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蒐集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節的主要目的在說明如何處理研究資料,可分為二部分:先探討資料的蒐 集,再說明內容的整理與分析,以下將分別敘述之。

一、資料蒐集的方法

(一)訪談

訪談是創造一種情境,讓研究者可以透過口語雙向溝通的過程,輔以聆聽與 觀察,共同建構出社會現象的本質與行動的意義,進而透過詮釋過程,將被研究 的現象與行動還原再現(潘淑滿,2003)。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法,其中除了E 老師與F老師要求共同接受訪談,而採一對二的方式與教師進行談話與互動之 外,其他受訪教師均採一對一訪談的方式進行,以求完整蒐集學前融合班教師對 融合教育實施經驗的回顧。訪談的目的在於讓受訪之教師能夠以主觀的觀點或感 受,透過詮釋的過程,表達在融合教育的歷程中,爲特殊需求幼兒實施融合教育 對學前融合班級教師的實質影響。

訪談進行時,除了注意勿干擾受訪教師的情境思路,研究者亦提醒自己謹記 所要訪談的內容,並適時引導受訪教師進入訪談的焦點。本研究在訪談的過程所 要蒐集到的資料如下:

1、教師基本資料;

2、教師在融合教育中的教學經驗;

3、教師在融合教育中獲得支援的經驗;

4、在融合教育中與班級教師合作的經驗。

(二)特殊需求幼兒的IEP與受訪教師實施融合教育的相關資料

質性研究中,蒐集文件資料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檢驗與增強其他資料來源的證 據,研究者可以藉由蒐集與檢視文件,探尋產生和存留這些文件的人們如何定義 他們的世界,藉以瞭解人們的觀點、關注與活動(黃瑞琴,2000)。藉由參考受

訪教師在實施融合教育歷程中所使用的相關表格資料,以及特殊需求幼兒的IEP 的文件資料,可以引發研究者與教師之間更多討論的話題。因此,研究者請受訪 教師提供書面文件作為訪談資料的補充與印證,並說明僅做研究之用,絕不透露 學生姓名。

二、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質性資料整理的目的為保管和組織資料,供進行分析時能作有效的運用。在 整個質性研究的歷程中,資料的擴增,除了廣度的擴展,更有深度的延伸,而且,

資料的廣度與深度,會隨著研究者於研究歷程中不斷地思考與批判而有所增減,

這樣的歷程會一直持續到研究完成為止。換言之,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是一個不斷 循環與交互形塑的歷程(陳向明,2002)。因此,研究者採用一邊蒐集資料,一 邊分析所得資料的方式來分析處理,嘗試從眾多資料中不斷地進行閱讀、檢視資 料,並透過編碼,尋找出切合研究主題的概念。以下將說明資料處理的步驟:

(一)設定資料的編號

為了保護受訪教師的隱私,研究者徹底消除資料中所可能呈現出的個人身 分、學生狀況、學校單位和縣市名稱等相關訊息,本研究設定資料分析編碼的方 式如表3-2:

表3-2 資料來源與逐字稿資料轉譯符號表 符號 意義

KK縣 本研究所指稱之該縣市

A~J 受訪者之代稱,分別以A、B、C、D、E、F、G、H、、I、J稱之 0~9 訪問日期,例如1011表示10月11日

p1 (p1, p2…) 頁數

舉例 (A1011p24)表示A教師在99年10月11日中的訪談逐字稿第24頁

… 表示省略某段與主題無關的談話

( ) 表示( )內的文字為研究者的說明

(二)錄音及相關資料的謄寫和整理

在每一次訪談結束後,研究者儘可能在兩週內將訪談過程的錄音整理成逐字 稿,並加以分類整理。

訪談紀錄的開頭會呈現此訪談資料的主要訊息,涵蓋了以下的內容:1、訪 談紀錄的編號;2、受訪教師;3、訪談次第;4、訪談日期與時間;5、訪談地點;

6、訪談情境;7、訪談內容;8、記錄日期,接下來即開始紀錄詳細的訪談內容,

以「分析/編碼」、「描述」和「省思」三部分呈現。

每一次的訪談之後,會將資料整理儲存,並且做初步的分析,記錄在

分析/

編碼

欄內,以做為下一次訪談時的參考。

將所有的資料複製成四份,一份原稿作為安全存底,另外三份,一份用於整 個分析過程,一份用來在其上塗寫和作記號,一份則用來作剪裁。將相同主題及 類目的資料置於同一資料夾內,以便於之後的分析。

(三)分析謄寫好的研究資料

將逐字稿的內容依語詞或段落,逐項分類、比較,將內容相近的歸為同一類,

據以發展出核心類別,接著分析核心類別項目之間的脈絡,找出相互之間的關

係,將屬性相同的類別再加以合併,經過統整的過程形成幾個概念主題架構(參 照附錄三)。

(四)歸納與討論

資料群聚歸類後,將所有受訪者的資料進行歸納,以跨個案的方式,依據研 究目的加以分析與討論。在資料的呈現上,研究者引用許多訪談、省思札記的內 容,並於引用處註名來源,以呼應研究者對資料的詮釋。最後整理出研究結果,

以回答本研究的待答問題,並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