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資訊素養之意義及其內涵

中國《辭海》中對「素養」的解釋是:未平日之修養也。《漢書》李 尋 傳 : 馬 不 伏 櫪 , 不 可 以 趨 道 ; 士 不 素 養 , 不 可 以 重 國 。 可 見 其 中 隱 含 了 道 德 和 價 值 觀 的 觀 念 , 所 指 的 是 「 好 」 的 修 養(張 一 蕃 , 1997)。 英 文 中 literacy 一詞源自拉丁文 liteeatus 其意是指學者、文人之意,亦即一 個 有 學 問 的 人 。

素養是藉由培養某些知識技術與其他因素融孕育而成的特質,隱含 著 中 文 所 謂 「 薰 陶 」、「 陶 冶 」 的 意 思 。 由 另 一 個 角 度 來 看 , 素 養 與 知 識 是 有 差 別 的 , 知 識 是 外 在 於 人 的 東 西 , 是 材 料 、 是 工 具 、 是 可 以 量 化 知 道 的 , 必 須 讓 知 識 進 入 人 的 認 知 本 體 , 滲 透 他 的 生 活 與 行 為 , 才 能 稱 之 為 素 養 。 簡 而 言 之 , 素 養 就 是 「 知 行 的 本 體 」 認 為 , 素 養 是 個 具 有 變 化 性 概 念 的 用 字 , 他 的 意 思 可 從 個 人 最 基 本 的 讀 寫 能 力 , 到 某 個 人 擁 有 某 種 程 度 學 科 的 知 識 。 可 見 『 素 養 一 詞 可 隨 社 會 環 境 的 變 化 , 而 賦 予 不 同 的 意 義 與 內 涵。』(李德竹,2000;高錦雪,1999;賴苑玲,1999;龍應 台,1999)。因此,素養的定義與內涵應視整體社會環境的需要來決定,

因 此 面 對 新 的 社 會,就 應 該 賦 予 素 養 一 個 符 合 新 時 代 需 求 的 意 義 與 內 涵。

貳、資訊素養的定義

二 十 一 世 紀 人 類 已 邁 入 資 訊 社 會 , 教 育 進 步 國 家 非 常 地 重 視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 資 訊 科 技 已 成 為 衡 量 國 家 現 代 化 的 重 要 指 標 ( 何 榮 桂 ,

2002;唐文華,1996)。教育部 2002 年公布的「2002—2005 年的中程施 政 計 畫 」 中 載 明 : 在 知 識 經 濟 時 代 , 國 家 的 興 衰 , 繫 於 知 識 的 力 量 ; 而 經 濟 的 成 長 , 有 賴 創 新 、 科 技 、 資 訊 、 全 球 化 、 競 爭 力 等 為 動 力 , 而 這 些 力 量 的 發 動 , 則 有 待 教 育 的 培 育 與 支 持 。 網 際 網 路 時 代 帶 來 了 新 的 生 活 型 態 與 學 習 方 式 , 未 來 教 育 環 境 亟 需 藉 由 資 訊 科 技 突 破 時 空 的 限 制 , 建 構 更 具 效 率、效 能、自 由、多 元 的 學 習 環 境( 教 育 部,2002)。學校是 傳 授 知 識 、 培 育 人 才 的 重 要 場 所 , 在 教 學 經 營 與 校 務 推 動 上 , 如 何 建 構 知 識 平 台 、 優 質 資 訊 環 境 , 培 養 具 創 新 能 力 的 資 訊 人 才 , 以 增 進 學 校 效 能 的 整 體 發 展 , 是 當 今 學 校 發 展 重 要 的 方 向 。

知 識 經 濟 時 代 基 層 教 育 工 作 者 擔 負 的 任 務 須 資 訊 素 養 以 為 輔 助 政 府 為 了 迎 接 二 十 一 世 紀 知 識 經 濟 社 會 的 來 臨 , 提 昇 科 技 實 力 與 國 家 競 爭 力 , 積 極 培 養 國 民 具 備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主 動 學 習 與 創 新 思 考 的 基 本 能 力 , 教 育 部 於 民 國 2001 年著手規劃「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希 望 藉 由「 網 路 與 硬 體 基 礎 建 設 」、「 教 材 與 軟 體 」、「 學 生 、 教 師 與 學 校 」、「 城 鄉 均 衡 發 展 與 縮 短 數 位 落 差 」、「 社 區 與 產 業 參 與 」、「 教 育 行 政 」 等 六 大 主 題 推 動 中 小 學 資 訊 教 育 , 達 成 「 培 養 愛 好 學 習 、 具 備 學 習 技 巧 、 合 作 學 習 、 自 我 主 動 、 終 身 學 習 、 創 新 思 考 與 溝 通 等 能 力 」 之 健 全 資 訊 社 會 國 民 之 教 育 理 想 ( 教 育 部 ,2002)。

「 學 生、教 師 與 學 校 」部 分 為 規 劃 的 六 個 主 題 之 一,其 主 要 的 內 涵 為:

資 訊 教 育 的 推 展 以 學 生 為 主 體 , 以 學 校 為 核 心 , 以 教 師 為 樞 紐 ,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豐 富 教 學 資 源 , 提 供 師 生 優 質 的 環 境 , 增 進 學 校 效 能 , 達 成 教 育 目 標 ( 教 育 部 ,2002)。「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推動係以教師為起 始 點 , 希 望 藉 由 老 師 帶 動 學 生 , 學 生 影 響 家 長 , 進 而 提 昇 全 民 運 用 資 訊 的 能 力 與 學 習 素 養 , 在 推 動 的 過 程 中 , 教 師 、 學 生 、 家 長 、 教 育 行 政 人 員 、 產 業 與 社 區 的 參 與 均 扮 演 著 關 鍵 的 角 色 。

「 教 育 行 政 」部 分 亦 為 規 劃 的 六 個 主 題 之 一,其 主 要 的 內 涵 為:教 育 行 政 的 資 訊 化 是 支 援 推 動 資 訊 教 育 、 教 學 的 重 要 力 量 。 教 育 行 政 的 資 訊 化 及 資 料 數 位 化 , 將 可 提 高 行 政 效 率 , 為 實 現 臺 灣 發 展 知 識 經 濟 不 可 忽 略 的 一 環( 教 育 部,2001)。欲落實資訊教育政策,推動基層資訊教育工

作 , 必 須 為 學 生 、 教 師 提 供 良 好 、 優 質 的 學 習 環 境 ; 因 此 , 教 育 行 政 機 關 及 學 校 行 部 人 員 須 負 起 訂 定 計 畫 、 執 行 計 畫 、 掌 控 進 程 、 成 效 考 核 和 研 究 發 展 的 責 任 , 有 效 的 管 理 與 支 楥 , 提 供 學 校 師 生 優 質 的 服 務 , 才 能 達 成 教 育 目 標( 吳 清 山,1995;秦夢群,1997;謝文全,2000)。現階段 國 民 小 學 的 教 育 行 政 人 員 絕 大 部 分 由 教 師 兼 任 , 包 括 : 國 民 小 學 教 師 是 國 家 教 育 中 最 基 層 的 教 育 工 作 者 , 教 師 除 了 擔 負 著 最 基 本 的 教 學 工 作 之 外 , 亦 肩 負 著 推 展 教 育 工 作 的 重 責 大 任 。 成 功 的 教 學 環 境 , 僅 有 足 夠 的 電 腦 硬 體 與 軟 體 設 備 , 不 能 保 證 會 有 卓 著 的 成 效 , 重 要 的 是 教 師 優 質 的 資 訊 素 養 , 才 是 教 師 教 學 與 學 生 學 習 的 最 大 助 益 。 因 此 ,(一 )教 師 資 訊 素 養 不 但 是 資 訊 社 會 中 個 人 生 涯 發 展 重 要 之 必 修 課 程 , 亦 將 有 助 於 教 育 行 政 機 關 整 體 政 策 推 動 效 能 與 品 質 之 提 昇 , 也 是 政 府 推 動 學 習 型 學 校 , 邁 向 知 識 經 濟 時 代 必 經 之 路。( 二 )政 府 積 極 推 動 資 訊 教 育 之 同 時,國 民 小 學 教 師 應 具 備 一 定 程 度 之 資 訊 素 養

近 年 來 隨 著 資 訊 科 技 的 普 及 , 電 腦 與 資 訊 設 備 已 成 為 人 們 日 常 生 活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重 要 工 具 之 一 , 也 因 而 刺 激 了 資 訊 教 育 的 發 展 , 世 界 各 先 進 國 家 對 發 展 資 訊 教 育 都 不 遺 餘 力 。 當 資 訊 洪 潮 , 身 處 資 訊 大 國 的 基 層 教 育 行 政 人 員 勢 必 具 備 電 腦 素 養 和 資 訊 運 用 的 能 力 , 才 能 有 效 規 劃 校 園 資 訊 環 境 , 推 展 校 園 資 訊 活 動 , 妥 善 應 用 資 訊 利 器 , 形 塑 知 識 校 園 , 領 導 教 學 , 達 到 資 訊 融 入 各 學 科 教 學 的 目 標 , 進 而 建 構 知 識 管 理 的 學 習 社 群 , 應 用 資 訊 科 技 進 行 數 位 學 習 , 邁 向 數 位 時 代 新 紀 元 。

我 國 為 落 實 資 訊 教 育 往 下 紮 根 的 理 想,教 育 部 於 1988 年開始補助國 民 中 小 學 電 腦 設 備。1994 年 6 月由行政院開始規劃「國家資訊通信基本 建 設 計 劃 」(National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簡稱 Nll)推動小組,專 責 建 構 國 家 資 訊 高 速 公 路 , 以 提 昇 我 國 整 體 的 競 爭 力 ( 行 政 院 經 濟 建 設 委 員 會,1997)。而教育是國力的基石之一,自然成為 Nll 計劃整合的對 象,教 育 部 為 迎 接 資 訊 時 代 的 來 臨,自 1993 年 7 月至 l 997 年 6 月推行

「 補 助 國、中 小 電 腦 教 室 設 備 實 施 計 畫 」,由 中 央 及 省 市 政 府 以 對 等 方 式 補 助 中 小 學 設 置 電 腦 教 室。此 外,自 1994 年起由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 推 動「TANet 到中小學計畫」,希 望 全 國 中 小 舉 均 能 連 接 上 台 灣 學 術 網 路

(TANet)與網際網路(Internet)。1997 年繼續推行延續計畫,即「TANet 至 中 小 學 計 畫 」,目 的 在 培 養 中 小 學 師 生 利 用 資 訊 網 路 的 能 力,以 培 養 師 生 應 用 網 路 資 訊 之 習 慣。Hancock(1993)認為資訊對每個學習者來說,是 一 種 具 有 激 勵 作 用 的 潛 在 力 量 , 也 是 達 到 學 習 目 標 的 一 種 「 面 對 資 訊 應 變 能 力 」。而 Turock(1995)認為資訊素養是一種能力,是在資訊年代哩,

協 助 我 們 妥 善 處 理 面 對 供 過 於 求 的 的 大 量 資 訊 是 一 種 能 力 。 Plothick(1999)更認為資訊素養是一種決定未來成功與否的關鍵能力,除 了 熟 識 平 面 印 刷 文 字 之 外 , 包 含 各 種 視 覺 媒 體 、 聲 音 媒 體 、 電 腦 、 網 路 及 其 他 基 本 的 能 力 都 是 資 訊 素 養 的 範 疇 。 換 句 話 說 : 資 訊 素 養 是 一 種 、 概 念 與 能 力 , 一 種 善 用 資 訊 解 決 資 訊 問 題 的 綜 合 能 力 , 也 可 說 是 一 生 受 用 的 能 力(王振鵠,1996;李德竹,1994;黃坤謨,2000)。

Doyle(1992)利用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結合全美各地 136 位受 訪 者 的 意 見,將 資 訊 素 養 進 一 步 定 義 為「 有 能 力 自 各 種 不 同 的 資 訊 來 源,

去 獲 取 、 評 估 及 使 用 資 訊 」, 並 細 分 為 以 下 十 種 能 力 :(1): 能 辨 識 自 己 的 資 訊 需 求;(2)能瞭解完整的資訊是明智決策的基礎;(3)能有效地陳述 資 訊 問 題,表 達 資 訊 需 求;(4)確定可能有效的資訊之潛在來源(5)能發展 擬 定 成 功 訊 檢 索 策 略 ;(6)能力用印刷及其他科技獲取、儲存資訊資源;

(7)能評估資訊的相關及有用程度;(8)組織訊並能使之具有實用性而加以 運 用(9)統整新資訊成為自己原有知識架構的一部分,及(10)將能資訊運 用 於 此 批 判 性 思 考 及 解 決 問 題 。 王 耀 誼(2001)認 為 我 們 可 從 「 處 理 資 訊 問 題 的 綜 合 能 力 」 和 「 取 得 或 處 理 資 訊 的 管 道 不 同 」 兩 方 面 , 來 加 以 區 分 說 明 資 訊 素 養 的 定 義 。 以 「 處 理 資 訊 問 題 的 綜 合 能 力 」 來 說 明 : 資 訊 素 養 是 人 們 在 處 理 資 訊 問 題 時 , 許 多 相 關 能 力 的 綜 合 表 現 , 包 括 :(1) 體 認 資 訊 需 求。(2)有效搜尋、檢索資訊的能力。(3)評估、選擇資訊的能 力 。(4)處 理 、 組 織 資 訊 的 能 力 。 (5)利 用 資 訊 的 能 力 。 (6)傳 達 資 訊 的 能 力 。

美 國 資 訊 工 業 協 會 主 席 Paul Zurkowski 向全國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委 員 會 所 提 出「 資 訊 素 養 」,其 內 容 即 是 學 習 如 何 去 學 的 能 力,表 達 資 訊 需 求 的 能 力,解 決 問 題 的 技 巧,以 及 評 估 資 訊 品 質 的 能 力。Breivik(1985)

認 為 所 謂 有 資 訊 素 養 的 人 是 「 有 能 力 獲 取 和 判 斷 資 訊 , 以 滿 足 資 訊 需 求 的 人 」。而 1989 年美國圖書館學學會會議(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簡 稱 ALA)對 資 訊 素 養 的 定 義 是 指 : 一 個 人 具 有 能 力 去 察 覺 何 時 需 要 資 literacy )、網路素養(network literacy )、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 ) 及 媒 體 素 養(media literacy ),而資訊素養是這四種素養之核心,也是

這 四 種 素 養 之 結 合 , 其 關 係 如 圖 2-1︰

綜 合 文 獻 發 現 , 學 者 一 致 認 為 教 師 必 須 具 備 有 基 礎 的 資 訊 素 養 能 力,其 內 容 應 包 含 如 下:(1)網際網路應用教學能力:利用網路資源進行 教 學 活 動 、 參 與 互 動 式 教 學 、 遠 距 教 學 與 活 動 ;(2)基本硬體操作能力:

操 作 基 本 電 腦 硬 體 設 備 , 基 本 硬 體 故 障 排 除 , 使 用 多 媒 體 設 備 等 ;(3) 軟 體 操 作 能 力:作 業 系 統、文 書 處 理 軟 體、試 算 表、資 料 庫、簡 報 軟 體 、 網 路 應 用 軟 體 等;(4)軟體評估能力:評估軟體及電腦科技資源是否符合 教 育 的 基 本 假 設 ;(5)電腦輔助教學能力:利用 CAI 輔助教學活動;(6) 電 腦 應 用 教 學 : 使 用 電 腦 於 課 程 準 備 、 設 計 教 材 及 講 義 、 教 學 活 動 等 ; (7)教學管理能力:管理學生資料及成績記錄、管理教室及學校資源等。

圖 2-2 教 師 教 學 資 訊 素 養 內 涵 分 析 圖(張順發、羅希哲)

第三節 電腦/網路自我效能

壹、自我效能

Bandura(1977)結合行為理論與社會學習之概念,所提之社會認知 理 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其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由行為(behavior)、

個 人 因 素(person)和環境因素( environment)間的交互作用來解釋,

並 提 出 自 我 效 能 ( Self-Efficacy ) 的 觀 點 。 認 為 人 類 發 生 認 同

(identification)及自我效能時,會產生學習行為。自我效能為一種在特 殊 情 境 下 的 構 念(situation-specific construct),並且定義自我效能是學

習 者 對 於 自 己 能 夠 獲 得 成 功 所 具 有 的 信 念(belief),而這種信念是基於

習 者 對 於 自 己 能 夠 獲 得 成 功 所 具 有 的 信 念(belief),而這種信念是基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