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Copied!
1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 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葉國樑. 博士. 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健康生活型態 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研 究 生:尤秀菁 撰 中 華 民 國 九十七年 十二 月 I.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學生:尤秀菁. 指導教授:葉國樑 摘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了解台中縣立豐東國中學生之健康生活型態 (飲食習慣、運動與休閒行為、吸菸與飲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等), 並探討其相關因素,以作為擬定教學計畫及學生健康促進之參考。本 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以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台中縣立豐東國中學 生為母群體,經隨機抽樣,回收問卷共 546 份,有效問卷為 501 份, 有效回收率為 91.8%。 根據本研究目的所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飲食習慣,表現較佳的是:每天攝取五穀根莖類、高 蛋白質食物、每天吃早餐;表現不理想需改進的是常喝含糖飲料。運 動與休閒行為方面,運動安全表現較好;表現不理想需改進的是:劇 烈運動後需做緩和運動及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而從事休閒活動類型 以「康樂型」為最多,如看電影、電視、聽音樂、玩電腦等;其次是 「運動體能型」 。休閒活動以「旁觀性活動」 、 「靜態休閒活動」為主的 比率比以往研究結果更高, 「運動體能型」比率更少。吸菸與飲酒行為. II.

(3) 比率有較以往研究結果下降,但第一次接觸時間更早,菸酒的主要來 源以家人及朋友供應為多;吸菸的主要原因是好奇、想試試。心理壓 力調適方面,藉由藥物、菸酒來紓解壓力放鬆情緒及用「自傷」來發 洩情緒的行為,比率低於 10%。而過去一年曾經想過要自殺者佔研究 對象的 23.0%,而曾經自殺者佔研究對象的 4.4%;研究對象遇到情緒 困擾時約有 47.70%會尋求協助,尋求協助的對象依序為以同學、朋友 比率最高,但很少尋求專家或輔導人員協助。 二、本研究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及健康教育教學狀況對健康生活型態 的關係,結果發現:年級愈低、父母管教方式較民主、家庭氣氛愈融 洽、父母關係愈良好、家庭社經地位愈高、學業成就愈好,其健康生 活型態表現愈好;此外,健康教育教學的落實,也有利於學生建立健 康生活型態。 三、本研究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及健康教育教學狀況對整體健康 生活型態的預測,結果發現:「年級」、「家庭氣氛」、「學業 成績」、「健康教育教學狀況」能有效預測健康生活型態。. 關鍵字:國中生、健康生活型態、飲食習慣、運動與休閒行為、吸菸 飲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健康教育教學狀況. III.

(4) The relationship of health-life-style and related factors for junior high students of one school at Taichung county A Master Thesis By Hsiu-Ching Yu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health-life-style (eating habits, exercise and leisure, alcohol-tobacco behavior, and stress manage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or one school at Taichung county. The relations between health-life-style and social-demographic variables were also examined for the reference of designing teaching plan and improving students’ health.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the students of Feng Tung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second semester of the academic year in 2007. After random sampling, there were 501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out of 546 questionnaires. In the scales of eating habit,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in daily food and root-tuber crops, high-protein diet, and daily breakfast. What needs to be improved was drinking beverage containing sugar. As for the exercise and leisure aspect, they performed better in exercise safety, and undesirably in the need of relaxing exercise after severe workout and the cultivation of regular habit for exercising. The participants’ major leisure activities were mainly “leisure enjoyment” including watching movies, TV, listening to music, and using computer… Following the “leisure enjoyment” was “exercise-fitness”. Of the students’ leisure activities, the ratios of “observational activity” and “static recreation activity” were higher than previous studies. But the ratio was lower for “exercise-fitness”. Comparing to other studies, the ratio of alcohol-tobacco behavior had decreased. However, the time of their first contact of alcohol-tobacco for the students became earlier. The main sources were primarily from family and friends. The main reason for using Tobacco mostly was out of curiosity. In the stress management aspect, the ratio was under 10% for using drugs or alcohol to relief oneself and self-mutilation to release one’s emo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23% had the thought of committing suicide in the past year. And, 4.4% of them had actually committed suicide. 47.7% of them would seek for help when encounter emotional disturbance. The priority for. IV.

(5) seeking help was mainly schoolmates and then friends. They seldom ask for the assistance of experts or counselors. The relation between health-life-style social-demographic variables indicated the parenting style is more democratic, the family atmosphere is better, and relationship of mother and father is better as the grade of the students gets lower.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health-life-style are higher when social-economic status gets higher. That is to say the realiz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is beneficial in establishing a healthy life style of the students. Finally, It was also indicated that statistically “grade”, “family atmosphere”,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status of health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health-life-style of the participants.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ealth-life-style, eating habits, exercise and leisure, alcohol-tobacco behavior, stress management, status of health education. V.

(6) 致謝 現在的心情是喜悅的,對於自己能夠順利完成研究所的學業,回 想這兩年半的研究所生活,一切的辛苦與努力都是值得,而對於在這 過程中給予我鼓勵與協助的師長、親友,心中更是無限的感激。 非常感謝指導教授葉國樑博士辛苦的指導,即使在百忙中也不吝惜 給予我最立即及最需要的指導與協助,老師的平易近人及對學生的信 任,更使我在撰寫論文的嚴肅氣氛中,壓力得以減輕。感謝口試委員 陳錫琦教授及姜逸群教授在百忙中撥空審查論文,給予寶貴的意見, 讓論文更完善,更經常給予我鼓勵。此外,也感謝專家效度學者及豐 東國中教師,讓我的研究能順利進行。 感謝大學的摯友-淑靜,從報考研究所到論文完成給予我寶貴的建 議;感謝研究所的夥伴-瑜慧、欽禎、智華,你們的陪伴,讓研究所生 活不用孤軍奮鬥;感謝豐東同事-彥廷,總是不厭其煩協助我解決問題。 此外,感謝父母的教養,讓我遇到挫折不輕易放棄;感謝家人的 支持;感謝樹鴻,從報考研究所到畢業,也從男友晉升為老公,這一 路參雜太多喜與悲,感謝你一直以來的陪伴與鼓勵,讓我能完成我的 夢想。 最後,僅將此些微成果與畢業的喜悅,與你們分享。. VI.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假設…………………………………………………6 第五節 名詞界定…………………………………………………7 第六節 研究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健康生活型態及其影響因素……………………………11 第二節. 飲食習慣…………………………………………………20. 第三節 運動與休閒行為…………………………………………22 第四節 吸菸與飲酒行為…………………………………………25 第五節 心理壓力調適……………………………………………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36. VII.

(8)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進度…………………………………………3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健康生活型態現況……………………………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健康生活型態相關因素………………………73 第四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及健康教育教學狀況,對研究對象整 體健康生活型態的預測…………………………………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1 第二節 建議………………………………………………………10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07 英文部分……………………………………………………………114 附錄一 問卷內容效度考驗專家名單…………………………………117 附錄二 正式問卷………………………………………………………118. VIII.

(9) 圖表目次 表 1-1 父母社會經濟地位分類表………………………………………8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生活型態的定義…………………………………12 表 2-2 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研究……………………………………14 圖 3-1 研究架構…………………………………………………………34 表 3-2 抽取樣本…………………………………………………………36 表 3-3 參考問卷健康生活型態的信度…………………………………37 表 3-4 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內部一致性之信度分析…………………40 表 4-1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分佈…………………………………50 表 4-2 健康教育教學狀況分佈…………………………………………52 表 4-3 飲食習慣分佈情形………………………………………………54 表 4-4 運動與休閒行為分佈情形………………………………………57 表 4-5 研究對象吸菸與飲酒行為分佈情形……………………………61 表 4-6 心理壓力調適分佈情形…………………………………………64 表 4-7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飲食習慣的差異……………………………74 表 4-8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運動與休閒行為的差異……………………76 表 4-9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吸菸與飲酒行為的差異……………………78. IX.

(10) 表 4-10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心理壓力調適的差異……………………80 表 4-11-1 健康教育教學狀況與飲食習慣的差異……………………82 表 4-11-2 健康教育教學狀況與運動與休閒行為的關係……………83 表 4-11-3 健康教育教學狀況與吸菸與飲酒行為的差異……………84 表 4-11-4 健康教育教學狀況與心理壓力調適的差異………………85 表 4-12-1 健康教育教學狀況與飲食習慣的差異……………………85 表 4-12-2 健康教育教學狀況與運動與休閒行為的差異……………85 表 4-12-3 健康教育教學狀況與吸菸與飲酒行為的差異……………86 表 4-12-4 健康教育教學狀況與心理壓力調適的差異………………86 表 4-13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整體健康生活型態之間的差異…………87 表 4-14 健康教育教學狀況與整體健康生活型態之間的差異………89 表 4-15 斯皮爾曼相關分析……………………………………………93 表 4-16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對飲食習慣之複迴歸分析………94 表 4-17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對運動與休閒行為之複迴歸 分析……………………………………………………………95 表 4-18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吸菸與飲酒行為之複迴歸 分析……………………………………………………………96 表 4-19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心理壓力調適之複迴歸分析…97. X.

(11) 表 4-20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對整體健康生活型態之複迴歸 分析……………………………………………………………98. XI.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隨著科技的發展、醫藥水準的提升、人類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 人類的平均壽命進而不斷地上升,但是,慢性疾病的發生卻是威脅著 當今人類,而伴隨慢性疾病而來的,除了龐大醫療費用的浪費,更使 生活品質受到影響,這對任何國家,不僅是經濟的負面影響,更是人 力資源的障礙。而國民健康狀況是每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指標,是分配 醫療資源及訂定全國健康目標的重要依據。為了解現今國人的健康及 為訂定國家未來發展政策,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國民健康局於 2000 年開 始研擬計劃,而於 2001 年開始調查實施「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行政 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1) 。由此可知,國民健康狀況一直是值得我 們關心的議題。. 近年來世界吹起一股「樂活(Lohas,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風潮,提倡:不只是愛地球,也不只是愛自己和家 人的健康,而是兩者都愛的生活方式(引自康健雜誌,2005)。而這. 1.

(13) 群人(樂活族)在做消費決策時,會考慮到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和環 境責任(Paul Ray,1998)。不論是企業、個人,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 環境的永續經營(如綠建築、再生能源、環保家具、二手用品、生 態之旅等)及健康生活型態(如有機食品、健康食品、瑜伽、健身、 身心靈成長等)。而台灣,近年來「樂活」的風潮也在燃燒,相關的 議題、產業、產品相繼受重視,營造健康生活型態也成重要的話題, 重視健康,以然成了一股風潮。. 1974 年加拿大衛生與福利部部長 Marc Lalonde 提出,影響健康 的四大因素為: (1)醫療體系(2)遺傳(3)環境(4)生活型態 (Lalonde ,1974)。而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人類的健康 與壽命,60%取決於自己的生活型態、15%取決於遺傳因素、10%取決 於社會因素(安定與動盪)、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天氣(酷 熱或嚴寒)(黃松元,2000)。可見生活型態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 而擁有良好健康生活型態,將帶給我們更健康的身體、更完善的生 活品質。在台灣由於環境衛生的改善、醫療水準的改善、生活水準 的提升,國人平均壽命的增加,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資料顯示,2006 年國人平均壽命的統計:男生已達 74.57 歲、女生已達 80.81 歲(行 政院衛生署,2006) 。而加上經濟的富裕、營養攝取過剩、及運動量. 2.

(14) 的減少,疾病的類型已由傳染病轉變成以慢性病為主,而慢性病的 發生,主要因不良健康生活型態所引起,更值得我們去關切。根據 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2006 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依序為(一)惡 性腫瘤(二)腦血管疾病(三)心臟疾病(四)糖尿病(五)事故 傷害(六)肺炎(七)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八)腎炎、腎徵候群及 腎性病變(九)自殺(十)高血壓性疾病。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 占總死亡人數的 75.5%,其中以惡性腫瘤占 28.1%最多(皆較去年提 升),且惡性腫瘤已持續 24 年來蟬連十大死因的首位;而腦血管疾 病與心臟疾病分別占 9.3%與 9.1%(行政院衛生署,2006)。由此可 見這些疾病對國人健康影響的嚴重性,而其中多項都與生活型態有 密切的關係,所以,除了加強醫療照護外,對於生活型態的危險性 更需即早加以防範,即早從事健康生活型態與預防疾病的保健工 作,已達到更健康的狀態。. 在青少年的部份,2006 年台灣地區 1~14 歲少年主要死亡原因依 序為: (一)事故傷害(二)惡性腫瘤(三)先天性畸形。15~24 歲青 年主要死亡原因依序為: (一)事故傷害(二)自殺(三)惡性腫瘤(四) 心臟病(五)肺炎。(行政院衛生署,2006) 。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棟 樑,其身心發展狀況更是國家未來的指標;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蛻變. 3.

(15) 期,更是人生的關鍵期,若能適時、適當的給予教育、引導,便能預 防其從事有害健康的行為,甚至改善其有害健康的行為,若此時能夠 建立良好健康生活型態,對青少年以後人生的健康狀態更是打下重要 的基礎,對於疾病的發生就能加以預防。所以,瞭解當今青少年的健 康生活形態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對於幫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生活型態, 應能帶來正面的意義。 研究者任教職以來,一直都希望能多了解研究對象,無論從文獻 的參考或從教育現場觀察,也希望能夠學習運用科學的方式,來認識 這個世代的青少年,所以希望藉此研究,幫助我在未來教學過程中, 能依學生的現況及真實的需要,調整課程,給予學生適時且適當的教 導,也讓教學工作達到最佳的效果。而身為健康教育教師,故以「健 康生活型態」為議題來加以探討。此外,在這個依然以升學為重的 時代,也希望藉此研究結果,能讓學校行政單位更了解與重視健 康教育教學對學生健康的重要性。.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重要性,本研究的目的,分為下列幾點:. 4.

(16) ㄧ、了解研究對象健康生活型態的現況。 二、探討研究對象年級、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學業成就、父母親管 教方式、家庭氣氛、父母關係、家庭社經地位等社會人口學變項 與健康生活型態的關係。 三、探討研究對象健康教育教學狀況,對健康生活型態的影響。 四、分析社會人口學變項及健康教育教學狀況,對研究對象健康 生活型態的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探討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健康生活型態的現況如何? 二、研究對象年級、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學業成就、父母親管教方 式、家庭氣氛、父母關係、家庭社經地位等社會人口學變項水準 不同時,飲食習慣是否有差異? 三、研究對象年級、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學業成就、父母親管教方 式、家庭氣氛、父母關係、家庭社經地位等社會人口學變項水準 不同時,運動休閒行為是否有差異?. 5.

(17) 四、研究對象年級、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學業成就、父母親管教方 式、家庭氣氛、父母關係、家庭社經地位等社會人口學變項水準 不同時,吸菸與飲酒行為是否有差異? 五、研究對象年級、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學業成就、父母親管教方 式、家庭氣氛、父母關係、家庭社經地位等社會人口學變項水準 不同時,心理壓力調適是否有差異? 六、研究對象年級、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學業成就、父母親管教方 式、家庭氣氛、父母關係、家庭社經地位等社會人口學變項水準 不同時,整體健康生活型態是否有差異? 七、研究對象健康教育教學狀況不同,整體健康生活型態是否有差 異? 八、社會人口學變項及健康教育教學狀況,是否可有效預測研究對象 的整體健康生活型態?.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的研究假設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飲食習慣,會因各社會人口學變項之不同水準而有顯. 6.

(18) 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與休閒行為,會因各社會人口學變項之不同水準 而有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的吸菸與飲酒行為,會因各社會人口學變項之不同水準 而有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的心理壓力調適,會因各社會人口學變項之不同水準而 有顯著差異。 五、研究對象的整體健康生活型態,會因各社會人口學變項之不同水 準而有顯著差異。 六、研究對象的整體健康生活型態,會因健康教育教學狀況不同而有 顯著差異。 七、社會人口學變項及健康教育教學狀況,能有效預測研究對象的整 體健康生活型態。. 第五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有關名詞界定如下: 一、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是指體內脂肪組織,. 7.

(19) 體內脂肪組織的含量隨著年齡而改變。BMI=體重(kg)/身高 2(㎡)。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7)指出:12~15 青少年,男生正常 BMI 介 於 16.4~23.1;女生正常 BMI 介於 16.4~22.7。本研究由學生填入 「身高」、「體重」,電腦計算 BMI 值。將計算結果分為:過輕、適 中、過重。 二、家庭社經地位:即社會經濟地位(Social Economic Status),其計 算公式如下:社會經濟地位等級指數(SES)=教育指數*4+職業指 數*7,教育程度及職業類別均採父母中之較高之ㄧ方為計算標準, 指數越高代表家庭社經地位越高,共分五個等級,第一和第二為高 社經地位,第三為中社經地位,第四和第五為低社經地位,其詳細 分類如表 1-1(引自林傳生,2000)。 表 1-1 父母社會經濟地位分類表 教育等級. 教育指數. 職業等級. 職業指數. 社經地位指. 社經地位等. 數. 級. 五. 1. 五. 1. 1*4+1*7=11. 五(18-11). 四. 2. 四. 2. 2*4+2*7=22. 四(29-19). 三. 3. 三. 3. 3*4+3*7=33. 三(40-30). 二. 4. 二. 4. 4*4+4*7=44. 二(51-41). 一. 5. 一. 5. 5*4+5*7=55. 一(55-52). 三、健康教育教學狀況:本研究所指為問卷施測前ㄧ學期是否有依九 年一貫課程規定,每星期一節健康教育的教學。「總是」表示幾乎 每次都有健康教育課程; 「經常」表示 75%以上有健康教育課程; 「有. 8.

(20) 時」表示 50%以上有健康教育課程; 「很少」表示 25%以上有健康教 育課程; 「從不」表示完全沒上健康教育課程。 四、健康生活型態:生活型態的範圍相當廣泛,舉凡文化、經濟、社 會、教育、衛生等因素均包含在內。根據文獻探討及觀察研究對象 之特性,本研究將健康生活型態界定為:「飲食習慣」 、「運動與休 閒行為」、「吸菸與飲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等四方面。 (一)飲食習慣:是指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飲食習慣」分量表的 反應,用以衡量飲食習慣是否良好。正向題分數越高,表示飲食習 慣越好;負向題分數越高,表示飲食習慣越不好。 (陳政友,2001; 羅雅玲,2004;陳素芬,2004)。 (二)運動與休閒行為:是指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運動與休閒」 分量表的反應,用以衡量運動與休閒行為是否良好。正向題分 數越高,表示運動與休閒行為越好;負向題分數越高,表示運動 與休閒行為越不好。 (黃松元,1999;陳政友,2001;羅雅玲,2004) 。 (三)吸菸與飲酒行為:是指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吸菸與飲酒行 為分量表的反應,用以衡量吸菸與飲酒行為是否良好。正向題分 數越高,表示吸菸與飲酒行為越好;負向題分數越高,表示吸菸 與飲酒行為越不好。(羅雅玲,2004;陳素芬,2004)。. 9.

(21) (四)心理壓力調適:是指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心理壓力調適」 分量表的反應,用以衡量心理壓力調適是否良好。正向題分數越 高,表示心理壓力調適越好;負向題分數越高,表示心理壓力調適 越不好。 (黃松元,1999;陳政友,2001;羅雅玲,2004;陳素芬, 2004) 。.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主要限制如下: 一、受人力、物力、時間所限,本研究係以九十六學年度豐東國中學 生為母群體,故所得資料只能推論此母群體。 二、本研究為橫斷式的調查研究,在因果關係的推論上無法提供明確 的證據。 三、本研究所測健康生活型態僅限於飲食習慣、運動與休閒行為、吸 菸與飲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 10.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所欲探討之主題為國中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 研究,故將文獻探討分五節,分述如下:第一節健康生活型態及其影 響因素;第二節飲食習慣;第三節運動與休閒行為;第四節吸菸與飲 酒行為;第五節心理壓力調適。. 第一節 健康生活型態及其影響因素. 一、 生活型態(life style): 「生活型態」一詞首先由Weber及Wiken 兩位學者提出,應用在社 經階層的分類上,後來由奧地利心理學家Adler 應用它在精神醫學上做 為個人生活特質的表徵。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皆有對生活型態加 以定義,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探討生活型態的定義。整理如表2-1。. 11.

(23) 表2-1 國內外學者對生活型態的定義 年代. 學者. 生活型態的定義. 1963. Lazer. 生活型態是一種系統性的觀念,代表某一社會或群體在生活上所具有 的特徵,而這些特徵足以顯示出與其他群體或社會之不同,具體表現 在一個動態的生活模式中。. 1991. Kotler. 生活型態就是個人在真實世界中,所表現出個人活動、興趣與意見的 生活模式。. 1992. Hawkins,. 生活型態是指一個人如何過生活,因此會受到文化、價值觀、人口統. Best, and. 計變數、次文化、參考群體、家庭、動機、情緒和人格等事項所影響。. Coney 1994. Pingree and. 生活型態是指個人有規則可循的行為。. Hawkins 1996. Chaney. 生活型態可用以區分人群的行為模式,幫助我們了解人們做些什麼、 為何做某些事,以及這些行動對於他們自身以及他人的意義。. 2003. 廖翔毅. 生活型態為一個人整體的生活模式,包含其內在的人格特質,反應在 對生活資源的分配上。. 2003. 劉根維. 生活型態是反應個人或群體的生活態度及價值觀的模式,包含了個人 心理的圖像以及行為的特徵,其表現在個人活動、興趣和意見中。. 2003. 劉熙慧. 生活型態是個人在社會上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方式及其行為模式。. 二、健康生活型態(healthy life style)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所下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 是身、心、社會完全安寧美好的狀態。而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生活型 態則為具有明確行為模式的生活習慣,受到個人的人格特質、社會 的互動及社會經濟的、環境的生活條件等相互作用的影響(黃淑貞、 伍連女、張桂禎,1998) 。李蘭 (1988)認為行為是個體與其周圍的人 或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並因此定義「健康行為」 (healthy behaviors) 為 :個體於此種交互作用中所產生的反應 ,無論是感受、 想法、 態. 12.

(24) 度、或採取行動,凡與其自己或他人之健康有關者稱之。「生活型態」 係指與健康生活有關的行為(health-related behaviors)或健康生活的 型態(healthy life style)(丁志音,1988)。Harris& Guten(1979) 則將健康的生活型態分成五類: (1)健康行為(health practice) :如充 分睡眠、飲食限制、體重控制等; (2)安全行為(safety practice) :如 使用安全帶、準備急救裝備等; (3)預防性健康照護(preventive health care) :如健康檢查等;(4)避免環境中的危險(environmental hazard avoidance):如環境污染、高犯罪率等;(5)避免有害物質(harmful substance) :如菸、酒等。綜合以上學者的定義,本研究所欲探討的, 是個體在環境中所表現的健康行為,以達成健康目的,如此長期與環 境交互作用中,所形成的「健康生活型態」。 三、健康生活型態及其影響因素 有關健康生活型態的研究,國內外學者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由 不同的角度加以探討,也得到不盡相同的結論;而本研究對象為國中 生,所以,針對以探討青少年為主題的文獻加以整理,並包含研究變 項及研究發現,將其整理如下表2-2。. 13.

(25) 表2-2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 年代 1990. 研究者 陸玓玲. 研究對象 台北市某國中 七十六學年度 入學學生連續 三年追蹤調查. 1991. 林武雄. 台北市八十七 學年度全體小 學生. 1999. 黃松元 陳政友 賴香如 胡益進 洪華君 張富琴. 台灣地區八十 七學年度全體 國中生. 2000. 張富琴. 台北市八十九 學年度全體公 私立高中職學 生. 2001. 陳政友. 台灣地區八十 七學年度高中 (職)及大專全 體學生. 研究變項 1.健康行為:吸菸、飲酒、 吃早餐、睡眠、運動 2.心理感覺 3.背景因素:性別、父母親 教育程度與職業、宗教、 婚姻狀況、父母感情、學 業成績、操行、身高、體 重 1.健康生活型態:飲食習 慣、運動與休閒、日常生 活的安全習慣、健康自我 照顧、吸菸及喝酒情形、 心理壓力調適。 2.人口學變項:年級、性 別、籍貫、家人常用語 言、父母親教育程度、 父母親職業、家庭社經 地位。 1.健康生活型態:運動行 為、休閒活動、飲食習慣、 藥物的使用與濫用、心理 壓力調適。 2.人口學變項:性別、身高 體重、學業成績、父母親 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 1.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 年級、身高、體重、學業 成績、家庭社經地位。 2.內外控人格特質。 3.危害健康行為:事故及非 事故傷害、吸菸行為、飲 酒及藥物的使用、性行為 及其後果、飲食行為、身 體活動。 1.人口學變項:性別、父母 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 家庭、社經地位、學習階 段。 2.健康生活型態:運動行 為、休閒活動、心理壓力 調適、飲食習慣、藥物的 使用與濫用。. 14. 研究發現 1.吸菸喝酒發生率隨年級升 高而增高。 2.性別、心理感覺、學業成 就、父母婚姻狀況、父母 教育程度與職業與健康行 為變化最有關。. 1.進食早餐者偏低,多數學 生食用垃圾食物。 2.休閒活動以電玩及看電視 為主。 3.性別、家人常用語言、父 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 業、家庭社經地位與健康 生活型態有關。. 1.運動行為隨年級上升而下 降。 2.性別、學業成績、家庭社 經地位是重要變項。. 1.性別、年級、學業成績、 社經地位對危害健康行為 有顯著差異。 2.社會人口學變項及內外控 人格特質對危害健康行為 的預測力,依序為身體活 動、飲食行為、吸菸行為、 性行為、事故及非事故傷 害、飲酒及其他藥物的使 用。 1.高中(職)與大專學生「飲 食習慣」和「藥物的使用 與濫用」高中(職)學生 比大專生表現來得好,其 他沒有太大差異。 2.性別、父母親教育程度、 父親職業、家庭社經地位 與各項健康生活型態關係 為密切。.

(26) 2-2表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續-1) 年代 2003. 研究者 羅沁芳. 研究對象 台北市某國中 九十一學年度 第二學期全體 學生. 2004. 陳素芬. 台北縣林口鄉 九十二學年度 五六年級國小 學生. 2004. 羅雅玲. 苗栗縣九十二 學年度公立國 中學生. 2006. 李秀珍. 台南縣九十四 學年度四所國 中學生. 研究變項 1.背景因素:年級、性別、 排行、學業表現、健康價 值觀、自覺健康狀況、父 母婚姻狀況、家庭氣氛、 家庭社經地位。 2.同儕支持 3.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營 養、運動、壓力處理、健 康責任、自我實現、發展 人際支持。 1.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 年級、身體質量指數、與 父母同住情況、父母管教 方式、父母親教育程度、 父母親職業、家庭社經地 位。 2.健康生活型態:飲食習 慣、運動與休閒情形、日 常生活安全習慣、心理壓 力調適、健康自我照護、 吸菸與飲酒情形。 1.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 年級、學業成績、父母婚 姻狀況、家庭社經地位。 2.健康控握信念 3.健康行為:飲食行為、運 動行為、吸菸及飲酒行 為、事故傷害預防行為、 性行為、壓力調適行為。 1.人口學特徵:性別、年級、 父母教育程度、班上成績 排名、身體質量指數。 2.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 念、自覺自我效能、行動 線索。 3.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我 實現、健康責任、運動休 閒、營養、人際社會支持、 壓力處理。. 15. 研究發現 1.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由高到低:發展人 際支持、自我實現、壓 力處理、營養、運動、 健康責任。 2.年級、性別、健康價值 觀、自覺健康狀況、家 庭氣氛、同儕支持與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成顯著 相關。 1.研究對象健康生活型態 得分由高到低:日常生 活安全習慣、健康自我 照護、心理壓力調適、 飲食習慣、運動與休閒。 2.性別、父母管教方式、 身體質量指數、社經地 位能預測健康生活型態。. 1.吸菸與飲酒行為有較以 往增加趨勢;學生遭遇 情緒困擾及自殺問題時, 很少或從不尋求專業或 輔導人員的協助。 2.性別、年級、學業成績、 父母婚姻、家庭社經地 位,均能有效預測各項 健康行為。 1.自覺自我效能、健康概 念、健康資訊來源數 量、自覺健康狀況、班 上成績排名,能有較預 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7) 2-2表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續-2) 年代 2006. 研究者 林美嫻. 研究對象 民國九十年 台灣地區 12-24全體青 少年. 1994. Gillis. 大學女生及 其雙親. 1999. MeLellan,. 1996年澳洲 新南威爾斯 六年級至十 年級學生. Rissel, Donnelly & Bauman 2002. Peltzer. 南非大一學 生及高三學 生. 研究變項 1.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 年齡、父母親教育程度、 父母親收入、居住地區。 2.父母危害健康行為。 3.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未 繫安全帶、未戴安全帽、 吸菸、飲酒、嚼檳榔、運 動、體重控制、每天吃早 餐、每天吃青菜、每天吃 水果。 1.社會人口學變項:年級、 年齡、學業成績、種族、 父母親職業、家庭收入。 2.自覺健康狀況。 3.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我 實現、健康責任、運動、 飲食、人際支持、壓力調 適。 1.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 年級、零用錢、學校環境、 教師支持、同儕支持 2.健康行為:吸菸、飲酒、 身體活動、口腔衛生、營 養攝取、安全帶及安全帽 的使用。 1.社會人口學變項:年級、 性別等。 2.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我 實現、健康責任、運動、 飲食、人際支持、壓力調 適。. 研究發現 1.性別、年齡、父母親教育 程度、父母親收入、居住 地區、父母親危害健康行 為,對青少年危害健康行 為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2.控制社會人口學變項後, 母親危害健康行為對青少 年危害健康行為影響較 大。 1.自覺健康狀況是重要預測 因素。. 1.年齡、性別、零用錢,影 響學生健康行為。 2.學校環境對學生健康行 為,也是另一重要變項。. 1.高三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優於大一學生。. 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及考慮研究對象的特質,擬以「性別」、 「年級」、「學生學業成就」、「身體質量指數」、「父母管教方式」、 「家庭氣氛」、「父母關係」、「家庭社經地位」等為主要探討的社 會人口學變項。而健康生活型態調查項目,除根據文獻探討、研究對 象特質,也考慮健康教育課程安排上常見且最為基本的議題來加以討. 16.

(28) 論,包含:「飲食習慣」、「運動與休閒行為」、「吸菸與飲酒行為」、 「心理壓力調適」等四項來加以探討。 四、健康教育教學狀況 健康教學是教師在學校內指導學生獲得健康的經驗,以及影響個 人、家庭和社會有關健康知識、態度和行為的過程(黃松元,1989)。 張春興(1989)認為成就ㄧ是指個人或團體行動之後,能夠成功達到所 預期的目標;二指某種領域能夠達到成功的水準或程度;三指學業成就 測驗或職業成就上所達的分數。學習成就是透過學習過程獲得較持久性 的行為結果。而健康教育教學的學習成就,在於學生能夠實踐健康行 為,而有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 九年一貫課程之後,為培養學生重視生命及適應現代生活能力,健 康教育教學更不容忽視。歐用生(1997),教師是學習者、研究者、反 省者及知識份子,而不再只是課程內容的傳授者。可見教師角色在教學 上的重要性。王文科(1991),影響學習成就的因素分為內在與外在因 素:內在因素是指個體的智力、動機、人格;外在因素指教學方法、學 習團體及教師的影響。楊紫璇(2006)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之因素分析 指出:教師因素與學習成就有中度正相關。龔宣穎(2007)教育與健康 行為關係之探討結果發現:教育程度越高者,越重視自己的健康,確實. 17.

(29) 會降低吸菸的比例,減少吸菸量,增加運動量、規律飲食等體重控制的 活動,並會多做健康檢查。健康知識對於健康行為是有益的,會減少吸 菸的比例,加強控制體重以及增加健康檢查的比例。Galvin(1992)研 究顯示,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施會影響學生健康知識、態度及行為;而授 課時所選用的教材會影響健康教育的實施。以上得知,教師對健康教育 教學實施,可能影響學生健康學習成就(健康生活型態) 。 晏涵文(1991)一項學校衛生計畫之推行是否成功,首先要評估學 校的師資背景,了解是否為專業的合格師資以及其擔任此專業課程的年 資與時數。David等人(1985)研究指出,健康教育教學年資會影響健 康教育教學成效。Susan等人(2001)對美國Montana洲職前教師的研究 發現,教師對健康的意向、健康教育教學的信心、對學生個人健康議題 的訊息專業能力提供會影響健康教學品質。沈志強(2004)針對台北市 國民小學擔任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研究發現:衛生相關科系畢業教 師的專業成長力、課程能力、多元評量、教學能力及整體能力比非衛生 相關科系畢業教師佳。因此,合格健康教育教師及服務年資,影響健康 教學成果。 陳清雄(1986)針對台灣地區健康教育教學實施研究報告中指出, 目前合格健康教育教師嚴重不足,各校健康教育課程超過一半以上由非. 18.

(30) 專業人員任教。而晏涵文、劉潔心(1989)全國調查結果發現,健康教 育師資ㄧ半以上非專業教師擔任;61.55%配課教授健康課程。而近年研 究,陳香君(2007)對台北市國中健康教育教師研究發現,合格健康教 育師資,僅佔36.5%,不到全部師資的一半;目前任教健康教育者的其 他合格教師以生物老師最多,其次為體育老師;配課狀況嚴重,佔 70.8%,其中85.3%不是屬於登記合格的健康教育老師。台北是以如此嚴 重,那其他縣市狀況更不樂觀。由此可見,雖然教師的專業背景對教學 成果有其重要性,但是,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無論是合格健康教育 師資或配課狀況,都未見改善,這樣的狀況將嚴重影響教學品質,進而 影響學生落實健康生活型態。 綜合以上文獻及考慮本研究對象的特質,本研究欲探討影響健康生 活型態的因素除了性別、年級、身體質量指數、學生學業成就、父母管 教方式、家庭氣氛、父母關係、家庭社經地位,也包含「健康教育教學 狀況」。. 19.

(31) 第二節 飲食習慣. 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助於個人的健康,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人 類的飲食習慣也不斷改變,越趨於快速、便利、精緻,但卻帶來多油、 多脂、多鹽、少纖維的飲食狀況,也帶來了更多的慢性病。衛生署(2006) 前十大死因中,與飲食習慣有關的疾病: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 臟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 高血壓性疾病等,就佔了七項。而為建立民眾健康的飲食習慣,行政 院衛生署(1997)公佈的國民飲食指標,提到八項健康飲食計畫:(一) 維持理想體重(二)均衡攝食各類食物(三)三餐以五榖為主食(四) 儘量選用高纖維的食物(五)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原則(六)多 攝取鈣質豐富的食物(七)多喝白開水(八)飲酒要節制。期能為國 人建立良好飲食指標,達到更好的飲食習慣乃至更好的健康狀況。 而關於青少年飲食狀況的研究中發現: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人營 養調查(1993~1996)中指出:國人蔬菜、水果、奶類攝取不足,其中 奶類食品以青少年的每天 0.7 至 0.8 次為最高,但仍未達「每日飲食 指南」的建議標準。吃油炸食物,以年齡層來看,青少年的攝取頻率 遠高於其他年齡層。攝取汽水、可樂、沙士、運動飲料之頻率無論是. 20.

(32) 男性或女性均以青少年為最高。以西點為早餐(如蛋糕、麵包)類較 為年輕人所接受,是 13~18 歲國高中生早餐主食的重要選擇,早餐所 供應的營養佔整天營養素供應量的三分之一,但若選擇不當,可能帶 來更多脂肪的攝取。陸玓玲(1990)針對同一群國民中學學生進行連 續三年的追蹤調查發現:學生常吃早餐的比率三年均在 80%左右;心 理感覺不愉快或學習成就低的學生較感覺愉快或學習成就高的學生易 表現不常吃早餐的行為。羅雅玲(2003)針對苗栗縣國中生之健康行 為探討發現:學生需改善的飲食行為包含:每天需攝取足夠的奶類、 多攝取含纖維質高的食物、少喝含糖飲料、少吃甜食、均衡飲食、養 成不挑食的習慣。陳玉欣(1998)針對國中生飲食行為及相關因子的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男女生飲食行為不良之盛行率分別為 6.0%和 12.4%;女生顯著比男生高。研究也發現,飲食行為不良者之相關因子 為:年級較低者、父親教育程度較高者、有憂鬱情緒者、目前體型較 大但卻希望自己體型較小者。陳政友(2001)探討高中( 職) 與大專 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發現:吃零食、宵夜、油炸食品、甜食、喝含糖飲 料等不良飲食習慣都亟需改善; 攝取了過多的熱量而忽略適量維生素 及礦物質的攝取。 由此可見,現今青少年飲食習慣仍有需努力改善的空間。國中生. 21.

(33) 正值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學習的關鍵時期,良好的飲食習慣能 為他的健康奠定基礎,所以此階段飲食習慣的現況及養成是值得我們 關注的議題。. 第三節 運動與休閒行為. 運動(exercise)是身體活動的一種,是有計畫、有組織、重複性、 用 以維持或改善體能目標的體能活(Caspersen,Powell&Christenson,1985), 許多研究顯示規律的運動對身心健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Pate,1995),而 規律運動有助於預防減少疾病的發生(Luoto,Prattala,Uutela,Puska,1998), 運動不足威脅現代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如冠狀心臟病、肥胖、慢性疲勞有密 切關係(方進隆,1994)。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1990)建議:健康成人應執行每週三至五次,每次持續 20~60分鐘的運 動。另根據最新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 1995)建議:成人每天應累 積至少30分鐘的身體活動。行政院衛生署則將規律運動習慣定義為: 每週從事至少三次、每次至少30 分鐘以上的運動、每分鐘心跳達130 下。方進隆(1997)指出:台灣規律運動人口只有25%左右,75%的人運. 22.

(34) 動不足或過著靜態的生活方式。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推動 「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行動,呼籲國人應僅早建立動態生活, 減少坐式生活。 休閒(recreation),是在工作之外,藉以調和工作帶來的疲乏、單 調、或壓力,而能使人恢復活力,是指閒暇時間內所從事的娛樂活動。 休閒具有促進身心健康,改善家庭、人際關係,提高工作效率,和增 加經濟效益的功能。吳 淑 玲 (1995)認 為,休 閒 除 了 彌 補 的 功能外 還有:增進身體健康、促進心理健康、擴展個人經驗、增加個人知識、 促進家庭和諧、預防青少年犯罪、增進工作效率、提高工作士氣。陳 美芬(1996)從多元角度來探討,休閒活動對青少年具有功能有:社會 化功能、文化的功能、增進親子關係、心理的功能、獨立能力的培養、 生涯探索的功能。 王水文(1994)研究「台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將休 閒活動分為五種分類型態:1.體育性休閒活動:球類活動、爬山、游 泳;2.實用性休閒活動:幫忙家務、烹飪、園藝活動等;3.康樂性休 閒活動:看電視、聽音樂、玩電動等;4.藝文性休閒活動:看書報、 繪畫、參觀展覽等;5.社交性休閒活動:郊遊、社會服務活動、逛街 等。國內學者大都使用主觀分類法與因素分析法,所得到的休閒類型. 23.

(35) 結果大致分為:知識性、娛樂性、社交性、體育性(運動性)、藝術性(文 藝性 )、實用性等類型。 台灣地區青少年長期在課業壓力下,青少年的運動受到限制及影 響,運動量不足是未來國民健康的隱憂。黃松元(1999)指出:學生運 動行為中,有規律運動行為者,小學比率最高(55.5%),其次是國中 生(47%),再其次是高中生(33.6%),最後是大學生(26.7%),而 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規律運動的趨勢越小。陳政友(2001)針對高中(職) 與大專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研究指出:學生規律性運動的情形普遍不佳; 休閒活動仍以看電視、電影和聽音樂會等之「旁觀性活動」為主;運 動行為男生優於女生。羅雅玲(2004)提到:國中生運動行為在「除 體育課外,每星期我至少有三次,每次運動超過20分鐘,並感覺到全 身流汗、心跳很快、呼吸急促」是所有運動行為中表現稍差的,研究 顯示學生每星期能規律運動的情形普遍不佳。林靖斌(2001)發現國 中生規律運動僅佔21.5%。 在休閒活動方面,李明憲(1998)對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之研究, 國小、國中學生看電視、玩電腦時間,在假日以四小時以上可達36.3%。 黃松元等(1999)研究顯示,在休閒活動方面,學生均以看電視、電影 和聽音樂會等「旁觀性的活動」為主。陳素芬(2004)發現國小學童利. 24.

(36) 用假日到戶外走走的比率不到一半,每天花在電視、電動與上網的比 率偏高,對視力與健康有不良的影響。 由此可知青少年缺乏運動與動態休閒,過著靜態坐式生活方式。 長期缺乏規律運動會帶來健康上的危害,尤其青少年時期是習慣養成 及健康奠定基礎的階段,因此在此階段養成規律運動及有益身心的休 閒活動是極為重要的。. 第四節 吸菸與飲酒行為. 吸菸及飲酒對健康造成的危害,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健康問題之 一。研究發現:吸菸會導致多種癌症、心血管疾病、易罹患骨骼疏鬆、 孕婦吸菸易導致胎兒早產及體重不足,甚至導致流產機率增高,吸菸亦 造成男性性功能障礙的問題,吸菸也使牙齒及手指變黃、容易有口臭… 等可說從頭到腳都受危害。長時間的飲酒會對肝臟、神經系統、循環系 統造成傷害,孕婦飲酒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胎兒酒精症候群),過 度飲酒也造成家庭、社會的問題。對青少年而言,對大腦及發育影響 更嚴重。而酒後駕車肇事,更是對社會公共安全、自身健康及他人健 康的嚴重危害。. 25.

(37) 青少年吸菸行為的現況: 陳政友(2001)吸菸者大多是於孩童及青少年時期開始吸菸。 國內以青少年吸菸現況為主之研究調查中,王基豐、黃煌鏞、葉雅 馨(1987)以台北市速食餐飲店12-18歲之青少年消費者為對象, 進行吸菸現況調查,結果發現男性吸菸率為53.5%,女性吸菸率為 12.8%。周碧瑟(1992)之研究顯示有吸菸習慣的學生佔10.1%, 其中以高職學生的盛行率最高為13.8%,次為專校生12.6%,高中 生為13.3%,國中生則為8.3%。行政院衛生署、中華民國胸腔病學 會、中華民國家庭醫學醫學會(1994)之聯合聲明中指出台灣地 區青少年之吸菸率為19%,且開始吸菸之年齡有逐年下降之趨勢。 青少年吸菸比例仍偏高,雖然目前青少年吸菸的行為,多數屬於 「嘗試吸菸者」,且吸菸量不大(黃松元,1991)。黃松元(1991) 在台灣地區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研究中指出同儕鼓勵為國中生開 始吸菸的原因之一。研究發現國中生吸菸的情況多為一個人無聊 時、別人給菸、遇到挫折及心煩時,且年級越高、男性、父母社 會階層較低、父母沒有共同生活等因素,皆會增加其吸菸行為之 比率(黃璉華、左如梅、尹祚芊、楊瑞珍、黃子庭,1996)。但過去多 項研究則發現台灣地區青少年之吸菸率逐年成長中,且開始吸菸. 26.

(38) 的年齡亦越來越低(嚴道、黃松元、馬藹屏、楊美雪、周曉慧, 1996)。青少年吸菸所造成生理健康的危害是不容置疑的,且青 少年的健康亦對國家未來整體性之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青少年飲酒行為的現況: 周碧瑟、劉美媛、李燕琴(1999)指出:台灣地區在校青少年 1992-1999年的飲酒盛行率為13%~15.2%,而12歲以前開始喝酒者佔 31.9%~44%。羅雅玲(2004)指出:青少年吸菸及飲酒行為,有較以往 增加的趨勢,第一次吸菸及飲酒的年齡亦呈現下降的情形,以10-16歲 的比率為最高。陳政友(2001)菸、酒、檳榔及藥物的使用與濫用的 情形較以往嚴重, 且第一次使用的年齡亦呈現下降趨勢。陸玓玲 (1990)從不抽菸及從不喝酒的學生所占比率隨年級升高而降低,每 年約有10-20%的學生嘗試抽菸或喝酒。劉美媛、周碧瑟(2001)在台 灣在校青少年飲酒盛行率與相關因素的探討中指出,16.7﹪的在校青少 年自認有飲酒習慣(每月至少飲酒一次以上者),國高中(高職)男生 飲酒盛行率皆高於女生;高職飲酒盛行率無論男女皆高於國中、高中。 菸酒對健康的危害甚重,更是社會安全的一大隱憂,而在以往多項 研究中也指出,吸菸是藥物濫用的入門品、酒的食用也有年齡下降趨 勢,再加上近年來關於青少年菸酒使用的研究發現,吸菸、飲酒的盛行. 27.

(39) 率及發生年齡有下降趨勢,所以國中階段學生對菸酒的使用狀況,依然 是值得我們注意的議題,期能多加瞭解,以儘早建立正確的觀念,養成 良好習慣,遠離菸酒的危害。. 第五節 心理壓力調適. 青少年時期正值精力旺盛、追求理想、好奇、追求獨立的階段,而 面對自己生理與心理的改變,及加上生活中許多的壓力事件,能學習 調適及面對壓力是重要的課題。心理壓力調適是指面對生活中的壓力 事件,所採取積極的調適方式(江承曉、沈姍姍、林寶香、林為森, 2000) ,包含日常與家人朋友相處的狀況、適當的紓壓方式、尋求協助 的管道等。 鄭照清 ( 1999 ) 將青少年的壓力分為:日常困擾 ( daily hassles )、 生活事件 ( life events ) 、人際壓力源 ( interpersonal stressors )及學校 生活壓力源( school life stressores )等四項。李欣瑩(2002)則將壓力分為 家庭事件、學校事件、異性交往事件及自我相關事件。而此階段,心 理健康對青少年而言相當重要,若壓力調適不當,可能引發慢性病或 心理上的問題,甚至引發自傷或自殺等傷害自己的行為。根據行政院. 28.

(40) 衛生署2006年青少年死因統計中顯示(行政院衛生署,2006),青少 年死因的前三名為:「事故傷害」、「惡性腫瘤」、「自殺」。當面 對困境的青少年,又面臨壓力事件,常常會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而 促使他們使用自傷、自殺行為來宣洩情緒或因應壓力,因為這樣的方 式在他們的認知中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而雖然心理壓力調適不 是造成自傷或自殺的唯一原因,但是,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是能有 效預防自傷與自殺行為的發生。 早期研究都將自傷與自殺列為一談,近來有更多的研究做分別的 探討。教育部(1995)頒佈「校園自我傷害防制處理手冊」對自傷行 為的定義:強調一個人有意讓自己身心遭受傷害。Favazza&Simeon將 自傷定義為:個體在有意識下故意且直接傷害自己的身體,而行為的 動機並無死亡意圖。自傷行為分為四大類:重度自傷行為(挖眼、截 肢、閹割)、刻板化自傷行為(撞頭、打自己、抓傷皮膚、摳皮膚)、 強迫性自我傷害行為(拔頭髮、摳皮膚、咬指甲)、衝動性自傷行為 (割傷皮膚、燒傷皮膚、打自己)(唐子俊、郭敏蕙譯,2002)。其 中校園最常見為衝動性自傷行為。 陳毓文(2001)研究發現:受訪青少年26.4%至少有一次自傷或自 殺的經驗,即每四位青少年就有一位發生過;大約20%青少年中兩種經. 29.

(41) 驗都曾經歷過,即每五位青少年就有一位發生過。邱一峰(1996)探 討憂鬱傾向與自殺傾向的關係,發現青少年想要自殺的頻率隨著憂鬱 的程度而增加;且發現42%的國中生曾想到要自殺,而9.4%的人曾經自 殺過。黃有志(2002)指出:自殺原因可能是因為生活與學習壓力、 感情受挫、就業無門、無抗壓能力,一但面對壓力即放棄,也放棄自 己的生命。 自傷行為通常發生在青少年階段,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而女生發 生率多於男生(Hawton&Fagg,1992)。很多成年自傷者,早在青少年 階段就有自傷行為(Pattison&Kahan,1983)。羅雅玲(2004)指出: 17.9﹪的學生曾出現過自殺的意念,而他們在遭遇情緒困擾或自殺問 題時,很少或從不尋求專家或輔導人員的協助。在壓力調適方面,其 中表現較好的是從事休閒活動,如逛街、看電視、聽音樂等、與同學、 朋友維持親密和諧的人際關係。陳政友(2001)指出:高中職及大專 學生在情緒處理上,除快樂易於表達外,當憤怒、憂傷、恐懼時,大 多以「壓抑」方式面對,而且遭遇情緒困擾時,很少或從不找專家協 助。 由此可見,青少年面對壓力的問題,必須有正確調適方式,以免造 成不可彌補的傷害。所以,了解青少年的壓力調適的行為,對他們多. 30.

(42) ㄧ層認識,引導他們更佳的壓力調適方式,才能更有效預防心理疾病 的發生,有效預防青少年的問題產生。. 31.

(43) 32.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包括研究設計與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步驟與進 度、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等五部分,詳細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採橫斷式研究(cross-section study) ,使用問卷 做調查研究(survey study)。. 二、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架構如圖 3-1:. 33.

(45) 社會人口學變項 性別 年級 身體質量指數. 健康生活型態. 父母管教方式 家庭氣氛. 飲食習慣. 父母關係. 運動與休閒行為. 家庭社經地位. 吸菸與飲酒行為. 學業成就. 心理壓力調適. 健康教育教學狀況. 圖 3-1 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母群體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九十六年度第二學期就讀台中縣豐東國 中一、二、三年級學生,其中一年級25班(876人)、二年級23班 (841人)(二年扣除資優班一班,學生30名)、三年級27班(990 人),共學生2707人。. 34.

(46) 二、樣本 (一)抽樣單位 基於時間及人力的考量,本研究以班級為抽樣單位,以利於調查 研究進行。依據 Krejcie and Morgan(1970)的抽取樣本數的建議, 母群體 2707 人,共需抽取樣本數 338 人。在考慮學生作題不完整、 生病、未到校、廢卷等因素造成樣本數不足,所以取 1.5 倍,約 500 人為樣本。依每班 35 人計算,需 15 個班級,所以,每個年 級抽取樣本數五個班。 (二)抽樣方法 經實地了解,本研究對象各年級或同年級內各班,健康教育教 學狀況並不一致,授課教師專業比率也不同,為達到研究的目的, 研究者與指導教授討論過後,決定先依據教師專業分組,在依所 佔班級比率進行隨機抽樣。見表 3-2。 1、一、二年級依健康教育課程授課教師專業不同的比率,來抽取 研究的樣本;三年級則除考慮授課教師專業背景外,也考慮健康 教育教學狀況來抽取樣本,因在三年級,即使是健康教育教師授 課,也並不全部都上健康教育課程,經了解,完整上健康課程班 級有 6 班,部分上或都不上有 21 班,所以,完整上課班級抽取 1. 35.

(47) 班為樣本,部分上或都不上課班級抽取 4 班為樣本。 2、選定好不同教師專業背景樣本班的比率後,在進行相同教師專 業背景班級的隨機抽樣抽取樣本班級,對每一個樣本班採集束抽樣 (cluster sampleing)抽取研究樣本。共抽取 546 人,有效問卷為 501 份,有效抽取率為 91.8%。 表 3-2 抽取樣本 年級. 教師. 一年級. 二年 級. 三年級. 班級. 比率. 抽取 樣. 班級. 比率. 抽取. 班級. 比率. 抽取. 數. ( %). 本班 數. 數. ( %). 樣本. 數. ( %). 樣本. 專業 健康. 班數 15. 60. 3. 22. 95.7. 4. 教育. 班數 A. 6. 22.2. 1. B. 9. 33.3. 1. C. 8. 29.7. 1. 體育. 6. 24. 1. 1. 4.3. 1. 2. 7.4. 1. 家政. 4. 16. 1. 0. 0. 0. 0. 0. 0. 生物. 0. 0. 0. 0. 0. 0. 2. 7.4. 1. 合計. 25. 100. 5. 23. 100. 5. 27. 100. 5. 註 : 百 分 比 未 達 20%者 , 也以 1班 計 算 。 A: 完 全 上 健 康 教 育課 程 班 級 ; B:部 分 上 健 康 教育 課程 班 級 ; C: 完 全 不 上 健康 教 育 課 程 班級 。.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研究問卷參考「我國國民健康促進研究問卷」(黃松元等, 1999)、苗栗縣國中生健康行為調查問卷(羅雅玲,2004)、台. 36.

(48) 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生健康活型態調查問卷(陳政友, 2001)、台北縣林口鄉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生活型態之研究(陳 素芬,2004)及依據研究架構及國內參考文獻製編,及專家學者 的建議及預試修改完成,研擬出本研究所用的問卷。 表3-3參考問卷健康生活型態的信度(以Cronbach’sα來計算) 健康生活. 飲食習慣. 運動與休閒行為. 吸菸與飲酒行為. 心理壓力調適. 0.75. 0.76/0.76. 0.81. 0.85. 0.74. 0.76/0.75. 0.84. 0.88. 陳素芬(2004). 0.81. 0.64. 0.71. 0.87. 羅雅玲(2004). 0.59. 0.79. ×. 0.91. 型態. 研究者 黃松元(國中) (1999) 陳政友(高中) (2001). 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及「健康生活型態」兩大部分。 一、基本資料: 包含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年級、身體質量指數、父母管教方式、 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學習成就)及健康教育教學狀況。其中,父母親 管教方式所指「民主式」是學生感覺被支持並尊重自己決定;「放任 式」是學生感覺隨便他去做都不理睬;「權威式」是學生能感覺凡事 都要經過其同意。而學業成就所指為前一學期學業成績整體的表現, 「良好」表示成績為全班前三分之一; 「中等」表示全班中間程度三分. 37.

(49) 之一;「尚可」表示為全班後三分之一。 二、 健康生活型態: 包含飲食習慣、運動與休閒行為、吸菸飲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 此部份的題型屬行為量表的型式,答案採用五個等級的分法: 5 分—「總是如此」(程度在90﹪以上)、幾乎每次如此、或每星期 有七次出現此種情況。 4 分—「經常如此」(程度在75﹪以上)、或每星期有五至六次 出現此種情況。 3 分—「有時如此」(程度在50﹪以上)、或每星期有三至四次 出現此種情況。 2 分—「很少如此」(程度在25﹪以上)、或每星期有一至二次 出現此種情況。 1 分—「從不如此」(程度在10﹪以下)、或日常生活中從未出 現此種情況。 計分方式:正向題分數越高,表示行為越健康;反向題分數越高,表 示行為愈不健康。. 38.

(50)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進度. 本研究進行步驟與進度如下: 一、問卷初稿的擬定: 預試問卷擬定後,先請一、二、三年級各一名男、女學生,且學習成 就不同,先行試作題目,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部分、重複問答部分, 進行修改。 二、專家效度的處理: 進行專家內容效度考驗。洽請國內衛生教育學者及與本研究主題有豐 富實務經驗的專家共六名,就研究架構及問卷內容進行內容效度處 理,並請學者專家建議而加以修正。(見附錄一) 三、問卷進行預測: 問卷經由專家建議修訂後,為了考驗問卷信度,及要瞭解研究對象填 答時可能發生的問題、所需填答時間,進行問卷預試。問卷預試於民 國九十七年五月十五、十六日進行。由母群體中排除正式施測的樣本 班級進行預試,一、二、三年級各一班。計有 106 名學生作答,有效 問卷 101 份,填答時間 15-20 分鐘。 預試問卷資料回收後,進行 Cronbach’sα 內部一致性之信度分析,結. 39.

(51) 果如下(見表 3-4)。 表 3-4 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內部一致性之信度分析 健康生活型態. 預試 Cronbach’sα. 正式 Cronbach’sα. 飲食習慣. 0.738. 0.760. 運動與休閒行為. 0.790. 0.789. 吸菸與飲酒行為. 0.509. 0.504. 心理壓力調適. 0.856. 0.815. 四、完成問卷: 經專家效度的結果與建議、預試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及反應、及信度分 析結果,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將問卷部分內容加以修改。 (一)基本資料:除了性別、年級、身高、體重、學業成績、父母親 教養方式、父母親職業、健康教育教學狀況、教師專業共 11 題,增 加家庭氣氛及父母關係 2 題,合計 13 題。並針對父母親教育程度及 職業,將題目修訂幫助研究對象更容易作答。家庭氣氛是指日常生活 中與家人相處時,氣氛的融恰程度,分為: 「非常融洽」 、 「融洽」 、 「普 通」、「不融洽」 、「非常不融洽」 。父母關係是指日常生活中所觀察到 父母相處互動的狀況,分為: 「非常良好」 、 「良好」 、 「普通」 、 「不好」 、 「非常不好」 。 (二)健康生活型態: 1、飲食習慣:在題目編排上,第 10、11、12、13、14、15、16、17、. 40.

(52) 18、21 為反向題,反向題需反向計分。反向題反向計分後,本項 目分數愈高,表示飲食習慣愈好。 2、運動與休閒行為:在題目編排上,第 16 題為反向題,專家建議是 否刪除或修正題目,在進行信度分析後,影響並不大(刪除前 Cronbach’sα0.790/刪除後 Cronbach’sα0.808),再與指導教授討 論後,先予以保留。反向題需反向計分。反向題反向計分後,本項 目分數愈高,表示運動與休閒行為愈好。 3、吸菸與飲酒行為:在題目編排上,此題只有兩大題,第 1、2 題皆 為反向題,其他 8 題子題,為瞭解目前吸菸與飲酒行為的概況及原 因。經預試時學生反應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將 1-1(第一次吸菸時 間)、2-1(第一次喝酒時間)原開放性回答題目,列出有明確時 間選擇的選項,以利於統計。反向題反向計分後,本項目分數愈高, 表示吸菸與飲酒行為愈少。 4、心理壓力調適:在題目編排上,第 15、16、18 為反向題,主要瞭 解研究對象是否會用負向方式抒解情緒。反向題反向計分後,本項 目分數愈高,表示心理壓力調適愈好。 五、行政溝通: 經校方同意,並與各樣本班級導師、及任課健康教師溝通,說明研究. 41.

(53) 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書面說明施測應注意事項,並交與施測教師, 一、二年級由健康教育教師進行施測;三年級請導師進行施測。 六、正式問卷施測: 於民國九十七年五月三十日至六月六日針對樣本班級施測及問卷回 收。共計發出問卷 546 份,回收問卷 540 份,回收率 98.9%,在扣除 漏答問卷、填答矛盾、有規則答案問卷 39 份後,有效問卷為 501 份, 有效回收率為 91.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資料經譯碼鍵入電腦後,以SPSS 統計套裝軟體來進行以下統計分析: (一) 計算「健康生活型態調查問卷」中各「社會人口變項」、「健康 教育教學狀況」與各項「健康生活型態」之次數分配、百分率、平均 數及標準差。 (二)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 ) 來考驗各「社會人口學 變項」、「健康教育教學狀況」與各項「健康生活型態」間的關係。 當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發現有顯著差異者,再以薛費氏(Scheffes' Method) 做進一步的事後比較。. 42.

(54) (三)以複迴歸分析(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來進行各「社會人口 變項」、「健康教育教學狀況」對各項「健康生活型態」的預測。. 43.

(55) 44.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包含: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年級、身體 質量指數、學業成績、家庭氣氛、父母關係、父母親教養方式、父母 親職業、家庭社經地位)及健康教育教學狀況(健康教學、教學內 容、教師專業)等。其結果與討論如下(表 4-1、表 4-2):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 (一)性別:研究對象男女生人數差異不大,但以女生略多一些, 男生為 243 人(48.50%),女生為 258 人(51.50%)。 (二)年級:研究對象中一年級為 165 人(32.93%);二年級為 169 人(33.73%);三年級為 167 人(33.33%)。 (三)身體質量指數(BMI):研究對象 BMI 值由所佔比率高至 低:適中為 356 人(71.06%);過重為 96 人(19.16%);過輕 為 49 人(9.78%)。 (四)學業成績:研究對象學業成績在班上前三分之一為 158 人 (31.54%);學業成績在班上中三分之一為 208 人(41.52%);. 45.

(57) 學業成績在班上後三分之一為 135 人(26.95%)。原則上應該 各為三分之一,可見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學業成績已達前三分之 一,卻自信不足;但後三分之一的學生中,卻有部分對自己學業 成績認知,有高估的現象。 (五)父親教養主要方式:民主式為 353 人(70.46%);其次為 權威式 120 人(23.95%);放任式 18 為人(3.59%)。 (六)母親教養主要方式:民主式為 366 人(73.05%);其次為 權威式 121 人(24.15%);放任式 12 人(2.4%)。父母親教養 方式,尚稱一致,且多數以民主式為主要教養方式。 (七)家庭氣氛:融洽為 209 人(40.72%) ;普通為 152 人(30.34%) ; 非常融洽為 115 人(22.95%);不融洽為 19 人(3.79%);非 常不融洽為 6 人(1.20%)。非常融洽及融洽佔有 63.67%;不融 洽及非常不融洽佔 4.99%,研究對象大多數家庭氣氛都偏融洽。 (八)父母關係:良好為 197 人(39.32%);非常良好為 154 人 (30.74%);普通為 110 人(21.96%);不好為 27 人(5.39%); 非常不好為 13 人(2.59%)。父母關係非常良好及良好佔有 70.07%;不好及非常不好佔有 7.98%,研究對象大多數父母關係 偏良好。. 46.

(58) (九)父親教育程度:高中職或專科 283 為人(56.83%);大學 畢業 87 為人(17.47%);國中畢業為 82 人(16.47%);識字或 國小畢業為 25 人(5.02%) ;研究所(含碩、博士)為 19 人(3.82%) 。 (十)母親教育程度:高中職或專科為 322 人(65.05%);國中 畢業為 80 人(16.16%);大學畢業為 64 人(12.93%);識字 或國小畢業為 19 人(3.84%);研究所(含碩、博士)為 10 人 (2.02%) 。父母親教育程度差異不大,多數集中在高中職或專科, 而此階段教育程度母親比率多於父親,但是,父親接受高等教育 的比率多於母親。 (十一)父親職業:技術性人員為 176 人(36.44%) ;半專業或一般 行政人員為 109 人(22.57%);半技術、非技術性或無業為 96 人 (20.29%) ;專業或中級行政人員為 84 人(17.39%) ;高級專業或高級 行政人員為 16 人(3.31%)。 (十二)母親職業:半技術、非技術性或無業為 201 人(40.36%) ; 技術性人員為人 131(26.31%);半專業或一般行政人員為 93 人 (18.67%) ;專業或中級行政人員為 68 人(13.65%) ;高級專業或高級 行政人員為 5 人(1%)。母親職業以第一類職業:半技術、非技術性 或無業為較大比率,其中包含家庭主婦;父親職業以第二類職業:技. 4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Includes activity plans mainly for junior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covering topics such as stigma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anaging stress, and

The elderly health centres provide people aged 65 or above with comprehensive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s which include health assessments, physical check-ups, counselling,

They are: Booklet (6) – Healthy Community, exploring the communicable and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how they affect community health so that students are able to

 Examples of relevant concepts: equality, discrimin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munity resources, self-concept, vulnerable groups, community work, community support

Instruction  Teachers systematically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how the writing of life stories could help them apply knowledge of different life stages

9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 Hong Kong Examination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2007). Technology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Health Management and Social Care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 the level of health literacy and risk behavior of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o as to provide relevant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Survey du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