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動(exercise)是身體活動的一種,是有計畫、有組織、重複性、 用 以維持或改善體能目標的體能活(Caspersen,Powell&Christenson,1985),

許多研究顯示規律的運動對身心健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Pate,1995),而 規律運動有助於預防減少疾病的發生(Luoto,Prattala,Uutela,Puska,1998),

運動不足威脅現代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如冠狀心臟病、肥胖、慢性疲勞有密 切關係(方進隆,1994)。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1990)建議:健康成人應執行每週三至五次,每次持續 20~60分鐘的運 動。另根據最新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 1995)建議:成人每天應累 積至少30分鐘的身體活動。行政院衛生署則將規律運動習慣定義為:

每週從事至少三次、每次至少 30 分鐘以上的運動、每分鐘心跳達130 下。方進隆(1997)指出:台灣規律運動人口只有25%左右,75%的人運

動不足或過著靜態的生活方式。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推動

「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行動,呼籲國人應僅早建立動態生活,

減少坐式生活。

休閒(recreation),是在工作之外,藉以調和工作帶來的疲乏、單 調、或壓力,而能使人恢復活力,是指閒暇時間內所從事的娛樂活動。

休閒具有促進身心健康,改善家庭、人際關係,提高工作效率,和增 加經濟效益的功能。吳 淑 玲 (1995)認 為,休 閒 除 了 彌 補 的 功能外 還有:增進身體健康、促進心理健康、擴展個人經驗、增加個人知識、

促進家庭和諧、預防青少年犯罪、增進工作效率、提高工作士氣。陳 美芬(1996)從多元角度來探討,休閒活動對青少年具有功能有:社會 化功能、文化的功能、增進親子關係、心理的功能、獨立能力的培養、

生涯探索的功能。

王水文(1994)研究「台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將休 閒活動分為五種分類型態:1.體育性休閒活動:球類活動、爬山、游 泳;2.實用性休閒活動:幫忙家務、烹飪、園藝活動等;3.康樂性休 閒活動:看電視、聽音樂、玩電動等;4.藝文性休閒活動:看書報、

繪畫、參觀展覽等;5.社交性休閒活動:郊遊、社會服務活動、逛街 等。國內學者大都使用主觀分類法與因素分析法,所得到的休閒類型

結果大致分為:知識性、娛樂性、社交性、體育性(運動性)、藝術性(文 藝性 )、實用性等類型。

台灣地區青少年長期在課業壓力下,青少年的運動受到限制及影 響,運動量不足是未來國民健康的隱憂。黃松元(1999)指出:學生運 動行為中,有規律運動行為者,小學比率最高(55.5%),其次是國中 生(47%),再其次是高中生(33.6%),最後是大學生(26.7%),而 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規律運動的趨勢越小。陳政友(2001)針對高中(職) 與大專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研究指出:學生規律性運動的情形普遍不佳;

休閒活動仍以看電視、電影和聽音樂會等之「旁觀性活動」為主;運 動行為男生優於女生。羅雅玲(2004)提到:國中生運動行為在「除 體育課外,每星期我至少有三次,每次運動超過20分鐘,並感覺到全 身流汗、心跳很快、呼吸急促」是所有運動行為中表現稍差的,研究 顯示學生每星期能規律運動的情形普遍不佳。林靖斌(2001)發現國 中生規律運動僅佔21.5%。

在休閒活動方面,李明憲(1998)對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之研究,

國小、國中學生看電視、玩電腦時間,在假日以四小時以上可達 36.3%。

黃松元等(1999)研究顯示,在休閒活動方面,學生均以看電視、電影 和聽音樂會等「旁觀性的活動」為主。陳素芬(2004)發現國小學童利

用假日到戶外走走的比率不到一半,每天花在電視、電動與上網的比 率偏高,對視力與健康有不良的影響。

由此可知青少年缺乏運動與動態休閒,過著靜態坐式生活方式。

長期缺乏規律運動會帶來健康上的危害,尤其青少年時期是習慣養成 及健康奠定基礎的階段,因此在此階段養成規律運動及有益身心的休 閒活動是極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