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一旦檔案典藏量擴大,可預期的是能帶動相關研究的風氣,進而開創新的 研究結果,因此研究資源與研究成果間的關係是互相影響的。但也如上段所提 及的,在徵集之前,仍應針對該類檔案類型,進行完整周密的使用者研究,以 免將資源投入到乏人問津的檔案類型,滿足了少數人的需求,但犧牲了大多數 人的權益。

五、 降低使用者使用檔案時的不便

使用者的需求是無終點的,在檔案管理中亦然,因此改善服務品質的作為 應持續進行,一步步盡量接近使用者心中完美的服務品質。正如管理學的論 述,組織的外在環境與內在需求是瞬息萬變的,如果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我們 將喪失先機,因此應重視使用者的意見,降低使用者使用檔案時的不便。

本研究歸納出許多使用者認為不便的面向,許多面向可能是檔案管理機構 本身的盲點,透過使用者深度訪談得以點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不便的面向分 布過廣,可以先從與使用者有直接互動的檔案應用服務面向先開始,讓使用者 有嶄新的體驗,建構出國家檔案的「品牌形象」。

第三節 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過去檔案使用核心族群多聚焦在學者、研究者之面向,未來可朝各種類之 使用者研究探討其需求,以本研究所揭露之事實為例,職業背景為「其他」類 的使用者佔很大比例,細分這些使用者確切的背景或許顯得繁雜瑣碎,但這些 使用者所匯聚而成的意見也不容小覷。

另外可探究如何吸引研究者以外的廣大使用者接近檔案館、了解檔案館、

使用檔案館,現有研究是針對檔案館既有使用者深入分析,但畢竟在社會人口 中仍是少數,那些佔絕大多數的潛在使用者,該如何激發出他們的動機,而檔 案典藏機構也要如何去符合他們的需求,甚至使這些潛在使用者成為檔案館的 擁護者、檔案館之友、贊助者、宣傳者等,有益宣傳檔案館成效之角色,發揮 加乘效應,都是未來可以深入探討的面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附錄:國家檔案使用者深度訪談大綱

您好!為了瞭解檔案館藏使用者調閱檔案過程之經驗與滿意度,探討目前 國家檔案應用情況有何需改進之處,期許藉由訪談調查可提昇檔案館服務品 質。透過您的專業與實務經驗所提供的寶貴意見,將有助於我們歸納整理提出 研究建議。

以下訪談過程中,您有任何疑問可隨時提出,如果有訪談問題牽扯到忌諱 等,也可說明不回答。希望本訪談能在輕鬆愉快的模式進行,所有訪談資料最 終將彙整為整體性分析,不會指明各機構或個人的訪談內容,請您放心。另為 便於訪談文字稿的整理,請同意我們採全程錄音,以便於事後資料的整理。

檔案使用概況 12. 請問您到館使用國家檔案的動機?

13. 請問您到館使用的頻率?經常調閱的檔案主題?

館 方 應 用 服 務 面 向

14. 請問您對於館藏資源內容豐富性與完整性是否滿意?

覺得滿意或不滿意的原因?

15. 請問您對於館藏目錄系統的檢索是否感到滿意?原因 為何?

16. 請問對於檔案調閱服務的開放時間、數量限制、申辦 程序、等候時間與准駁規定是否滿意?覺得滿意或不 滿意的原因?

17. 請問您對於館員提供的服務及館員本身的態度、智 識、專業之滿意程度如何?覺得滿意或不滿意的地 方?

18. 請問對於檔案應用閱覽空間的各項設備有無意見?感 到好或不好的地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館藏資源需求 19. 請問您在使用檔案過程中,經常遭遇到的問題是?

20. 請問您覺得館藏資源應該再加強的資料類型為何?為 什麼?

21. 請問您覺得在館藏中需要加強的檔案內容主題為何?

為什麼

22. 請問您對於國家檔案館藏發展的建議?

訪談至此,感謝協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參考書目

一、中文

卜小蝶(2007)。使用者導向之網路資源組織與檢索。臺北:文華。

朱重聖(1994)。國史館現藏檔案的運用與研究成果。國史館館刊,17,297-314。

金風清(1999)。檔案利用的新特點及對策。檔案管理,1999:3,19。

林珊如、李郁雅(1999),從使用者觀點探討古文書及檔案之使用:以平埔研究 人員為例。大學圖書館,3(3),65-80。

林巧敏(2004)。檔案應用研究之文獻探討。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0(3),

36-45。

林巧敏(2012)。檔案應用服務。臺北:文華。

林巧敏(2013a)。歷史論著引用文獻及其引用檔案特性分析。大學圖書館,17:1,

43-69。

林巧敏(2013b)。歷史學者檔案資訊需求與使用行為之研究。圖書資訊學刊,11:2,

77-116。

林玉珮(2013)。檔案典藏機構開放取用與限閱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徐藝圃、葉志如(1998)。概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明清檔案工作之現況。近代 中國歷史檔案研討會論文集,32-43。

徐輝、王銀華、羅婷(2010)。武漢市公共檔案館建設問卷調查分析。中國檔案,

2010:8,58-59。

陳碧珠(2002a)。檔案館使用者之資訊行為分析:文獻探討。檔案季刊,1:3,

1-18。

陳碧珠(2002b)。檔案館使用者之資訊行為研究:以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孫毅(2003)。不同檔案利用群體的需求特點。檔案管理,2003:2,25-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陳士伯(2005)。檔案館管理。臺北:作者自印。

莊樹華(199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管理概述。圖書與資訊學刊,

1997:8,86-92。

楊國樞等(2006)。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重慶市:重慶大學出版社。

簡笙簧(1995)。國史館對國家檔案管理概述。檔案與微縮,36,35-51。

張銳(2009)。檔案利用者的基本特性略析。黑龍江檔案,2009:3,6-7。

張銳(2009)。檔案利用行為動機解析。黑龍江檔案,2009:2,12-14。

管倖生(2008)。設計研究方法。臺北:全華。

劉佳琳(2002)。我國歷史檔案館館藏發展政策訂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薛理桂(2001)。推廣檔案應用服務的途徑。檔案季刊,創刊號,15-22。

薛理桂(2012)。檔案徵集與鑑定。臺北:文華。

檔案管理局(2009)。228 事件國家檔案典藏與應用導引。臺北:檔案管理局。

檔案管理局(2013)。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01 年年報。臺北:檔案管理 局。

檔案管理局(2014a)。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02 年年報。臺北:檔案管理 局。

檔案管理局(2014b)。本局簡介。上網日期:2014 年 11 月 6 日,檢自:

http://www.archives.gov.tw/Publish.aspx?cnid=1390。

檔案管理局(2015a)。國家檔案開放應用辦理情形報告。上網日期:2015 年 5 月 28 日,檢自:http://www.archives.gov.tw/Publish.aspx?cnid=1464。

檔案管理局(2015b)。典藏數量及內容大要。上網日期:2015 年 5 月 28 日,檢 自:http://www.archives.gov.tw/Publish.aspx?cnid=146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檔案管理局(2015c)。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03 年年報。臺北:檔案管理 局。

檔案管理局(2015d)。國家檔案應用申請。上網日期:2015 年 7 月 20 日,檢自:

http://www.archives.gov.tw/Publish.aspx?cnid=1458。

二、英文

Allen, G. G. & Tat, L. C.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an Objective Budget Allocation Procedure for Academic Library Acquisitions. Libri, 37(3), 211-221.

Bertland, Linda H. (1991) Circul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for Collection Development.

School Library MediaQuarterly, 19(2), 90-97.

Battley, B. & Wright, A.(2012). Finding and Addressing the Gaps: Two Evaluations of Archival Reference Services. Journal Of Archival Organization, 10(2), 107-136.

Borteye, E. M. & Maaseg, M. D. P. (2013).User Studies in Archives: The Case of the Manhyia Archives of the Institute of African Studies, Kumasi, Ghana. Archival Science, 13(1), 45-54.

Conway, P.(1986). Facts and frameworks: an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users of archives.

American Archivist, 49(4), 393-408.

Cook, T.(1990).Viewing the world upside down: Reflections on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of archival public programming. Archivaria, 31, 123–134.

Cox, R.(1992). Researching archival reference as an information function: observations on needs and opportunities. RQ, 31(3), 387-397.

Chassanoff, A.(2013). Historians and the use of primary source materials in the digital age. American Archivist, 76(2), 458-48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Day, M. & Revill, D. (1995).Towards the Active Collection: The Use of Circulation Analyses in Collection Evaluation.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7(3), 149-157.

Duff, W. M., Dryden, J., Limkilde, C., Cherry, J. & Bogomazova, E. (2008). Archivists' views of user-based evaluation: Benefits, barriers, and requirements. American Archivist, 71(1), 144-166.

Daniels, M. & Yakel, E.(2013).Uncovering impact: The influence of archives on student learning.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39(5), 414-422.

Evans, E. G. & Saponaro, M. Z. (2005). Develop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enter collections. Westport, Conn.: Libraries Unlimited.

Finch, E. F.(1994). Advocating archives : an introduction to public relations for archivists. Metuchen, N.J. : The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and Scarecrow Press.

Grimard, J.(2004). Program evaluation and archives: "Appraising" archival work and achievements. Archivaria, 57, 69-87.

Ham, F. G.(1984). Archival choices: Managing the historical record in an age of abundance. American Archivist, 47:1,11-22.

Jenks, G. M. (1976). Circul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in the Book Collection and Academic Departments.Collection and Research Libraries, 37(2), 145-152.

Katz, W. A.(1980). Collection development: The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libraries.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Lack, R.(2006). The importance of user-centered design: Exploring findings and methods. Journal of Archival Organization, 4, 69-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Millar, L.(1999).The spirit of total archives: Seeking a sustainable archival system.

Archivaria, 47, 46-65.

Pugh, M. J.(2005). Providing Reference Services for Archives and Manuscripts.

Chicago: The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Senturk, B.(2012).The concept of user satisfaction in archival institutions. Library Management, 33(1/2), 66-72.

Sinn, D.(2012).Impact of digital archival collections on histor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63(8), 1521-1537.

Usherwood, B., Wilson, K.& Bryson, J.(2005). Relevant repositories of public knowledge?: Libraries, museums and archiv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 Information Science, 37(2), 89-98.

Washburn, B., Eckert, E. & Proffitt, M.(2013). Social Media and Archives: A Survey of Archive Users. Ohio: OCLC Research.

Yakel, E.(2002).Listening to users. Archival Issues, 26(2), 111-127.

Yakel, E., Duff, W., Tibbo, H., Kriesberg, A. & Cushing, A. (2012). The economic impact of archives: Surveys of users of government archives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Archivist, 75(2), 297-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