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醫療院所的空間組織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醫療院所的空間組織

陳格理(2007)指出尋路行為會受到環境(setting)條件和環境資訊的影 響,環境條件是指空間的內容、形狀、組織合交通動線(路徑),環境資訊則是 指以建築、文字或圖繪表達環境狀況或特徵,Beaumont, Gary, Moore 和 Robinson 等(1984)也認為尋路過程所產生的問題將會反應於環境(建築)設 計與空間組織間的關係,因此於探討高齡者於醫療院所中尋路行為的同時,勢 雜,以及樓層型式的不規則等。學者Beaumont 等很早就指出樓層平面的複 雜性對人們的尋路行為有相當的影響。O'Neill 的研究曾指出,就同棟建 築物而言,當樓層平面(佈置)的複雜性增加時,尋路的錯誤不一定會增加;

4. 快速的行動

在處理醫療行為的前提下,醫院內各種人員的行走速度將會較一般公共設 施快速,因此增加了尋路行為的壓力,人員必須一邊行走一邊接收標示上的訊 息,標示的醒目與辨識性變得相當重要。

5. 尋路設施與標示內容的複雜性

醫療機構的功能與空間較為複雜,使得標示系統的種類在同一區域中相對繁 多,如在地面或牆上出現特別設置引導功能的色帶。

醫院的建築型態可由門診、醫技、住院三者之間的形體構成關係及類型特 徵做分類,根據國內外各建築實例,其類型可歸納如下四種(羅運湖,2002):

一. 分棟連廊的橫向發展模式

將門診、醫技、住院按使用性質分別設計為若干棟相對獨立的建築,

再用公共走廊、交通樞紐連成整體,依分棟情況可分為三棟式、兩棟式、

多翼式、分散式等類型。

1. 三棟式

將門診、醫技、住院各建一棟,使用功能相對獨立,行政辦公、醫輔 部門及後勤系統,可在總平面上另行布置,也可以部分納入門診、醫技、

住院的適當樓層。三棟之間以廊道連通或前、中、後呈「工」字、「王」字 佈局,或左、中、右呈「山」字形排列,或左、右、後呈「品」字形佈置 等,以適應基地的條件變化。其中門診居前便於與城市主要幹道銜接,以 縮短門診病人的外部動線;醫技居中,便於對門診和住院雙向服務,而且 可作為兩者的中介,緩衝門診人流對住院部的干擾;住院部居後,位於醫 院腹地,拉開與城市幹道的距離,以便為住院病人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養 病環境,少受城市噪音的干擾,且利於採光通風。此種三棟式與門診、醫 技、住院的「三級」功能結構相吻合,便於根據各自需要選擇適合的建築 和結構形式,因此應用較為廣泛,如圖 2-6 所示,門診、醫技、住院各建 一棟,其醫技棟雖基底層面積較小,由於將面積較大的科室如放射、手術 等與住院樓連通佈置,較好滿足需求。醫技樓有獨立對外出入口,以便承 擔外院委託的相關業務。正由於醫技基底面積較小,且位於住院與門診的 端部,並垂直於門診和住院樓布置,使門診和住院樓南北兩面幾乎全部敞 開,自然採光通風,環境綠化條件極好。

圖 2-6 三棟式醫院 圖 2-7 兩棟式醫院 資料來源:羅運湖,2002,現代醫院建築設計

2. 兩棟式

即門診、醫技、住院三部分中的醫技進一步縮小基地面積,並向門診 和住院樓轉移,最後形成門診與住院兩棟建築。分棟方式之一是將醫技樓 一分為二,將與門診關係密切的科室併入門診樓,將與住院關係密切的醫 技科室配置在住院樓內,對門診、住院使用頻率都比較高的醫技設施則各 設一套,形成門診醫技樓與住院醫技樓的兩棟式組合。分棟方式之二是將 醫技樓設於住院樓的下面幾層,作為裙房處理,進而形成門診樓與住院醫 技樓兩棟,門診、醫技、住院形成前、中、上或左、右、上的佈局型式,

由於住院樓疊於醫技樓的上面,往往形成高層住院樓,以減少建築基底面 積,擴大院內綠化。如圖 2-7 所示,該院為病房醫技與門診醫技模式,門 診的醫技部分部分相互獨立,自成一個區塊,免受門診結構的限制,住院 部分與醫技則融為一體。

3. 分散式

指門診、醫技、住院分為四棟或四棟以上者,此種佈局有一次與逐步 形成之分。一次形成為貫徹明確的設計意圖,以達到既定的建築空間效果,

如為了分散過大的建築量體,便于與環境協調,取得良好的功能與自然採 光通風條件。逐步形成的分散式佈局多見于某些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用 地寬鬆的大型教學醫院,由於規模逐步擴大,醫技科室多次擴展,再加上 缺乏長遠規劃等因素,造成較為分散的總體佈局,這種方式最有利於分期 建造,對地形條件的適應性強,自然採光通風和相互隔離條件良好,但由 於用地受限,新建醫院很少採用,如圖 2-8,該院建於 1929 年,現在已發 展為 1280 床位的大型教學醫院,除門診、急診較為集中以外,住院、醫技 均分設多棟,以利就近使用。

圖 2-8 分散式醫院 圖 2-9 多翼集簇式醫院 資料來源:羅運湖,2002,現代醫院建築設計

4. 多翼集簇式

特點為住院部分相對集中,門診、醫技橫向鋪展,形成多翼開聯,雖 分散佈置多棟,但採取縮廊壓距的辦法,門診、醫技之間的間距只滿足必 要的採光通風要求,從而形成分而不散的緊湊佈局,如圖 2-9 其放射樓與 手術樓,制劑樓與營養廚房以及門診樓各翼間的距離均只有 6m 左右,打破 了一般的間距概念。

二. 分層疊加的豎向發展模式:高層或多層的一棟式醫院

將門診、醫技、住院按下、中、上的順序重疊在一起,形成一棟大型 醫療建築綜合體。現代大型城市醫院規模大,而且強調高效緊湊,因此在 日本與西方國家率先採用「一棟式」的醫院模式,在一棟樓內幾乎包容了 醫院的所有科室與部門,功能關係極為緊湊,各部門之間全為內部聯繫,

動線極為短捷,省時增效,節約用地與管線,在現代醫療科技和經濟實力 的支持下,這種醫院模式也有較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高層塔台式是這種一棟式醫院的基本類型,其外框界面上下基本一 致,一般地下層佈置輔助設備和部分醫技科室,地面及近地面層佈置主入 口、門診、急診與公用科室,中間層佈置其他醫技科室,上部為住院部各 科病房;如圖 2-10,該院規模較小,由於用地受限,因此採用門診、醫技、

住院集中在一棟樓內佈置,醫院型式為矩形板塊,沿進深方向層層內收,

形成金字塔的剖面特徵,地下二層為機電設備用房、太平間、停車場等,

地下一層與地面層為門診、醫技、醫輔用房,上部則為層層退縮的病房層。

圖 2-10 高層塔台式醫院 圖 2-11 高低層結合式醫院 資料來源:羅運湖,2002,現代醫院建築設計

三. 高低層結合的雙向發展模式

由高層塔台式演化而來,即將低層或多層的平面部分進一步擴大,其 基底面積超過了高層部分的基底面積,在建築造型上形成強烈的橫豎對 比,低層部分佈置門診、醫技,因貼近地面便于自由發展,以適應變化要 求,高層病房樓則縮體量,以解決採光通風問題,如圖 2-11 所示。

四. 板塊式同平層發展模式:蛋糕式醫院

不蓋高層,整個醫院包含在一個矩形多層空間之內以節省用地,縮短 動線,提高效率,增強醫院的應變能力,其大跨距結構空間,可兼做設備 層,便于設備管線的檢修和調整,如圖 2-12 所示。

圖 2-12 蛋糕式醫院

資料來源:羅運湖,2002,現代醫院建築設計

醫院利用空間手段按人的空間行為特性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科室與科室之 間的相互關係,以建立協調、安定、有序的醫療空間環境。除必要的私密性與 領域的規劃,醫院內組成複雜、走道縱橫,因此為患者提供一個易於識別的環 境顯得特別重要(羅運湖,2002);易於識別環境的特性可分作簡明性、規律性、

習慣性與差異性四類,其說明如下:

一、簡明性

空間模式、交通體系要簡單明確,避免繁雜隱密,在一定範圍內視線 關注的目標應單純,以二至四個為宜,多了會分散注意力,難以記憶。一 般常見的工字形平面,左右兩個翼非常明顯;王字形平面左右各三個翼依 前中後定位也較為明顯,但中間如果多幾個通廊明顯度便開始下降,此時 只能以編號、命名才能確定其位置,因此空間形體的簡單明確是易於識別 的首要條件。

二、規律性

配置要有規律、分層次,一般先找大目標,如門診、醫技、住院;大 目標無誤後再找中目標,即該部所屬的相關科室;中目標無誤後再找小目 標,即該科室內的診室或病室。科室的佈置應前後有序、主次分明、左右 對稱,如此較容易定位,因此病人常用的醫技科室要集中佈置在一棟樓或 特定的範圍內,才能達到治亂的目的。

三、習慣性

人在日常生活有豐富尋路導向的行為經驗。(1)歸巢本能:原路來回,

在醫院內人們主觀上絕無亂走的動機;(2)登堂入室:有通過大廳進入各科 室的習慣;(3)走街串巷:延醫院街或主廊道尋找科室;(4)順藤摸瓜:按 系統線索尋找目標。

四、差異性

目標與背景之間形成較大的反差,利用體形、色彩、溫度、光線等差 異,形成地域標誌,作為尋路導向的參照物。尤其在大面積的板塊式空間 結構中,如果十字路口太多又處處相同,容易形成迷宮使人迷亂;無始無 終、方向性不強的環狀空間也易使人迷亂,此時設置定向標識就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