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軍人因應方式之意涵、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軍人因應方式之意涵、理論與相關研究

當個體要抒發情緒或釋放壓力時,我們最常使用的說法是:「你要如何因應 你的壓力?」、「面對低落的情緒你的因應方式為何?」。Lazarus(1976)認為因應 是解決妨礙個體福祉或問題的方式,「因應」被視為「適應」的同義詞(引自徐景 沛,2007)。因應對中階人員而言具有重大意義,其可透過不同的因應方式,抒解 工作上所承受的壓力。本節共分成三個部分,先介紹因應方式的意涵,再探討因 應方式的理論及中階人員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

壹、因應的意涵

一、因應的定義

因應的模式可分為動物模式(animal model)與心理分析的自我心理學模式

(Psychoanalytic ego psychology model)。動物模式的因應是個體為了要降低環境所

23

造成的失衡現象而採取的掌握行動。自我心理學模式的因應是可以解決問題,降 低壓力所採取的實際、有彈性的想法與行動,個體以此認知或行動來處理特定的 內在或外在的壓力。這兩個取向的因應最大的差別在於後者著重於個體國軍基層 幹部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滿意、身心健康之研究對於其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所採取的認知與想法。相形之下,自我心理學的因應模式在考量個體與環境的關 係之下,將認知、想法與實際行動都認為是因應的一部份,較符合真實生活情境。

在此前提之下,Lazarus 與 Folkman 在 1984 年將因應定義為個體認為相對於 自己所擁有的資源,特定外在或內在要求顯得超出負荷,企圖對此要求加以掌握、

處理而採取的認知上與行為上之努力,其目的是為了要掌握、容忍或降低環境超 過其擁有的資源之要求。陸洛(1997)認為因應可視為個體不斷經由認知與行為 來管理、協調、重建失衡的人境關係。以上兩種定義都將認知與行為涵蓋在因應 的範圍之內。

本研究傾向於將認知調整與具體行為都包含於因應當中,將因應定義為個體 在工作環境中感受到壓力時,為維護其個人與環境之間的均衡關係,所採取的認 知上、行為上的努力。

二、因應的類型與功能

(一)因應的類型

Lazarus(1976)將因應方式分為兩大類,一是直接的行動(direct actions), 一是緩和(palliaction)的方式。所謂直接的行動可分為防禦不受傷害的準備

(preparing against harm)、攻擊(aggression)刺激來源、逃避(avoidance)及不 採取行動(inaction)或漠不關心(apathy)。所謂緩和的方式又可分為二種型態:

一是症狀取向型態(symptom-directed modes),例如喝酒、服用鎮定劑等方式;另 一種是內部精神型態(intrapsychic modes),即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s)(引 自李美娟,2006)。

因應方式的類型包含範圍廣闊,且各家學者分類不一,茲將相關文獻中,國 內外相關學者對於因應方式之類型彙整如表 2-6:

24

表 2-6 因應方式類型彙整表 因應方式類型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因應方式類型

王春展、潘婉瑜 2006 1.認知調整策略最高 2.放鬆分心 3.尋求社會支持 4.問題解決 5.情緒發洩

李欣瑩 2001 1.正向情緒調適 2.主動解決與正向闡釋 3.尋求社 會支持 4.逃避問題與發洩情緒 5.轉移注意力 林淑惠、黃韞臻 2008 1.自行解決 2.調適情緒 3.尋求幫助 4.延宕逃避

孫敏華 2008 1.積極因應 2.消極因應

陳瑋婷 2011 1.情緒調適 2.尋求支持 3.消極逃避 4.問題解決 5.

邏輯思考

曾淑華 2002 1.主動面對 2.壓抑退縮 3.自殘攻擊

曾麗娟 2003 1.正向思考 2.消極逃避 3.積極處理 4.尋找支持 簡戊鑑 2010 1.問題解決 2.情緒處理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依據表 2-6,因應方式類型大致可分類為:

1.積極的解決問題

積極的解決問題包括直接採取行動、自我控制、認知上的改變、邏輯的分 析問題等。例如王蓁蓁(2000)所提出的解決問題、正向闡釋、邏輯思考與自 我控制;李欣瑩(2001)談到的「主動解決」與「正向闡釋」;曾淑華(2002)

所提出的「主動面對」。 2.退縮逃避壓力

退縮逃避壓力包括否認、幻想、轉移注意、實際的逃避行動、遠離、認知 上的逃避、退縮、聽天由命、無助、放棄、接受屈從等等。例如,王蓁蓁(2000)

提出的「聽天由命」、「逃避現實」;李欣瑩(2001)提出的「逃避問題」、「轉 移注意力」;曾淑華(2002)提出的「壓抑退縮」。

25

3.消極的情緒發洩

消極的情緒發洩包含大吃大喝、攻擊、怪罪、報復、謾罵等等。例如李欣 瑩(2001)提出的「發洩情緒」;曾淑華(2002)提出的「自殘」、「攻擊」。

4.尋求他人的支持

尋求他人的支持可以包括尋求問題的支持或指導、尋求社會支持或情緒上 的支持。例如王蓁蓁(2000)提出的「尋求社會支持」;李欣瑩(2001)提出 的「尋求社會支持」。

綜合幾位學者的研究後,研究者發現較普遍被採納的壓力因應類型,大致上 可分為「積極的解決問題」、「退縮逃避壓力」、「消極的情緒發洩」及「尋求他人 的支持」等四個類別。若再參考 Folkman 與 Lazarus 在 1984 年之研究的壓力因應 策略類型,研究者將中階人員的壓力因應類型分成兩大類,一個是「正向的因應」

策略、另一個是「負向的因應」策略。

正向的壓力因應包含「積極的解決問題」、「尋求他人的支持」。其中「積極的 解決問題」是指中階人員在面對壓力時,採取直主動積極接地面對壓力、尋求壓 力的解決方法、自我控制、承擔責任、改變自己對壓力的認知、盡量往好的方面 想、調整自己的觀念、降低自己的要求標準,放鬆休息、邏輯的分析壓力問題等 等。「尋求他人的支持」是指中階人員在面對壓力時,尋求壓力問題的支持或指導,

尋求社會支持或情緒上的支持,例如請教他人如何減低壓力、面對壓力、解決壓 力;找朋友、家人、同事的幫忙;向別人傾訴等等。

負向的壓力因應則包含「消極的發洩」與「退縮逃避」。其中「消極的發洩」

是指中階人員在面對壓力與痛苦時,採取較激烈的因應方式來處理壓力,其中包 含情緒的發洩和行為的發洩,例如大哭、大吼大叫、謾罵、怪罪、摔東西、暴飲 暴食、報復、攻擊他人、甚至傷害自己的身體等等。「退縮逃避」是指中階人員在 面對壓力時,採取壓抑、逃避退縮的方式來因應壓力,而不去面對壓力。例如逃 避壓力、遠離、退縮、聽天由命、無助、放棄、屈從、得過且過等等的因應方式。

本研究將因應方式類型依績效表現因應方式呈現,以主觀分類法區分為積極

26

解決問題、退縮逃避壓力、消極情緒發洩、尋求他人支持等四種類型。

(二)因應的功能

經文獻探討綜合國內各學者研究發現,因應的功能整理如下:

1.李美娟(2006)指出:壓力的影響程度視個人因應行為不同而異,若因應行 為得當,則壓力造成的負向影響愈低;反之,負面影響將增強。個人面對壓力 時會使用不同的因應行為,會因因應方式得當與否而影響其生活的適應狀況。

2.曾麗娟(2003)不論個體所使用的因應方式為何,只要是正向、建設性的因 應方式,都有助於減少身心症狀,提升身心健康;若負向因應方式的使用頻率 高,則會增加身心症狀,降低身心健康。

3. Hirt(2008)在研究角色的快樂權變理論中也指出:「在所有的情境下,快 樂的參與者表現出較多的認知靈活度,當面臨一個潛在的情緒威脅作業時,快 樂的參與者能夠發揮創造力因應轉換這項作業,以維持正向情緒與興趣(引自 方瑋,2008)。

綜合上述,可得知大多數學者軍肯定因應方式具備處理環境壓力功能,功能 大致可歸納下列二項:

1.對個人的功能

保障個體身心避免因壓力失衡,進而面對壓力,降低威脅;採取正面因 應方式助於減少身心症狀,提升身心健康。

2.對團體的功能

採取正確因應方式,可促進成員彼此瞭解、增進人際關係、降低衝突、

凝聚向心力、化解紛爭及建立溝通的管道。

從上述可得知,因應方式是一種有意義的行為,不僅對於個人的身心健康有 所助益,同時對團體組織,也有足以被肯定的積極功能,因此,因應方式在今日 社會是重要且必需的。

27

貳、因應方式的理論

有關因應方式的理論非常繁多,針對因應策略的相關理論,研究者整理出「因 應矩陣學派」及「認知評估學派」,描述如後:

一、因應矩陣學派

此學派由 Justice(1988)融合各家學者的觀點以「因應矩陣」的方式說明因 應資源與因應策略(表 2-7),主要將因應策略分為「問題取向」與「情緒取向」

Justice 因應矩陣模式(Coping Matrix)

方式與策略 問題取向 情緒取向

28

二、認知評估學派

Lazarus 與 Folkman 在 1984 年認為壓力和因應是認知評估的動態過程,認知 評估的歷程可分為五大步驟,分別是:

(一)可能發生的壓力事件:影響個體的重大生活事件或日常困擾等等。

(二)初級評估:個體評估所面臨的壓力刺激對個體福祉的意義為何,是一種對 情境的初級評估,常有自問:「我有麻煩嗎?」。

(三)次級評估:個體評估在所面臨的壓力狀態下,個體所擁有的資源及可採用 的因應策略。

(四)因應方式的使用:個體會選擇所採用的因應策略方式,及「問題為焦的因 應方式」及「情緒為焦的因應方式」。

(五)適應的結果:經由個體採用的因應策略來面臨壓力後,所產生的個體社會 功能、心理及生理健康的適應結果(引自李美娟,2006)。

上述的認知評估模式中,因應方式的使用是整個理論範式的核心,Lazarus 與 Folkman 將因應方式分為兩類,即「問題為焦的因應方式(cognitiveproblem-focused coping strategy)」與「情緒為焦的因應方式(emotion-focusedcoping strategy)」以 下僅就這兩者的意義分述如後:

1.問題為焦的因應方式

是指個體直接面對自身所遇到的困難或問題,直接的去處理或去改變壓 力事件或運用認知上的努力去解決問題,也可以說是以正向的方式去改變情 況。問題為焦的因應方式其目的在使個體能控制其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著

是指個體直接面對自身所遇到的困難或問題,直接的去處理或去改變壓 力事件或運用認知上的努力去解決問題,也可以說是以正向的方式去改變情 況。問題為焦的因應方式其目的在使個體能控制其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