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現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現況

張雅芳,2007)。

綜合以上觀點,「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便是運用資訊科技於教學 活動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內容為焦點,選擇適當的資源及 媒體,發展創新的教學法,進行教學前的準備、教學中的活動及教學 後的評量活動,提供以資訊科技為主要媒介的一種教學方法。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現況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以教學內容為 焦點,使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前的準備」、「教學中的活動」及「教 學後的評量活動」,提供以資訊科技為主要媒介的一種教學方法。

張國恩(1999)認為下列五項特殊教材是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好時 機:將抽象化的教材轉成視覺化的教材、需要培育從事實務演練的經 驗、學校無法提供問題解決的環境、學校所欠缺老師的一些學科及引 導學生學習動機。

教師可以利用資訊科技來展示教學內容資訊、列印教材資料、製 作及分析統計圖表、利用網路瀏覽及連結相關教材、師生間互動討論、

學生上傳作業、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展示學生作品、課後輔導學生 學習等(劉世雄,2001),故本節就「教學前的準備」、「教學中的活動」

及「教學後的評量」三階段進行探討。

9

第一個既可搜尋又可瀏覽的分類目錄EINet Galaxy(Tradewave Galaxy)

上線;同年4月,Yahoo目錄誕生;1995年全球第一個華文搜尋引擎蕃

10

薯藤於中華民國成立;1998年Google(谷歌)在車庫中成立,至今成為 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搜尋引擎之一(維基百科,2013)。

在網際網路上,人們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尋找所需資訊,簡 單的名詞解釋、日常生活訊息的查詢、即時新聞事件、事物的章法典 籍等,所有想了解的知識,幾乎沒有在網際網路上找不到的內容。

對教師而言,網際網路不單可以「查詢內容」,許多網友、先進 將自己的教學檔案開放於網路以供人分享、交流,也使得教師的教學 資源更為豐富、即時、多元、趣味,藉由網路資源,可使教學更多元 化、豐富化、生活化且趣味橫生(王全世,2000;沈慶珩,2004;林 霈岑,2007;蔡承家、蔡佩芳,2010)。

二、 製作教學材料

蒐集完可供上課使用的媒材後,教師可依照自身需求編修資料,

以獲得自製的教材、教具。

研究發現,Word是教師平日最常使用的文書處理軟體(林霈岑,

2007),其使用範圍廣泛且應用簡單,教師們時常使用Word來撰打上 課講義、出作業單、出考卷等。

運用簡單的超連結、音效及動畫等功能,使用POWER POINT 軟體,教師便能製作簡單互動式教材;FLASH則廣泛應用於動畫或小 遊戲的製作,使用動畫或小遊戲來進行教學,亦能使教師在解說較複

11

雜抽象或繁複的概念時,提供多元感官的學習機會。

除此之外,教師依照課程內容使用數位相機拍照或錄影,或直 接截取網路流通之適宜圖片,再利用剪輯軟體製作教材,亦能使更明 確接收到教師想提供的訊息(沈慶珩,2004;劉宗旻,2009)。

亦有許多教師建置個人網站,近幾年流行的部落格、臉書等網 路空間及社群軟體,也提供教師另一種教學的空間;在進行教學前,

於網站、部落格或臉書上發出相關訊息或討論議題,可激發出學生與 教師間另一種互動模式,不失為一種知識傳遞的方式(郝永崴,2009)。

三、 準備文書檔案

進行教學前的準備工作中,文書資料的處理、歸檔亦是重要的一 環,如:學生資料建檔、撰寫教案、教學資源建檔等,皆能利用資訊 科技做方便且有效的管理(沈慶珩,2004)。

將編輯完成的電腦檔案使用印表機列印成紙本文件資料歸檔,可 使檔案內容較為統整、整齊一致,整理方便的同時,也提供了方便尋 找的好處。

12

貳、 教學中的活動階段

在教師運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準備後,在教學活動進行期間,資 訊科技則可應用在呈現教材及創新的教學活動上。

一、 呈現教材

隨著資訊產品的發展,越來越多載具問世,除了已廣泛運用的 電腦或筆記型電腦之外,投影機、實物投影機、電子白板、平板電腦、

智慧型手機等產品,隨著資訊流通的愈來愈迅速,也愈來愈可能使用 在教學活動中。

傳統桌上型電腦剛問世的時代,欲使用電腦傳遞資訊,必定得 至電腦教室中,運用廣播系統,讓每位學生在自己面前的電腦上看老 師提供的教材內容,因教師亦需使用一部電腦來做操作,故較難注意 學生的專注情形。

筆記型電腦改善了傳統桌上型電腦的笨重,使得教師可以很方 便地帶著筆記型電腦到教室中,呈現教材在學生的面前,然而,為了 攜帶方便而刻意縮小的螢幕,則使大班教學不易使用筆記型電腦。

投影機補足了筆記型電腦的不足,投影機投射出的大影像,使 得全班學生可以一起看著大螢幕進行學習活動,教師可隨時監控學生 的學習狀況,也可增加大家一起互動、討論的機會;實物投影機的使 用,則可讓教師將實際物品呈現在學生面前,放大的影像使學生可以

13

看到教師說明的部份或操作的流程,不再只是「鴨子聽雷」或「美好 想像」。

電子白板外觀及功能均與傳統白板(黑板)相同,接上PC、投 影機後,則可以透過其驅動軟體並連上網際網路或衛星傳輸,形成人 機、人際多重且高度互動的教學體系(候坤成,2010)。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是諾基亞(NOKIA)提出的口號,隨著 時代潮流,人們愈來愈重視資訊科技產品攜帶及使用的方便,智慧型 手機與平板電腦應運而生,由於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皆有體積小、

重量輕及操作方便的特點,只要手指加上直覺式的動作便能讓它「動 起來」,因此很適合直接呈現內容,並與內容進行互動,尤其運用在 一對一或小班教學上更是便利,教師可以直接在學生面前呈現教學內 容或進行互動,增加了互動的即時性;此外,拜其體積小、重量輕的 特點所賜,教師提供教學的場所也不再受限。教師不再只能在教室中 提供教學活動,戶外教學、校外教學,乃至於走動時,都能隨時上網、

喚出檔案,進而提供教學活動。

二、 創新的教學活動

不同於以往最常見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互動模式,資訊 科技提供了嶄新的教學面貌。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專題研究,使用網路找尋資料、合作學習,

14

並利用資訊科技整理資料,最後使用資訊科技的各種形式來分享學習 結果,進而使學生「主動」產生學習的行為。融合各種資訊科技的特 色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有疑處的動機,也讓學 習的趣味與主動性大大提昇。

參、 教學後的評量階段

基於資訊科技易於傳播、流通的特點,運用資訊科技來進行教學 後的評量活動,使「教」與「學」的動態交互作用更加迅速、即時。

一、 學習成效之評量

以電子化的方式呈現學生作品、在網路上進行線上測驗、利用 電腦產出報告或使用Email繳交作業等各種形式,皆可用來進行學習 成效的評量;不但能以各種不同方式呈現學生的學習成果以供評量,

同時能讓教師從不同角度觀察、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摒除紙筆測驗 的偏見,也讓學生有機會藉由各種不同的媒介展現所學,使教師能以 多元方式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效(沈慶珩,2004)。

二、 學習成效的資料管理

使用電腦計算、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是相當便利的學習成效 的管理方式;電腦檔案易修改、可長久保留,讓教師在記錄學生評量 結果時,容易看出長期的趨勢;學生個別資料可分別儲存、建檔,增 加了資料處理的效率(沈慶珩,2004)。

15

三、 互動管道的增加

傳統的聯絡本,就是師生及親師間互動的橋樑,但隨著時代的 邁進,電子互動的效率遠超過紙本能比擬,架設網站留言板、Email、

通訊軟體(如即時通、MSN、SKYPE、LINE等)、社群網站(如部落格、

臉書、噗浪、推特等),提供了不同管道的互動空間;不同的資訊科 技也造成了不同的互動習慣,像現今智慧型手機結合了行動上網的便 利,人人時時刻刻低著頭滑手機、玩手機,通訊APP便成了即時的互 動機制,不論是以聊天室的形式與一群人一起互動,或是兩人彼此互 傳訊息,師生或親師間增加了互動的形式,相對提升了互動的機會,

進而增進彼此的互動關係(沈慶珩,2004;郝永崴,2009;張靜雯,

2010)。

總而言之,資訊科技與教學活動息息相關,實施資訊科技於教 學活動各個階段中,從教材準備的資訊化,到教學形態的改變、學習 成效評量更多元、互動管道增加,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抱持更開放的 態度,並慎選各階段適用的資訊科技,才能使教學成效更加顯著;此 外,不論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哪一階段,均需謹記學習的主體是 學生,教材設計、課程呈現乃至學習成效評量方式,都必須時時刻刻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不能為了嘩眾取寵而胡亂應用資訊科技,以免造 成學習反效果。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