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處理、分析與檢證 壹、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資料處理、分析與檢證 壹、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訪談記錄之設計

訪談記錄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訪談基本資料,記錄受訪者和編碼、訪談時 間、地點和空間位置圖等。第二部分為訪談內容記錄,共分三欄,中間欄位為訪 談內容逐字稿,左欄為資料處理後的概念編碼,右欄為訪談過程中的情境觀察、

研究者省思等。

二、訪談內容之編碼

針對訪談資料分析和編碼的過程,黃瑞琴(2010)提出研究者首先需要發現 主題和概念,再進行理論化的過程,透過分析的歸納(analytic induction)和敏感 的概念(sensitizing concepts),藉著提煉資料做出歸納後,仔細檢驗現象的獨特性 和與環境的關聯性,最後再以資料編碼來呈現。由於訪談文字通常含有多重意義,

研究者必須檢視資料內容中所呈現的主題或規則等,而寫出或從資料中直接引用 能代表這些主題或規則的詞句,即是用來分析資料的編碼類別(coding categories),

有時一個字句或話語可能呈現不只一個編碼類別。陳向明(2002)亦以尋找意義 為訪談分析的步驟開端,在進行登錄,將蒐集的資料打散,賦予概念和意義,再 以新的方式重新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過程,而同時也形成類屬分析。類屬分析即 是研究者找出概念類別之間的關係和核心概念,如瞿海源等(2013)說明 Kvale 所指出常見的分析取向中的意義分類(meaning categorization)和意義詮釋(meaning interpretation),將訪談內容概念編碼,以做為進一步分析的基礎,甚至進行意義詮 釋,在涉及更深層或更多層的詮釋,形成以核心概念為主的關係網絡。

本研究將整體訪談內容首先摘要出第一層的「概念」,會產生出許多不同或相 似的概念,而將許多相似的概念集合起來則產生「主題」,表示第二層的每一個主 題底下是由幾個相似概念的內容聚合起來,而不同主題又可以再往更高層次的分 析,進而分析出第三層的「類別」,可能某些主題之間有其相似性或是關聯,因此

將這些主題予以往更上層做分析,形成類別。概念、主題、類別三者之間構成研 究發現的網絡,從文字中抽絲剝繭,往更高層次的概念分析發展出研究結果(見 表 3-3)。而訪談資料引用之呈現以編碼標示,以 T(teacher)代表受訪教師,T1、

T2、T3……等表示不同身分的受訪者,另以 D(document)代表研究對象所提供 的相關文件資料,D1、D2、D3……等表示不同文件資料

第三層類別編碼 第二層主題編碼 第一層概念編碼

三、採用同儕檢視

將本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分析和詮釋交由未參與研究的同儕檢視,請他們針 對上述內容提出問題,在共同討論的過程中,澄清研究方法、分析和詮釋。

四、進行厚實敘寫

本研究在撰寫過程中,不含個人立場的將人事情境詳加描述,以幫助研究發 現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