。其次,感謝二位口試委員 劉美珠和蘇維杉教授,感謝美珠老師細心指導循循善誘,讓我在身心動作教育領 域上有所體悟、進步與成長;感謝維杉老師,在論文計畫口試及口考時嚴謹用心 的指正,讓論文更加完善與精緻。

琬羚學妹,感謝妳在我念書期間給予的協助,願意擔任本研究之觀察員,在 我上課的每一分每一秒,拍攝教學過程的點點滴滴,再次向您說聲謝謝;感謝敏 祥主任的關心,文吉好友及文清老師在電腦操作與教學準備的協助;感謝二年孝 班的所有小朋友,有你們的熱情參與,讓我的研究可以順利完成。

感謝一同探索身心領域的永承、泰榕、國正、鎮顯、湘南與富國有你們相互 的督促與鼓舞,研究才得以順利完成;感謝宿舍同寢的子淳、富舜有你們的陪伴,

讓挑燈夜讀不再孤單,能在東大與各位相遇相識相知相惜,是我就讀研究所期間 最大的收穫。

最後,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我的太太姿妙有您真好,在背後默默支持我,

有您全心的支持與包容,讓我能無後顧之憂的完成論文!乖巧可愛的小瑜、小芸、

小綸,能體諒爸爸課業繁忙無法陪你們打球、放風箏,只能陪你們在床上打滾,

偶爾還會對你們發脾氣,爸爸在這裡真誠地向三位天真活潑的孩子們說聲:「對 不起」。

最後以這篇論文獻給我最敬愛的家人、師長、同學、同事、學生和所有 曾經協助、鼓勵過我的人,謝謝!

謝文仁 謹誌

(5)

身心動作教育融入於游泳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一套建構於身心動作教育理念之國小低年級游泳教 學課程,期望經過 10 週、每週 1 次、每次 80 分鐘之游泳教學,能增加學童學習 游泳的興趣、改變學童呼吸放鬆覺察的能力,進而增加學童之游泳能力。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輔以量化資料,研究對象為二年級學童共 33 人,以相 依樣本 t 考驗比較課程實施前與實施後學生游泳能力之差異情形,顯著水準α訂 為.05;透過教學錄影帶分析、教學省思日誌、觀察員記錄、課後回饋單及訪談記 錄等質性資料作為課程實施成效的依據。研究結果發現:

一、游泳的距離後測成績顯著高於前測(p<.05)。

二、透過融入身心動作教育理念之游泳課程能增加學童學習游泳的興趣。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呼吸放鬆覺察能力之提升有正面效果。

四、學童對本課程的喜愛度高,而且逐週升高。

五、研究者經由行動研究歷程省思,在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教學態度的修 正、教學技巧的提升與學生行為表現的掌握等方面,得到許多收穫與成 長。

關鍵詞:身心動作教育、游泳教學、國小學童

(6)

Research of Applying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into Course Design of Swimming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velop a set of swimming course for 2nd grade school children at elementary level,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It was expected that children could develop greater interest in swimming, and open their breathing relaxation awarene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swimming ability after 10 weeks courses, 80 minutes per session, and one session per week.

This study used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by taking 33 second grade children as subjects. By using t-test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students’ swimming abil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rse, the value of effectiveness standard was set as .05. The aspect of qualitative approach in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video analysis, teaching diary, observation records, feed backs and interview, then was analysed qualitatively as reference of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suggested:

1) After the course, the value of pre-test in the distance of swimming was higher than the post-test (p<.05).

2) Children did have better interests in swimming learning after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involved within the swimming course.

3) With the involvement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breathing relaxation awareness ability was observed among children.

4) The liking rate of this course among children was high, and more and more accepted as trend.

5) The researcher had gained and grown from this research in the aspect of teaching activity design, correction of teaching attitude, review of research progress, teaching technique and control of student behaviour and so on.

Keywords: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swimming educatio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7)

目次

中文 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II

附錄

... V

表次

...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4

第三節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 5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 ...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身心學的意涵 ... 10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 16

第三節 游泳能力與游泳教學的相關文獻 ...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 2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4

第二節 研究參與人員和場域 ... 25

(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27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29

第五節 課程設計與編排 ... 32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44

第四章 課程實施歷程

... 47

第一節 課程的編排與修正 ... 47

第二節 課程的實施歷程與回饋 ... 49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 88

第一節 建構於身心動作教育理念之游泳教學課程內容 ... 88

第三節 本研究之游泳課程對學童學習游泳的興趣之影響 ... 94

第四節 課程實施對國小學童呼吸放鬆覺察能力之影響 ... 96

第五節 國小低年級學童對本游泳課程之喜愛度與困難度 ... 98

第六節 教學者之自我省思與成長 ... 10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14

第一節 結論 ... 114

第二節 建議 ... 116

參考文獻

... 117

中文部分 ... 117

英文部分 ... 121

(9)

附錄

附錄一 游泳能力紀錄表 ... 122

附錄二 課後回饋單 ... 123

附錄三 教學省思日誌 ... 133

附錄四 觀察員記錄表 ... 134

附錄五 訪談紀錄表 ... 136

附錄六 參與研究同意書 ... 137

附錄七 身心動作教育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之游泳教學活動設計 ... 138

(10)

表次

表 2-2-1 身心動作教育模式表 ... 17

表 3-2-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表 ... 25

表 3-5-1 課程內容分析表 ... 36

表 3-5-2 教學課程大綱 ... 41

表 3-6-1 資料編碼方式說明 ... 44

表 5-1-1 游泳教學課程內容表 ... 89

表 5-2-1 游泳距離前測與後測之相依樣本t考驗摘要表 ... 93

表 5-3-1 學童對課程喜愛程度分析表 ... 94

表 5-5-1 學童對活動單元的喜愛程度分析表 ... 98

表 5-5-2 學童對單元活動感到難易程度分析表 ... 100

表 5-5-3 學生上課表現分析表 ... 102

表 5-5-4 觀察員對學生上課表現描述彙整表 ... 103

表 5-5-5 教學者對學生學習情形描述彙整表 ... 104

表 5-6-1 教師教學行為檢核分析表 ... 106

表 5-6-2 觀察員對教師教學行為文字描述彙整表 ... 107

表 5-6-3 師生互動情形檢核分析表 ... 108

表 5-6-4 觀察員對師生互動情形文字描述彙整表 ... 108

表 5-6-5 教學省思文字描述彙整表 ...110

(11)

圖次

圖 2-1-1 身心學領域發展架構圖 ... 13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24

圖 3-4-1 研究流程圖 ... 29

圖 3-5-1 課程架構圖 ... 35

圖 4-2-1 認識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 49

圖 4-2-2 身體歸零 ... 49

圖 4-2-3 起身 ... 49

圖 4-2-4 丹田呼吸 ... 49

圖 4-2-5 抬腿擺手(Marching)... 50

圖 4-2-6 水中漫步 ... 50

圖 4-2-7 Hu Breath(一) ... 52

圖 4-2-8 Hu Breath(二) ... 52

圖 4-2-9 Lunar Breath ... 53

圖 4-2-10 身體彩繪 ... 53

圖 4-2-11 螃蟹走路... 53

圖 4-2-12 海草運動 ... 53

圖 4-2-13 細長的呼吸 ... 56

圖 4-2-14 跪臥前伸 ... 56

圖 4-2-15 跪坐後躺 ... 56

圖 4-2-16 韻律呼吸 ... 56

圖 4-2-17 水母漂 ... 56

圖 4-2-18 水之舞 ... 56

(12)

圖 4-2-19 側彎伸展 ... 60

圖 4-2-20 雙臂螺旋 ... 60

圖 4-2-21 龜息大法 ... 60

圖 4-2-22 蹬牆漂浮 ... 60

圖 4-2-23 近端運動 ... 63

圖 4-2-24 雙臂圓形伸展 ... 63

圖 4-2-25 同舟共濟 ... 64

圖 4-2-26 漂流木 ... 64

圖 4-2-27 仰臥、俯臥抬腿 ... 67

圖 4-2-28 獨木舟(地板) ... 67

圖 4-2-29 藉物打水練習 ... 67

圖 4-2-30 獨木舟(水中) ... 67

圖 4-2-31 肩膀意象 ... 70

圖 4-2-32 雙手插腰後伸 ... 70

圖 4-2-33 水中尋寶 ... 71

圖 4-2-34 臂腿聯合 ... 71

圖 4-2-35 徒手打水練習 ... 74

圖 4-2-36 藉物划手換氣練習 ... 74

圖 4-2-37 臂腿聯合並換氣 ... 74

圖 4-2-38 水中隧道 ... 74

圖 4-2-39 俯臥手腳離地 ... 77

圖 4-2-40 水中跳遠(一) ... 77

圖 4-2-41 水中跳遠(二) ... 77

圖 4-2-42 打水接力 ... 77

圖 4-2-43 肚臍放射線(一) ... 81

(13)

圖 4-2-44 肚臍放射線(二) ... 81 圖 4-2-45 海浪(Waves) ... 81 圖 4-2-46 水中躲避球 ... 81

(14)

第一章 緒 論

每年的夏天總會聽到新聞報導,又發生溺水意外事件,奪走許多寶貴的生命。

究其溺水起因,絕大多數是青年學子利用假期三五成群私下前往危險的水域地點 活動,因為不諳水性、不會游泳、又輕忽安全告示而導致水上活動意外事件頻傳,

然而親水是人類的天性,水域活動仍為大多數學生所喜愛,所以加強游泳教學實 乃當前重要之課題。許多人無法學會游泳的主要因素是,不會放鬆,不知如何放 鬆,無法覺察身體的改變;而身心學(Somatics)的觀點正好提供人們一個重新自 我認知、放鬆、覺察與調整的機會。於是,本研究以身心學的理念為基礎,將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游泳教學之中,讓學生喜歡上游泳課,進而學會游泳。

本章主要內容共分五節,第一節闡述本研究之問題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強調本 研究之必要性;第五節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游泳能力的提升在目前的國民小學教育目標中是重要的,因為許有相關游泳 能力的研究報告皆顯示,我國的國小學童游泳能力偏低(國立體育學院,2002;

黃景生,2000;楊武英,1996;劉兆達、林德隆、陳和睦,2005),至 94 年底國 民中小學會游泳之比率為 13.56%(教育部體育司,2006),亟需尋找有效的教學方 法以解決當前困境,而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正是值得嘗試 的教學方法,因為游泳與身心動作教育兩者之間有其共通性,皆重視身體的呼吸、

放鬆與伸展,故本研究即以身心動作教育為基礎,發展出一套游泳教學的課程。

(15)

陳國正(2004)指出,游泳之所以不好學是因為要將口鼻埋入水中,與陸地 上呼吸方式不同,且水壓容易使人產生緊張的情形。楊武英(1996)對台北市各國 小的六年級學生進行調查顯示學不會游泳的原因以怕嗆水、不敢悶水最多,此為 無法學會游泳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希望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進行呼吸與放鬆的 練習加上意念的配合,將有助改善學習游泳時造成的緊張與不安,讓學生能夠面 帶微笑、輕輕鬆鬆學游泳。

學習過程沒有樂趣是無法學好游泳的原因之二,許多人剛開始學習游泳總是 抱著一顆熱切的心,特別是兒童時期,可是往往無法持之以恆,經過一段時間以 後,開始覺得枯燥乏味,同樣的動作重複不斷,毫無樂趣可言。殊不知教學絕不 等同於訓練,不需要過度刻板、機械、精準式的學習(王國生,2002)。於是樂 趣化的教學策略應運而生,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正是一種新的嘗試、心的體驗,

讓游泳教學變得更活潑、更新鮮,藉以維持學童的高度學習興趣,達到最佳的學 習效果。

一般的游泳教學強調動作的反覆練習,總是認為重複不斷的練習就是最好的 方法,學生是被動的學習,注重外在的動作學習,而忽略了內在的學習、內心的 感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正好完全相反,強調內在的感知和放鬆的練習,透過自 我對動作的探索,讓更深層的身心能夠對話(劉美珠,2002),讓學習者的學習 動機能夠內化,相信學習游泳會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教育部於民國 90 年為了加強學生水上安全觀念並指導學生游泳能力,推動「提 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希望到民國 94 年時,將國民中小學生學會游泳的比 例提升到 15﹪,其評定標準為國小學生畢業前能游完 15 公尺並會換氣,國中生畢 業前能游完 25 公尺並會換氣。雖有顯著的成效,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國小擁 有游泳池的比率明顯偏低的現況下(陳冠錦,2002),體育教師更應該思考如何 把握有限的教學時間,發展出有效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會游泳。

游泳是一項大眾化的休閒活動,適合各年齡層、亦無性別的差異。游泳的好

(16)

處不但可提昇體適能,促進健康,紓解壓力又兼具社交、醫療保健、甚至自我實 現等功能,同時從事游泳運動不易受傷、運動壽命長,從出生到死亡之間都可以 從事游泳運動,享受游泳的樂趣,適合所有年齡層民眾參與,無愧稱之「生涯運 動」(武育勇,1994)。然而,游泳本身存在著危險性,稍有疏忽,往往造成很 大的損害。因此學校教育應加強提升學生游泳能力及培養正確的水上安全觀念。

民國九十五年,本人於台東大學修讀體育教學碩士,選修了劉美珠教授所開 授的「身心學專題研究」課程,親身體驗學習身心學的觀念,改變了研究者對身 心的看法。認為身心學理念及身心動作教育深具研究價值,於是本乎國小健康與 體育領域教師的職責,應以積極幫助學生發展身心健康、快樂、負責的完整個體 為教學目標,若能依據身心學的理論,透過身心動作技巧的操作,重新教育身體 的使用、改善身體的姿勢,增加自我對身體的覺察能力(劉美珠、林大豐,2003),

相信對提升學童學習游泳之效果上必有莫大助益。

故本研究嘗試以「身心動作教育」概念應用在國小游泳教學上,期能提供未 來游泳教學之參考,藉以提升學生之游泳能力。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一)發展一套建構於身心動作教育理念之國小低年級游泳教學課程。

(二)探討教學者於課程實施中的自我省思與成長。

二、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能否透過「身心動作教育」理念之游泳課程增加學童游泳的距離?

(二)能否透過「身心動作教育」理念之游泳課程增加學童學習游泳的興趣?

(三)參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國小學童呼吸放鬆覺察能力是否有改變?

(四)瞭解國小學童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融入在游泳教學之喜愛度 與困難度為何?

(五)透過教師教學行為、師生互動情形與教學省思,來瞭解教師之自我省思 與成長的歷程為何?

(18)

第三節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旨在探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融入於國小游泳教學實施之可行性,採 行動研究進行。以台東縣 A 國小二年級學生為教學研究參與者,實施為期 10 週,每週 1 次,每次 80 分鐘(二節課)之游泳課程,並以研究進行中所蒐集 的資料進行分析探討,以回答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本研究所實施之課程內容,

因考慮到操作的正確性與引導的熟悉度,均以研究者本身所學習體驗過的身心 動作技巧做為課程編排的內容,並與專家討論修正,確定所編排內容能達成教 學目標。

二、研究限制

因身心學研究重視個體的差異性,強調當下的體會與感受,故本研究關注的 焦點在特定情境、特定對象、與特定結果的描述與紀錄,研究結果僅提供作為參 考,不宜作廣泛推論。

(19)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

身心學在國內體育界是一門新興的研究領域,國內相關的研究較少,而歐美 國家於十九世紀末已開始發展,強調它是一門重視內在經驗,重新覺察與探索身 體的學門;藉由教育的過程,瞭解自我身體與心理的關係(林大豐、劉美珠,2003)。 目前學校體育教學過度強調運動技術學習和動作的標準化,忽略人類本能動作的 探索與經驗感受的開發,在過度追求運動競技的情況下,只有少數資源投注於學生 身體健康及體適能的教育。於是,本研究期望經由學習傾聽身體的訊息,透過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作過程,開發學童呼吸、放鬆的覺察能力,進而能夠提升自 己的游泳能力。本研究之重要性如下:

一、學術價值

身心學以不同的角度來關心學童的身體教育,是一門值得開發的新領域,在 國內有關身心學研究文獻相當缺乏之際,本研究試圖將身心學理論應用於實際教 學中,從行動歷程中探尋國民小學實施身心動作教育之可行方式及課程實施對學 童身體呼吸、放鬆覺察能力之影響, 研究結果對未來身心學研究,或學校教師實 施游泳課程,具有參考的價值。

二、提供游泳教學課程多元選擇面向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體育課就是要上有關運動技能的課程,包括各種球類、

田徑等技巧(蔡琇琪,2004),而本研究以開發身體的智慧,應用在游泳教學,

於日後在教師們編排體育課程時,提供游泳教學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的另一啟思 面向,嘗試以身心動作教育來啟動身心覺察,提高學習動機,增進學習效果。

(20)

三、提升學生的游泳能力

教育部於為了加強學生水上安全觀念並指導學生游泳能力,推動「提升學生 游泳能力中程計畫」,至 94 年底學會游泳之比率為 13.56%(教育部體育司,2006), 雖已有顯著的成效,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希望藉由本研究,對學習游泳的態 度以及實施游泳教學的困境有所改善。由於每年溺水事件頻傳,於是游泳能力的 提升已是目前國內各縣市重視的教學目標之一,甚至要求沒有游泳池的學校,也 要透過校際合作或民間團體支援來實施游泳教學,期盼本研究結果可提供相關單 位做為改善游泳教學及提升學生游泳能力的參考依據。故本研究認為,以身心動 作教育相關課程的實施,來提升學生的游泳能力,深具研究價值。

(21)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使本研究所討論的範圍與內容明確清晰,茲將所涉及的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身心學

是完完整整活生生的有機體(Hanna,1983:6)。它是一種存在於當下當刻之 感知、自我覺察和自我調整、改變的生命有機體(Hanna,1970:6)。本研究所指 身心學即為林大豐與劉美珠(2007)所歸納的探索人體覺察、生物功能、和外在 環境這三者之間互動關係的一門藝術與學問。

二、身心動作教育

在身心學的哲思與理念下,融合各派身心技法與動作教育原理所設計出之身 體教育方法。重視個人內在經驗體會和反省,藉由身體動作進入自我的內在世界,

來重新教育身體與學習對身體的尊重和傾聽(劉美珠,2003a)。本研究所指的身 心動作教育,即是依據上述身心整合的身心動作教育理念而來。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以身心學概念為理論基礎,透過動作教育的型態,以開 發身體覺察能力之一系列教育課程(林大豐、劉美珠,2007)。期透過此課程的 實施,開發學童身體呼吸、放鬆覺察的能力。本研究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指設 計十週,共二十節之含有身心動作教育理念的游泳課程,從靜心、呼吸、放鬆、

伸展等活動中來提高學生學習游泳之興趣,進而提升游泳能力。

(22)

四、國小學童

國小學童:依「國民教育法」第二條規定「凡六歲至十五 歲之國民應接受國 民教育。」第三條規定:「國民教育分為二階段,前六年為國民小學教育,後三 年為國民中學教育。」因此,本研究所指「國小學童」是指就讀前六年國民小學 之二年級的孩童而言。

五、游泳能力

楊英武(1996)認為會游泳的操作定義是:能以任一游泳姿勢,會換氣的游 過 25 公尺的距離;會游一點點的操作定義是:能漂浮或手腳聯合動作的游動,但 是不會換氣;完全不會游的操作定義是:連漂浮都有困難。丁益文(1992)認為 游泳能力好的人游的距離遠,游泳能力差的人游的距離近; 是以距離的遠近來區 分游泳能力的好壞。本研究將游泳能力定義為:所能游完的最大距離。

六、接受度

為了瞭解學童對於呼吸覺察活動方案的接受度,本研究以自編的身心動作教 育活動方案感受回饋單、學童課後省思單、學童課後訪談紀錄、課堂上的對話等 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學童對活動方案接受度的分析。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內容分為以下三節來進行研究:第一節、瞭解身心學的意涵,

探討身心學的起源、架構和基本理念。第二節、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理論與 相關研究。第三節、探討游泳能力與游泳教學的相關文獻。期望透過相關文獻的 探究與分析後,作為本研究設計與發展課程之依據。

第一節 身心學的意涵

Somatics,其字意源自希臘文“ soma "意為「完完整整活生生的有機體」

(Hanna,1983)。是強調含有陰陽兩面且需從內觀自覺才能體會到的活體-mind body(有心性的身體)、living body(在活動狀態中的身體),有別於我們俗稱的 身體(physical body);Hanna 指出 soma 是身心合一的身體,它是一種存在當下 當刻之感知、自我覺察和自我調整、改變的生命有機體(Hanna,1970)。於是,

這樣的論點驅使人們以截然不同的態度和方式來重新看待「身體」,對待身體不 再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而是以第一人稱(自我內在的體驗)的觀點來體察身體每 分每秒的改變。為了突顯 soma 之不同,有別於 physical body ,林大豐、劉美珠

(2007)將 soma 譯為身心,並將此研究領域譯為身心學,是一門探究身體心靈 的藝術和科學,重視自我內在經驗的體會與反省,重新建構身與心的合作模式,

強調以「身體」為主體探索人體覺察(awareness)、生物功能(bio-function)和 外在環境(environment)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劉美珠、林大豐,2003);透過 身心動作來開發覺察身體的智慧,重新審視身體的結構與功能、體會身體當下的 經驗、更清楚的認識自我來獲得更深層的身心對話與滿足。

(24)

一、身心學之起源與架構

身心合一的觀念始於十九世紀中、末期,在北歐及美東人們為了增進人體自 然動作、協調、律動及情緒表達的適當發展,創造出歐式新體操,除了治療本身 的疾病與健身外,其身心一體的概念也衝擊了當時的身心二元論;漸漸地,所發 展出各派的身心技法被廣泛地運用到教育及治療上,並且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

(一)身心學的起源

十九世紀末,一位奧地利的演員兼歌劇家亞歷山大先生,透過內在自我觀察 和探索治癒了慢性喉炎,過程中發展出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同 一時期,歐洲新體育教育家金德樂女士,也透過自我探索的呼吸方法治癒了自身 的結核病,而發展出有「西方禪」之稱的身心調和技巧-感官復甦(Sensory Awareness),這二位身心學的先驅皆強調人體自然動作的經驗及深信身體有自我 調整和治療的功能。

在 1950s 到 1960s 期間,因一股研究東方文化的風潮,許多身心學研究者受 到東方哲學思想及健身方法的影響,強調身心一體、天人合一的觀點,尤其經絡、

指壓、推拿等治療觀念和方法,以及氣功、太極拳、合氣道、瑜珈等武術之開發 覺察的方法,對西方身心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1962年,莫菲(Murphy)和派爾斯(Price)在加州成立了一個實驗性的教育 中心-伊斯蘭中心(The Esalen Institute, Big Sur, CA),提供給不同身心技巧的發 展者,一個經驗分享和心得交換的場所。1975年,漢納夫婦(Hanna & Criswell)

在加州成立一所身心整合的研究與訓練中心。1976年,湯瑪斯.漢納發行了一本專 屬身心學的雜誌 SomaticsJournal of the Bodily Arts Sciences(身體藝術與科學雜 誌),提供一個學術發表與心得分享的空間,並正式界定此一新的研究領域為 Somatics。

國內身心學的起源首推劉一民教授,在其「省心」與「省身」的沉思-「運

(25)

動身體學」芻論文章中提及 “ Sport Somatics"(運動身體學),相信「身」與

「心」永不可分且互為影響(劉一民 1991),指出新的研究方向。十年後,林大 豐、劉美珠(2007)為了突顯 soma 所指身體為 living body、thinking body或 mind body (有心靈的身體)之有別於 physical body 之譯為身體,而將 soma 譯為身 心,並將此研究領域譯為身心學。

(二)身心學之架構基礎

雖然國內身心學的研究尚處於起步的階段,相關之研究報告數量亦相當有 限,然則在身心學理念哲思下所發展的研究領域和方向,卻已逐漸有明確的界定,

身心學學者劉美珠(2005)在思索、分類、統整與歸納後,嘗試依其理念、目的、

手段、型態加以歸類,提出身心學領域之發展架構圖(圖2-1-1)。

身心學因應時代之需求而蓬勃發展,其範圍日益擴大,從教育到身體、心理 的治療…等等,各有不同的研究領域,身心動作教育也包含在其中。從以上的發 展架構圖可以發現,人們為了達到教育或是治療等目的,於是根據身心學理念發 展出一系列動作設計與技巧,並透過此動作與技巧的操作達到教育與治療的目 的,於是,發展出身心動作教育、身心動作治療、身心手技教育以及身心手療等 型態。

(26)

理念

目的

手段

型態

歸類

圖 2-1-1 身心學領域發展架構圖(引自劉美珠,2005:9) 身心辯證的反省

身心學觀點(Somatics)

東方與西方 身心觀與方法

教育 education

治療 therapy

動作 movement

手技 bodywork

身心動作 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身心動作 治療 somatic movement

therapy

身心手技 教育 somatic bodywork

for education

身心 手療 somatic bodywork

for therapy

身心教育 somatic education

身心治療 somatic therapy

(27)

二、身心學的基本理念探討

近二十年來,身心學的理念和各派身心技法的推行,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

隨著「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潮流,已逐漸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林 大豐、劉美珠 2003),而身心學的範圍相當廣大,不同的學派有其不同的理論支 持,但是不論是身心教育(somatic education)或是身心治療(somatic therapy),

都有著相同的目標,透過不同技法,強調內在經驗的感受,喚醒人類沉睡已久的 潛能,幫助人們重新體知身體的使用方式,活出健康、活出創意,享受生命當下 的每一刻。(以下十點整理自林大豐、劉美珠,2003)

(一)主張身心合一(body & mind are one, not two)

反駁身心二元論,身體絕非心智的奴隸,身心是一體兩面,一起成長一起改 變的,唯有身心和諧一體,互相輔助,共同調整,才是一個真正完整的全人。

(二)活生生的有機體(the living body)

人體是一個隨時隨地都在流動的活體,每一刻都在動,都在調整,呼吸的調 整,結構的調整,乃至於心情的調整,這個流動的身體(flowing body)透過各種 調整的方法達到全人的健康。

(三)從第一人稱觀察人體(observed from a first-person viewpoint)

人們習慣用第三人稱(他人)的角度來看待身體,而忽略了由第一人稱(自 己)來體察身體(Kleinman,1990)。身心學強調以第一人稱來探索身體內在的經 驗,體察身體的現象,才能真正覺察出身體的智慧。

(四)強調由自我內在去經驗(experienced from within)

身體是有靈性、有智慧的有機活體,要學習跟自己的身體溝通、對話,向內 探索身體細微的變化,傾聽身體所發出的聲音,留意體內所發生的一切動作,才 能深入體會身體的存在,才能讓自己的身與心緊密的合而為一。

(五)重視過程導向(process-oriented)

(28)

強調內在體察的過程與改變,在內觀自省、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會更加 瞭解自己的身體。

(六)開發覺察能力(awareness)

覺 察 能 力 的 開 發 可 謂 身 心 教 育 最 主 要 的 重 點 , 包 括 身 體 覺 察 ( body awareness)、情緒覺察(emotional awareness)、社會化覺察(social awareness)

及環境覺察(environmental awareness)的能力

(七)覺察改變(change)與選擇(choice)

學習的發生在於「瞭解有何選擇」和進行「有意圖改變」的過程中。費登克 萊斯(Feldenkrais,1977)認為:一個人如果不去體察自己的身體,就無法區別身 體的改變和感受;也就無法區別動作與動作之間的差異;不能區別差異,就無從 選擇;無從選擇,就無法做有意圖的改變。

(八)接觸(touch)的力量與習慣動作的重塑(re-patterning)

接觸乃人類重要的溝通方式之一。透過身體的接觸引導,除了和身體的心智 溝通外,更希望能提昇到意識層面,使被操作者能體會到不同的身體感受,如此 才能對其習慣動作進行重新調整。

(九)尊重身體的智慧(body wisdom)

「心」存在於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之中,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有它自己的心靈 和運作的智慧,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而自我調整與改變。身體是我們最偉大的老 師,也是人類能夠增進心識、覺醒和開悟的殿堂。

(十)自我與外在環境之間的調和(the harmony and balance between the inner word and the outer word)

身心學的論點不僅強調自我內在的平衡,更應包含自我與他人、個別與團體、

內在與外在、公眾與私人之間關係的和諧與平衡。

(29)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理論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以身心學的理念為基礎,透過動作教育的型態,強調開 發身心覺察的能力與認識自我身體的結構、功能及體會自我當下的經驗之教育過 程(劉美珠、林大豐,2004),而編排一系列身心教育向內自我探索的動作課程。

(一)身心教育(somatic education)

「身心教育」與「身心治療」其理念皆源自於身心學,其目的不外乎是為了 減輕壓力、矯正肢體、處理病痛、學習放鬆、增加覺察能力,讓生活更舒適、更 有效率;雖有「教育」與「治療」之分,但 Hanna(1977)認為兩者有相同的方 向,都是要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治療者藉此調整身體的失調以改善不舒服的 情況,教育者藉此引導人們自我更有能力;治療移除生存的障礙,教育使人活的 更舒適、更自在,兩者之差異僅在於動機不同。

Linden(1994)提出身心教育的方向,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六點:

1.改善身體覺察的能力(body awareness training)

2.放鬆與壓力的處理(relaxation and stress-management)

3.提昇姿勢與動作的效率(efficiency of posture and movement)

4.情緒的覺察(emotional awareness)

5.社會化的覺察(social awareness)

6.環境的覺察(environmental awareness)

(林大豐、劉美珠,2003)

(二)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身心動作教育就是在身心學的哲思與理念下,融合各派身心技法與動作教育 原理所設計出之身體教育方法。重視個人內在經驗體會和反省,藉由身體動作進 入自我的內在世界,來重新教育身體與學習對身體的尊重和傾聽(劉美珠,

2003a)。身心學在國小教育課程上的應用研究,以「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為最

(30)

多,如陳怡真(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蔡 琇琪(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靜定、放鬆效果之行動研究、

吳美慧(2006)-身心遊戲課程對國小學童身體學察能力與體操動作技能學習之 效果研究、鄭國雄(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身體自我概念 之影響…等等,大部分的研究者會選擇「健康與體育」領域,乃因此領域課程在 國小教育課程中,與身體相關性最高。學者劉美珠更以身心學理念為基礎,從概 念、課程目標、課程觀念、教師角色、課程內容設計與評量方式,整理出身心動 作教育的體育課程新模式,如表2-2-1。透過身心動作教育模 式,發展身體覺察 能力之系列課程,並實施於國小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之中。

表2-2-1 身心動作教育模式表

身心動作教育模式

基本概念 身心合一,以身體為原點,強調身體智慧的體認,並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

課程目標 透過身體的探索,開發覺察能力(包括與自我、與他人、與環境)及提升身體使 用的效率,並了解自我以因應外在多變的環境,促進身心平衡的健康。

課程觀念 身體本身即是動作體,強調內在經驗的反省及自然本能動作的探索從動作中了解 到當下自我的身心狀態,並享受動作中所得到的滿足和自信。

教師角色 有正確身體觀念和態度。對動作結構與功能有充分的認知和體 會。是一個協助 者引領者。

課程設計

課程內容主要規劃出六個方向:以呼吸練習為基礎,進而認識與體會身體結構,

學習體會身體中心與各部位之關係,探索本能性的自由動作,提升身心適能以及 改善人際關係與適應環境,來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

評量方式 以檔案評量為主(包含學習日誌、身心檢核表、學習單…等)

(引自劉美珠,2004)

身心動作教育強調的是「做自己」,專注於自己的身體內部,每一分每一秒 所發生的,那「發生的」是難以形容的,因為那是只有你深入自己的身體才能感 受到的(王麗珊,2006)。身心動作教育更以「教育」的角度來引導學生重新檢

(31)

視自己的身體,而不再只是運動技術的學習或體適能的增進,是人體動作的再教 育、再反省與再學習(林茂欽,2005)。而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之 基本理念強調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層面的互動與反省,

搭配「身體、情緒、社會、精神、文化」五項適能的培養,以達全人健康(total well-being)的教育目標,正好與身心學強調覺察、自省、再教育的觀點相穩合。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相關研究

近年來,由於學者林大豐與劉美珠致力於身心學理念的推廣,身心動作教育 在教學上的應用已逐漸受到重視,也有研究者陸續將其理念應用於實際教學之 中,並收到良好的成效,茲將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整理如下:

(一)「靜心」、「呼吸」與「放鬆」

「靜,學之始也」,任何的學習都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劉美珠、林大豐(2004)

認為以呼吸練習做為準備活動的效果相當好,可以很快地讓學習者靜下心來,進 入身心探索之旅。蔡琇琪(2004)也發現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呼吸覺察活動方案,

對國小三年級學童之呼吸、放鬆方面具有正面的效果。透過呼吸的練習,可以達 到身體的放鬆與心情的放鬆。透過身心遊戲課程的實施,可增加國小學童的呼吸 深度,呼吸認知概念轉變,喚醒身體放鬆意識,增加喜愛身體的感覺,對學童呼 吸覺察有提昇之效能(吳美慧,2006)。

卓子文(2002)在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研究報告中指出,舞者在接受20 小時的身心教育課程後,能清楚覺察到肌肉張力與鬆緊的感覺,透過課程中呼吸、

意象與放鬆的學習,讓舞者覺察到呼吸和動作之間的關係。陳怡真(2004)也認 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對身體鬆與緊的覺察、呼吸的覺察及身體使用的改 變等身體覺察能力之提昇有正面的效果。張玉佩(2006)指出,學童透過身心動 作教育課程的學習,已能靜心並感受到身體放鬆時,舒服平靜的體驗與感受,經

(32)

由體驗丹田呼吸、舞動身體時呼吸的改變,感受呼吸時身體的變化,學童對身體 覺察能更清楚、更敏銳了。

(二)「伸展」與「柔軟度」

好的柔軟度是許多運動項目必須具備的最佳條件之一,要如何增進身體的柔 軟度呢?許多研究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有助於柔軟度的改善。Howell

(1982)在一所公立高中實施身心教育課程,發現學生的柔軟度有顯著的進步,

身體覺察的能力也增加了。林大豐(2003)發現,透過十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進行,下背痛的運動員左右體側彎及體前彎的柔軟度皆獲得非常顯著的改善。鄭 國雄(2006)亦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柔軟度改善有明顯的 幫助。劉美珠(2003b)也認為肌膜動作探索活動應用在體育課程之教材內容與教 法確實可行,學生反應良好,接受度也高,很快即能達到延展身體、鬆活關節的 效果。

綜合上述相關文獻,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學習,可以提高身體的覺察能 力,在一呼一吸之間,學會如何把身體放鬆,身體一但放鬆了,柔軟度也會隨之 增加,將發現動作的表現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33)

第三節 游泳能力與游泳教學的相關文獻

教育部於民國 90 年為了加強學生水上安全觀念並指導學生游泳能力,推動

「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希望到民國 94 年時,將國民中小學生學會游 泳的比例提升到 15﹪,於是,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莫不積極推動游泳教學,至此,

游泳教學得以受到國人的重視,以下為國內各專家學者對於游泳能力之界定與游 泳教學之探究

一、游泳能力之探討

教育部於民國 90 年公佈之提升游泳能力計畫中,其目標鑑定標準為國小畢業 前能游完 15 公尺,需會換氣(教育部,2001)。楊英武(1996)認為會游泳的操 作定義是:能以任一游泳姿勢,會換氣的游過 25 公尺的距離;會游一點點的操作 定義是:能漂浮或手腳聯合動作的游動,但是不會換氣;完全不會游的操作定義 是:連漂浮都有困難。丁益文(1992)認為游泳能力好的人游的距離遠,游泳能 力差的人游的距離近;是以距離的遠近來區分游泳能力的好壞。

教育部於 92 年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辦理「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

將國民中、小學學生的游泳能力分為十級,其中第六級(海豹)即為國小學生畢 業前應達到之級數,所達游泳能力為游泳前進 15 公尺且需換氣三次以上(劉兆達,

2004)。

鄭麗美(2004)指出,游泳是靠人體在水中完全「放鬆」,放鬆之後才能順利 學習「換氣」,學會換氣才能增加游泳的距離。李誠志(1994)認為,對水的興趣 和膽量、心肺功能、肌耐力、身體柔軟性與關節靈活性是游泳選材的重要指標。

李淑玲(2006)也認為柔軟度的增進可改善游泳選手之運動技術,可見增加人體 的柔軟性對增進游泳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34)

綜合以上學者所述,最能表現游泳能力者為游泳距離,游得越長,表示游泳 能力越好。故本研究以游泳距離來評斷其游泳能力。並且針對放鬆、換氣、柔軟 性與關節靈活性的改善來提升學童的游泳能力。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靜心、

呼吸、放鬆、伸展探索正好有助於放鬆、換氣、柔軟性與關節靈活性的改善。所 以本研究嘗試將身心動作教育融入在游泳教學之中,並探討其成效如何?

二、游泳教學之探討

(一)「學習動機」與「學習樂趣」方面

引發學習動機與維持高度學習興趣是能否成為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林純玲

(2006)認為游泳課學習單的功能很多,藉由學習單的填寫,可以讓沒有下水的 學生也有參與游泳課程的機會,避免學生無所事事、虛耗時間,嚴重者更會直接 影響教學的進行;學習單也可以當成加分的依據,更能培養學生觀察、欣賞其他 同學之能力,為下次下水之技能學習做好心理準備。王國生(2002)在「國小游 泳教學的策略」的研究與張維嶽(1998)在「樂趣化的體育教學-游泳教材設計」

研究中皆強調樂趣化教學策略對游泳教學的重要性,因為教學不等同於訓練,教 師在課程設計上,應考慮以學童為中心滿足其學習的慾望與樂趣,以遊戲的方式 進行教學,達到維持學童高度學習興趣的目的。

游泳教學並非只是教導游泳的動作技能,而是要喚起一個人對游泳的喜愛,

喜愛在水中悠游,喜愛水的親密感,然後喜愛從事水上的活動(許安東,2002)。 每一個人的體質、個性、反應、喜好等皆有所不同,進入泳池後,有些人害怕得 不知所措,有些則猶如水中蛟龍(沈義文,2004)。因此,教師面對游泳初學者的 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童享受游泳的樂趣,實為教師必須精研的課題。

(二)「教學法」方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學法如同教師的一把教學利器,若能妥善

(35)

運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很多學習者不會游泳,不敢游泳,主要導源於開始學 習方法的不良,再加上數次學習的失敗,就會造成恐懼而不敢下水的心理。所以,

教師應熟悉各種游泳教學法,並善加運用,選擇適合教學對象的教材教法,方能 達到教學的目的。

陳國正(2004)提出水中感覺統合失調的解決策略為陸上練習,有些學員在 水中不易察覺到底姿勢做對了沒,因此運用在陸地上的練習來改善水中的動作。

鄭麗美(2004)指出,學習游泳忌誨使用蠻力,游泳運動比任何運動都緩和省力,

此種緩和省力的運動是靠人體在水中完全放鬆。並發現移動式韻律呼吸游泳教學 法,對於初學游泳者換氣次數與游泳距離最具顯著性幫助。陳秀華(2001)在「游 泳教學-創造思考教學法」中提到:游泳是一種極富韻律性、節奏感、肌肉放鬆與 緊張、協調與配合要求很高的運動,所以教師不能只用「老師演戲、學生看戲」

的傳統教學法,應嘗試搭配具有創意的創造思考教學法,讓教學更生動、更活潑、

更有效。陳嫣芬(1993)認為,對游泳初學者而言,宜採分段教學法較為理想,

等動作熟練正確之後,再給予全部教學法。陳和睦(1978)也認為捷泳的學習順 序為打水→划手→換氣,應先分段練習,再聯合三者動作練習。

黃勇杉(2004)認為,針對基礎班的教學,應從簡單的悶氣、漂浮教起,自 由式採直臂式的教學,對於初學者較為容易理解。捷泳教學的內容不外乎悶氣、

打水、捷式划手及換氣等基礎動作,體育教師在進行游泳教學前,如能利用教學 光碟代替大部分的陸上示範講解,更能吸引學生專注,並且想看哪個細部動作或 者提醒學生易犯的毛病,只需點選畫面選單,直接跳至教師欲強調的重點,大大 節省有限的教學時間(李世豪,2004)。周明杰(2004)指出,對於一堂游泳課 的時間,扣掉熱身操、換裝時間,能在教學上的時間大約只有20~25分鐘,教學時 間不夠充裕,若上游泳課時能將兩堂體育課連在一起上,學習效果會更好。

歸納以上學者之研究結果顯示:對游泳初學者而言,宜採分段教學法較為理 想,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國小二年級學童,初學者佔大多數,故亦採用分段教學

(36)

法,捷泳划手採直臂式教學。此外,學習興趣的引發與延續正是游泳教學成功與 否的關鍵所在,讓游泳教學不再是動作的反覆訓練,游泳課應該成為孩子們的最 愛。要讓學生感到「游泳課好好玩」!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提高學生「親水」的 意願,增進學生參與動機。並且上課時間兩節連排,共 80 分鐘,更增進學習效果,

達成游泳教學的目標。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正是一門新鮮、活潑、有趣的課程,如將之運用到游泳教 學上,透過相關課程的操作,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知不覺當中,學生的「身」

與「心」皆能夠完全放鬆,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消除將口鼻悶入水中的緊張感,

有助於游泳悶氣與換氣之學習;而柔軟度的增加更有助於游泳姿勢的調整,如有 極佳的柔軟度,對姿勢的矯正與泳技的提昇將有莫大的助益。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章根據研究問題背景、研究目的,並配合文獻探討的結果,作為研究架構 依據。本研究採用質性與量化並行之研究方法進行,以探究研究架構所含的研究 問題。經由文獻的蒐集、整理與探討,配合以身心動作教育為基礎所發展出的游 泳教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利用影片的拍攝進行教學反省,結合觀察員紀錄、學 童回饋、教學省思修正教學,收集質性資料,結合動作技能學習收集量化資料,

進一步加以分析,以了解受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學童,對游泳能力學習之影響。

茲就本研究方法與步驟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參與 人員和場域,第三節、研究工具,第四節、實施程序,第五節、課程設計與編排,

第六節、資料處理,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國小二年級學童

學生游泳能力

(游泳距離)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身心學理念

身心動作教育觀點

實施教學 擬編、調整

及省思

呼吸覺察能力 放鬆覺察能力 學習游泳的興趣

(38)

第二節 研究參與人員和場域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九十六學年度下學期就讀台東縣 A 國小二年孝班學童為研究對象,男 生 19 人、女生 14 人,平均 8.3 歲,進行為期 10 週 20 節課的游泳教學。研究對 象之基本資料如表 3-2-1。

表3-2-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表

年齡(year) 身高(cm) 體重(kg)

個數 33 33 33

平均數 8.30 126.01 28.96

標準差 0.46 5.52 6.78

N=33

二、課程編排暨教學者

教學者即研究者。研究者畢業於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目前就讀於國 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從事國小體育教學至今13年,其中有 11年負責運動團隊組訓(游泳隊)的工作,在碩士班的課程裡,跟隨林大豐與劉 美珠博士學習相關身心學理論與身心技巧,曾修過身心學專題研究、運動生理學 專題研究與身心動作教育與治療,另曾全程參與「2007身心教育系列活動-日本 身心技法工作坊」學習Noguchi-taiso(野口體操)及Naikan-teki-Shintai-Gihou(內 觀的身體技法)、「2007國際身心動作教育研習會暨 Body-Mind Centering 工作 坊」,對身心學的理念及身心動作教育的理論與操作有基本認識與瞭解。

(39)

三、觀察員

本研究之觀察員為台東縣福原國民小學的現職教師,在觀察員訓練方面提出 三點說明:

(一)在研究實施之前提供身心學相關資料文獻請觀察員閱讀,使其對身心學 有基本認識。

(二)提供暑期修讀「身心學」上課影片與觀察員一同觀看並說明與分享,使 其瞭解身心學之上課方式。

(三)與觀察員針對研究觀察之要點與注意事項進行溝通,說明觀察員紀錄表 之內容與填寫方式,觀察員將提供課程實施過程的優缺點,亦為研究佐 證的資料來源。

四、研究場域

本研究之教學場所為研究者所任教的台東縣 A 國小,位於台東縣池上鄉,是 一所鄉村型學校。學校班級數共 16 班,學生數約 450 人。在體育課編排上,多 數由科任教師擔任體育課教學,儘可能安排有體育專業背景之教師授課,在體育 教學內容方面除了一般的球類及簡易田徑外,值得一提的是,與其他學校相較之 下,本校得天獨厚之處在於擁有一座戶外游泳池,所以一學期有接近二分之一的 課程是游泳教學。另外本校建有學生活動中心,其舞台為木質地板,可容納約 35 個學生,是全校最適合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場所,與游泳池之間的距離約 150 公尺,往返不致費時過多。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質性與量化並行之研究方法進行,質化研究以行動研究方式進行 教學,於過程中取得相關資料:受試者之課後回饋單、教學者之教學省思日誌及 觀察員紀錄等文字紀錄,以了解學童呼吸覺察、身體覺察情形。量化研究以游泳 能力紀錄表的前測與後測之比較,探討學習效果。

一、游泳能力紀錄表

本研究利用自編之游泳能力紀錄表(如附錄一),來測量受試者之學習成效,

於課程實施前、後各實施一次測量工作,利用皮尺測量游泳的距離。其定義如下:

游泳的距離:

學童從泳池一端出發,以所教的泳式途中不休息(雙腳不碰觸池底、雙手不 攀爬水道線或池壁),能夠到達的最遠距離,以皮尺測量其兩地的距離。

二、學童課後回饋單

每週課程實施後請學童填寫課後回饋單(如附錄二),以了解學童對身心教 育動作課程的感受、心得與建議,除了可以加深學童對課程內容的印象與回饋,

更是研究者安排與修正活動內容的重要參考依據,學童回饋資料經歸納整理後,

可探究學童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改變歷程,為本研究實施效果之參考資料。

三、教學省思日誌

每次課程實施結束後,詳實記載教學活動實施和學習的情形,寫下教學活動 的省思與發現(如附錄三),做為了解教學效果與調整教學活動設計之依據。

(41)

四、觀察員記錄表

觀察員每次觀察教學過程,針對教材內容設計、教學行為、教學方式、師生 互動情形、引導語的使用、肢體動作的表現結果詳實記錄(如附錄四)。並於每 次課程結束後進行省思對話,透過影片回饋提供教學者省思,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五、訪談紀錄表

研究過程中將安排三次訪談,時間分別預定在第三週、第六週、第九週進 行,每次隨機取樣五位學生(三次學生皆不重複),進行30分鐘的團體訪談,並 徵得研究對象同意後錄音,以求完整紀錄訪談內容(如附錄五)。

六、錄影錄音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之錄影設備為 Canon DC40 數位攝影機,錄音設備為 MIZDA 錄音筆,具有數位錄音功能,訪談錄音後可以直接傳送儲存於電腦中,使訪談內 容整理更為完整。

(42)

第四節 實施程序

本研究之進行程序分為:準備階段、發展階段、研究階段、完成階段。實施 步驟為:蒐集研讀分析身心動作教育與游泳教學相關之文獻、確定研究主題、撰 擬研究計畫、發展研究工具、選取受試者、進行游泳能力前測、實施游泳教學課 程、進行游泳能力後測、資料整理與分析討論、撰寫論文報告。整個研究之主要 程序,如圖 3-4-1 所示:

圖 3-4-1 研究流程圖 研讀分析身心動作教育與游泳

教學相關文獻

確定研究主題 撰寫研究計畫

研究工具為游泳教學課程、游泳 能力紀錄表、學童課後回饋單、

教學省思日誌、觀察員紀錄

選取二年級學童 33 人為受試者 進行游泳能力前測 實施 10 週游泳教學課程

進行游泳能力後測

資料整理與分析討論 撰寫論文報告

(43)

一、準備階段

(一)文獻蒐集研讀分析

廣泛收集國內外身心學領域及游泳教學相關文獻資料,並經分析、整理,建 構研究架構,以形成研究主題。

(二)確定研究主題

經廣泛收集及研讀文獻後,對於身心學領域、國內學生游泳能力及實施游泳 教學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因此,藉由身心動作教育的技巧,發展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以期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作為建構研究的主要架構,並確認研究主題。

(三)撰擬研究計畫

撰寫研究計畫,共分三章敘述,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與問 題、研究的範圍與限制、研究之必要性、名詞解釋。第二章文獻探討,瞭解身心 學的意涵、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理論與相關研究、探討游泳能力與游泳教學 的相關文獻。第三章研究方法與步驟,包含研究架構、實施程序、研究人員和場 域、研究工具、解釋課程內容、資料處理。

二、發展階段

(一)發展研究工具

為研究需要,以身心動作教育為基礎,發展出一套為期 10 週共 20 節的游 泳教學課程、游泳能力紀錄表、學童課後回饋單、教學省思日誌、觀察員紀錄做 為研究工具。

(二)選取研究對象

採隨機抽樣方式選取研究者自身所任教之學校-台東縣 A 國小二年級某一 班學生為教學研究對象,並告知其研究目的及過程,經同意後填寫參與研究同意 書(如附錄六)。

(44)

三、研究階段

(一)進行前測

於課程實施前一週,透過游泳能力紀錄表實施前測,了解課程實施前研究對 象的游泳能力,前測主要收集的資料為:

1.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如年齡、身高、體重等。

2. 研究對象的游泳能力。

(二)實施課程

時間:97 年 4 月 8 日至 97 年 6 月 10 日為期 10 週,每週 1 次,每次 80 分鐘的游泳課程,前 40 分鐘在學生活動中心進行身心動作教育相 關之游泳暖身活動,後 40 分鐘在游泳池進行水中探索活動。

地點:台東縣 A 國民小學游泳池及學生活動中心。

(三)進行後測

於第 10 週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期測驗,瞭解學童的游泳能力是否透過課程 的實施而有所提升。

(四)資料整理與分析討論

以游泳能力紀錄表進行統計分析,配合受試者之課後回饋單、教學者之教學 省思日誌及觀察員紀錄等文字紀錄,試圖了解以身心動作教育為基礎所發展出的 游泳教學課程,對於受試者游泳能力的提升、學習游泳興趣的提高、呼吸放鬆覺 察能力改變的情形。

四、完成階段

將研究結果撰寫成論文,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以完成研究論文,並申請參 加學位論文口試。

(45)

第五節 課程設計與編排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行動研究之計劃、行動、省思、修正與再行動的歷程,以 A 國小二年級某一班學生為對象,將「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健康與體育領域之游 泳課程,進行實際現場教學及教材之實施歷程,以瞭解過程中的困難及問題,並 記錄學生的反應與成效,及教學者在實施過程的省思與成長。

因此,本研究根據身心動作教育的理論、架構與課程內容,以身心動作教育 為基礎,設計 10 週之游泳教學課程活動方案,從靜心、呼吸與放鬆的練習開始,

搭配身體結構的認識,運用意念的配合,提高身體呼吸與放鬆的覺察能力,進而 學習水中韻律呼吸、放鬆漂浮與手臂伸展,達到游泳教學的目標。研究者試將課 程編排之理念、目標、課程效能分析與課程內容大綱詳述於下:

一、課程理念

學童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能重新體察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改善對身體的 認知、看法與態度,經由身體的伸展、放鬆與呼吸的調整來提升身體的柔軟度,

增進身體的使用效率,提高游泳學習效果。

二、課程目標

(一)增加學童的游泳能力(游泳距離)。

(二)提高學童學習游泳的興趣。

(三)改變學童呼吸覺察的能力。

(四)改變學童放鬆覺察的能力。

(46)

三、研究對象分析

本研究對象為國小二年級學童,經調查得知,大部分為游泳初學者,僅有二 位學童稍微會換氣,雖經文獻得知提升游泳能力的具備要素包括:對水的興趣和 膽量、心肺功能、肌耐力、身體放鬆能力、換氣能力、身體柔軟性與關節靈活性 等,因考慮其年齡尚幼且為游泳初學者,教育部訂定的游泳能力也以游泳的距離 為認定標準,故本研究之教學課程以學童能學會換氣,進而增加游泳的距離為主 要目標,游泳的速度不在本研究探討之範疇內,課程之設計把加強心肺功能與肌 耐力的部分排除,不在本研究中探討。本研究之課程設計僅針對學童的游泳興趣、

放鬆、換氣、身體柔軟性與關節靈活性來進行課程安排。

四、課程內容分析

為提升學童的游泳能力,本研究針對學童的身體放鬆、換氣、柔軟性、關節 靈活性的改善與提高游泳的樂趣進行課程設計。經由文獻探討得知,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可以改善身體呼吸、放鬆的能力,增加身體柔軟性與關節靈活性,並且能 讓學童感到新鮮有趣。故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本研究游泳能力要素之相關性分 析如下:

(一)靜心探索課程:可以增加身體放鬆的能力

(二)呼吸探索課程:可以改善身體的柔軟度與關節靈活性、增加放鬆與換 氣的能力、提高游泳的樂趣。

(三)放鬆探索課程:可以改善學童身體放鬆、換氣的能力,並增加學童身 體的柔軟性與關節靈活性,且增加游泳的樂趣。

(四)伸展探索課程:可以增加學童身體的柔軟性與關節靈活性,且增加游 泳的樂趣。

(五)水中探索課程:以增加游泳的樂趣為主。

(47)

在課程活動選擇方面,參考林大豐與劉美珠兩位身心學博士的教學活動,以 實際親身體驗過的身心動作教育技巧為主,輔以個人參加過相關身心教育研習中 所操作的活動內容,再配合游泳課程的特性設計水中探索,規劃本研究之課程活 動內容如下:

(一)靜心探索:選擇身體歸零、起身。

(二)呼吸探索:選擇丹田呼吸、Hu Breath、Lunar Breath、細長的呼吸。

(三)放鬆探索:選擇海草運動、Waves(海浪)、龜息大法、身體彩繪、肩 膀意象。

(四)伸展探索:選擇抬腿擺手、肚臍放射線、跪臥前伸、跪坐後躺、側彎 伸展、雙臂螺旋、近端運動、雙臂圓形伸展、仰臥俯臥抬腿、獨木舟

(地板)、雙手插腰後伸、俯臥手腳離地。

(五)水中探索:選擇漂流木、同舟共濟、水中漫步、水之舞、殭屍來了、

螃蟹走路、水中吹乒乓球、水中猜拳、水中尋寶、水中隧道、水中跳 遠、水之舞、水中滑板、水底打坐、水中躲避球。

每一主題所包含的活動內容均為增加游泳能力要素而設計,且結合游泳教學 之相關活動,課程架構呈現如圖 3-5-1:

(48)

游泳能力要素 身心動作教育主題 活動內容

圖 3-5-1 課程架構圖 放鬆

柔軟度

關節靈活性 換氣

游泳的樂趣

靜心探索

呼吸探索

放鬆探索

伸展探索

身體歸零 起身

丹田呼吸 Hu Breath Lunar Breath 細長的呼吸

海草運動 Waves(海浪)

龜息大法 身體彩繪 肩膀意象

抬腿擺手 肚臍放射線 跪臥前伸 跪坐後躺 側彎伸展 雙臂螺旋 近端運動 雙臂圓形伸展 仰臥俯臥抬腿 獨木舟(地板)

雙手插腰後伸 俯臥手腳離地 漂流木 同舟共濟 水中漫步 水之舞 螃蟹走路 水中吹乒乓球 水中猜拳 水中尋寶 水中隧道 水中跳遠 水之舞 水中滑板 水底打坐 水中躲避球 水中探索

(49)

五、課程活動說明

為使課程清晰明瞭,茲將課程活動內容與活動效能分析列於表3-5-1。

表3-5-1 課程內容分析表

活動名稱 活 動 內 容 活動效能

身體歸零 仰臥在地板上,雙臂伸直自然放鬆置於身體兩 側,手心朝上,雙腳伸直打開約與肩同寬,下 背延長放鬆。將注意力集中於呼吸,體會每個 呼吸的當下,感覺身體和地板的接觸,體會一 下身體交給地板的感覺。

集中注意力 放鬆身體

起身 教導正確的起身與躺下的方式,順著地心引力

(地板)找到支點、身體結構,以最省力、最 有效率、最輕鬆的方式起身。

輕鬆地使用身體 讓動作更有效率 丹田呼吸 想像從肚臍到脊椎方向有一條直線,吐氣時將

氣慢而細長的吐出,腹部往內縮,線縮短向脊 椎靠近,吐到沒有氣時,微微憋氣,肛門、陰 道口微微含住;然後放鬆慢慢吸氣,這條線放 鬆,恥骨下方的肌肉群亦同時放鬆腹部自然就 膨脹起來,反覆練習。

放鬆身體

Hu Breath 在自然連續呼氣時發出「Hu」的聲音,持續30 秒(視當下情形增減),感受身體的震動所帶 來的感覺,之後再深呼吸數次。

放鬆身體 感受瞬間換氣

Lunar Breath 深深吸一口氣,呼氣時丹田微微用力,由鼻腔 慢慢呼出,彷彿聽到輕輕海浪聲。

放鬆身體 練習鼻腔呼氣 細長的呼吸 深深吸一口氣,利用吸管慢慢吹氣,吸氣要

慢,吐氣要細細長長。

放鬆身體 海草運動 閉上眼睛把自己想像成「海草」的動作,隨著

海流任意擺動。

放鬆身體 增加柔軟度 Waves(海浪) 在水中,頭向前由上往下做 scooping 的動

作,再反方向由下往上;頭向右側由上往下做 scooping 的動作【臉部面向前方】,再反方向 由下往上;左側亦然。

放鬆身體

龜息大法 放鬆身體,先用嘴巴深吸一口氣,把頭埋入水 中,四肢張開如烏龜狀,用口或鼻緩緩吐氣,

氣將吐盡時,抬頭張嘴再吸一口氣。

放鬆身體 閉氣練習

(50)

續表 3-5-1 課程內容分析表 身體彩繪

body painting

身體放鬆躺在地板上,把地板想像是自己最喜 歡的染料顏色,隨意伸展、滾動,身體在最放 鬆的情形下,做最省力的延展,喚醒身體的感 覺細胞,感受身體的每一部位與地板的接觸,

讓全身的每一吋肌膚都可以均勻地染上顏色。

增加身體的敏銳度 及柔軟度

肩膀意象 找到胸鎖關節,以鎖骨為支點,想像自己的手 臂是一條繩子,放鬆後自然下垂,用另一隻手 輕輕握住鎖骨,前後擺動,讓繩子【手臂】也 自然跟著前後擺動,擺動的幅度可隨意調整,

切忌由手臂自己本身用力前後擺動。

增加關節靈活性

抬腿擺手 Marching

原地踏歩,腿抬高,手臂放鬆自然擺動,注意 腰部的轉動,配合「二吸二呼」的呼吸方式進 行,時間長短視學童的體能而定。

增加關節的靈活性

肚臍放射線 兩人一組,一人放鬆平躺,以肚臍為中心點,

維持有一隻手掌按在對方的肚臍上,另一隻手 從肚臍開始沿著身體滑向手掌,來回幾次後,

再沿著大腿外側滑向腳趾。

透過意念延伸手腳

跪臥前伸 雙腿跪立,身體前屈往前伸展,如蝦米狀。雙 手上舉放鬆置於頭部兩旁,頭頸部放鬆,下背 放鬆伸展;調整時,注意下背與整個背部伸展 的感覺,身體盡量放鬆,當感覺疼痛或緊繃 時,應用呼吸動作來放鬆,當吐氣時,身體輕 輕緩慢的向下延伸,然後停在疼痛的位置,吸 氣時仍然不可放鬆,些微的拱起脊椎,當吸滿 氣時仍閉氣3-5秒,在吐氣的同時全身放鬆,

注意力放在背部放鬆的感覺上。

增加身體的柔軟度

跪坐後躺 雙腿跪立,身體後仰往後伸展,雙手上舉放鬆 置於頭部兩旁,頭頸部放鬆,腹部放鬆伸展,

身體盡量放鬆,當感覺疼痛或緊繃時,應用呼 吸動作來放鬆,當吐氣時,身體輕輕緩慢的向 下延伸,然後停在疼痛的位置,吸氣時仍然不 可放鬆,些微的拱起腹部,當吸滿氣時仍閉氣 3-5秒,在吐氣的同時全身放鬆,注意力放在腹 部放鬆的感覺上。

增加身體的柔軟度

數據

圖 4-2-44  肚臍放射線(二) .....................................................................
圖 4-2-5 抬腿擺手(Marching)  圖 4-2-6 水中漫步  (二)學生的回饋  1.覺得自己的表現              S01、S10、S15:很差。              S02、S03、S04、S05、S06、S07、S11、S12、S14、S21、S24、S25、S29、S30:很棒。              S09、S17、S18、S20、S22、S28:不好。              S16、S31、S33:還不錯。              S23、S26、S27:
圖 4-2-7  Hu Breath(一)  圖 4-2-8  Hu Breath(二)
圖 4-2-9  Lunar Breath  圖 4-2-10 身體彩繪  圖 4-2-11 螃蟹走路  圖 4-2-12 海草運動  (二)學生的回饋  1.覺得自己的表現              S01、S15、S18:很差              S02、S03、S04、S05、S06、S07、S09、S11、S12、S14、S17、S19、S20、S21、S24、S25、        S27、S28、S29、S30、S31、S325:很棒        S10:很像牛太頑皮了        S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forwards innovative production networks of conventional industries that could be based on the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The campus of an existed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is object of research which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tables of biodiversity, greenery and on-site water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

Hence this study uses a systematic method to develop safety evaluation indices and their weights to evaluat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