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加密貨幣首次公開發行之介紹

第一節 何謂區塊鏈技術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加密貨幣首次公開發行之介紹

「加密貨幣首次公開發行(ICO)」此一創新募資工具之出現,實有賴於區 塊鏈技,以及願意公開區塊鏈程式編碼的區塊鏈平台,使一般企業或新創企業得 在短時間內跨越極高的技術門檻,而發行自身的加密貨幣向大眾進行募資。為深 入探討ICO 監管爭議,本章第一節將先介紹 ICO 所應用之區塊鏈科技與其相關 發展沿革,以了解 ICO 的本質與特性。於第二節,將說明何謂「加密貨幣」,

除透過類型化的方式說明其特性外,並依市值介紹目前主流的加密貨幣,如:比 特幣(Bitcoin)、瑞波幣(Ripple)、以太幣(Ether)等。第三節則說明 ICO 基 本流程,並於最後提出ICO 主要的潛在風險與應追求的監管目標。

第一節 何謂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並非是專屬於金融的創新科技,而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資料儲存技 術,金融不過是其眾多應用之一。傳統上,由於個人與個人之間不一定存在信任,

故需要有具公信力的第三方或中介者加入,驗證相關紀錄或交易的正確性與有效 性。例如,在國際貿易上,出口商常會以銀行開立的信用狀作為進口商將會支付 貨款的一種保證。出口商基於對銀行之信任,而願意出貨給素未謀面的進口商。

由於科技網路加速了資料傳遞的速度,使區塊鏈得以快速將紀錄複製、發送 給每一位參與者,並創造出以「社群共識」驗證資料的去中心化資料庫。根據文 獻介紹,區塊鏈主要的設計元素包含有:雜湊演算法(hash functions)、數位簽 章(digital signatures)與共識機制5,以下將分別介紹之:

一、雜湊

雜湊為一種壓縮資訊的技術,可透過長度固定的雜湊值表示數據量大小不等 的資訊6。透過雜湊演算,紀錄者將新紀錄與舊雜湊值結合,並產生一個新的雜

5 Reade Ryan & Mayme Donohue, Securities on Blockchain, 73 BUS.LAW. 85, 90-91 (2017).

6 Paul Vigna、Michale J. Casey 著,林奕伶譯,虛擬貨幣革命,頁 166-168(2016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湊值(即「區塊(block)」)。記錄在區塊內的資料不僅無法竄改,甚至可以 逐一回溯,驗證得出曾經紀錄過的所有資料。

應用至區塊鏈上,各區塊鏈平台會針對雜湊值設定一定條件,使得找尋雜湊 值(即「挖礦(mining)」)變得困難,而需耗費大量的電腦計算能力與時間。

而最快求得雜湊值、產生了新區塊的參與者(即「節點(nodes)」)將會廣播 此一解答,經其他節點確認該值符合條件後,各節點就會將該區塊紀錄於自身所 保管的區塊鏈上。由於上下區塊間具有關聯,故試圖篡改紀錄者不僅要重新計算 出一個符合邏輯的新區塊,甚至需重新計算之後產生的所有區塊,才能完成竄改。

視該區塊鏈所採取的共識機制,此種竄改的成功機會雖有所不同,但難度極高。

二、數位簽章

數位簽章為網路傳遞時常用的加密技術,使用者會持有成對的公鑰與私鑰,

私鑰會由使用人持有,公鑰則為直接公開7。當使用者欲發送訊息時,必須先透 過私鑰加密,經私鑰加密的訊息僅能用同一使用者的公鑰才能解密、還原8。即 使該份訊息在中途遭到第三方攔截、並以發送者的公鑰進行解密,該惡意攔截者 亦無法再次透過原發送者的私鑰將訊息重新加密。據此,訊息接收者能確認該份 訊息的正確性,也能同時驗證發送訊息者的真實身份9

應用至區塊鏈系統上,每一個數據地址(或稱「錢包」)都有成對的公鑰與 私鑰,當中公開的公鑰代表著儲存著數據的地址,且每個人均可從公鑰中判斷出 該地址內儲存多少筆數據;私鑰則是作為自由移轉該位置數據資料的工具10。舉 例而言,Alice 擁有一個錢包 A,而此錢包公布的公鑰中顯示錢包 A 有 10 枚比 特幣。為了向Bob 購買一支筆,Alice 向 Bob 承諾轉移 1 枚比特幣至 Bob 的錢包 B。此時,Alice 會將該筆訊息以私鑰加密,並加上 Bob 的公鑰,將此筆訊息廣 播給區塊鏈上所有參與者。Bob 不僅能在事先透過公鑰了解錢包 A 的比特幣足 以支付貨款11,若他能以該公鑰將該數據解密,則Bob 即可確認該枚比特幣確實

7 David Chaum, Achieving Electronic Privacy, SCI.AM. 96, 96 (Aug., 1992).

8 Id.

9 Id.

10 Reade Ryan & Mayme Donohue, supra note 5, at 91.

11 I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由 Alice 所遞送、且該內容並未遭到第三人篡改(在 Alice 的私鑰並未遭竊或 公開的情況下)。

綜上所述,數位簽章能確保資訊於傳遞時的正確性與完整性,避免交易訊息 遭到有心人士的攻擊或竄改。此外,也能確認訊息發送者的身份為何,因為個人 的私鑰理論上係由自己保管,故發送者不能拒絕承認該訊息並非由其所發送(此 即訊息之「不可否認性(non-repudiation)」)12

三、共識機制

由於區塊鏈的紀錄係由各個節點自行保管,既缺乏中心化機關的管理,即可 能會有紀錄不一致,或甚至有假帳出現。此外,數位簽章雖可保障訊息的完整性、

正確性與不可否認性,但卻無法避免同一筆虛擬貨幣被同時支付予不同的對象、

或因駭客偷竊而產生雙重支付(double paying)以及其他交易無效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各區塊鏈平台設計了所謂的「共識機制(Consensus Mechanism)」,也就是必須網路上所有節點皆同意分散儲存之交易記錄內容13。 要達到此一目的,顯然就必須先證明交易記錄的有效性,而證明的方式各區塊鏈 平台之設計不盡相同,主要可分為「算力證明(proof-of-work)」及「權益證明

(proof-of-stake)」兩類14。例如:比特幣區塊鏈系統係採用「算力證明」,即 透過各節點以電腦計算能力得出新區塊的雜湊值,由最快得出結果的節點發送給 其他節點驗證。若過半數節點同意該區塊正確,即會將此區塊儲存,並以此作基 礎繼續找尋下一個區塊的答案。以太幣則是採用「權益證明(proof-of-stake)」,

由手上握有最多以太幣或是持有以太幣時間較長的節點進行驗證,再將結果發送

12 陳振寰,電子簽章程式設計,國立臺灣大學計算機及資訊網路中心電子報,1 期(2007 年),

網址:http://www.cc.ntu.edu.tw/chinese/epaper/20070620_1011.htm (最後瀏覽日:2018 年 7 月 23 日)。

13 Tuner Schumann, Consensus Mechanisms Explained: PoW vs. PoS, HECJERNOON, Apr. 6, 2018, https://hackernoon.com/consensus-mechanisms-explained-pow-vs-pos-89951c66ae10.

14 Id. 另外尚有「權益授權證明(Delegated Proof of Stake (DPoS))」 及「聯盟拜占庭協議

(Federated Byzantine Agreement (FBA)))兩種機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給所有節點15。權益證明機制的設計出發點在於:手中握有以太幣的節點應會去 維持該加密貨幣的幣值,而有較低的可能去製造虛假紀錄,使得系統產生問題。

即便採取共識機制,惡意攻擊者仍能透過假造共識的方法,進行攻擊(即所 謂「51%攻擊(51 percent attack)」)。視共識機制之設計,此種攻擊的難易度 會有所不同。例如,在「算力證明」之下,惡意者必須掌握該平台上過半數的運 算能力,才能竄改或偽造資料。然而,當比特幣區塊鏈平台上的節點逐漸增加時,

此種攻擊發生的機率可謂微乎其微。

根據區塊鏈的節點的身分要求,可將其區分為:公有鏈(public blockchain)、

私有鏈(private blockchain)二種。公有鏈係完全對外開放,任何人只要取得地 址即可開始於區塊鏈平台上進行交易,並取得完整的區塊鏈紀錄複本16。然而,

私有鏈則強調私密性,故會設計一套審核基準,僅讓符合特定資格的使用者取得 區塊鏈紀錄17

綜上所述,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可以降低點對點(peer-to-peer)間的傳 輸成本,其驗證與傳遞時間亦大幅下降。此外,由各節點保存區塊鏈紀錄的優勢,

在於可避免中介者或外來惡意攻擊偽造、竄改紀錄,從而增加資訊儲存的安全性。

因此,此項技術不僅被用來發行各式加密貨幣,更可加速國際匯款或改善一國的 金融體系。此外,區塊鏈的應用亦不限於金融領域。由於此技術本質上為去中心 化且難以竄改的資料儲存技術,故其應用範圍其實相當之廣,例如,音樂版權、

醫療病例、學歷、個人身份等等重要資訊均可以紀錄於區塊鏈上,而無需再找尋 中介機構儲存或驗證。

15 高靖鈞、丁川偉、陳耀鑫、馬金溝、陳澤世,區塊鏈簡介與技術探討,電腦與通訊,169 期,

(2017 年),網址:

https://ictjournal.itri.org.tw/Content/Messagess/contents.aspx?MSID=744257557510131250&MmmID

=654304432061644411 (最後瀏覽日:2018 年 7 月 8 日)。

16 Praveen Jayachandr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Blockchain, IBM, May 31, 2017, https://www.ibm.com/blogs/blockchain/2017/05/the-difference-between-public-and-private-blockchain /.

17 I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