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長老尼偈》於時代的新思維

第四章 《長老尼偈》之現代意涵

第二節   《長老尼偈》於時代的新思維

從《長老尼偈》之偈誦中得知,對於古代印度社會許多婦女因為體察到人生 之苦,因而皈依佛教走上解脫的人生之路;對於《偈陀》中大部分的長老尼而言,

並非因為家庭貧窮,或是生活無著而貪於名聞利養而出家修道的;最重要的原因 是社會、家庭、自然災害等使之醒悟到佛教「諸行無常」的道理,為了求得解脫

此生的苦難而走入佛教。179換言之,從《長老尼偈》73 位長老尼的經歷和遭遇,

除了反映出古代印度社會男尊女卑的現實環境外,女性先天上所被認定的負面特 質,和情慾的束縛及來自社會和文化的壓力,縱然於修行證果解脫上男女是處於 平等的觀點,但是在僧團制度與修行的觀念上,於現今佛教經典中仍免不了受到 質疑和挑戰。從原始佛教經典中對出家女性的歧視和「八敬法」的制定,到來自 印度社會本身文化上的壓力,《長老尼偈》中的長老尼們以自身修行證果的經歷,

開創了具有現代意涵的「性別意識」。 

一、原始佛教經典中的女性觀

原始佛教被認為對出家女性歧視的看法,最常出現於經典中的有「女人五障」

之說,在《中阿含經》卷二八〈林品〉《瞿曇彌經》第十的記載:「阿難!當知女 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作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及轉輪王、天帝釋、魔王、大 梵天者,終無是處。當知男子得行五事,若男子作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及轉 輪王、天帝釋、魔王、大梵天者,必有是處」。180經典中明白指出女人無法達到 佛、帝釋、魔王、梵天及轉輪王等境界,相對於只有修行的男人才可能做到。為 何女人修行無法成就佛教中最高的品位呢?因為在原始佛教部派時期論及「女 人」的議題時,多數認為女身是慾念的化身,威脅著僧團的清淨。在《增一阿含 經》卷十二有一段說明「多耆奢」比丘行不淨觀法的經文:「時多耆奢遙見女人 笑便生此想:汝今形體骨立皮缰亦如畫屏,內盛不淨,誑惑世人,今發亂想。」;

「爾時尊者多耆奢觀彼觀彼女人從頭至足,此形體中存何可貪?三十六物皆悉不 淨,今此諸物為從何生…。」181,由此可見部派佛教的論點是:女人因為會妨礙 修行因而被視為不潔。

李玉珍在其所著《唐代的比丘尼》中所述:「在佛教歷史上,由於情慾之防 而極端厭惡女身,並及女人視之為『戒垢』,甚至否認女性解脫證道的可能性史        

179請參閱鄧殿臣譯,《長老偈‧長老尼偈》,(慈善精舍:2007),頁 388。 

180  《中阿含經》卷 28,《林品瞿曇彌經》第十,頁 607b。 

181  請參閱《大正藏》(2.701 中)。 

不絕書。」182;在《大般涅槃經》卷一所敘述的蓭婆羅女具有舉世無雙的美貌,

聽聞佛陀不久即將涅槃心懷悲傷,因而想親見佛陀聽聞佛法;佛陀在遠遠處看見 蓭婆羅女而來時,告誡諸比丘女性有何不淨之處:「……比丘當觀此身,有諸不 淨,肝膽腸胃心肺脾腎,尿屎膿血,充滿其中,八萬戶蟲,居在其內,髮毛爪齒,

薄皮覆肉,九孔常流,無一可樂;又復此身,根本始生。由於不淨,此身所可往 來之處,皆悉能令不淨流溢。雖復飾以雕綵,薰以名香,譬如寶瓶中藏臭穢,又 其死時,膨脹腐爛,節節支解,身中有蟲,而還食之,又為虎狼鴟梟鵰鳩之所吞 噬。」183。從上所述經文看來,筆者實在是看不出有任何輕視或貶抑女性之處,

由佛陀制戒的因緣是「因地制宜」的情形看來,經文中美貌的蓭婆羅女只不過是 因緣際會的成為佛陀說明「不淨觀」的主角了。

原始佛教的女人觀除了「女人五障」到「女身不淨」的論點之外,進而付出 實踐而制定律制的是「八敬法」,透過「八敬法」我們可以更清楚看到原始佛教 的女性觀。八敬法依《望月佛教大辭典》的解釋有「八重法」、「八尊重法」、「八 尊師法」等別稱。簡稱為「八敬」,因為都是規定尼眾恭敬比丘尊重比丘的事宜,

所以稱之為「八敬法」。184根據《十誦律》卷四七的記載:「一者百歲比丘尼,見 新受具戒比丘,應一心謙敬禮足。二者比丘尼,應從比丘僧乞受具戒。三者若比 丘尼犯僧殘罪,應從二部僧乞半月摩那埵法。四者無比丘住處,比丘尼不得安居。

五者比丘尼安居竟,應從二部僧中自恣求見聞疑罪。六者比丘尼,半月從比丘受 八敬法。七者比丘尼語比丘言,聽我問修多羅毗尼阿毗曇,比丘聽者應問,若不 聽者不得問。八者比丘尼不得說比丘見聞疑罪。」185。從上述八項比丘尼應遵從 的戒律條文看來,姑且不論是否出自於部派佛教長老比丘的觀點,或許於現今的 時代背景已經不敷適用,但是於古代父權文化壓力下的印度社會,佛教內部仍然 具有相當程度之性別平等的觀念。

       

182  請參閱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台北:學生,1989),頁 93。 

183  引自釋法顯所譯,《大般涅槃經》卷一,(《大正藏》第一冊,no:7),頁 194c。 

184  引自望月信亨編,《望月佛教大辭典》,頁 4204c。 

185  引自弗若多羅共羅什譯,《十誦律》卷 47,(《大正藏》第二十三冊,no:1435),頁 345c。 

二、印度社會與文化的制約

岩本裕在其所著的《佛教與女性》一書中,提到古代印度的典籍對於女性的 輕蔑:「依照大敘事詩〈摩訶婆羅多〉等的記載,發現當時社會認為女性在本質 上是邪惡的,在精神上很齷錯,只要有女人在場,就會汙染到周圍環境,而成為 解脫的邪魔或障礙。女性不能控制自己,不論何時何地,在祭祀的場面都是不清 境的存在,她們無情無義,公開私通男人,內心苛薄殘酷,缺乏思慮的能力。」

186;由上段引文可看出古代印度社會對於女性的歧視,因而影響了女性於後天上 被認定的負面特質。以《長老尼偈》為例,有因具有美麗的外貌而遭受修行障礙 的有蘇巴長老尼(30~1)和美婻達(Sundarinandatherigatha)長老尼(5~4)187、凱瑪 長老尼(6~3)188189或是面對愛欲或情慾的執著或束縛的有娃塞長老尼(6~2)190 和烏比娌長老尼(3~5)191。在父權文化的壓力下,女性通常是沒有自主權的,

當然也包括修行求解脫的權利了,在《長老尼偈》中有得利卡長老尼(1~1)192 和蘇美陀長老尼(大偈集)193;同時自然災害和社會治安的問題,也對女性修行 者的乞食托缽和遊行的叢林生活構成困擾和威脅。

      

三、《長老尼偈》之挑戰

從原始佛教的女性觀中所述「女人五障」和「女身不淨」等論點,以及女性 後天被認定的負面特質,和來自古代印度社會與文化上的壓力,在《長老尼偈》

 

186  請參閱岩本裕,《佛教的女性》,(台北:大展,1988),頁 15‐16。 

187  請參閱鄧殿臣譯,《長老偈‧長老尼偈》,(慈善精舍:2007),頁 309‐310。 

188  請參閱鄧殿臣譯,《長老偈‧長老尼偈》,(慈善精舍:2007),頁 322‐323。 

189  請參閱鄧殿臣譯,《長老偈‧長老尼偈》,(慈善精舍:2007),頁 362‐365。 

190  請參閱鄧殿臣譯,《長老偈‧長老尼偈》,(慈善精舍:2007),頁 321。 

191  請參閱鄧殿臣譯,《長老偈‧長老尼偈》,(慈善精舍:2007),頁 301。 

192  請參閱鄧殿臣譯,《長老偈‧長老尼偈》,(慈善精舍:2007),頁 283。 

193  請參閱鄧殿臣譯,《長老偈‧長老尼偈》,(慈善精舍:2007),頁 372‐378。 

的偈陀中卻適時的提出了挑戰。從長老尼們出家修行解脫而言,對當時佛教修行 證果位階來說,《長老尼偈》中不乏證得阿羅漢果位之長老尼;縱使「女身為患」

被認定為修行的障礙,《長老尼偈》中仍有充滿勇氣和智慧的女性,勇於和摩羅 抗衡的例子,如烏布拉婉那(Uppalavanatherigatha)長老尼(12~1)194和佳拉

(Calatherigatha)長老尼(7~2)195。根據《長老尼偈》中所載般娜(Punnatherigatha)

長老尼(16~1)196,勇敢超越當時印度社會階級:「般娜是給孤獨長者家中一個 女僕的女兒,她聽《獅吼經》後得預流果。一日,他到河旁打水,見一婆羅門正 在河中洗浴,口中還念念有詞,撈叨著咒語。般娜詢問,婆羅門說在洗除罪惡。

般娜依據佛法和他辯論,以理說服了這一個婆羅門。給孤獨長者見般娜品性高 尚,便解除了她的奴隸身份。般娜於是出家為尼,修為羅漢。」197,在印度當時 講究種姓的風尚和社會階級的制度下,般娜長老尼不但沒有被社會化,甚而擁有 過人的膽識尋求生命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