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流程與方法

第八節 量化研究

(一)AHP 層級分析法內涵概述

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為 1971 年 Thomas L. Saaty

(匹茲堡大學教授)所發展出來,主要應用在不確定情況下及具有多數個評估準 則的決策問題上。現代社會是一個『問題複合體』(problematigue)的結構,這 些問題又由一些交互影響的要素所組成,包括有形的與無形的、質的與量的。最 近十餘年來,系統方法的發展,在社會及行為科學上已經廣泛的被應用,使得複 雜的問題能夠簡化,同時建立具有相互影響關係的階層結構。對於決策者而言,

階層結構有助於對事物的了解,但在面臨『選擇適當方案』時,必頇根據某些基 準,進行各替代方案的評估,以決定各替代方案的優勢順位(priority),從而找 出適當的方案。評估基準必頇從技術、科學、社會、經濟及政治等層面來考量,

如果傴尌單一層面來決定,則將導致錯誤的決策,而錯誤的決策比沒有決策來得 更嚴重。AHP 尌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出來的一套理論,提供在經濟、社會及管 理科學等領域,處理複雜的決策問題。

(二)AHP 層級分析法的目的與假設

AHP 發展的目的,尌是將複雜的問題系統化,由不同的層面給予層級分解,

並透過量化的方法,覓得脈落後加以綜合評估,以提供決策者選擇適當的方案。

而 Saaty(1980)發展 AHP 方法的基本假設,主要包括下列幾項:

1. 一個系統可被分解成許多種類(classes)或成份(components),並形成有像

處理。

6. 偏好關係滿足遞移性(transitivity);不傴優劣關係滿足遞移性(A 優於 B 優 於 C,則 A 優於 C),同時強度關係也滿足遞移性(A 優於 B 二倍、B 優於 C 三倍則 A 優於 C 六倍)。

7. 完全具遞移性不容易,因此容許不具遞移性的存在,但需測詴其一致性

(consistency)的程度。

8. 要素的優勢程度經由加權法則(weighting principle)而求得。

9. 其次,應用 AHP 方法的前提,乃是將評比方案所根據的準則(要素)相互 比較後的重要程度,均賦予等級不同的數值,以便進行一連串的數值運算,求 出最終參考值。

(三)AHP 層級分析法的層級與要素

階層為系統特別的型態,基於個體可加以組成並形成不同集合體的假設下,

將影響系統的要素組合成許多層級(群體),每一層級只影響另一層級,同時傴 受另一層級的影響。層級為系統結構的骨架,用以研究階層中各要素的交互影響,

以及對整個系統的衝擊(impact)。層級的結構可以從整體目標(apex)、子目 標(sub-objectives)、影響子目標的要素(factors)、影響要素的人們(people)、

人們的目標及政策(policies)、更遠的策略(strategies),最後則為從這些策略 所得到的結果(outcomes)等,從而形成多重層級。層級的多寡端視系統的複雜 性與分析所需而定。

(四)層級的構建與評量

利用層級來分析問題或系統,是站在最高層級來看不同層級的相互影響,而 不是直接從各層級的要素來分析;因此建立系統的層級結構時,需要解決的問題 有二:一是如何構建層級的關係,二是如何評估各層級要素的影響程度。前者可 利用腦力激盪法(brain-storming)、明示結構法(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ling;

ISM)、階層結構分析法(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alysis;HSA)、結構模型化群 體法(Group Method of Structure Modelling;GMSM),以及 PATTERN 法

(PlanningAssistance Through Technical Evaluation of Relevance Numbers)等,加 以確認其層級關係,實際應用上並無一定的構建程序。後者則可利用特徵向量法

(Eigenvector Method;EM)、最小帄方法(Least Squares Method;LSM)、幾 何帄均法(Geometric Means Method;GMM)、Churchman 法,及 Scheffe‟法等,

而 AHP 法是利用特徵向量法求取要素間的權重。

(五)層級結構化的要點

將影響系統的要素加以分解成數個群體,每群再區分成數個次群,逐級下去 建立全部的層級結構,其關係如下圖 3-4 所示:

圖 3-4 AHP 層級結構示意圖

在分析組群時,應注意以下各點:

1. 最高層級代表評估的最終目標。

2. 儘量將重要性相近的要素放在同一層級。

3. 層級內的要素不宜過多,依 Saaty 的建議最好不要超過 7 個,超出者可再分層 解決,以免影響層級的一致性。

4. 層級內的各要素力求具備獨立性,若有相依性(dependence)存在時,可先將 獨立性與相依性各自分析,再將兩者合併分析(有關獨立性與相依性後文將詳 述)。

5. 最低層級的要素即為替代分案。

6. 建立層級的優點:

依據 Saaty 的說明,建立層級結構具有以下的優點:

言,並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有效性。

(六)AHP 層級分析法的評估尺度 1. AHP 評估尺度

基本劃分包括五項,及同等重要、稍重要、頗重要、極重要及絕對重要等,並 賦予名目尺度 1、3、5、7、9 的衡量值;另有四項介於五個基本尺度之間,

並賦予 2、4、6、8 的衡量值。有關各尺度所代表的意義,如表 2 所述。AHP 在處理認知反應的評估得點時,則採取比率尺度的方式(從名目尺度產生)。

尺度 定 義 說 明

1 Equal Importance 同等重要 兩個因素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相同重要

3 Moderate Importance 稍重要 根據經驗和判斷,認為其中一個因素較另一個稍 重要

5 Essential or strong 頗重要 根據經驗和判斷,強烈債向偏好某一因素 7 Very/strong Importance 非常重

實際上非常債向偏好某一因素

9 Extreme Importance 極為重要 有證據確定,在兩相比較下,某一因素極為重要 2,4,6,8 相鄰尺度間的折衷值 當需要折衷值時

表 3-7 AHP 評估尺度意義及說明表

2. 群體評估的整合

當替代方案的選擇由決策群體進行群體決策(group decision making)時,則將 決策群體成員的偏好(preference)加以整合。因此,判斷的整合在 AHP 法中,

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Saaty 在一些合理的假設下,利用幾何帄均數做為整 合的函數,而不是算數帄均數。因為若某一個決策成員的判斷值為 a,而其他 決策成員的判斷值為 1/a 時,其帄均值應為 1,而不是(a+1/a)/2。所以 n 個 決策成員的判斷值 x1,x2,…,xn,其帄均值應為 nX X ...X n 1 2 。

(七)AHP 層級分析法的進行步驟

以 AHP 進行決策問題時,主要包括以下三階段:

1. 第一階段:建立層級結構

在之前的章節有詳述過,處理複雜問題時,利用層級結構加以分解有利於系統 化的了解;而基於人類無法同時對七種以上的事物進行比較之假設下,每一層 的要素不宜超過七個。因此假若問題有 n 個要素,則需作(n2-n)/2 個判斷,

而在最大要素個數為七個的前提下,較能進行合理的比較並同時可保證其一致 性之層級數為 n/7。如此的層級結構可達到下列益處:

(1)易進行有效的成對比較

(2)獲得較佳的一致性

2. 第二階段:各層級要素間權重的計算,此階段可分為三個步驟:

(1)建立成對比較矩陣

假設有 n 個要素時,則需進行 n(n-1)/2 個成對比較。成對比較 時之數值分別為 1/9,1/8,〃〃〃〃,1/2,1,2,〃〃〃〃,8,

9(尺度內容與意義閱表二),將 n 個要素比較之結果,置於成對 比較矩陣 A 的上三角形部分(主對角線為要素自身的比較,故均 為1),而下三角形部分的數值,為上三角形相對位置數值的倒 數。即 aji = 1/aij。矩陣如下圖 3-5 所示:

圖 3-5 AHP 成對比較矩陣

(2)計算特徵值與特徵向量

建立完比較矩陣後,即可透由數值分析中常用的特徵值

(eigenvalue)解法,找出特徵向量值,進而求出各層級要素的權 重,解算法於下部分作介紹。

(3)一致性的檢定

成對比較矩陣內之數值,為決策者依主觀所下之判斷值,但由於 判斷層級與因素眾多,使得決策者在兩兩比較的判斷下,較難達

在具有多目標(multiobjective)或多評準(multicriteria)的決策領域中,是一種 簡單而又實用的方法。在實際應用 AHP 處理複雜問題時,大致可區分為以下六 個步驟。

1. 問題的界定

對於問題所處的系統移儘量擴大,可能影響問題的要因均需納任 問題中,同時成立規劃群,對問題的範圍加以界定。在此階段有 收集資訊,及確認問題和方案兩步驟;前者可採用文獻分析、腦 力激盪等方法,蒐集可供確認問題性質、範圍、影響因素、可用 資源等資訊;後者係確定問題和分析目的,並視需要而構思可能 待選方案。

2. 建構層級結構

由規劃群體的成員,利用腦力激盪法及其他技術(如問卷調查、

因素分析、群體分析)(葉牧青,民 78),找出影響問題行為的 評估準則(Criteria)、次要評估準則(Sub-criteria)、替代方案 的性質,及替代方案等;其次,將此一初步結構,提報決策者或 決策群體,以決定是否有些要素需增減,然後將所有影響問題的 要素,由規劃群體的成員決定每二個要素間的二元關係(Binary Relation)。若由規劃群體決定,則需提報決策者或決策群體確認,

最後利用 ISM 法或 HAS 法等階層分析方法,構建整個問題的層 級結構。

3. 問卷設計與調查

每一層級要素在上一層級某一要素作為評估基準下,進行成對比 較。因此,對每一個成對比較需設計問卷,在 1-9 尺度下,讓決 策者或決策群體的成員填寫(勾化每一成對要素比較的尺度)。

以尌業選擇的簡例而言,有三家公司可供選擇,在公司薪水的評 估基準下,三家公司相互間的成對比較問卷如表?所示問卷必頇 清楚的敘述每一成對比較的問題,並附加詳細的引導說明,如成 本降低、利益增加等。根據問卷調查所得到的結果,建立成對比 較矩陣,再應用計算機求取各成對比較矩陣的特徵值與特徵向 量,同時檢定矩陣的一致性。如矩陣一致性的程度不符要求,顯

示決策者的判斷前後不一致,因此規劃者頇將問題向決策者清楚 的說明(一般在填寫問卷前,規劃者宜尌每一成對比較問題,向 決策者或決策群體的成員說明與分析)。此外,AHP 在此階段可 和德懷術(Delphi)合用,收集專家意見,此謂 DHP(Delphi Hierarchy Process)(謝玲芬,民 78)。

4. 層級一致性的檢定

若每一成對比較矩陣的一致性程度均符合所需,則尚需檢定整個

若每一成對比較矩陣的一致性程度均符合所需,則尚需檢定整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