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4.4 重要度與滿意度二維分析
為了解個案 D 公司在導入精實生產的資源管理重點,本研究採用重 要度與滿意度二維分析(Importance and Satisfaction Analysis,ISA)的方法 來進行分析與討論,由表 4-21 可得知十三項精實生產導入工作項目重要 度與滿意度的平均值,重要度總平均為 4.43,滿意度總平均為 3.70。
表 4-21、十三項精實生產導入工作項目重要度與滿意度的平均值
構面 題項 重要度 滿意度
平均數 排序 平均數 排序 推動初階活動 1 成立精實推動專案小組 4.31 11 3.94 1
2 實施教育訓練 4.50 5 3.75 4 3 調查生產系統現況
(調查產品構造和製造流程圖) 4.56 1 3.89 3 4 明確界定改善範圍 4.53 3 3.64 9 定義價值 5 定義有價值的活動 4.50 5 3.75 4 確認價值流 6 畫出現況價值流圖 4.33 10 3.92 2 7 畫出未來價值流圖 4.17 13 3.72 8 8 改善對策擬定 4.53 3 3.75 4 暢流 9 改善對策實施 4.56 1 3.75 4 10 效果確認(召開檢討會議) 4.36 9 3.58 10 後拉式生產 11 建立領取/生產指示看板制度 4.25 12 3.56 11 持續改善 12 建立標準化 4.47 8 3.50 12 13 建立追蹤/持續改善機制 4.50 5 3.39 13
總平均 4.43 3.70
以橫軸為重要度平均,縱軸為滿意度平均,象限劃分以重要度總平 均值(M=4.43)為 X 軸分隔點,滿意度總平均值(M=3.70)為 Y 軸分隔點,
利用 EXCEL 軟體將十三項精實生產導入工作項目的重要度平均與滿意 度平均的資料以散佈圖的方式呈現,如圖 4-1。
圖 4-1、重要度與滿意度分析圖
表 4-22、ISA 各象限之精實生產導入工作項目 第二象限:資源過度投入 第一象限:繼續保持 1.成立精實推動專案小組
6.畫出現況價值流圖 7.畫出未來價值流圖
2.實施教育訓練 3.調查生產系統現況
(調查產品構造和製造流程圖) 5.定義有價值的活動
8.改善對策擬定 9.改善對策實施
第三象限:優先順序低 第四象限:改善的重點 10.效果確認(召開檢討會議)
11.建立領取/生產指示看板制度
4.明確界定改善範圍 12.建立標準化
13.建立追蹤/持續改善機制
4.5 品質機能展開
為了解個案 D 公司在導入精實生產優先改善項目次序,本研究應用 品質機能展開(QFD),以品質機能展開模型中的品質屋(HOQ),將「精 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做為品質屋的 Whats(即顧客期望 VOC),
以及「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做為品質屋的 Hows(即工程技術 VOE),
以中央關係矩陣來表示「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與「精實生產 推動關鍵要素」的連接關係與程度(Whats vs. Hows),並以品質特性排序 法計算「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的重要度與滿意度權重順序,
據 以 計 算 並 找 出 「 精 實 生 產 推 動 關 鍵 要 素 」 的 改 善 優 先 順 序 (How Muches),其詳細執行方法與內容如下:
1. 排序「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
本研究問卷採用李克特(Likert)五點量表尺度來衡量「精實生產導 入步驟與工作項目」的重要性及滿意度,亦使用品質特性排序法 (Trappey et al., 1996),將資料轉換為滿意態度與差異指數,再計 算原始優先權、原始權重和標準權重,依此標準化後之權重,可 判定其優先順序,權重越大者,表示越需要優先處理或改善。
根據 Trappey et al., (1996)研究中將滿意態度、差異指數、原始優 先權、標準化權重公式定義如下:
(1) 滿意態度 Qi:將轉換後之「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
重要度與滿意度平均,兩者相乘後所得的值,如公式(2)。滿 意態度係用來判斷當差異指數相同時,「精實生產導入步驟 與工作項目」改善之優先等級。
滿意態度 Q = VI VB (2)
VIi 為轉換後的「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的重要度 平均,如公式(3)。
VIi = Ai – 等級中點 (3)
VBi 為轉換後的「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的滿意度 平均,如公式(4)。
VBi = Bi – 等級中點 (4)
Ai為原始「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的重要度平均 Bi為原始「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的滿意度平均
i = 1,2,3…,13 為「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的十三個 工作項目。
由上述公式(2),首先將回收問卷資料的重要度與滿意度的平 均數減去衡量尺度的中點(Likert 五點量表的中點「普通」=3),
如表 4-23,以第一個項目「成立精實推動專案小組」為例,
重要度平均(M=4.31)減去 3 後,得到轉換後重要度平均 (M=1.31);滿意度平均(M=3.94)減去 3 後,得到轉換後滿意 度平均(M=0.94),並依轉換後的重要度平均及滿意度平均加 以排名,轉換後的重要度、滿意度排名分別為 11、1。接著 再將轉換後的重要度與滿意度相乘得到「滿意態度」(例:
1.31*0.94=1.23)。
(2) 差異指數 Ki:將轉換後「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重 要度與滿意度排名相減後所得的值,如公式(5)。差異指數係 用來決定「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改善之優先等級,
差異指數越小者,列為優先。
差異指數 K i = RIi – RBi (5)
RIi為轉換後「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的重要度排名
RBi 為轉換後「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的滿意度排 名
由上述公式(5),如表 4-23,以第一個項目「成立精實推動專 案小組」為例,將轉換後之重要度、滿意度的排名兩者相減 (例:11-1=10)為「差異指數」。此一指數為用來決定員工對 於個案公司「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改善之優先程 度,差異指數越小者(負值優先),列為優先;而當差異指數 相同時,以滿意態度越小者(負值優先),列為優先,以此產 生「原始優先權重」。
(3) 原始優先權重 Pi:依差異指數之值由小到大排序,差異指數 越小代表原始優先權為 1,從 1 到 13,再經逆排序產生原始 權重。
如表 4-23,以第一個項目「成立精實推動專案小組」為例,
其「原始優先權」為 13,經逆排序產生「原始權重」為 1。
(4) 標準化權重 Wi:將原始權重除以原始優先權重總和,求出標 準化權重,如公式(6)。標準化權重將用來計算「精實生產導 入步驟與工作項目」與「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中央關係 矩陣,得出「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之絕對權重,以找出
「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之優先改善順序。
標準化權重 Wi = P𝑖
∑𝑛𝑖=1P𝑖 (6)
由上述公式(6),如表 4-23,以第一個項目「成立精實推動專 案小組」為例,以「原始權重(1)」除以「原始優先權重總和 (91)」,求出「標準化權重」為 1/91=0.011)。
依此標準化後之權重,可判定其優先順序,權重越大者,表 示越需要優先處理或改善,並據以計算「精實生產導入步驟 與工作項目」與「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中央關係矩陣,
得出「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之絕對權重,依表 4-23 可知 個案 D 公司應以「建立追蹤/持續改善機制」、「明確界定改 善範圍」、「建立標準化」、「改善對策實施」前四項做為最優 先改善的項目。
表 4-23、個案公司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之標準化權重
構面 題項 重要度 滿意度 滿意
態度 差異 指數
原始 優先權
原始 權重
標準化 權重 排名 轉換前 轉換後 排序 轉換前 轉換後 排序
推動初階活動 1 成立精實推動專案小組 4.31 1.31 11 3.94 0.94 1 1.23 10 13 1 0.011 13 2 實施教育訓練 4.50 1.50 5 3.75 0.75 4 1.13 1 9 5 0.055 9 3 調查生產系統現況
(調查產品構造和製造流程圖) 4.56 1.56 1 3.89 0.89 3 1.38 -2 5 9 0.099 5 4 明確界定改善範圍 4.53 1.53 3 3.64 0.64 9 0.98 -6 2 12 0.132 2 定義價值 5 定義有價值的活動 4.50 1.50 5 3.75 0.75 4 1.13 1 10 4 0.044 10 確認價值流 6 畫出現況價值流圖 4.33 1.33 10 3.92 0.92 2 1.22 8 12 2 0.022 12 7 畫出未來價值流圖 4.17 1.17 13 3.72 0.72 8 0.84 5 11 3 0.033 11 8 改善對策擬定 4.53 1.53 3 3.75 0.75 4 1.15 -1 7 7 0.077 7 暢流 9 改善對策實施 4.56 1.56 1 3.75 0.75 4 1.17 -3 4 10 0.110 4 10 效果確認(召開檢討會議) 4.36 1.36 9 3.58 0.58 10 0.79 -1 6 8 0.088 6 後拉式生產 11 建立領取/生產指示看板制度 4.25 1.25 12 3.56 0.56 11 0.69 1 8 6 0.066 8 持續改善 12 建立標準化 4.47 1.47 8 3.50 0.50 12 0.74 -4 3 11 0.121 3 13 建立追蹤/持續改善機制 4.50 1.50 5 3.39 0.39 13 0.58 -8 1 13 0.143 1
總平均 4.43 3.70
2. 排序「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
在依品質特性排序法,排序「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後,
緊接著以中央關係矩陣中,每一個「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 目」與「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的分數(5 分、3 分、1 分、0 分),乘以該項「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的標準化權重 之加總後,得到「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絕對權重」,再將所有 的「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絕對權重」除以加總的「精實生產推 動關鍵要素絕對權重」,得到「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相對權重」, 另外以回收問卷「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資料的平均數作為執 行程度,以「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相對權重除以執行程度並 由大至小做排序,其數值越大表示該項「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
的重要性相對程度與員工認知的執行程度差距較大,應優先列為 重點改善項目。
在個案 D 公司,由研究者及公司精實生產推動小組成員,針對公 司推動精實生產,就「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及「精實 生產推動關鍵要素」進行的關聯性調查,以建立中央關係矩陣。
其中,◎代表「強相關」為 5 分、○代表「中相關」為 3 分、△
代表「弱相關」為 1 分、N 代表「無相關」則為 0。各個「精實 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及「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的中央 關係矩陣,如表 4-24 所示。
在判斷「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及「精實生產推動關鍵 要素」之關係程度之後,計算個別的「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 項目」及「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的關係,並將關係矩陣所給 予的分數(5 分、3 分或 1 分)乘以「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
之標準化權重(見表 4-23),最後加總得到「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 素」的總分。以第一個項目「員工發展與參與」為例,得到「精
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絕對權重(3.747)(如表 4-24 所示)。再將所 有「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絕對權重加總(50.714),以個別「精 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絕對權重(3.747)除以加總的「精實生產推 動關鍵要素」絕對權重(50.714)得到「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
相對權重(0.074),另外以回收問卷資料的平均數(3.833)作為執行 程度,以「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相對權重(0.074)除以執行程 度(3.833)並做排序。
依上述之計算得出,如表 4-24,個案 D 公司優先改善的「精實 生產推動關鍵要素」項目,依序為:「及時化生產(JIT)」、「可視 化管理(看板)」、「供應商精準交貨」、「工作標準化」。
表 4-24、「精實生產導入步驟與工作項目」及「精實生產推動關鍵要素」的關係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