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教育與視力保健相關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身心教育與視力保健相關探討

本節分成三部份分別敘述,第一部份為身心教育相關文獻之探究;第二部份 為身心教育與視力保健關係之探討;第三部份為小結。期待透過相關文獻之分析 與探究,以作為本研究設計、發展之依據。

一、身心教育相關文獻之探究

(一)身心學起源與意涵

西方哲學家柏拉圖與笛卡兒將身心本質二分法的觀念無形的影響了後 人們對身體的態度與偏見,近代西洋哲學之父笛卡兒所提出的「我思故我在」

哲學思維卻讓身心二元的發展從而深植於科學、教育及醫學等學術研究中。

身與心截然二分成兩個實體的觀念,已普遍地深植於科學實驗、醫學研究和 教育領域裡,更於無形中影響了人們對身體的態度以及對身體的偏見

(Klienmen, 1972)。身與心截然二分的觀念,造成長期嚴重偏向心智學習 而忽略身體教育的遺憾。因此,身心學的興起與發展總一直維繫在個人為了 解決自己身體上的一些問題,或是對身體現象的好奇,進而對自我身體的重 新探索,隨著不斷體驗的過程和經驗的累積,逐漸發展出不同派別的身體療 法與技巧(王偲潔,2007)。直到1976年Thomas Hanna根據這些不同技法的 共通性,整理出基本論述,並選擇「soma」一字來重新闡述與界定「身體」,

確 立 了 這 個 體 會 身 心 互 動 關 係 、 探 究 身 體 智 慧 和 強 調 內 在 經 驗 感 受

(experience from within)的研究新典範,是為身心學(林大豐、劉美珠,

2003)。這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推行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成為一股強大的 力量,並傳播與應用到各個不同的領域裡(劉美珠、林大豐,2001;Johnson, 1994)。

Somatics源自於希臘文的soma,意為「完完整整活生生的有機體」(Hanna, 1983:6)。身心學之理論根源即在於「soma」與「body」的區別,「Hanna

認為:身心學是一門研究“soma"的領域,soma是指一個有不同情緒感受 的、動態的、流動的和一直改變的活體;它是一種存在於當下當刻之自我感 知、自我體察和自我調整之不斷改變的生命有機體。」(劉美珠、林大豐,

2001:142)。

身心學是從第一人稱「我」的角度,來實際探訪身體,透過系統的理論 與方法,進行身與心的對話,進一步開發人體的覺察和增進身體對環境的適 應能力。它是一門探究身心關係與體悟身體智慧的經驗科學,重視內在經驗 的體會和反省,以探索人體覺察、生物功能和外在環境三者間互動關係的一 門藝術和學問(林大豐、劉美珠,2003)。

不將身體與心靈分開討論,而是身心一起討論,身體的任何現象或改變 都會影響心理狀態;而心理狀態、心情故事和觀念意圖也都會儲存記憶在身 體裡,並且會影響及改變身體的組成和結構。所以,唯有身心和諧一體,互 相輔助與共同調整,才是一個真正完整的全人(林大豐、劉美珠,2003)。

由第一人稱的概念來做「內在的自我體察」,即強調傾聽、擁抱、跟隨 及留意體內所發生的一切動作。由自我內在去經驗身體的現象以及體會不同 的身體動作,傾聽自己身體所發出的訊息,檢驗自己的動作模式、解剖結構 和心靈狀態,進而讓自己的身與心能夠更密切地融合為一(林大豐、劉美珠,

2003)。

(二)身心學論述觀點

林大豐、劉美珠(2003)提出身心學理論基礎建構主要有下列幾個基本 觀點:身心合一、活生生的有機體、從第一人稱觀察人體、由自我內在去經 驗、過程導向、開發覺察能力、覺察改變與選擇、接觸力量與習慣動作的重 塑、尊重身體智慧及自我與外在環境之間的調合。分列如下:

1. 身心合一(body & mind are one, not two)

2. 活生生的有機體(the living body-is the source of thoughts, feelings and knowledge)

3. 從第一人稱觀察人體(The human being must be observed from a first-personviewpoint)

4. 由自我內在去體驗(experienced from within)

5. 過程導向(process-oriented)

6. 開發覺察能力(awareness)

7. 覺察改變(change)與選擇(choice)

8. 接觸(touch)的力量與習慣動作的重塑(re-patterning)

9. 尊重身體的智慧(body wisdom)

10. 自我與外在環境之間的調和

綜合上述觀點,可知身心學主張身心合一,以身體為原點,瞭解自己,

重視內在經驗的體會和反省,為探索人體覺察、生物功能、外在環境兼顧三 者互動關係的一門生活藝術及人生哲學。身心不再是身與心截然二分成兩個 實體的觀念,「身體」的自主等同於「心智」的地位,而不是從屬的關係。

就覺察及內在體驗與反省而言,強調個體思索自己身體使用的再教育,透過 外在教育方式引導人們重塑正確及符合身體結構的動作習慣,改變過去錯誤 的習慣,讓身體處於輕鬆自然的狀態。簡言之,身心學主張身心平等相輔相 成,尊重身體的智慧由內至外均重視身體內部的覺察,傾聽身體的聲音,並 經由內在歷程的省思,感覺、感受重塑身體更好更適切的使用。「身體」是 自己最偉大的老師!身心學透過不斷對自己身體覺察與體會及反省方式,重 視過程導向和不斷教育我們身體的藝術,重塑身心自我調整,開發人體的覺 察和增進身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目的乃致達成身心合一的圓融境界。

近年來,在身心學理念哲思下所發展的研究領域和方向,已逐漸有了明 確的界定,劉美珠(2007)在思索、分類、統整與歸納後,提出身心領域當 前的發展架構圖,如圖2-1,說明了身心學領域發展架構及相互的關係,由 此可以清楚了解到身心教育的發展脈絡。同時,在各領域研究上,也正因劉 美珠(2007)創新及整合該發展之架構圖,讓更多各領域之研究者受惠,藉

此更能清楚、明瞭看出身心學領域的全貌,此乃身心學之一大福音。本研究 身心教育護眼課程即遵循此發展架構,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目的在教育,

也唯有教育才能令人深植感動,教育讓學童從自我的身體出發,透過一系列 的身心教育活動,教育學童建立愛人必先愛己的觀念,首先認識自我身體的 結構並接納自己,進而啟發自我另一及無限可能的內在,享受身體每一次當 下的體驗。

本研究課程在身心學理論基礎下,以學生的自然身心發展為依歸,擬概 念性教學及操作性教學二大教學設計、透過老師正確的口語去適時地引導學 生參與本身心護眼課程,課程融合視力保健方法,採有趣、活潑的方式進行,

學習眼睛的正確使用及保護方法,透過活動及過程導向,讓每位學童發自內 心地去感受並正身心健康視及視力保健的重要性,讓保眼行動應用在生活之 中,進而養成愛眼、護眼的好習慣。對教師而言,透過課程活動不斷引導學 生實際操作、意念、呼吸覺察、體會、區別、感受與分享、選擇與改變,以 長期養成良好護眼習慣為目標。另藉以了解學童視力改善之情況,從而積極 達到預防及改善學童普遍的近視問題。

身心學觀點(somatics)

身心學的反省

身心動作 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理念 somatic movement

therapy

身心手技 教育 somatic bodywork

for education

身心手療 somatic bodywork

for therapy

身心教育 somatic education

身心治療 somatic therapy

圖2-1 身心學領域發展架構圖(引自林大豐、劉美珠,2007:163)

(三)身心教育理論

身心教育源自於身心學,以身心學的觀點為基礎運用動作達到身心教育 的手段方式即為身心動作教育。從個人自我的身體出發,透過一系列身心教 育體驗活動,瞭解自我身體與心理的關係,進而促使身心和諧,並開發身體 覺察的能力與認識自我身體的結構、功能及體會自我當下的經驗(劉美珠,

2003;劉美珠、林大豐,2004)。因各派身心學者在進入身體自我探索的背 景不同、目的不同,所產生的應用方式也不同;其中經由身體感覺、反應與 動作的探索,強調身體再教育和再學習的觀點,發展出一系列相關教育的型 態,即為「身心教育」,此學派著重教育、調整或治療身體及心理,使學習 者能夠進一步地認識自我、發揮潛能。

依據Linden(1994)所提出的觀點,身心教育的內容與方向大致可歸納 為下列數點(劉美珠,2005):

1. 改善身體覺察的能力 2. 放鬆與壓力的處理 3. 提昇姿勢與動作的效率 4. 情緒的覺察

5. 社會化的覺察 6. 環境的覺察

身心教育即是針對上述六個方向為目標,作為設計教學的重點與內容,

透過「動作」作為進入身體的主要手段,藉由身體動作進入自我的內在世界,

來重新教育身體、傾聽身體的聲音與學習對身體的尊重,這種以身心學為哲 學思想和身心教育為理念基礎,發展出來的體育教學模式,即稱為「身心動 作教育」;而實際付諸教學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即稱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陳昱甫,2006)。

因此,身心教育依據身心學論述觀點為基本,重視身心整合,透過教育 所為強調由內在去體驗身體感受以了解身心現象所發展之教育理念。本研究

藉由活動或課程安排設計,在教師適切的口語引導下引導學生參與,透過察 覺和意識過程,體會動作與感受、身體與心理等相互間的密切關係與和諧,

進而才瞭解自己、掌握自己、改善自己,教師並能藉由教學回饋單、學生學 習單等課程資料比對學生上課反應及觀察情形,適時作為教學改進之依據。

二、身心教育與視力保健關係之探討

(一)身心教育對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的整體性應兼顧身體與心理二大層面,依據漢納(Thomas Hanna)

的觀點:「人類是一個有自我調整、自我修正、和自我改進能力之有機體」

(Hanna, 1970:6)。透身心學的理論基礎,身心教育即將焦點回歸到這個

「有機體」本身,著重其活生生的經驗、察覺和意識過程,透過動作或設計 的活動來檢視和體會自我個體的結構與功能、動作與感受、身體與心理等相

「有機體」本身,著重其活生生的經驗、察覺和意識過程,透過動作或設計 的活動來檢視和體會自我個體的結構與功能、動作與感受、身體與心理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