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用景觀、生態之設計手法於道路邊坡

在文檔中 誌 謝 (頁 112-116)

第六章 景觀道路設計手法之研擬

6.1 運用景觀、生態之設計手法於道路邊坡

此路段水泥牆建造高度低於 50 公分以下,若將改建為另 一形式使之達生態之法則,對於當地環境產生衝擊性較少,

甚至提高整體視野景觀。故本研究建議此路段左側景觀(左 邊照片)藉由生態工法之砌石牆,創造出階梯式擋土牆,提 供遊客最佳視覺景觀之效果;因砌石牆可創造出多孔隙之生 物棲息環境,更可保留原生植物,其階梯式形成之層次空間,

可提高自然空間的利用度,及有助於生物的棲息與生物的多 樣性。因此,本研究建議將左邊照片的左側景觀藉由砌石牆 之生態工法,轉變成如右邊照片的左側景觀(如圖 6.1 所示),

因右邊照片在第一部份美質評價為 6.45,所以此路段藉以此 種生態設計手法,提高整體視野景觀及保留原生植物。

圖 6.1 運用砌石牆提高視覺景觀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2. 衝擊性路段二:

國家公園是一個重視景觀與生態平衡的場所,而連續纖維 補強土則具備此種特性,故本研究建議此路段右側景觀(左 邊照片)裸露土壤之部分,藉由生態工法之連續纖維補強土 做植生綠化之動作,如圖 6.2 所示。

開發前 開發後

原生植物 原生植物

其此路段水泥牆之高度雖有 50 公分、120-50 公分兩種不 同形式,但此路段因邊坡坡度過陡、坡面較高及裸露土壤面 積較大,較不適合砌石牆或其他生態工法做補強之動作,故 本研究建議採以此生態工法,將裸露土壤之部份改變為較具 生態氣息,及防止因豪雨而造成土石沖刷。在第一部份右邊 照片美質評價為 6.49、6.16,所以藉以此生態之設計手法,亦 使得左邊照片達美質與生態平衡之效益,提供遊客最佳的視 覺景觀享受。

圖 6.2 運用纖維補強土提高視覺景觀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3. 衝擊性路段三:

本研究建議邊坡高度位於 120-50 公分者(如照片編號

開發前 開發後

開發前 開發後

46),可藉由生態工法之原型廢輪胎做為穩定邊坡及保護路基 之用,雖此工法美質評價較上述兩種工法美質評價低,如左 邊照片美質評價為 4.93。但是,廢輪胎擋土工法在許多工法 之中是最具經濟效益,不但可解決環境汙染的問題,在生態 方面對於邊坡之透水性也有一定之成效。

因二本松至雪見遊憩區之路段多處大都已加設水泥牆,作 為保護邊坡之用,所以本研究建議保持原狀,只是再加上一 些保護措施,使得邊坡更加穩固,不因豪大雨而造成邊坡坍 塌,以盡量不造成二次破壞為基本原則。故本研究建議此路 段採行此工法,於施工完成後進行邊坡綠化之動作,使此路 段不但有美化之效益,也可達生態之平衡,如圖 6.3 所示。

圖 6.3 運用廢輪胎穩定邊坡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二) 藉以表達人文史跡之方式與景觀美質

經問卷調查之結果,大多數遊客認為水泥牆之設置阻礙整體 視覺景觀,及在自然山區設置水泥牆是否有達生態平衡之觀點等 想法。故本研究針對遊客提出的想法建議,藉以表達圖騰方式告 知來玩遊客當地原住民風俗特色。因此路段水泥牆高度高於 120

開發前 開發後

公分,(如照片編號 53、60)若為改建使之達生態之法則,反 而對當地自然環境造成二次破壞,何不在水泥牆上多些色彩,採 圖騰方式表達當地人文史跡,讓遊客瞭解泰雅族的風俗民情,其 圖騰可設置於水泥牆處,讓遊客在觀賞沿途景緻時,亦可來趟知 性之旅。

圖 6.4 水泥牆設置圖騰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在文檔中 誌 謝 (頁 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