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揭露與市場失靈

第三章 資訊揭露之經濟分析

第三節 資訊揭露與市場失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資訊揭露與市場失靈 壹、資訊提供不足的成因

至於為什麼在市場中,賣方不會主動就自己相關的資訊來進行揭 露?市場機能為何不能發揮使資訊充分存在之功能,主要可以從造成市 場失靈的外部性、公共財之觀點進行分析。在此應特別注意的是,關於 資訊的問題應可分成二層次來加以討論122,一是資訊本身作為一種商品 的內容時的問題,在這樣的情形下,因為資訊揭露具有外部性的問題,

而在決定提供數量時,將無法達成社會中最適當之數量,而會產生市場 失靈之結果;而另一方面,由於資訊屬於一種公共財,為使自己能不付 出代價而取得資訊,因此會謊稱自己對於資訊之需求,因而在社會會之 供給亦會不足,因此會造成另一種市場失靈的可能性。

貳、資訊揭露之外部性 一、外部性之意義

外部性(externalties)在經濟學上的定義,係指在追求自利過程中,

若行為對於其他經濟個體的福利有直接影響,而此影響未能透過市場機 制加以反映,則代表該行為即具有外部性123,亦即若有一部分的利益不 能自己享有,或有一部分的成本無須自行負擔,則該行為即具有外部 性。124其所造成之影響若對其他經濟個體有益,則屬於正面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ties);若對其他經濟個體有害,則屬於負面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ties)。125 二、外部性與市場失靈

外部性之所以會造成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原因在於人在追求 利益極大化的過程中,若不具有正面外部性存在(亦即行為所產生的利 益,均由行為人本人所享有),則私人效益和社會效率會完全相同;而 若有正面外部性,則會產生外部效益(external benefit),因外部效益為 其他人所享有,故此時行為的社會效益係由「行為人之私人效益」加上

「其他人所享之外部效益」所共同構成。

然而,人在進行決策時,因假設僅係追求個人利益之極大化,因此 行為人僅會就個人觀點來進行決策,而不會考量對於外部之效果如何,

122 David Weimer, Aidan R. Vining, 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 (3rd Edition)p.107。

123 王國樑等,經濟學原理,東華書局,2007 年 9 月,二版,頁 326。

124 張清溪等,經濟學─理論與實際,翰蘆圖書,2000 年 8 月,四版,頁 353。

125 王國樑等,經濟學原理,東華書局,2007 年 9 月,二版,頁 3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故決策的均衡點如下圖所示,會交叉在邊際私人效益(marginal private benefit;MPB)和邊際私人成本(marginal private cost;MPC)兩條曲 線的交點E0,因此其所決策之量為Q0

但從社會的觀點而言,因為將行為的外部性一併納入考量,因此應 是以社會的邊際效益與社會的邊際成本作為其考量之核心,而邊際社會 效益因係邊際私人效益和邊際外部效益之和,因此均衡點會位於邊際社 會效益(marginal social benefit;MSB)與邊際社會成本(marginal social cost;MSC)之交點 E*,其所決策之量為Q*

而在圖形中可以觀察出,Q*大於 Q0,從而可以得知,在行為具有 正面外部性時,因個人不會將外部效益納入考量,因此個人最適決策之 量將低於社會最適決策量,而未能使社會資源達到最有效的運用,社會 福利亦無法達到最大,而成為市場失靈。126

圖表三:資訊揭露與外部性

資料來源:參閱王國樑等(2007)自繪

126 王國樑等,經濟學原理,東華書局,2007 年 9 月,二版,頁 327-3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因此從外部性的角度而言,供給者揭露對自己商品有益之資訊,其 可能帶來的效果就其本身而言係使消費者對其產品能更為認識,從而在 進行交易決定時可能將其產品納入考量,因此若在上圖之中,供給者可 能就其本身所能達成之目的考量後,會將最適於揭露之資訊數量定於 Q0點。然而資訊揭露本身除對供給者之銷售能帶來幫助外,尚能促使需 求者進行比較、分析,辨別不同產品之間的差異,尋找價格最低之產品。

例如,若消費者欲購買印表機一台,則廠商在揭露資訊時,即就印表機 之各式功能,諸如列印速度、列印品質、色彩、耗材價格、無線網路之 有無等等功能進行揭露,則消費者即可輕易的在各式型號之機種間,尋 得其所欲購入之商品,而無須一一探詢,而節省諸多時間。但就供給者 而言,可能僅有意針對該商品最有利之資訊進行揭露,以此吸引消費者 即可,其他枝微末節的資訊,可能並非其所欲揭露之資訊,此時供給者 即係因未能注意該商品之外部性(對消費者選擇、比較上有利)加以注 意,而未就整體社會最適當之產量進行提供資訊(未就足以進行比較之 資訊進行揭露)。

而除需求者外,就其他競爭者而言,亦能透過此一資訊,設計出更 具有競爭力之產品,例如市場上推出一款最新機種能每秒列印一百頁文 件,其他競爭者知悉後,若無法在速度上取勝,仍可透過其他功能進行 競爭,而設計出適合更多需求者、功能更好之商品,若最初供給者僅就 對己有利之資訊加以揭露,其他競爭者即無法藉此種方式進行更為有效 率之競爭。因此亦會產生未就外部性之效果加以評估,而僅提供較低數 量之資訊之情形。

此外,亦有可能係因供給者知悉,對自己不利的資訊,可能因為會 使得需求者轉而購買其他商品,雖然需求者在獲得資訊之後,能夠真的 的得到最適當的產品,而使得社會整體的利益最大化。然而因為供給者 主動提供資訊,卻將需求者拱手讓給了自己的競爭者,豈不是為人作 嫁,因此即產生隱匿資訊之誘因,供給者在進行資訊揭露時,可能僅會 就對己有利之資訊進行揭露,而刻意隱匿對其不利,而對需求者進行選 擇時有所助益之資訊,而此時被揭露之數量,即非對於社會而言最適之 數量,而成為市場失靈之情形。

三、外部性所造成之市場失靈的解決方案

關於外部性所造成的市場失靈,其解決方案在經濟學上充滿著許多 的可能性,例如在經濟學上相當有名之「寇斯定理」,即係在討論關於 藉由私人間之契約而調和外部性所造成的市場失靈問題,依據其所提出 之理論,認為在外部不經濟的問題影響層面較大時,雖然必須藉由政府 的介入,但是在影響層面較小時,藉由私人間自行的交易,就能解決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部性的問題。127原因在於外部性的問題起因於外部之成本及效益無法內 部化,因此只要能明確化定出私人的財產權範圍,透過私人間的交易,

就有可能使得外部性造成的市場失靈不會產生。128但是寇斯定理在現實 中的適用,必須仰賴財產權的明確劃分、以及私人間的交易成本不存 在,由於此等前提的限制,是否能藉由私人間的交易,即解決市場失靈 的問題,仍被認為是有待進一步的驗證。129

而在面對外部性的公共政策的選擇上,可以透過稅收(Pigoubian tax)、補貼等方式控管,但是最直接的管制方式則被認為是政府的直接 管制,例如針對環境汙染的問題,訂定環保法規,就是一種針對外部的 管制方法。130不過也有看法認為,其實針對違反法律,而造成外部性的 行為處以刑罰或罰金、罰鍰,其實在性質上與透過稅收而進行控管可以 說是相同的內容,所以對於「稅收」的概念是可以有更廣泛的認識也無 妨。131因此,對於外部性的問題,若行為人之行為,對於外在環境可能 產生一定之外部性,但在其未認知其外部性的情形下,未達成社會最大 之效益,而此一行為已依法律加以規定時,政府藉由法律進行介入與控 管,也可能是一種解決市場失靈的管道。但應該要注意的是,政府本身 也有可能會有其執法上不足之處,若政府在執法的過程中,欠缺充分的 資訊或能力,也有可能會因此產生「政府失靈」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 在許多實證研究的結果中均認為,所造成的影響將比市場失靈更為嚴 重,因此在執法時亦應特別加以注意。132

參、具有公共財性質所造成的市場失靈 一、公共財之意義與特性

經濟學上亦有所謂公共財(public goods)的概念,相對於私有財

(private goods)的概念,公共財係指可以讓多人使用,每個人都可以 享受全部而互不侵犯的東西133,亦即具有非敵對性(nonrivalness,亦可 稱為共享性、非競合性)以及不可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亦可稱為 排除不可能性)等兩項特性。

127 西村和雄,ミクロ経済学,岩波書店,2011 年 1 月,3 版,頁 174。

128 陳正倉等,個體經濟學,雙葉書廊,,2009 年 9 月,頁 672-675。王國樑等,經濟學原理,

東華書局,2007 年 9 月,二版,頁 331-332。

129 Mankiw, N. Gregory 著,梁小民、梁礫譯,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則,北京大學出版社,

頁226-227。

130 陳正倉等,個體經濟學,雙葉書廊,,2009 年 9 月,頁 670-671。Mankiw, N. Gregory 著,梁 小民、梁礫譯,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則,北京大學出版社,頁 217。

131 八田達夫,ミクロ経済学I,東洋経済新報社,2011 年 2 月,初版 4 刷,頁 256。

132 王國樑等,經濟學原理,東華書局,2007 年 9 月,二版,頁 332-333。

133 張清溪等,經濟學─理論與實際,翰蘆圖書,2000 年 8 月,4 版,頁 3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非敵對性,具體來說是指財貨的使用者能夠同時的使用該種財貨,

使用該財貨不會受到新加入的使用者之影響,或該財貨不管多少使用者 來使用,其總社會成本皆一樣,亦即該財貨的邊際使用成本為零。而不 可排他性則是指當一財貨被原始提供者提供後,該原始提供者就很難排 除其他人來共同享用,或即使有可能排除,但排除的成本相當高。134如 果具有以上之性質,則會被認定為是公共財。

二、公共財與市場失靈

(一) 欠缺需求者─搭便車的傾向

在不可排他性之下,由於無法排除該公共財被其他人共同享用,就

在不可排他性之下,由於無法排除該公共財被其他人共同享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