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要深入理解社會文化的內在意涵,則必須在適當的存有關係中,透過語言、符號與 行動探索、分析資料、發現問題,探尋有利的資料,同時釐清教師的「生活經驗」是如 何影響其課程決定與教學信念;探究教師如何以「對話」實現師生對等的教學關係與自 我認同;分析教師如何以「反思與行動」重塑教師專業自主性。所以,教師實務知識的 實質內容主要是分成兩個層次來進行分析與探討:其一、在教室內(in-classroom):教師 實務知識的建構應回到教室實際的情境脈絡之中,以師生互動為原則,進行解釋、預測 並回應學生可能的學習行為,探求教室生態中真實且複雜的面向,並根據理論與實務的 辯證關係,自然地開展教室生態與實務知識彼此相互依存的關係(陳昭宇、林靜萍,

2011);其二、在教室外(out-of-classroom):敘述教師的過去的成長歷程(如體育教師過 去參加運動團隊的經驗、試教經驗與反思等)與當前的情境脈絡(如國家教育政策、教 師社群文化等)是如何影響教師的教學理念與班級經營。

一、研究效度

質性與量化在研究設計上具有很大的差異性,量化研究通常會設計許多控制來處理 可預期的效度威脅,比方說:控制組與控制組、隨機抽樣、以統計方式建立研究工具並 測試研究對象的顯著程度、在統計上控制外在變數等;質性研究很少藉由實驗控制組的 比較、取樣策略或控制某個變數的統計操弄以排除效度的威脅。相反的,質性研究強調 的是主觀性並注重全貌分析(高敬文,2002),主要以編碼、歸類、持續比較、三角檢 證(triangulation)、同儕檢核(member check)等方式來建立內在效度。除此之外,也需要注

意在研究過程以錄音機、攝影取得現場訪談或觀察資料,並盡量具體地、詳細地依照時 間順序來做觀察筆記;不以簡答式或主導性的問題限制受訪者的回答,而是根據研究參 與教師回答而持續追問,系統化地探詢並理解秀秀老師的各種想法;在研究中碰到的問 題應尋求解決方法等,也是建構質性研究效度的重要方法。換句話說,質性研究非常強 調資料的檢核,以建立效度與正確性,若缺乏反省以及建立效度的基本觀念,僅是從一 堆文獻中抓取符合自己需要與結果的資料,得到的可能是無意識的「研究複製品」,雖 可稱為研究,但卻是一篇可預期的研究。所以,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需要有意識的反思,

體察「誰」的聲音才是貼近「事實」,是研究者的,還是被研究者的,抑或兩者都有;

甚至在資料蒐集與分析的同時,對於「否定證據」(negative evidence)也應抱持開放的態 度,紀錄或接納非預期的發現;並且透過多重資料的交叉比對與檢覈,以獲得更廣泛的 瞭解。

誠如Lather(1986)所說的,「後實證主義主張,目前社會科學的正統是過時的,未來 應 以 建 構 社 會 知 識 為 主 」。 這 似 乎 道 出 社 會 科 學 研 究 已 朝 向 一 個 強 化 改 變 (change-enhencing)、互動(interactive)、情境式(contextualized)的方法,著重於知識的構 築以蓄積為實徵研究(empirical work)的基礎,並應用於理論與方法之上。所以,將研究 作為實踐的可能性,理論上不僅要強化生活經驗的重要性,更需要不同理論支持者的辯 論與對話,讓理論能適應於社會的改變,符合開放式、非教條式、非正式並植基於每日 生活的境況,體認質性研究是「協商的結果」(outcome of negotiation),而非僅是描述現 象的文字堆砌而已。如Lather(1986)所主張:「我們必須超越對更多或更好資料的探尋,

並關注於研究即實踐(research as praxis)的概念……過去研究者有意識地透過研究來協助 改變參與者的瞭解及其狀態……現在應建立多元互惠的方法於研究設計中,以授權的策 略完成創造知識的目的。」換言之,基於「研究即實踐」的概念,研究者挾帶著既存的 偏見與所知的理論基礎進入研究現場,針對教學實踐的相關議題透過互惠、授權、對話、

協商與秀秀老師交換並分享看法,協助研究參與教師以更多元、更寬廣的角度看待體育 教學,同時又需兼顧秀秀老師原本對體育教學的舊有思維及其主體性與自主性,所以研 究者必須以更加開放與嚴謹的作法,讓秀秀老師充分表達對各種事件的看法,進而獲得

深刻的自我理解與決定。具體作法有六:1.在教學觀察後肯定研究參與教師在教學上的 改變與嘗試;2.專心傾聽研究參與教師對教學的心得與看法並以適當的肢體動作表達支 持的態度;3.在研究參與教師提出教學策略時除了表示贊同之外,更適時的給予建議,

讓策略的設計更加完善;4.建立彼此互惠、平等的對話關係,而非由研究者以高姿態侵 襲或強迫研究參與教師改變;5.透過對話提供豐富的資訊,使其對BBL、學科內容知識、

教學法知識或學科教學知識等有更多的認識;6.以合作關係架構彼此互信的基礎。因此,

透過研究即實踐的過程,除了創造研究者與秀秀老師的共同成長之外,也提供研究參與 教師對教師實務知識的覺知與課程意識的覺醒,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真實事件進行連 結,以更深層的觀點提供對教學的關注,讓問題回歸最原始的面貌,認識存在的真實與 潛力(van Manen, 1982)。

綜而言之,研究者與研究參與教師雙方共同分享教學經驗,彼此描述對事件的看法 並跨越原本清晰可見的界線,藉由對話與反省歷程促進彼此的融合。所以,本研究以雙 軸線的策略來提高研究效度,即「信任與對話」與「反省與創意」兩個概念來作為貫穿 研究主體的軸線,從研究開始至結束為止,兩軸線不停地進行軸線間與軸線內的交互作 用。「信任與對話」著重的是建立研究者與研究參與教師彼此的信任感,以及研究者如 何透過溝通與討論讓研究參與教師能充分理解BBL體育教學的精神;「反省與創意」則 是鼓勵研究參與教師透過教學的反省與創意的教學,實踐BBL體育教學的內涵與精神。

雙軸線間的交互作用代表著研究者基於對BBL體育教學的認識,經由對話與討論擬定符 合BBL體育教學的活動,並且在不斷互動、互相傾聽、互相回應的過程中激發教學創意 的可能性,澄清彼此對教學活動的觀點,以良性的共敘精緻化課堂中的教學事件,串連 教師、學生、生態環境與學科內容彼此間的關連性,形成教師教學推理的過程,成就教 師實務知識的解構與再建構,彰顯教師在課程與教學實踐的主體性。因此,為提高本研 究的效度,除了質性研究常用的策略之外,另外採用「信任與對話」與「反省與創意」

雙軸線的交互作用,在研究的任何階段不斷地進行軸線間與軸線內的交互作用,來組織 並理解教師實務知識的內涵,貼近教師的教學決定與生活經驗,並強調以互惠、授權、

對話、協商促進研究參與教師的反思與覺察,以雙向對話與討論形塑對現象的真實理解。

二、研究倫理

效度與倫理密不可分。任何研究計畫的其中一個階段,都蘊藏著豐富的倫理問題,

研究者也不可避免地隨時要做有關倫理行動的判斷與抉擇(高敬文,2002)。為了要保 護受訪對象,使其不至於因為本研究而受到傷害,研究者認為必須要回到質性研究倫理 議題的討論才能達到此目的。關於此,潘淑滿(2003)認為,質性研究經常會共同面臨 的倫理議題大概可分為:告知後同意、欺騙與隱瞞、隱私與保密、潛在的傷害與風險、

互惠關係等五項。基於此五項議題,本研究提出具體作法,秉持質性研究的倫理,維護 秀秀老師的相關權益。

(一)告知後同意

主要是指研究參與者是否充分被告知參與研究的意義與相關訊息,當研究參與者充 份被告知有關之訊息,並決定參與研究時即簽署書面同意書。雖已簽署同意書,研究參 與者仍可隨時要求終止研究關係。本研究在教學實驗開始前,充分與研究參與者進行溝 通,並說明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以及實驗過程中研究參與者需要配合的事項,最後在經 過研究參與者的同意下簽屬研究參與同意書(見附錄九),學生部分加入家長與導師簽 名。此外,本研究亦主動告知學校行政單位與班級導師,以積極正面的方式進行溝通並 讓相關人員充分了解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欺騙與隱瞞

研究者不應隱瞞研究的目的與身份,但在某些情況的考量下則並不盡然做到,如為 了帶給研究參與者更多的福祉,或研究須在自然的情境下進行等。但這樣的兩難議題 中,若無特定的對象可公開研究目的或身分時,隱藏是可被接受的,但既使考量研究參 與者的福祉,也不應以研究者的優勢而未尊重其應有的權利。本研究的實驗環境與條件 並無觸及上述提及需隱瞞研究者身分的狀況(如幫派、販毒集團或被社會歧視的團體 等),所有的研究步驟、流程與文件等皆可完全公開,毋須因為特定條件而有所隱瞞。

(三)隱私與保密

隱私屬於私人領域中不可以被公開的資訊,對研究所蒐集的資訊保密,是保障研究 參與者隱私最根本的方法。所以,在進行教學實驗過程所蒐集到的相關資料,為建立質

性資料的效度,除了讓研究參與者本人閱讀過之外,並無讓任何人接觸相關資料。

(四)潛在的傷害與風險

避免可能的傷害最根本之道是匿名原則,必要時以口頭的方式替代書面的簽署。資

避免可能的傷害最根本之道是匿名原則,必要時以口頭的方式替代書面的簽署。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