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遠距照護系統介入對生理指標改變之效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遠距照護系統介入對生理指標改變之效果

本節以 McNemar test、pair-t 檢定研究對象於遠距照護系統介入 前測、後測其生理指標(BMI、腰圍、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血壓),

是否有顯著改變,來瞭解遠距照護系統介入成效。前後測樣本皆呈常 態分配、觀察值互相獨立、樣本的變異數也相等。

一、BMI

由表4-30得知,BMI前後測的比較部分,BMI正常之百分比仍維持 在18.2%;體重過重由30.9%提升到35.5%,差異性為4.6%;輕度肥 胖由29.1%降低到22.7%,差異性為6.4%;中度肥胖由15.5%提升到 17.3%,差異性為1.8%;重度肥胖仍維持在6.4%,僅輕度肥胖人數 有降低的情形。肥胖的比例由51%降低至46.4%,有4.6%的肥胖者進 步至體重過重。

仔細分析BMI前後測進步情形,前測體重過重者、後測體位正常者 有2人;前測體位正常者、後測體重過重者有2人;前測體重過重者、

後測輕度肥胖者有2人;前測輕度肥胖者、後測體重過重者有7人;前 測體重過重者、後測輕度肥胖者有2人;前測中度肥胖者、後測輕度肥 胖者有1人;前測輕度肥胖者、後測中度肥胖者有3人;前測重度肥胖

104

者、後測中度肥胖者有2人;前測中度肥胖者、後測重度肥胖者有2人。

表 4-30 BMI 前後測之百分比分析

後測

體位正常 體重過重 輕度肥胖 中度肥胖 重度肥胖 總和

前 測

體位正常 18(16.4%) 2(1.8%) 0(0.0%) 0(0.0%) 0(0.0%) 20(18.2%)

體重過重 2(1.8%) 30(27.3%) 2(1.8%) 0(0.0%) 0(0.0%) 34(30.9%)

輕度肥胖 0(0.0%) 7(6.4%) 22(20.0%) 3(2.7%) 0(0.0%) 32(29.1%)

中度肥胖 0(0.0%) 0(0.0%) 1(0.9%) 14(12.8%) 2(1.8%) 17(15.5%)

重度肥胖 0(0.0%) 0(0.0%) 0(0.0%) 2(1.8%) 5(4.6%) 7(6.4%)

總和 20(18.2%) 39(35.5%) 25(22.7%) 19(17.3%) 7(6.4%) 110(100%)

進一步以 pair-t 檢定 BMI 值前測、後測結果,由表 4-37 得知,

遠距照護系統介入後,BMI 值(t(109)=-0.4)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研 究對象的後測 BMI 值(27.58)較前測 BMI 值(27.63)為劣,顯示研 究對象的 BMI 值有上升的趨勢。此結果與 Hwang et al(2012)於首爾 某兩間公車駕駛員預防心血管之健康促進計劃相同,前後測 BMI 數值 平均皆為 24.1±2.7,介入前後測未能改善 BMI 數值。

本研究對象介入前後測 BMI 平均值分別為 27.58±4.3、27.63 ± 4.43,與詹、余(2005)分析新北市公車駕駛員健康檢查結果,平均 值為 26.0±3.4,其結果與本研究相較之下,皆明顯偏高,由此可見公 車駕駛員體重過重及肥胖問題相當嚴重。

二、腰圍

由表 4-31 得知,前測與後測腰圍皆為正常者有 44 人;前測與後 測腰圍皆為異常者有 43 人;前測腰圍正常者、後測腰圍異常者有 5 人;

105

前測腰圍異常者、後測腰圍正常者有 11 人。經 McNemar test 後,結 果顯示

p

=0.21>0.05,未達顯著差異,表示遠距照護系統介入後,腰 圍數值未有顯著改變。但在腰圍前後測百分比比較,發現腰圍正常之 百分比由 47.6%提升到 53.4%,相對的腰圍異常百分比則由 52.4%提 升到 46.6%,差異性為 5.8%,顯示研究對象的腰圍正常之百分比有 進步的情形。

表 4-31 腰圍前後測之差異分析

後測 McNemar檢定p值

正常 異常 總和 0.21

前測 正常 44(42.7%) 5(4.9%) 49(47.6%)

異常 11(10.7%) 43(41.7%) 54(52.4%)

總和 55(53.4%) 48(46.6%) 103(100%)

註:*P<0.05,**P<0.01,***P<0.001

進一步以 pair-t 檢定腰圍前測、後測結果,由表 4-37 得知,遠 距照護系統介入腰圍(t(102)=4.38,

P

<.001)達統計上顯著差異,表 示研究對象的腰圍有顯著不同,從樣本平均數大小可以看出,研究對 象的後測腰圍(91.11cm)較前測腰圍(93.03cm)為優,顯示研究對 象的腰圍有減少的趨勢。

腰圍前測平均值為 93.03±10.68 公分、腰圍後測平均值 91.11±

10.11 公分,與 Chen et al.(2010)分析台中地區男性駕駛員腰圍 90.9

±0.8 公分結果相較,本研究對象的腰圍較大,且超過國民健康局所制

106

定男性腰圍應小於 90 公分。腰圍異常者罹患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 息息相關,可能與司機經常超時工作,平均每天工作 11.46 小時,沒 有時間規律運動有很大的關係,另外也可能駕駛員的飲食習慣息息相 關,是個值得探討和急待改善的問題。

三、膽固醇

由表 4-32 得知,前測與後測膽固醇皆為正常者有 58 人;前測與 後測膽固醇皆為異常者有 32 人;前測膽固醇正常者、後測膽固醇異常 者有 13 人;前測膽固醇異常者、後測膽固醇正常者有 7 人。經 McNemar test 後,結果顯示

p

=0.26>0.05,未達顯著差異,表示遠距照護系統 介入後,膽固醇數值未有顯著改變。在膽固醇前後測百分比比較,發 現膽固醇正常之百分比由 64.5%降低到 59.1%,相對的膽固醇異常之 百分比則由 35.5%提升 40.9%,差異性為 5.4%,顯示研究對象的膽 固醇正常之百分比有退步的情形。

表 4-32 膽固醇前後測之差異分析

後測 McNemar檢定p值

正常 異常 總和 0.26

前測 正常 58(52.7%) 13(11.8%) 71(64.5%)

異常 7(6.4%) 32(29.1%) 39(35.5%)

總和 65(59.1%) 45(40.9%) 110(100%)

註:*P<0.05,**P<0.01,***P<0.001

進一步以pair-t檢定膽固醇數值前測、後測結果,由表4-37得知,

107

遠距照護系統介入膽固醇數值(t(109)=-1.99,

P

<.05)達統計上顯著 差異,表示研究對象的膽固醇數值有顯著不同,從樣本平均數大小可 以看出,研究對象的後測膽固醇數值(196.58 mg/dl)較前測膽固醇 數值(192.55mg/dl)為劣,顯示研究對象的膽固醇數值有上升的趨勢。

膽固醇前測平均值為分別為 192.55±37.95mg/dl、後測平均值為 196.58±40.75mg/dl,此與 Wister 等人(2007)研究結果不同,分析 可能與研究對象的飲食有關,有研究對象表示:「每一餐都要有肉,上 班才有能量」,研究者觀察大部分的研究對象為外食族,一起吃便當時,

發現便當油膩,估計便當熱量約有 700-900 大卡,長期下來膽固醇值 會升高。

四、三酸甘油脂

由表 4-33 得知,前測與後測三酸甘油脂皆為正常者有 70 人;前 測與後測三酸甘油脂皆為異常者有 14 人;前測三酸甘油脂正常者、後 測三酸甘油脂異常者有 11 人;前測三酸甘油脂異常者、後測三酸甘油 脂正常者有 15 人。經 McNemar test 後,結果顯示

p

=0.56>0.05,未 達顯著差異,表示遠距照護系統介入後,三酸甘油脂數值未有顯著改 變。在三酸甘油脂前後測百分比比較,發現三酸甘油脂正常之百分比 由 73.4%提升到 77.3%,相對的三酸甘油脂之異常百分比則由 26.4

108

%降低到 22.7%,差異性為 3.7%,顯示研究對象的三酸甘油脂正常 之百分比有進步的情形。

表 4-33 三酸甘油脂前後測之差異分析

後測 Mc Nemar檢定p值

正常 異常 總和 0.56

前測 正常 70(63.6%) 11(10.0%) 81(73.6%)

異常 15(13.7%) 14(12.7%) 29(26.4%)

總和 85(77.3%) 25(22.7%) 110(100%)

註:*P<0.05,**P<0.01,***P<0.001

進一步以pair-t檢定三酸甘油脂數值前測、後測結果,由表4-37 得知,遠距照護系統介入三酸甘油脂數值(t(109)=0.56)未達統計上顯 著差異,表示研究對象的三酸甘油脂數值有顯著不同,從樣本平均數 大小可以看出,研究對象的前測三酸甘油脂數值(181.2±130.24 mg/dl)

較後測三酸甘油脂數值(174.54±164.07 mg/dl)為佳,顯示研究對象 的三酸甘油脂數值有降低的趨勢。

在三酸甘油脂方面,介入前後未達統計上差異,且標準差值大,

表示三酸甘油脂的離散範圍很大,前測三酸甘油脂介於41-863mg/dl,

後測三酸甘油脂介於39-1426mg/dl,這樣的結果與詹、余(2005)三 酸甘油脂平均值為185.0± 175.4 mg/dl一樣有很大的標準差,另外結 果與Hwang et al.(2012)介入後仍沒有顯著改善。對於三酸甘油脂 異常者,建議醫院及客運公司勞安室通知複查並持續追蹤,遠距護理

109

人員依研究對象的需求提供衛生教育,提升研究對象認知自我健康之 重要性,降低未來因疾病所致的治療、社會成本之花費。

五、血壓

由表 4-34 得知,前測與後測血壓皆為正常者有 23 人;前測與後 測血壓皆為異常者有 31 人;前測血壓正常者、後測血壓異常者有 5 人;

前測血壓異常者、後測血壓正常者有 31 人。經 McNemar test 後,結 果顯示

p

=0.000>0.05,達顯著差異,表示遠距照護系統介入後,血壓 數值有顯著改變。在血壓前後測百分比比較,發現血壓正常的百分比 由 25.2%提升到 67.6%,相對的血壓異常的百分比則由 74.8%降低 32.4%,差異性為 42.4%,顯示研究對象的血壓正常的百分比有顯著 進步的情形。

表 4-34 血壓前後測之差異分析

後測 Mc Nemar檢定p值

正常 異常 總和 0.000

前測 正常 23(20.7%) 5(4.5%) 28(25.2%)

異常 52(46.9%) 31(27.9%) 83(74.8%)

總和 75(67.6%) 36(32.4%) 111(100%)

註:*P<0.05,**P<0.01,***P<0.001

由表 4-35 得知,前測與後測收縮壓皆為正常者有 35 人;前測與 後測收縮壓皆為異常者有 16 人;前測收縮壓正常者、後測收縮壓異常 者有 0 人;前測收縮壓異常者、後測收縮壓正常者有 60 人。經 McNemar

110

test 後,結果顯示

p

=0.000>0.05,達顯著差異,表示遠距照護系統 介入後,收縮壓數值有顯著改變。在收縮壓前後測百分比比較,發現 收縮壓正常的百分比由 31.5%提升到 85.6%,相對的收縮壓異常的百 分比則由 68.5%降低 14.4%,差異性為 54.1%,顯示研究對象的收縮 壓正常的百分比有顯著進步的情形。

表 4-35 收縮壓前後測之差異分析

後測 Mc Nemar檢定p值

正常 異常 總和 0.000

前測 正常 35(31.5%) 0(0.0%) 35(31.5%)

異常 60(54.1%) 16(14.4%) 76(68.5%)

總和 95(85.6%) 16(14.4%) 111(100%)

註:*P<0.05,**P<0.01,***P<0.001

由表 4-36 得知,前測與後測舒張壓皆為正常者有 33 人;前測與 後測舒張壓皆為異常者有 24 人;前測舒張壓正常者、後測舒張壓異常 者有 8 人;前測舒張壓異常者、後測舒張壓正常者有 46 人。經 McNemar test 後,結果顯示

p

=0.000>0.05,達顯著差異,表示遠距照護系統 介入後,舒張壓數值有顯著改變。在舒張壓前後測百分比比較,發現 舒張壓正常的百分比由 36.9%提升到 71.2%,相對的舒張壓異常的百 分比則由 63.1%降低 28.8%,差異性為 34.3%,顯示研究對象的舒張 壓正常的百分比有顯著進步的情形。

111

表 4-36 「舒張壓」前後測之差異分析

後測 Mc Nemar檢定p值

正常 異常 總和 0.000

前測 正常 33(29.7%) 8(7.2%) 41(36.9%)

異常 46(41.5%) 24(26.1%) 70(63.1%)

總和 79(71.2%) 32(28.8%) 111(100%)

註:*P<0.05,**P<0.01,***P<0.001

進一步以 pair-t 檢定血壓數值前測、後測結果,由表 4-37 得知,

遠距照護系統介入收縮壓(t(110)=15.25,

P

<.001)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表示研究對象的收縮壓數值有顯著不同,從樣本平均數大小可以看出,

研究對象的後測收縮壓(125.94mmHg)較前測收縮壓(110.72 mmHg)

為優,顯示研究對象的收縮壓有降低的趨勢;舒張壓(t(110)=6.88,

P

<.001)達統計上顯著差異,表示研究對象的舒張壓數值有顯著不同,

從樣本平均數大小可以看出,研究對象的後測舒張壓(84.07mmHg)較 前測舒張壓(77.02 mmHg)為優,顯示研究對象的舒張壓有降低的趨 勢。

在血壓方面,研究結果與 Bernocchi 等人(2011)、Bove 等人(2011)、

Verberk, Kessels, & Thien(2011)及陳美如(2011)相同,遠距照 護系統介入可以有效降低研究對象的血壓值。可能與遠距照護系統中 可以瀏覽所有血壓紀錄,研究對象可以做好自主管理;也有可能是剛 開始使用遠距照護系統時,只要血壓值異常站長就會接收到異常通報,

致使駕駛員僅上傳正常的血壓值;血壓值一天內會隨著生理狀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