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Demirdache 和 Uribe-Etxebarria(2000)

4.2 中文的時制動貌架構

4.2.1 Demirdache 和 Uribe-Etxebarria(2000)

D&U 遵循 Zagona(1990)和 Stowell(1993)的理論,認為時制和動貌同時都是帶有 兩個論元的謂語(predicate)以及居於 TP 和 ASP 的最高投射的節點。D&U 試圖把 時制和動貌的句法結構和語意一起建構,所以得到以下的圖:

 時制動貌架構圖(The phrase structure of tense and aspect)

“Both tense and aspect are dyadic spatiotemporal ordering predicates taking time-denoting phrases as arguments. The external argument of Aspect (Asp0) is a reference time (the AST-T); its internal argument”

(Demirdache and Uribe-Etxebarria, 2000: 162)

 英文中的時制動貌結構圖:

TP

UT-T T’

T0 AspP

AST-T Asp’

Asp0 VP

EV-T VP

根據 Reichenbach, 時制是參照時間和說話時間的互動,而動貌是參照時間和事 件時間的互動。依循 Reichenbach 的理論,D&U 將時制和動貌視為一種謂語,只 是加接的論元是兩個時間。除此之外,時制和動貌本身為表示兩個時間的互動關 係,可以帶上不同的屬性(feature)以表示其關係,如,[WITHIN]或[AFTER]。根 據在第二章我們所談的 Reichenbach 理論中,D&U 用下列屬性來表示其互動關係:

 時制動貌示意情形 時制:

現在式: R,S, [WITHIN], 說話時間在參照時間之內。

過去式: R<S, [AFTER], 說話時間在參照時間之後。

動貌:

進行式: E,R, [WITHIN], 參照時間在事件時間之內。

完成式: R<S, [AFTER], 參照時間在事件時間之後.

D&U 利用這一些基本的特徵(primitives)將時制 和動貌連貫起來投射到句 法結構上。如果依據以上面的說法,會得出幾種可能:

 時制和動貌交互作用下的可能組合

現在進行式: UT-T is within AST-T, and AST-T is within EV-T 過去進行式: UT-T is after AST-T, and AST-T is within EV-T 現在完成式: UT-T is within AST-T, and AST-T is after EV-T 過去完成式: UT-T is after AST-T, and AST-T is after EV-T

所以對 D&U 而言,完成式和進行式都是同時出現在 AspP 上,而兩者帶的屬性一 為[AFTER],另一為[WITHIN],如下圖所示:

 完成式或進行式

TP

UT-T T’

T0

[PRESENT] AspP [WITHIN]

[AFTER] AST-T Asp’

Asp0 VP [WITHIN]

[AFTER] EV-T VP

但值得注意的幾點是,但在 D&U 的理論架構下,如果出現一個完成進行式

(Perfect progressive),則必須多一層動貌詞組,如下:

 完成進行式: John has been working hard.

TP

UT-T T’

T0 AspP2 [WITHIN]

現在式 AST2-T Asp2

Asp2 AspP1

[AFT

完成式 AST1-T Asp1

Asp1 VP [WITHIN]

進行式EV-T VP

John work hard

雖然這個概念表達出完成式為更高的動貌,且進行式佔在動貌的位置。但是 D&U 的概念和 Reichenbach 原來的系統不大相符,在後者的架構中,無論進行式 (progressive aspect)或完整體(perfective)都不是事件時間和參照時間的互 動作用關係,但在 D&U 的架構下卻是。假設要納入這類型的動貌,完成式有時可 和這兩者出現在同一個架構下,卻又有時因為出現另一個動貌,而必須居於更高 的位置。如此一來,完成式的句法位置並不一致。

另一個問題是屬性的選擇,根據 D&U,完整體在 AsP 也是帶[AFTER]。D&U 是 根據 Reichenbach 以及 Stowell 的系統下操作,但這兩位的理論都沒辦法利用參 照時間和事件時間的互動來解釋視點動貌(viewpoint aspect)的問題。58

58在 Stowell 的架構下,他認為 T 是闡述時間順序的謂語(predicate),現在式和過去式分別由 T 所帶的屬性[WITHIN]和[AFTER]來表達。原本 Stowell 的理論架構中並沒考慮到參照時間的問

Reichenbach 的系統下,雖然有參照時間點 R,但如我們先前談過,無法解釋視 點動貌的問題。後來根據 Klein 的理論,焦點時間(Topic time span)取代先前 的參照時間點(參照時間 point),如此一來即可解釋視點動貌的問題。而完整體 是焦點時間包含事件時間,非完整體則是事件時間包含焦點時間。所以對照上面 (8),Asp1 上的屬性為表示焦點時間和事件時間互相包蘊的情形應該設為 [INCLUDE]和[WITHIN]而不是[AFTER]和[WITHIN]。

除此之外,D&U 認為 ASP2 - 也是完成式詞組(Perfect phrase,簡稱為 PerfP),所帶的屬性應為[AFTER]。理論上來說,PerfP 應該可選[AFTER]或 [WITHIN]。但 D&U 提到不能允許兩個[WITHIN]的屬性連用,因為第二個[WITHIN]

的時候,並不會對時間的解釋提供更多的訊息,而人類認知上並不需要這層多餘 的訊息,所以不會有兩個[WITHIN]合用的情形,如下圖:

 動貌循環效應(Recursion of Aspect)

The second aspect time

上兩圖的語意一模一樣,所以就算第二個動貌出現也沒辦法提供額外的資訊。所

題。所以在 Stowell 的系統下,說話時間為一點,若被包含在事件時間內則為現在式,若為之後 則為過去式。但這樣的概念其實並不能延用到 T 之下的節點。因為在 AspP1 或 AspP2 都是為時段 而不是時間點,所以直接引用 Stowell 的[AFTER]或[WITHIN]則是某程度的混淆時制和動貌的概 念。

Asp1

Asp1

Event time

Event time

以第二個動貌在任何狀況下都不發揮作用,而聽話者不需要這樣的資訊,所以不 可能會出現[PROG PROG]兩個同時帶[WITHIN]屬性。所以 D&U 用[AFTER]來表示完 成式的屬性。

但事實上,雖然根據 Reichenbach 的說法,完成式表示“E<R”的確符合 [AFTER]的概念,但如我們前幾章所討論過的,時間前置理論(Anteriority analysis)並不能解釋持續貌完成式(U-perfect)的情形,因為持續貌完成式是狀 態或動作持續到參照時間,而不是先於參照時間。所以我們修正在 PerfP 應該引 介出[PERFECT]屬性,而不是[AFTER]。而根據延續時間理論(Extended-now theory),完成式是“引介出從過去的某一點到參照時間的一段時間為完成式時 段(Perfect time span(PTS))”。

而不同事件類型和 PTS 互動的情形不同,所以會導引出不同類型的完成式,

即我們前述討論的三種主要的完成式: 持續貌完成式、經驗貌完成式以及結果貌 完成式。句型重複如下:

(a) I have been waiting for 2 hours. (Continuative Perfect)59 (b) Bill has been to America. (Experiential Perfect)

(c) John has arrived. (Resultative Perfect)

(d) John has just arrived. (Perfect of recent past)60

假設我們綜合兩派的作法,表示時制和動貌完整的圖應如下所示:

59 這裡還是專有名詞的問題。Comrie 原本是用 Perfect of Persistent situation,但還是指 Continuative Perfect,也就是 Universal Perfect。

60 Resultative perfect 和 Perfect of recent past 在前人的研究中,雖然語意上有稍些不同,

但是句子真假條件上卻難以區分。對於兩者是否歸為同類,不同語言學家有不同說法。但在此,

我們至少肯定不同事件類型和 PTS 的互動會導引出不同類型的 Perfect。所以兩者的分別並不影 響這個假設。

 時制和動貌的語意結構圖61 TP

UT-T T’

T0 PerfP [WITHIN]

[AFTER] PerfectPerfectPerfectPerfect----TTTT Perf’

[BEFORE]

Perf 動貌 (Viewpoint 動貌)

[PERFECT]

ASPASPASPASP----TTTT AsP’

Asp VP (Aktionart) [WITHIN]

[INCLUDE]EVEVEVEV----TTTT VP

事件時間(Event-time)是事件本身發生所需的時間,而動貌時間(ASP-T)是等同 於 Klein 的焦點時間(TT)為事件成立的時間,而完成式時間(Perfect time)則是 Iatridou、Pancheva、von Stechow 所談的 PTS,PTS 是更高於 ASP-T 的參照時 間時段。

假設如果是簡單句不含完成式則不需要有 PerfP 出現,如下:

 簡單句:張三讀了一本書 (John read a book.)

動貌 (Viewpoint 動貌)

ASPASPASP

ASP----TTTT AsP’

61 我們假設有陰影的地方是每個語言不同。例如中文,根據 Lin(2005)並沒有時制 Phrase 的存 在,時間的解釋是藉由 Aspect 以及時間副詞,並且中文也沒有時制 morphology 的存在。所以 在中文的框架下,並沒有 TP 的存在。

Asp VP (Aktionart) [WITHIN]

了 EVEVEVEV----TTTT VP

張三讀一本書

時制和動貌的階層順序概念如上表示。我們剛剛提到完成式的屬性為

[PERFECT],接下來我們先介紹 Pancheva 和 von Stechow(2004)對完成式的定 義,最後再討論中文的情形。

4.3 [PERFECT] 屬性以及中文的「了2

剛剛我們已經說明中文的時制動貌結構圖應該為 PerfP-AspP-VP,時間解釋則是 由下往上推層層互相作用得來。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做邏輯運算。首先,我們先 介紹 Pancheva and von Stechow(2004)對完成式所下的定義以及先前談到的現 在完成式迷思問題。他們認為完成式為“引介出一段和參照時間點相關的 PTS,

而參照時間點可以包含或在此 PTS 之後”。而先前討論的現在完成式迷思的情形 並不是在每個語言中都出現的。Pancheva and von Stechow 認為這是不同語言 中對“現在”的概念不同,且和語意屬性(semantic feature)彼此競逐的結果。

以下我們先介紹他們的理論,再進一步看中文的情形:

4.3.1 [PERFECT]語意內涵

Pancheva(2003)討論了完成式中動貌的組織方式以及不同類型的完成式是如何 引導出來,其中她所提的完成式的定義如下:

 The definition of Perfect:

[[PERFECT]]: λPλi∃i'[PTS(i',i) &P(i')]

PTS(i',i) iff i is a final subinterval of i’ (Pancheva,2003)

此定義說明完成式是引介出一個完成式時段(PTS),而主要句子最外層的參照時 間是此 PTS 的最後一段時間。例如句子是現在式,說話時間則是句子的最後一 點。但在後來為求完成式跨語言的單一定義,他們提出下面的定義:62

 The definition of Perfect (weak version):

[[PERFECT]]: λP(it).λt(it)∃t'[t'≤t & P(t')]

(t'≤t iff there is no t”⊂ t', s.t. t”> t)

PERFECT 的語意被修正為“在參照時間點以前的一段時間,和參照時間相關 卻並不一定包含參照時間點,也可以整個先於參照時間”。

剛剛我們在前章所提的現在完成式迷思:定時時間詞(Positional adverbial) 無法修飾現在完成式,卻可以修飾過去完成式。事實上並不是全世界的語言都 有此現象,例如德文與義大利文,其現在完成式都可以接受定時時間詞修飾,

但是英文中不允許。例如:

Ex.德文的例子:

a. *John has arrived yesterday. (English)

b. Hans ist {gestern um zehn/ jetzt} weggegangen. (German)

Hans is yesterday at 10 now left. (Musan 2001) “Hans has arrived yesterday”

62 Pancheva 和 von Stechow(2004)為考量 Musan(2001)對德文 Perfect 的觀察,所以帶入 weak version 的 Perfect 定義。

現在完成式迷思的現象一直都是語言學家關切的議題,討論者眾(Parsons 1990,Klein 1992,Giorgi 和 Piansi 1998,Michaelis 1998,Kiparsky 2002,

Portner 2003,Pancheva 和 von Stechow 2004)。在這裡我們要介紹的是 Pancheva 和 von Stechow(2004)對現在完成式的說法。

Pancheva 和 von Stechow 認為不同語言下現在完成式的看法應是不同的。這 是根據 Halle 和 Marantze(1993)Distributed Morphology 中的概念。其指出字 彙必須出現在自己的句法位置上才能完全傳達語意概念。而這種最能傳達此句法 位置上所給予的資訊的字彙,也成為是特指的字彙(specified one),也才能打 敗其他有可能出現在這句法位置的字彙而佔據此句法節點。63同樣的概念,

Pancheva 和 von Stechow 類推出會出現在同一個句法位置的幾個語意屬性也會 互相彼此競爭,如同時都是佔據 T 的[現在完成式屬性]和[過去式屬性]。

但假設今天這個句法節點選擇某一個較不特指屬性(less specified),原因 則應該是另一個更特指的選擇並沒辦法被恰當使用之故。假設某個較不特指屬性 出現在句法節點上,但語意相較於特指屬性,語意上是做了某些程度的退讓和調 整。

不管在英文還是德文中,[現在完成式]屬性和[過去式]屬性都是互相競逐 (compete)的情形。但由於兩個語言對現在式的解釋不同,所以造成兩者屬性競 逐(compete)的結果不同,而兩個語言中對於現在完成式的解釋也就因此不同。

但兩個語言中的上完成式的語意都為“在說話時間點以前的一段時間,和說話時 間相關卻並不一定包含說話時間點”(precede and partially overlap)。如下:

 [[PRESENT1 º PERFECT]]:λP PRESλt1∃t2[t2 ≤ t1 & P(t2)]

但兩個語言對現在式的解釋不同,英文的“現在”是單單涉入說話時間點,但德

63 Halle 和 Marantz(1993)Distributed Morphology 中的主要概念是 “Late insertion”,他 們認為字彙還沒有語音形式之前,本身是一群語意或句法 features 的集合。決定那個字彙可以 出現在某個句法位置必須經由比較這些 features 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