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中的A-B-M 撤除實驗設計,研究者先將研究對象 的口語敘事評量得分繪製成曲線圖,再以目視分析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研究 對象在基線期、介入期與維持期的學習成效,並輔以C 統計分析。最後針對研 究對象、家長和教師進行訪談,並根據訪談資料進行分析和歸納,以瞭解教學 成效的社會效度。以下詳細說明資料處理與分析方式:

壹、目視分析

單一受試研究法中最常使用目視分析法,目視分析法可透過圖表呈現個人 資料,讓研究者能較容易理解資料的變化和介入的成效,以及各階段內以及相 鄰兩階段間的分析。內容詳述如下(杜正治,2006;鈕文英、吳裕益,2011):

一、階段內分析

階段內分析包含階段名稱、階段長度、預估趨向、趨向穩定、平均水準、

水準範圍、水準變化及水準穩定,以下分述之:

(一)階段名稱:說明各階段之名稱與次序,分為基線期、處理期與保留期。

(二)階段長度:指單一階段內資料點的數目。

(三)預估趨向:即趨勢方向,採用資料點中分法(split-middle method)繪製出 一條代表受試著在該階段內的表現趨向,以「/」表示趨向逐漸升 高,加註「+」代表研究對象表現為「進步」;以「\」表示趨向逐 漸下降,加註「-」代表研究對象表現為「退」步;以「—」表示 趨向持平,加註「=」代表研究對象表現為「維持」。

(四)趨向穩定:指資料點的穩定情形,即資料點落在趨向線範圍的程度。本 研究以20%為趨向穩定之標準,在畫出可接受的穩定範圍後,計算 出階段內落在此範圍內的資料點百分比。若80%以上的資料點落在

40

穩定標準範圍內,則表示該階段資瞭趨向成穩定狀態;反之,若低 於80%則視為趨向不穩定。

(五)平均水準:將階段內資料點總和除以資料點個數,用以表示該階段內的 平均狀況。

(六)水準範圍:指該階段內資料點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範圍,水準範圍越小,

表示越穩定、變化越小。

(七)水準變化:即同階段內最後一個資料點與第一個資料點的數值相減,數 值越小表示越穩定,並以(+)、(-)標示敘述得分增加或下降之情 形。

(八)水準穩定:以該階段的算術平均數為水平線,水準穩定指各資料點在水 平線上下變動的情形。本研究以20%為水平穩定標準,在算出可接 受的穩定範圍後,依階段內有多少點落在可接受範圍來判斷是否穩 定。若80%以上的資料點落在穩定標準範圍內,則視為穩定;若低 於80%則視為不穩定。

二、相鄰兩階段分析

相鄰兩階段分析包含趨勢方向與變化效果、階段間水準變化、平均水準變 化及重疊百分比。

(一)趨勢方向與變化效果:指相鄰兩階段趨勢的變化效果,並標示正向、負 向或無變化,可用來評估教學介入效果變化情形。

(二)階段間水準變化:指本階段的第一個資料點,與前一個階段的最後一個 資料點的差距,並以(+)、(-)標示敘述得分增加或下降之情形,增 加的幅度越大,表示教學介入效果越明顯。

(三)平均水準變化:即相鄰兩階段平均水準差異。

(四)重疊百分比:以前一階段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為範圍,計算後一階段各資

41

料點落在該範圍的百分比。重疊百分比越低,表示兩階段差異越 大;反之,重疊百分比越高,表示兩階段差異越小。

貳、C 統計分析

本研究透過C 統計來協助進行資料分析,分析的目的是輔助目視分析及考 驗階段內或階段間趨勢變化是否達顯著性,用以評估研究對象在故事地圖教學 介入後之進步趨勢或穩定趨勢。C 統計之計算公式如下,其中 X 表示每次口語 敘事評量的得分,N 表示評量次數:

評分者間一致性

本研究採用交互評分者信度,評分者間一致性越高,越能提升研究資料的 可信度。故事地圖教學介入時,應依循嚴謹的教學結構及系統化的教學歷程,

為避免影響研究結果,故採用故事地圖教學程序檢核表(附錄四)。本研究邀請 具備合格教師證,且具五年以上特教年資的國小特教教師擔任觀摩者,在觀課 後與研究者分別勾選故事地圖程序檢核表,在二十節教學中,每週選取一節,

共十節課進行觀察記錄,以完成教學流程評分者一致性考驗,本研究之故事地 圖教學程序評分者間一致性如表3-8,評分者間一致性信度公式如下:

評分者間一致性信度= 兩位評分者一致的次數

兩位評分者一致的次數+兩位評分者不一致的次數

× 100

42

表3-8

故事地圖教學程序評分者間一致性

檢核項目 一致性

1.準備學生有興趣之教材。 100%

2.教材內容符合學生能力。 100%

3.圖卡大小適中、圖案清晰。 100%

4.教學時間安排適當。 100%

5.教室空間安排-保持動線暢通 100%

6.封面預測與引導故事內容。 100%

7.教學者透過提問引導學生共讀故事。 100%

8.教學者能適時給予學生正向鼓勵與讚美。 100%

9.教學者依故事順序示範使用故事地圖。 100%

10.教學者能明確指出故事地圖五大元素。 100%

11.教學者能引導學生完成故事地圖。 100%

12.教學者示範依故事地圖重述故事內容。 100%

13.教學者能引導學生上台說故事。 100%

14.教學者能引導學生相互練習說故事。 100%

15.教學者在評量「故事重述活動」時,不給 予任何提示。

100%

肆、質性資料分析

為了瞭解故事地圖教學是否對研究對象產生有意義的改變,研究者於教學 介入階段結束後,針對研究對象、家長和教師進行訪談,透過訪談瞭解研究對 象對故事地圖教學的滿意度與感受,以及家長和教師對於故事地圖教學之看法 與態度,作為此研究佐證及日後相關研究參考。

研究者於訪談結束後妥善蒐集質性資料,將訪談紀錄表的文字內容轉化為 逐字稿,並進行編碼分類資料,編碼對照表如表3-9 所示。研究者為有系統地 統整訪談資料,將訪談資料進行編碼,編碼方式為訪談+受訪者+日期+對 象,例如:IT1081015S1 代表訪談特教班老師,時間在 108 年 10 月 15 日,訪 談內容以研究對象甲為主。

43

表3-9

資料編碼對照表

項 目 代 號 人 物

I:訪談

E:特教班教師 P1:研究對象 S1 家長 P2:研究對象 S2 家長 R:研究者

S1:研究對象 S1 S2:研究對象 S2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