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西漢引用「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語境與脈絡

第一節 賈誼《新書‧階級》的詮釋

「刑不逮於君子,禮不逮於小人」曾經被〈尊德義〉引用,賈誼 的《新書‧階級》則是西漢提及「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的最早 可見文獻,賈誼的學術傳承與楚簡之間有何關聯?徐復觀指出賈誼將 道家的道、德形上概念向下落實,其中包含道家的虛、靜、明與儒家 的仁、義、禮、智等元素,以完成天、地、人、萬物的創造之架構,

「道、德、性、神、明、命」對應了「仁、義、禮、智、聖、樂」和

「書、詩、易、春秋、禮、樂」,巧妙貫串了儒道法等思想。143李學 勤也認為賈誼曾經引用郭店簡的〈五行〉、〈六德〉等文獻,而且如果 考慮到賈誼曾居於楚地長沙,那麼文獻上的關聯與生活地域的重疊,

可以推測賈誼曾經看過郭店楚簡當中相當一部分的文獻。144上述推測 雖然目前難有材料證實,但正如難以確知〈尊德義〉的引用從何而來,

我們還是只能從引用者如何解釋材料作為切入點。

《漢書‧賈誼傳》說賈誼「數上疏陳政事,多所欲匡建」,顯見 對當時的漢家朝政諸般措施有諸多建議,班固描述當時背景「是時,

匈奴彊,侵邊。天下初定,制度疏闊。諸侯王僭儗,地過古制,淮南、

濟北王皆為逆誅。」145《漢書》記載賈誼疏陳政事之後說︰

143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二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 68-107。

144 李學勤,〈郭店楚簡《六德》的文獻學意義〉,收入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 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頁 17-18。

145 《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第十八,頁 2230。

是時丞相絳侯周勃免就國,人有告勃謀反,逮繫長安獄治,

卒亡事,復爵邑,故賈誼以此譏上。上深納其言,養臣下有 節。是後大臣有罪,皆自殺,不受刑。至武帝時,稍復入 獄,自甯成始。146

顯然認為賈誼的意見對漢文帝與當時政風有實質影響,那麼賈誼的看 法究竟為何?必須先說明的是,《漢書》所載疏陳政事的文字事實上 出自賈誼《新書》各篇,班固只是摘要剪裁,所以本傳稱「其大略曰」, 相關的討論仍應以《新書》為主。147周勃下獄在漢文帝前四年(公元 前 176 年),文帝廢肉刑在漢文帝前 13 年(公元前 167 年),也就 是說賈誼引用「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時尚有肉刑,這是應該留 意的背景。

賈誼在《新書‧階級》中將君主喻作堂、群臣喻作陛、庶民喻作 地,認為政治和社會身分的等級分明,是天子尊貴的前提與必要條 件。賈誼說︰

人主之尊,辟無異堂陛。陛九級者,堂高大幾六尺矣。若堂 無陛級者,堂高殆不過尺矣。天子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 地,此其辟也。故堂之上,廉遠地則堂高,近地則堂卑。高 者難攀,卑者易陵,理勢然也。故古者聖王制為列等,內有 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後有官師小吏,施及庶 人,等級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148

賈誼的尊君與法家有極大差異,徐復觀認為:「賈生心目中以皇帝為

146 《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第十八,頁 2260。

147 余嘉錫認為「試取《漢書》與《新書》對照,其間斧鑿之痕,有顯然可見者。……

凡此皆其刪併痕跡之顯然者,而曾無人肯為細心推尋,亦可怪也!」余氏所謂「刪 併痕跡之顯然者」,即班固在《漢書‧賈誼傳》當中摘錄刪改《新書》篇章文句而 成的「數上疏陳政事」,參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

1980),頁 544-545。余嘉錫《古書通例》另謂「案《漢書》誼本傳所載〈治安〉

之策,及〈食貨志〉所載誼疏二篇,皆取之《新書》。而〈治安策〉一篇,乃班固 取十數篇刪節連綴為之……」,參余嘉錫,《目錄學發微 古書通例》,頁 235。

148 《新書校注》,卷第二,頁 79-80。

中心的政治結構,卻是為皇帝分擔權力,並給皇帝以政治規範,政治 制約的政治結構;在此種結構中,皇帝的地位雖很尊,但權力的行使,

是出之於集體的意志與能力,而不是出於皇帝的孤獨意志。……統治 權在皇帝一人手上,而行使統治權的意志,則出於師友,這實際是人 君與師友的共同統治,甚至可以說人君是處於虛位,以持政治之統;

而實際代人君來統治的,是品德才能在人君之上的師或友。」149作為 天子與眾庶中介的群臣也就是擔負了臨民治事的政治責任,因此必須 要以超越一般刑罰的方式對待,即以「廉恥禮節」待之:

廉恥禮節以治君子,故有賜死而無僇辱,是以係、縛、榜、

笞、髡、刖、黥、劓之罪,不及(士)大夫,以其離主上不遠 也。禮,不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芻者有罪;見君之几杖則 起,遭君之乘輿則下,入正門則趨;君之寵臣雖或有過,刑 僇不加其身,尊君之勢也。此則所以為主上豫遠不敬也,所 以體貌群臣而厲其節也。今自王侯三公之貴,皆天子之改容 而禮之也,古天子之所謂伯父伯舅也,令與眾庶、徒隸同 黥、劓、髡、刖、笞、傌、棄市之法,然則堂下不亡陛乎?

被戮辱者不太迫乎?廉恥不行也,大臣無乃握重權,大官而 有徒隸無恥之心乎?150

各種刑罰不及於大夫的目的,是為了尊榮君主的威勢,所以君主需要 對群臣表示禮敬,使群臣能夠砥礪高尚的節操。換言之,賈誼是以君 子作為大臣的理想模範,以廉恥禮節作為大臣的道德標準和內在修 養。「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芻者有罪;見君之几杖則起,遭君之乘輿 則下,入正門則趨」等禮制亦可見於《禮記‧曲禮》,賈誼認為這些

149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二卷)》,頁 82。

150 《新書校注》,卷第二,頁 80,頁 83。「不及士大夫」,《校注》引劉師培的 意見,認為「士」是衍文,劉師培參照《漢書‧賈誼傳》、〈曲禮〉、《白虎通義》

「均無『刑不及士』之說。又,本篇下云『刑不至君子』,《漢書》『君子』作『大 夫』,亦其證也」。

動作和規定可以避免群臣對君主不敬,相對的「臣雖或有過,刑僇不 加其身」則使群臣能夠「厲其節」。「廉恥不行也,大臣無乃握重權,

大官而有徒隸無恥之心乎?」注者認為「大官」或許應在「大臣」之 下,則此句作「廉恥不行也,大臣大官無乃握重權,而有徒隸無恥之 心乎?」也是對於大臣大官應該要有廉恥之心的道德要求。曾經擁有

「貴寵之位」、天子「改容而嘗體貌之」、吏民百姓「俯伏以敬畏之」

的大臣們如果犯了過錯,則「廢之」、「退之」、「賜之死」均可,就是 不應該以各種刑辱手段加諸其身︰

今而有過,令廢之可也,退之可也,賜之死可也;若夫束縛 之,係絏之,輸之司空,編之徒官,司寇、牢正、徒長、小 吏罵詈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眾庶之見也。夫卑賤者習知尊 貴者之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也,非所以習天下也,非尊尊 貴貴之化也。夫天子之所嘗敬,眾庶之所嘗寵,死而死爾,

賤人安宜得此而頓辱之哉!151

一旦中下階層小吏等較卑賤者能夠對大臣們施加各種刑辱手段,那麼 大臣的尊貴也就受到質疑,這不符合尊尊貴貴的原則,賈誼在這裡強 調了大臣在身份上高貴而不應予以羞辱。

賈誼接下來引用豫讓替智伯報仇的故事,強調人君對待臣下的態 度與方式,將直接影響到大臣的心態與素質,這個故事也作為前述說 法的佐證,賈誼認為︰

故此一豫讓也,反君事讎,行若狗彘,已而折節致忠,行出 乎烈士,人主使然也。故人主遇其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 自如也;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頑頓無恥,奊苟無 節,廉恥不立,則且不自好,苟若而可,見利則逝,見便則 奪。主上有敗,則因而推之矣;主上有患,則吾苟免而已,

151 《新書校注》,卷第二,頁 80-81。「殆非所以令眾庶之見也」,《校注》編者 認為「之」或衍,又或者是「見之」誤倒。

立而觀之耳;有便吾身者,則欺賣而利之耳。人主將何便於 此?羣下至眾,而主至少也,所託財器職業者率於羣下也。

但無恥,但苟安,則主罷病。152

「奊苟」,《漢書》作「奊垢」,顏師古曰︰「奊垢,無志分也」。「職 業」,《校注》引《荀子‧富國》注︰「職業,謂官職。」注者認為此 謂權勢。賈誼反覆強調臣下的無恥和自私自利,關鍵原因是來自於主 上對待臣下的無禮和不信任。相較於先前提及韓非子對豫讓的批評,

賈誼對豫讓的高度評價是為了突顯人主待臣下有禮所帶來的折節致 忠,似乎也是針對法家治術的發言。

那麼,如果大臣們真的犯了過錯,應該如何自處呢?賈誼在此引 用了「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

故古者:「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所以厲寵臣之節也。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曰不廉,曰「簠簋不飾」;坐 穢污姑婦姊姨母,男女無別者,不謂污穢,曰「帷箔不修」;

坐罷軟不勝任者,不謂罷軟,曰「下官不職」。故貴大臣定有 其罪矣,猶未斥然至以呼之也,尚遷就而為之諱也。故其在 大譴大何之域者,153聞譴何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154造請 室而請其罪耳,155上弗使執縛係引而行也。其中罪者,聞命 而自弛,156上不使人頸盭而加也。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 再拜,跪而自裁,上不使人捽抑而刑也。曰:「子大夫自有過 耳,吾遇子有禮矣。」遇之有禮,故羣臣自憙;厲以廉恥,故

152 《新書校注》,卷第二,頁 81。

153 顏師古曰︰「譴,責也。何,問也。域,界局也。」《新書校注》,卷第二,頁 87。

154 如淳曰:「水性平,若己有正罪,君以平法治之也。加劍,當以自刎也。或 曰,殺牲者以盤水取頸血,故示若此也。」《新書校注》,卷第二,頁 88。

155 應劭曰:「請室,請罪之室。」《新書校注》,卷第二,頁 88。

156 王先謙曰:「魯語注︰『弛,毀也。』此謂聞命而免衣冠,自毀其容儀。」《新 書校注》,卷第二,頁 88。

人務節行。上設廉恥禮義以遇其臣,而羣臣不以節行而報其 上者,即非人類也。157

賈誼引述古代有「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的說法,並認為這個說 法的作用在於激勵寵臣的志節。大臣仍然會有犯過錯的可能,具體而 言有哪些情況呢?賈誼指出「簠簋不飾」、「帷簿不脩」、「下官不職」

賈誼引述古代有「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的說法,並認為這個說 法的作用在於激勵寵臣的志節。大臣仍然會有犯過錯的可能,具體而 言有哪些情況呢?賈誼指出「簠簋不飾」、「帷簿不脩」、「下官不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