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資料分析是有系統地搜尋和組織研究中所蒐集的訪談文字稿、實地觀察記錄、研究 省思札記、及其他資料的過程,以增加研究者對資料的理解,並向其他讀者呈現研究者 的主要發現(吳芝儀、李奉儒,2001)。本節即說明本研究的「資料蒐集」、「資料的處理 分析」與「資料的信實度」加以說明。

一、資料蒐集

本研究採多元方式蒐集資料,主要有參與觀察法,輔以正式半結構式訪談法及文件 蒐集,以幼教師、行政人員、其他幼教行政主管為訪談對象,及教師每日例行事務文件、

教師省思日誌、行政檔案文件、會議記錄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同時運用錄音筆、照相 機、錄影機等研究工具作為輔佐進行資料蒐集,使資料呈現更具周延及完整性。

(一)完全參與觀察

參與觀察是指研究者進入研究場域中,去觀察研究對象之言行、習俗(葉重新,

2004)。因研究者即是研究場域的主管,每天與研究對象一同共事,研究者能深入瞭解 喬琪幼兒園的整體情形,所以本研究採用完全參與觀察法,藉由參與觀察所獲得的資料 進一歩檢核評估訪談和相關資料。研究者在幼兒園現場以筆記的方式,重點式的摘錄喬 琪幼兒園教師所發生的問題,並以錄音筆、照相機、錄影機為輔助工具,觀察幼教師一 天活動,所遭遇到的問題事件,和蒐集教師省思日誌,將它轉譯成文字稿,作為資料分 析之依據。

(二)半結構式訪談

半結構訪談是指訪談的問題,一部份在訪談之前事先設計好,在訪談時依據這些問 題逐題訪談。另外,有些問題則視當時情況而調整,臨時加入訪談問題 (葉重新,2004)。

不過,使用半結構式訪談可能會很有信心的從數位受訪者間獲得可比較的資料,但卻失 去瞭解受訪者他們自己如何結構那些議題的機會(鄭瑞隆,李奉儒,2001)。為能深入瞭 解受訪者對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的困擾與需求,研究者以半結構性訪談方式蒐集資料,

因此進行訪談前,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與目的,擬定訪談大綱(詳附錄二),且預先提供 給受訪者瞭解訪談的目的及內容。進行訪談中,研究者事先取得受訪者的同意全程錄 音,以確保資料的完整、及正確性,及方便事後的整理和記錄,並隨著受訪者的臨場反 應及實際需要,調整訪談問題或加入訪談問題。

為避免個人的主觀性影響研究結果的信實度,研究者除了訪談喬琪幼兒園中的主 任、行政人員及教師外,並訪談二位經營幼兒園之優秀的領導者、輔導教授和二位喬琪 幼兒園的家長。在每次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將訪談內容全程予以錄音並進行現場筆記,

訪談後撰寫研究者省思札記,並將訪談內容立即轉譯成文字稿,做為進行研究分析時的 依據,再交予受訪者核對或補充,以確認訪談內容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三)相關文件資料的蒐集

研究的主要資料來源為參與觀察或訪談,但以研究對象為主而蒐集的文件資料被視 為研究的一部份(林麗菊,李奉儒,2004)。研究的主題是有關幼兒園教師的工作角色,

其蒐集資料的方式可包括:觀察幼教師的行為、訪問幼兒園教師、蒐集幼教師工作中產 生或使用的各種文件、發展問卷調查、實施有關的心理測驗、拍攝幼教師的教學實況,

這些多方方面的資料可提供有關幼兒園教師工作角色的豐富描述(黃瑞琴,1991)。

研究者藉由對幼教師每日例行事務的觀察記錄、季節性活動、學校行政系統、會議 記錄、教學省思札記、教師研習心得報告、員工規章、各類活動企劃書及活動檢討單、

家長活動回饋單等文件資料,探討如何建構教師專業成長輔導之機制,並與訪談及觀察 資料做交叉檢核與驗證,充份回答本研究待答問題。

(四)觀察工具的應用

研究者的觀察工具有筆記、錄音筆、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研究現場除了主要以

紙筆記錄現場狀況,也會輔以數位相機拍下教師教學情形,並以錄音筆記錄訪談內容,

再彙整觀察筆記、聲音及影像文字稿,完成觀察記錄後,並將觀察心得與發現,記錄在 省思札記中,以作為資料分析之依據。

二、資料的處理分析與信實度 (一)資料的整理

研究者在現場參與觀察和作記錄後,總是接著作進行資料分析,資料分析之時又可 能引發新的問題,再到現場搜集更多的資料,接著再作更多的記錄和作更多的分析,不 斷循環周期進行著,直到研究方案將近完成(黃瑞琴,1991)。本研究為進行資料分析過 程中,研究者持續參考相關文獻以及反覆閱讀所蒐集到的觀察、訪談、相關文件資,讓 自己對研究資料更加熟悉,再以錄音或錄影方式取得資料轉譯為文字,研究者開始進行 編碼的工作。為了在資料分析時能快速的登錄與辨別資料的來源,研究者對資料做形式 上的統一編碼,編碼方式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正與發展。研究者依資料蒐集日期與資料 取得方式管理歸類,例如:訪新進師琦1010607, 表示研究者在101年6月7日訪問新進 教師琦琦,研究者對資料的來源與編碼方式說明如下(如:表3-3-1及表3-3-2):

表3-3-1 資料編碼管理表

資料來源 編碼方式 實例

訪談 受訪者+年月日 訪新進師琦1010607 訪資深師貞1010607

觀察記錄 觀察 觀察1010608

省思札記 省思札記+年月日 省思札記1010609 會議記錄 會議+年月日 會議1010602 行政文件 行政+年月日 行政1010604

表3-3-2 轉譯符號說明表

符號 說明 符號 說明

…… 省略部份談話內容 ( ) 研究者問題:研究者複述受訪者的話

! 強調想法或某事件的語氣 【 】 說明表情、動作、事件、情緒、情境…

(二)資料的分析與信實度

質性研究容易受到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在蒐集資料過程中各種因素都與信度、效 度 有 密 切 關 係 ( 葉 重 新 , 2004) 。 Jick (1983) 指 出 研 究 者 可 以 藉 由 三 角 檢 證 法 (triangulation),如能針對同一現象使用不同方法搜集不同來源和型態的資料,將可減低 或避免研究者的偏見,增進其研究判斷的正確性(引自黃瑞琴,1991)。本研究為去除研 究者的主觀性,接近現場的事實,採用三角檢證法進行資料分析及詮釋。研究者依據下 列三個觀點,從現場蒐集資料、文獻及理論觀點、研究者及參與者觀點,交叉檢視及互 相比較,以提高本研究的信實度,以下說明之(如:圖3-3-3三角檢證圖)。

現場蒐集資料:

觀察、訪談、文件資料

文獻及 理論觀點

研究者及

參與者觀點

圖 3-3-3 三角檢證圖(研究者整理)

(一)現場蒐集資料

研究者採多元方式蒐集資料,主要有參與觀察法,輔以正式半結構式訪談法及文件 蒐集,以幼教師、行政人員、其他幼教行政主管為訪談對象,及教師每日例行事務文件、

教師省思日誌、行政檔案文件、會議記錄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同時使用錄音筆、照相 機、錄影機等研究工具進行客觀的資料蒐集,從不同的角度蒐集資料,在資料蒐集的過 程中,若有資料不足或不清楚之處,研究者會再度與受訪對象澄清疑點,或是再繼續蒐 集相關佐證資料及分析資料,進行交叉檢視分析,並重複閱讀及註記關鍵資料和省思札 記,以便於日後編輯和分析時使用。

(二)文獻及理論觀點

在資料蒐集過程中,研究者必須從不同觀點去詮釋每一組文件資料。研究者從文件 分析與探討中,建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並從原始資料的分析過程中,獲得暫時性的研 究理論,研究者經由這些暫時性理論,交叉檢驗文獻與原始資料之間是否互相支持印證,

或是有所衝突,進而確認研究者獲得的理論是否合宜。

(三)研究者與參與者的觀點

為避免個人的主觀與偏見可能會影響整個研究,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透過不斷地撰 寫省思札記,以察覺並降低本身的主觀觀點。並將已整理分析過的訪談資料,請受訪者 進行資料的查核與校對,以確保研究的正確性。研究者也會將現場所蒐集到的資料及省 思札記,請指導教授及同事一同討論及協助檢視資料的真實性,聽取他人建議,以避免 研究者本身陷於主觀偏見中,對於研究情境中的人、事、物,也儘可能抱持客觀中立的 觀點,增進研究分析結果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