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歷來重要研究成果檢討

一、學術著作

周次吉,〈尼師成道典型之研究—讀漢譯巴利文原典「長老尼偈」〉 

作者以此文作為其另著〈《比丘尼傳》研究〉之補篇,從一、入道因緣、二、

入道法門、三、師承與法系、四、社會制約、五、地域考等方面分析,增補了印 度佛教早期長老尼們歷史背景資料。作者認為透過《長老尼偈》可以看出佛陀時 代前後的面向與影響面貌,但是筆者對其解讀印度女性因為婚姻的不順或家計的 艱辛,便可出家尋求解脫之法而認為具有高度自由不深表贊同,將深植於社會的 性別意識而簡單的認為是國情和民風的不同,這是可進一步在探討的議題。 

李玉珍,〈「長老尼偈」的修辭敘事-兼以對照「長老偈」〉 

作為最早而且唯一的宗教女性傳記,長久以來提供佛教女性修行者為典範的 佛教經典,作者發現《長老尼偈》與《長老偈》的風格與主題皆受性別因素的影 響。譬如女性受限於獨自行動的危險,其形容證道經驗不若長老偈多歌頌自然美

景,而有關殤子的悲痛導致證悟的描述,充斥於《長老尼偈》卻罕見於《長老偈》。 此外,作者視《長老尼偈》為一完整的敘述結構,從捨棄家庭與狹窄的親子關係 到歌頌女性的出家,《長老尼偈》為印度社會的女性指出一條宗教解脫的坦然大 道。在李玉珍的著作中指引出筆者研究《長老尼偈》所不可避免的兩條徑路,即 是佛法的教義賦予女性突破世俗的規範,以及世俗的規範同樣也滲透著女性宗教 角色扮演,筆者在循著這兩股相生相剋的力量中發現,《長老尼偈》之敘述文本 結構除了對一般女性讀者所呈現的性別意涵,和對於後世形塑女性修行者的宗教 經驗之外,筆者試圖在最原初的佛教女性典範經典上,找尋另一種被隱藏於文本 之中的敘述聲音。

釋恆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 

第一章第四節〈《長老尼偈》的傑出比丘尼〉指出:《雜阿含經》卷四十五中 敘述十位比丘尼如何克服五欲的誘惑,和對她們信仰的挑戰。《增壹阿含經‧比 丘尼品》中,更列舉五十位最傑出的比丘尼,她們各有其修持上的特長和成就。

漢譯的《增壹阿含經》雖然列舉五十位各有所長的長老比丘尼,但並未記述她們 的學佛過程、宗教體驗。想更詳細瞭解她們,就必須徵諸於南傳佛教巴利文的《長 老尼偈》。它是記載佛陀時代傑出比丘尼最重要和最詳細的文獻。 

二、碩論

江美玲,《從《長老尼偈》看小乘佛教的女性觀》 

作者以女性主義為視角,說明女性何以宗教成就不如男性;以文化批評為方 法,說明比丘尼必須遵守「八敬法」之原因;並以兩千五百年前的《長老尼偈》

及現代女性的修行經驗,了解女性的溫柔、智慧、情感、堅忍之真實圖像,並闡

述成佛乃功德法身之完善,非關男女色身。期待本文能讓更多人了解所謂的「三 障」、「五穢」、「十惡」乃人為之建構,而在法脈的傳承中,女性不但未曾缺席,

正以其獨特的心靈與智慧,引導我們自證覺性,開展內心的寧靜與自在。 

蕭佑庭,《阿羅漢尼的研究—以《長老尼偈》為中心》 

作者試圖以阿羅漢尼的研究,主要是論述證得阿羅漢果位的比丘尼,她們的 修行成就,在當時,印度「男尊女卑」的傳統束縛下,佛陀為女性開啟一扇解脫 之門,佛陀認為男女在證悟的本質上是等同的。當時的修行環境,是不利於女眾 的,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比丘尼們力爭上游,克服百般的障礙與考驗,而證得 的阿羅漢果的能力與事實。 

林莉莉,《佛教出家女性求道歷程研究—以漢譯佛典中的阿含部、本緣部、

律部及《長老尼偈》為研究對象》 

作者從佛教出家女性的求道歷程,範圍包括「與佛教結緣」、「皈依佛門」、「出 家」、「修行」、「悟道」(證果),而後「傳道」、「度化眾生」,以至於「成道」等 幾個修行階層,藉此研究使原始佛教出家女性的求道歷程能清晰的重現。除深入 探討原始佛教出家女性宗教實踐的生涯及求道的經驗,和對後代女性求道者的啟 示外,另亦研討佛教出家女性的性別對其成就貢獻的影響。證果為求道終極的成 就目標,透過求道的證果,觀測佛教出家女性在行事、態度於外在、內在改變的 情況。 

三、小結

近代的學術著作,先著重國內中文學術論文,筆者將於往後寫作過程中,再 繼續收集增補。綜合以上學者論述,本論文將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上,進一步從《長

老尼偈》現有的巴利原典、漢譯文本,以及 PTS 版本和相關英文著作,在語言文 獻學的研究基礎上,透過不同版本對比的過程中,除了揭示隱藏於文本之詮釋者 的視域,以彌補《長老尼偈》作者考證上的困難。另外,從《長老尼偈》和《長 老偈》不同的敘述主題和敘事風格的文本對比,由偈陀和傳記的行文脈絡中,解 讀宗教性別角色的建構和傳統性別意識滲透於經典之中,此二者是「性別研究」

最難釐清的部份,因為此部份的論述,不僅涉及文本本身具體的內容,更與當時 社會、文化背景息息相關。 

佛教經典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反映出佛教於不同時代中的「性別意識」,從 初期佛教的聲聞經論出現「女性五礙」,到大乘初期經典中的「女性說法」和「轉 女成男」的思想,以及顛覆傳統佛法只有殊勝人道可證聖果,龍女卻也可以成佛 的論說中,充分呈現出佛教對於女性議題的不同闡釋,因此,「性別議題」和「種 性制度」一樣,對倡導眾生平等的佛教來說並不是牢不可破的藩籬。宗教「性別 研究」在現今學術界越來越受到重視,除了得利於當代社會重視宗教中的兩性平 權之外,更是回應女性主義觀點中女性研究的衝擊,從《長老尼偈》的研究近況 來說,現代佛教學者永明法師於(1990)撰《佛教的女性觀》、恆清法師於(1995)

著《菩提道上的善女人》,都論及《長老尼偈》提供的比丘尼典範,二人皆專注 於汲取發揚這些比丘尼的證道經驗,這種尊崇、引述而不分析的情況,正好說明 對比丘尼而言,《長老尼偈》「代表」早期印度佛教僧團女性成就的權威性,視為 理所當然。本論文試圖從宗教學研究的角度,將《長老尼偈》研究焦點放置於「性 別研究」的論述中,重建初期佛教女性修行典範。 

第六節 研究目的

綜合以上所述,茲將本論文研究之目的條列如下:

 

(1) 透過《長老尼偈》性別敘事文本分析,從「敘述者」到「具焦者」的視域 與「敘述主體」和「敘述聲音」敘述聲音之交互作用下,揭示出社會常規 和社會權力與性別意識形態所共構的敘述文本;女性作者如何透過表面文 本與隱含文本公開作者的權威。 

(2) 試圖從印度佛教早期經典《長老尼偈》與中國第一部女性傳記《比丘尼傳》

之對比二者間歷史與文化中性別意識的差異性,在古代父權制度觀念下,

以男性作者所產生的《比丘尼傳》代表什麼不一樣的意涵,作為對應現代

「性別研究」議題的思考方向。 

(3) 將《長老尼偈》與《比丘尼傳》置於敘事理論研究範疇之下,試圖從作者 的權威之中跳脫開來,除了提供傳統經典研究不同的視域之外,同時也可 提供其他文本運用相同概念,達到多元思考的面向。在新時代性別意識的 脈絡下賦予《長老尼偈》新的意義,作為佛教經典性別研究更寬廣的視域,

是為本論文最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