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概念構圖的計分方式

概念構圖在計分上,雖然有許多不同的計分方式,但目前比較主要的計分方法或程 序,仍以 Novak 與 Gowin(1984)所提的計分方法最受到大多數研究者的使用,並將概念 圖分成四個主要結構,分別是:關係、階層、交叉聯結、舉例等。標準化計分法上增加

「概念」類別之給分,以瞭解量化的改變情形,其內容說明如表 3-5-1:

表 3-5-1 概念構圖計分方式

結構 計分說明

概念(concepts) 概念圖最基本的組成份子,每一概念給 1 分。

關係(relationship)

將兩個概念連結成一個命題的聯結關係而言,針對每個有效 且有意義命題連結關係給分,每一關係給 1 分,模糊或錯誤 概念不予給分亦不扣分。

階層(hierarchies)

指概念圖中所呈現的階層數而言,每一附屬概念應比其上階 層概念更具特殊性。若概念圖呈「不對稱」時,以分支(branch) 較多的那一個架構(framework)計算有效階層個數,每一有效 階層給 5 分。

交叉聯結(cross-links)

概念圖中某概念階層的一部分和另一階層的部分概念間呈 現有意義的聯結。每一重要且有效的交叉聯結給 10 分,有 效但不能指出相關概念的交叉聯結則給 2 分。

舉例(examples) 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舉出特殊且具代表性的例子,每一 例子給 1 分。

關於概念構圖的計分,研究者與秀秀老師會先行溝通那些概念、關係、階層、交叉 聯結或舉例要計分,那些不要計分。概念部分,只要學生寫出與籃球比賽相關的概念,

不管它的分屬的階層對或錯都給 1 分,如學生寫出戰術需要溝通,雖然溝通不是屬於戰 術的概念,卻是籃球比賽需要的能力,所以戰術與溝通都將給予計分;關係部分,則視 兩個概念間是否有緊密的關聯性,如果有則給分;階層部分,則以學生能明確指出具體 概念才能給分,如學生能寫出基本動作包含運球、傳球、投籃…等,而傳球又可分為胸 前傳球、地板傳球、過頂傳球…等;交叉聯結部分,與關係計分方式相同,視概念間是 否存在相互隸屬的關係;舉例部分,則以學生能否根據已知的理解舉出合適的例子。

(二)量化資料的統計分析

學習動機量表與問題解決能力測驗是透過統計軟體 SPSS 18.0 for windows 中文版進 行統計分析,並將顯著水準定為α=.05。

1.以相依樣本 t 檢定考驗實驗組在教學前、後概念構圖得分之差異性。

2.以相依樣本 t 檢定考驗實驗組在教學前、後籃球問題解決能力之差異性。

3.以相依樣本 t 檢定考驗實驗組在教學前、後體育課學生學習動機之差異性。

4.以獨立樣本 t 檢定考驗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教學前與教學後概念構圖得分之差異性。

5.以獨立樣本 t 檢定考驗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教學前與教學後問題解決能力之差異性。

6.以獨立樣本 t 檢定考驗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教學前與教學後學習動機之差異性。

7.以獨立樣本 t 檢定進行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教學前概念構圖、問題解決能力、體育 課學習動機等三方面的均質性考驗。若均質性考驗呈現顯著差異,則採用共變數 分析以瞭解教學前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在依變項的差異性。

8.本研究之統計分析,所有差異性之考驗均定為α=.05。

二、質性部分

資料分析前應對所有書面資料進行初步整理,首先將所蒐集的課室觀察、訪談內 容、學生學習心得等相關文件進行分類,標記資料類型以及資料產生的日期、地點、資 料排列序號等。在完成初步整理之後,隨即進行資料的反覆閱讀,尋找資料間的相關性,

以編碼的方式將資料分解、概念化,然後再以一個嶄新方式把概念重新組合。換言之,

研究者將教學實驗前、中、後不同階段所進行的訪談與對話謄寫成逐字稿,並將資料進 行編碼、分析與歸納,以釐清教師實務知識的轉變情形,同時透過學生學習心得以及訪 談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感受,所得資料再做為學生概念構圖、學習動機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等量化資料的解釋與驗證。本研究之資料編號與說明如表3-5-2所示。

表3-5-2 資料編號與說明

資料編號 說 明

「訪談T 1010526」 表示資料來自於101年05月26日訪談教師

「訪談S 1010529」 表示資料來自於101年05月29日訪談學生

「日誌 1010410」 表示資料來自於101年04月10日教師反省札記 SH 表示高技能學生

SL 表示低技能學生

本研究中經由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所蒐集到的質性資料,採用持續比較法(constant comparison)的四個步驟:1.比較合適的事件到每個類目;2.整合類目及其內容;3.劃定理 論的範疇;4.撰寫理論(Glaser & Strauss, 1967, 引自Kolb, 2012)來歸併與精緻化原始資料 (raw data),希望能以標準化的方法與程序,滿足客觀化的標準。不過,這裡所稱的「客 觀化」並非傳統實證論(positivism)的知識觀,認為知識乃「不涉價值」的心智結構,具 有概推性、一致性、準確性、再製性、可被驗證性的特徵。相反的,如Pring(2000)所說 的,基於詮釋理論的基礎,沒有所謂的研究客觀化的說法。實際上,科學的規準是由同 一科學社群所認定,同時基於典範轉移的觀點,客觀所依據的規準是變動的。所以「主、

客觀」沒有所謂的客觀的說法,僅有符合知識建構的支持,接納特定典範的評判標準,

受到更多社群的認定,就是所謂的「客觀化」、「科學化」。基於此,無論是質性或量化 典範,都應從各自的理論背景中發展出較為確切的評估標準與探究形式(高敬文,2002;

徐宗國,1997;甄曉蘭,1996)。尤其是質性資料的分析除了留意三種編碼的步驟與過 程外,也必須要注意研究論文中文字的撰寫與詮釋其實都是「建構」而來的,認定研究 者的經驗性知識以及對現有理論與研究結果的理解與認知,明確地將其背景與經驗納入 研究之中(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2001)。因此,質性研究不僅注重複雜性與流動

性,強調主、客觀交溶以及理論與實踐的溝通(高敬文,2002),更肯定主體建構知識 的能力,追求現象背後的意義詮釋與人際互動的深層理解(甄曉蘭,1996)。即使質性 研究講求客觀地呈現事實,但本質上是研究者與研究參與教師共同合作與協商的結果,

研究者本著經驗性知識,利用各種技術搜集並分析資料,文本中的「我」因為研究過程 而存在,文本資料也將因為研究者與研究參與教師的詮釋而更顯豐富。所以盼望以純粹 理性的作法,否定人類非理性與主觀性的存在,拋棄理論認知或經驗知識並非本研究的 目的與本質。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將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就實際所得的資料進行分析與討論。主要內容共分 成四個部分:第一節、BBL 取向體育教學對學生知識理解的分析與討論;第二節、

BBL 取向體育教學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分析與討論;第三節、BBL 取向體育教學對學生 問題解決能力的分析與討論;第四節、BBL 取向體育教學對教師實務知識的影響。每 一節先就結果進行分析後,再進行與文獻之間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