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1 傳統分析中的句尾“了”

2.1.6 金立鑫(2002)

繼金(1998)對「了」的研究後,金(2002)進一步對「了 2」做更深入的探討。在 這篇文章中,承接先前的概念,仍是認為「了2」提供“事件延續到說話時間點”

的概念。除此之外,金提出「了2」是“時,體兼具”的一個標誌。

10 先前劉慶剛在文章內還提到,中文「了2」和結果貌完成式還有一點不同事前者不可以和否定 句合用,而後者可以。這個句子就是直接的反例。而句子類似“*他沒讀那本書了”,除非讀那 本書是一個非完整體,而句子語意變成“他沒在讀那本書了”則可以。否則中文的“沒有”和完 整體合用則會取消整個事件的存在,和「了」本身實現的語意就直接衝突,所以句子完全不合法。

11 Reichanbach 是第一個提出完整時制動貌理論的學者,他的架構下包括事件時間(Event time), 參照時間(Reference Time)以及說話時間( Speech time)。其中參照時間(Reference time)的內 涵和功用和焦點時間相近。但後者,Klein 強調是一個可長可短的時段而不只是的時間參照點而 已。此點的相異,造成 Reichanbach 和 Klein 兩者的理論解釋頗有差異。但在此我們不詳談,另 一章節會介紹 Klein 的理論。

在這篇文章中,金認為含有「了」的句子具有 “實現-持續-起始”的概念。

但「了1」表示的是事件本身“實現-持續-起始”,「了2」為後面狀態的。試看 下面的句子:

(i) 他吃了一碗飯 (ii) 他吃了一碗飯了

 金利用下面的圖來解釋:

他吃了一碗飯 了

Event (1) Event (2)

根據金,(i)句表示的是事件的結束,(ii)句則是行為結束後的狀態而且此 狀態作為一個新事件的開始。這個概念就類似於 Li and Thompson(1981)的 CRS:

「了2」提供的是一個和說話時間相關的狀態。

但金不認為「了 2」的時制意涵必然是說話時間。相反的,金認為「了 2」 可以因為和不同時體的句子合用而得到不同時態,所以含有「了 2」的句子可以 代表“現在起始”,“過去起始”,和“未來起始”。同時他還提到,由於「了

2」和不同的事件結構句子合用,才會得到不同的時態,並不是本身的語意的緣 故。現在起始的句子動詞多為形容詞,名詞,能願動詞等,如“花紅了”。而過 去起始通常都是一般動詞,如“他(前幾天)買了一部車子了”。但有兩種動詞的 句子和「了 2」合用時並不清楚為現在起始或是過去起始,一是沒有自然終點的 動詞,另一則為 VR 結構。

中文是個沒有時制標記的語言,辨認句子的時態關係只能藉由動貌標記。

正如前面金所說的,「了2」是個時和體相關的標記。即使如此,單靠「了2」也 無法辨認句子。

事實上,句子的時態或時間解釋必須藉由更多的語意成分來輔助,例如動 詞的類型、動貌的選擇、時間副詞出現於否等等。但金點出「了 2」的語意內涵 和事件後的狀態有關,而非事件本身。這點和 Parsons(1990)認為完成式是和 resultant states 有關相似。

但金和其他分析相似,都認為「了 2」和起始的概念連結或把「了 2」當作 起始體的標記。不可否認的是,的確「了 2」合用的情形會帶入“狀態在參照時 間點成立”的概念,但但起始體的語意內涵不能解釋為何某些情況下,和「了2」 合用的句子會有結果狀態(result state)留存,如,“張三蓋了那棟房子了”、

“張三打破那個玻璃了”;而某些狀況下,卻無法清楚定義到底是什麼狀態起 始,如“張三吃了三碗牛肉麵了”。

如果我們直接假設「了2」和完成式有類似的概念。和完成式相同,「了2」也 說明和參照時間點依然相關的概念(CR)。如果事件遺留某個特定的結果狀態,如

“打破”,由於「了 2」和說話時間相關,所以自然會得到說話時間點時,“東 西破裂”的狀態依然留存。但如果事件不遺留某個特定結果狀態,只是概念上的 狀態,例如,“他吃了一碗牛肉麵了”會指涉在說話時間,主語已經結束完成這 件事情。而 resultant state 在事件結束後就一直存在,但卻在說話時間時被再 次強調,代表說話者意圖強調此狀態的成立,同時也有其隱射的語意內涵,譬如:

“他吃了一碗牛肉麵了,所以當然現在不餓了”。

同樣狀況對“過…了”的句子也是,例如,“吃過牛肉麵”,則「了2」和說 話時間點相關這點會使“吃過牛肉麵”的情形和說話時間點有關連,而藉由此點 可以說明為何“張三吃過牛肉麵了”,如果此時是指單一事件,則情形就和“他 吃了一碗牛肉麵”相同。但若是指不只單一事件而是指經驗,則是“張三在說話 時間的時候已具有此經驗”,而伴隨強調這個句子內涵的通常都是類似這種情形:

“John(外國人)吃過牛肉麵了,我們帶他去吃點別的吧。”所以在這種狀況下,

才會特定把個人經驗與說話時間連結起來。

上述的情形,如果我們依循傳統分析「了2」和“起始概念”相關則無法解釋。

如果我們「了2」把類比為完成式的語意,則上述情形,以及「了2」可以和不同 的動貌一起出現的問題就能得到適當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