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長老尼偈》之敘事研究─兼以對照《比丘尼傳》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長老尼偈》之敘事研究─兼以對照《比丘尼傳》"

Copied!
1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長老尼偈》之敘事研究 ──兼以對照《比丘尼傳》 Narrative Research of “Therigatha, Verses of the Elder Nuns"── In Comparison with “Bhikshuni Biography".  . 中. 華. 指導教授:呂凱文. 博士. 研 究 生:吳素禎. 撰. 民. 國. 一. ○. 一. 年.

(2)

(3) 摘要  《長老尼偈》作為原始佛教最早而且唯一的宗教女性敘述文本,除了證明原 始佛教允許女人出家,雖背負了正法不能久住的汙名,卻有眾多比丘尼聖者得證 聖果之外,更說明了:當「女性」與「佛教」的相遇,由生命的苦難而引發宗教 向度上的證悟,可作為現代「性別研究」議題相關的論述。  「長老尼偈」與「比丘尼傳」各自表述一中一印歷史社會背景的特殊性,二 者截然不同的敘事風格,說明俗世規範和宗教角色建構二股力量於敘述文本中的 彼此滲透,同時也提供「女性聲音」得以透過文本而公開彰顯的場域。  本論文試圖從印度佛教早期經典《長老尼偈》與中國第一部佛教女性傳記《比 丘尼傳》之對比,以二者中蘊含性別意識形態思想資源,作為現代「性別研究」 議題的思考方式,是為本文最終的目的。    【關鍵詞】:敘述文本、性別敘事、敘述主體、敘述聲音 . i.

(4) Abstract “Therigatha, Verses of the Elder Nuns", the earliest sole religious narrative texts for female of Primitive Buddhism, in addition to a demonstration of a woman being allowed to be a nun and although filthy reputation of Proper Dharma’s failure of being long-established residence is bored, a number of nuns have been enlightened with sacred acquirements, an illustration of : The encounter between “female” and “Buddhism” derives enlightenment of religious dimension from the misery of life which becomes discourse relevant with issues incurred with contemporary “Gender Studies”. “Bhikshuni Biography" and “Therigatha, Verses of the Elder Nuns"narrate specific features in Chinese and India historic backgrounds of society respectively; The narrations in distinctive styles illustrate that two forces behind norms in the secular world and religious roles are built upon mutual penetration of narrative texts herein and the field of “female voice” also is publicly highlighted through the narrative texts herein. The study aims to utilize ideological resources behind gender ideology within compared frames of “Therigatha, Verses of the Elder Nuns", an early classical version of Indian Buddhism and “Bhikshuni Biography", the first one biography for religious female in China as the way of thinking in issues of contemporary “Gender Studies”.. Keywords:Narrative Text, Gender Narration, Narration Subject, Narration Voice.. ii.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問題意識................................................................................................................................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 一、文本之撰述背景與形式.........................................................................................................5   二、文本之作者 ............................................................................................................................7   三、研究限制與範圍.....................................................................................................................8   第四節  研究方法..............................................................................................................................10  第五節  歷來重要研究成果檢討......................................................................................................11  . 一、學術著作 ..............................................................................................................................11  二、碩論 ......................................................................................................................................12  三、小結 ......................................................................................................................................13  第六節  研究目的..............................................................................................................................14  第七節  論文結構及內容概要..........................................................................................................15   第二章 《長老尼偈》敘述文本與敘述主體之展演 ..........................................................................17  第一節  前言......................................................................................................................................17  第二節  敘述文本與性別敘事之呈現..............................................................................................19  . 一、敘述文本(narrative text) ......................................................................................................20   (一)行為者(actor)............................................................................................................................... 22  (二)敘述者(narrator) .................................................................................................................... 27  . 二、性別敘事的呈現...................................................................................................................31   (一)聚焦(focalization)......................................................................................................................... 31   (二)聚焦者(focalizor).......................................................................................................................... 32  . 第三節  敘述主體與聲音的建構......................................................................................................36  . 一、敘述主體(narrative subject) .................................................................................................37   (一)表面文本(surface text) ................................................................................................................ 39   (二)隱含文本(subtext) ....................................................................................................................... 42  . 二、敘述聲音(narrative voice) ....................................................................................................43   (一)個人敘述聲音(personal voice) .................................................................................................... 44   (二)作者型敘述聲音(authorial voice)................................................................................................ 45  . 第四節  小結......................................................................................................................................47  第三章 《長老尼偈》與《比丘尼傳》歷史與敘事文本之呈現.......................................................48  第一節  前言......................................................................................................................................48  第二節《長老尼偈》與《比丘尼傳》歷史與文化的意涵............................................................51  iii.

(6) 一、史料價值 ..............................................................................................................................52  (一)《長老尼偈》................................................................................................................................ 54  (二)《比丘尼傳》................................................................................................................................ 57 . 二、性別認同與宗教成就...........................................................................................................58   (一)女子才性觀.................................................................................................................................. 59  (二)佛寺教育...................................................................................................................................... 60  (三)宗教成就...................................................................................................................................... 61 . 第三節《長老尼偈》與《比丘尼傳》之敘事意涵........................................................................62  . 一、性別敘事 ..............................................................................................................................64  (一)出家因緣...................................................................................................................................... 64  (二)業報思想......................................................................................................................................77 . 二、宗教敘事 ..............................................................................................................................78  (一)修持法門...................................................................................................................................... 79  (二)社會活動...................................................................................................................................... 80 . 第四節  小結......................................................................................................................................81  第四章 《長老尼偈》之現代意涵 ......................................................................................................83  第一節  前言......................................................................................................................................83  第二節  《長老尼偈》於時代的新思維 ..........................................................................................83  . 一、原始佛教經典中的女性觀 ...................................................................................................84   二、印度社會與文化的制約.......................................................................................................86   三、《長老尼偈》之挑戰.............................................................................................................86   第三節  僧團倫理的再調整..............................................................................................................87  . 一、廢除八敬法所帶來的啟示 ...................................................................................................88   二、星雲法師的現代佛教女性觀 ...............................................................................................91   三、比丘尼僧團的發展趨勢.....................................................................................................101   第四節  小結....................................................................................................................................104  第五章 結論 ........................................................................................................................................106  參考文獻..............................................................................................................................................107  [原典、原典英譯、日譯、注釋書]...............................................................................................107   [漢譯] ..............................................................................................................................................110  [工具書] ..........................................................................................................................................111 .  . i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論文為何要以《長老尼偈》作為研究與論述「佛教女性」的主題呢?其他 的經典難道就不可以嗎?是因為筆者認為《長老尼偈》作為敘述原始佛教最早而 且唯一的宗教女性修道經典,長久以來提供佛教女性修行者的典範,除了顛覆傳 統印度文化中「男尊女卑」社會意識形態,更打破了「女身」修行障礙的性別歧 視。原始佛教中允許女人出家,雖背負了正法不能久住的污名,然卻有眾多的比 丘尼聖者因此而得證聖果,這是不容否定的一個事實,由此更可證明,證得聖果 是無男女性的差別。職是之故,當「女性」與「佛教」的相遇,由生命意義和切 身體驗所引發宗教向度上的証悟,可視為「佛教女性」領域重要論述之一, 1 以 補充和回應目前女性主義研究者對於「性別研究」 2 議題相關思維與論述。 . 《比丘尼傳》與《長老尼偈》於不同時代背景下,所產生截然不同敘事方式 背後的俗世規範和宗教角色的建構是值得探討的。 《比丘尼傳》3 為中國佛教歷史                                                         1. 李玉珍, 〈《長老尼偈》的修辭敘事—兼以對照《長老偈》〉 ,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九期,2004, 頁 36 中氏著指出: 「宗教賦予女性突破世俗規範的機會,而世俗規範滲透女性的宗教角色之建 構,這兩股力量相生相剋的過程,正是研究宗教的性別議題時,最難釐清、無法逃避、卻也最引 人入勝的脈絡」。  2 李文玫, 《台灣的性別研究》,頁 1:「性別研究〈gender studies〉是一跨學科的領域,台灣社會 的性別研究從 1982 年婦女新知及 1985 年台大婦女研究室成立以來,亦即顧燕翎(1996)所稱第二 波婦運時期,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呈現多元而紛攘的狀況。周顏玲(1989)提出婦女研究是性別研究 的前身,而中國婦女學與性別研究之產生,可說是八十年代兩個巨大思潮及社會運動所結合而成 的產物,即社會科學的中國化、女性主義思潮與婦女運動。而在九十年代受到後現代思潮與積極 推展本土化的努力影響下,各學科/領域的性別研究呈現豐富而多元狀況;而在 1997 年台大婦女 研究室更正式成立「婦女與性別研究學程」,使台灣的性別研究除了呈現出跨領域特性外,更積 極朝向專門/獨立領域的建立。行政院國科會社會人文研究領域更於 1998 年正式成立「性別學 群」,使得台灣的性別研究得以進入正式學術體制。」  3 《比丘尼傳》略稱《尼傳》 ,四卷,有序。中國梁代寶唱撰。收在《大正藏》第五十冊,是晉、 宋、齊、梁四朝著名的比丘尼六十五人的傳記。寶唱約生於劉宋‧泰始元年(西元 465)前後, 吳郡人,十八歲從建初寺僧祐出家,住莊嚴寺,遍學經律。天監四年(西元 505)住新安寺,先 後幫助僧旻編撰《眾經要抄》,助智藏編撰《義林》,助僧朗編撰《大般涅槃經注》,又助蕭綱編 1.

(8) 提供四到六世紀間比丘尼的生活史,與《長老尼偈》不同之處,除了各自表述一 中一印歷史社會背景的特殊性之外,《比丘尼傳》中敘述主體大多數來自上層階 級或者至少為社會菁英份子所接受,與《長老尼偈》之敘事風格是截然不同的, 中國的比丘尼超越了俗世父系制度規範,於宗教生活中扮演重要的女性角色。從 整個佛教史來看,自西元十一世紀開始,代表女性修行者身份的比丘尼,便從東 南亞的小乘佛教地區銷聲匿跡了,但是中國的比丘尼不但尚存至今且與男性比丘 分庭抗禮;佛教傳至中國且生根茁壯之後,女性修行者的宗教身份不但就地合法 化,而且就整個中國佛教僧團體系而言,還佔有重要的布教與弘法之任務,這與 其他佛教地區情形相較而言實屬特殊。從《長老尼偈》與《比丘尼傳》同為代表 印度與中國最早的女性宗教傳記來看,在俗世規範與宗教角色建構二者力量的拉 扯中,進而釐清滲透於宗教經典中性別角色之敘事。 . 後現代敘事學理論興起之後,小說文本之研究已從「作者功能」所強調作者 的權威轉向探討文本之意義。文本的意義包含外在與內在的因素,外在因素是形 成敘事文本寫作的規範,同時也體現社會道德規範,形成所謂的意識形態;內在 因素涵蓋作者、讀者、文本間之互相拉扯的主體關係,由內在與外在二種相互作 用力之下同時也賦予了文本新的意義。因此,文本之研究不僅僅是外在文學理論 建構,對於內部敘述者的聲音則更能彰顯出敘事文本之意義。 《長老尼偈》與《比                                                                                                                                                             撰《法寶聯璧》等,並自撰《續法輪論》七十餘卷, 《法集》一三0卷。天監十一年(西元 512), 參與僧伽婆羅譯場,筆受《阿育王經》等十一部經。十三年(西元 514)開始自撰《名僧傳》三 十一卷,十五年(西元 516)重撰《華林佛殿眾經目錄》四卷(原錄僧紹所撰),以博學多識見 稱,梁武帝因此令他掌華林園寶雲經藏,廣搜遺逸經籍。同年,寶唱又撰《經律異相》五十五卷 和本傳四卷( 《開元釋教錄》卷六) 。此外又撰有《眾經飯供聖僧法》等五種十七卷及《出要律儀》 二十卷。今僅本傳和《經律異相》尚存,其餘都佚失了。寶唱所撰的《比丘尼傳》和《名僧傳》 (現僅存日僧宗性從《名僧傳》中抄出的《名僧傳抄》一卷)的取材和起迄頗多相同之點。 《名 僧傳》取材至梁‧天監十八年止, 《比丘尼傳》取材至天監十五年止,完成時間相近。《名僧傳》 詳吳越,略魏燕, 《比丘尼傳》主要敘述南朝人物。 《名僧傳》偏重有名的大師,而不甚注意網羅 隱逸(見慧皎〈高僧傳序〉 ) ,《比丘尼傳》也同樣偏重在當時南朝的首都和各大城巿為帝王貴族 所供養的比丘尼。《名僧傳》的資料,據《續高僧傳》中寶唱自序說,是在幫助僧祐著述的時候 搜集來的。《比丘尼傳》的寫成,或許也有同樣情形。至於《比丘尼傳》的撰錄,不見於寶唱本 傳,而最初見於《開元釋教錄》,其他較早的經錄都沒有記載。但據它與《名僧傳》有上述相同 之點,可以相信它同是出自寶唱之手。現存《比丘尼傳》麗藏本與宋、元、明藏本文字頗多出入, 有兩種異本流行,似是本書曾經他人改竄過。  2.

(9) 丘尼傳》,是印度與中國現存最早的比丘尼傳記文本,作為最早的宗教女性傳記 文本而言,除了長久以來提供佛教女性修行者典範之外,同時也提供「女性聲音」 得以透過文本而公開彰顯。誠如李玉珍於〈「長老尼偈」的修辭敘事-兼以對照 「長老偈」〉一文中所言:「宗教賦予女性突破世俗的規範的機會」,而「世俗規 範也同樣滲透女性的宗教角色之建構」 4 ,即便如此,二種不同反作用力的「敘 述聲音」卻共享著一個原初的共同文本,然而二者張力拉扯的力道則端視閱讀者 是否能穿透文本內部結構聽到敘述者的聲音。 . 第二節 問題意識 阿難在第一次佛教經典結集會議上備受譴責的事件中,為現今佛教的性別議 題拉開了序幕,在古代印度社會極端重男輕女的民風下,阿難被譴責之歷史事件 的背後,5 卻隱藏著傳統社會文化意識型態和佛教經典結集領導者的視域。從「阿 難懇求佛度女眾出家」和「阿難讓女人先禮世尊舍利(遺體)」事件中,觀視當 時教內以大迦葉為代表的傳統男性主義中心思想,滲透於早期佛教聖典記載與經 典流傳的具體事例中,充分呈現出當時印度社會的性別歧視現象。佛陀所提出眾 生平等,人人都能證悟佛道,撞擊當時以婆羅門教為傳統的印度社會,從佛教「勝 義諦」的觀點來看,一切眾生平等,是無男女之別;但是弔詭的是,表現在「世 俗諦」的世間法上,佛教也難免受制於社會文化、時代、習俗、地域等時空因素 的影響。6 是「時代」和「方便」的適應性,曲解了佛陀與佛法的真諦嗎? 7 職是 之故,由「男性」長老比丘所審定的「教法」與「戒律」,是否可成為目前解釋                                                         4. 參見李玉珍, 〈《長老尼偈》的修辭敘事—兼以對照《長老偈》 〉,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九期, 2004,頁 36。  5 參見印順法師,〈阿難過在何處〉 《華雨集》(三) ,(台北:正聞,1998),頁 89‐105。一文中根 據有關結集傳記指出:阿難受責的過失,可歸納為三類:1.有關戒律的問題;2.有關女眾問題; 3.有關侍佛不周問題。與女眾有關的過失,最重要的是阿難懇求佛度女眾出家和讓女人先禮世 尊舍利(遺體)。  6 參見釋恆清, 《菩提道上的善女人》, (台北:東大,1995,初版),頁 1‐2。  7 參見印順,《佛法概論》〈自序〉 ,(台北:正聞,1985,6 版) ,頁 2。  3.

(10) 早期佛教聖典的唯一依據呢?《長老尼偈》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應運而生,這代 表著長老比丘或編輯者的視域?抑或長老比丘尼透過經典論述中,敘述者的聲音 傳達當時社會性別意識? . 同為南傳《小部》經典且相對應於《長老尼偈》的《長老偈》,從二者敘事 內容分析: 《長老偈》強調敘述者的主體性, 「透露個人對佛法的體驗、表達悟道 的境界,除了自證,還運用問答方式闡述教義」;而《長老尼偈》卻是相當篇幅 敘述女性和家庭相互依存的關係,雖然佛教提供了印度婦女追求完整的宗教身 份,但是從二者不同的敘事方式之架構中,卻也提供了佛教早期印度社會性別角 色之建構,同時也從僧尼修行的不同方式中,反映出女性從脫離社會刻板的形 象,邁向解脫的宗教途徑以及肯定自我的生命價值。 8 由李玉珍之〈《長老尼偈》 的修辭敘事-兼以對照《長老偈》〉一文中明白指出: 「 《長老尼偈》與《長老偈》 的風格與主題皆受性別因素的影響」,然而正也因為如此,從原始佛教經典《長 老尼偈》中所敘述的具有女身修行典範意義的女性之宗教體驗,除了透過「宗教 性別」角色扮演和「俗世父系」社會制度之間互動之外,隱藏於經典文本之中敘 述主體的聲音又應該如何開顯。 . 現代文化論述中,「性別」意涵得以重新檢視在於「它者」之議題獲得重視 的結果,以往被壓抑而失聲的「少數」人成了眾所討論的焦點,社會意識形態的 形成與建立,即是試圖解決差異與它性所帶來的威脅以及自我對於「它者」的恐 懼。社會學家韋伯在《宗教社會學》一書中指出:婦女與宗教自古以來便存在著 極為微妙的關係,一方面女性是撩起情慾的主因,視女性為罪惡的淵藪;另一方 面,又因為吸收婦女及給予女性平等地位的作法,而獲得了極大的傳教力量,藉 由宗教的力量,女性長期以來在傳統的社會角色得以轉換成宗教女性的社會形象 與功能,但是對於中國六朝時期的比丘尼而言,具有士族身份且有崇高的社會地                                                         8. 參見李玉珍《 《長老尼偈》的修辭敘事──兼以對照》 ,p.12。  4.

(11) 位而言,為何還要具有宗教身份呢?在六朝固有的社會文化性別意識教育下,女 性自覺與宗教信仰交涉下呈現出何種風貌?本論文試圖從印度佛教早期經典《長 老尼偈》與中國第一部女性傳記《比丘尼傳》之對比二者間社會文化中性別意識 的差異性,面對古代社會性別歧視觀念,以《長老尼偈》和《比丘尼傳》中蘊含 性別意識形態思想資源,作為對應現代「性別研究」議題的思考方向。 .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文本之撰述背景與形式. 《長老尼偈》 9 收錄於南傳經藏《小部》第九部經典,為印度佛教現存最早 和唯一的宗教女性傳記。經文的內容以「偈陀」方式呈現, 「偈陀」是巴利語gatha                                                        . 9.     [1]  《善見律毘婆沙》卷一、B.C. Law: A History of Pāli Literature,頁 3594:《長老尼偈》 Therī‐gāthā,音譯涕利伽陀。巴利小部經(Khuddaka‐nikāya)之一。內容係收集佛弟子中長老尼 之偈頌。頌數自一偈集之十八頌乃至大集之七十五頌,共有十六集(nipāta) ,五二二頌說偈之尼 為六十九人。本經雖與長老偈為姊妹作,然於形式上,本經無長老偈所附錄之序偈及攝頌;且就 所說之內容而論,長老偈著重信仰之層次,本經則以生活上之體驗居多。現有畢賽爾(Pischel, Karl  Richard)之巴利文本(P.T.S., 1883)及大衛斯夫人(Mrs. Rhys Davids)之英譯本(Psalms of the Sisters,  P.T.S. Transl. Series, 1909) 。日譯本則有國譯大藏經第 12 卷、南傳大藏經第 25 卷。又五世紀頃之 註釋家達磨波羅(Dhammapāla)於所作真諦燈(Paramattha‐dīpanī)中包含本經之註釋,並有關 諸長老尼之傳歷等重要記事。      [2]  印順法師,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p.125: 「 《長老尼偈》 ,見於《雜阿含》 ,而不見於其他 的三部,這是佛滅後,尼眾受到上座的貶抑,不再像佛陀的時代了。二部的偈頌,部分與《法句》 相同。這可能為根據《雜》 、 《中》 、 《法句》的古傳偈頌,從不同的立場,采錄當時傳誦的偈頌, 而更為不同的組集。從名為《上座偈》、 《上座尼偈》來說,分別說系(Vibhājy āv‐vādināh)與說 一切有系的共同傳誦來說,可推定為︰上座部獨立,而說一切有部與分別說部,還沒有再分化時 期(約西元前 300 頃)所集成的。 《上座偈》中,有些是誤傳的,如 256、257 偈,是阿浮多長老。 阿浮多是尸棄(Sikhi)佛弟子,這二偈是阿浮多在梵天說的,而今作為釋迦弟子了。有些是較遲 的大德,如 143、144 偈,是樹提陀娑(Jotidāsa)。樹提陀娑是優波離(Upāli)的再傳,陀索迦 (Dasaka)的弟子。如 291 至 294 偈,是三浮陀。三浮陀,就是北傳的商那和修(Sān!avāsi), 為阿難(Ananda)的弟子。樹提陀娑與三浮陀,都是七百結集時代的大德。又如 381 至 382 偈 的 Tekicchakāni,169 至 170 偈的 Vītasoka,五三七至五四六偈的 Ekavihāriya,都是阿育王(Aśoka) 時代的人。所以「偈」的內容,部分雖是極古的,而編集成部的,是上座部學者。而阿育王以後, (銅鍱部學者)又有過多少的增編。 《長老尼偈》的內容,古老的部分太少。表達自己修證境地 的不多,而卻有長篇的敘事詩。如善慧尼(Sumedha)75 偈;伊師達尼(Isidāsī)48 偈;尸跋尼 (Subhā)34 偈;翅舍憍答彌尼(Klsāgotamī)11 偈︰這些,都是據傳說的事緣,而改作為偈頌 的。長篇的敘事偈,成立遲一些吧!說一切有部所傳,有《世羅尼偈》 (Sailagāthā) 。 《長老尼偈》 也有世羅尼的偈,但在《雜阿含經》及《相應部》中,作阿毗(Alavaka)尼的偈。別有尸羅尼 偈五偈半,這是最有名的偈頌。」  5.

(12) 一詞的音譯,又稱做伽陀,也就是所謂的「偈頌」,為九分教之一。《長老尼偈》 收錄七十三位長老尼所作的 521 首偈陀的詩集,詩集的內容是以長老尼所作偈陀 數量為排列順序,從一尼一首者歸為「一集」,一尼二首者歸入「二集」等,依 據佛教學者所作研究:從經典的形式以及內容看來,小部經典是在大眾部思想興 起之後,一些上座部學者為適應新的形式而編撰的,因此小部經典的形成,是從 西元前四世紀到前一世紀,歷時約三百年。10 根據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 成》的說明:從分別說系與說一切有系的共同傳誦來說,可推定《長老偈》和《長 老尼偈》的成書時間是在:上座部獨立,而說一切有與分別說部,還沒有再分化 時期(約西元前 300 年左右)時所集成的。 11 此外,對於《長老尼偈》敘事架構 的進一步論述,將於本論文的第二章《長老尼偈》之敘事分析中,呈現更詳細的 內容。 . 《比丘尼傳》之撰寫是為南朝梁武帝及梁簡文帝二位皇帝推波助瀾之下,佛 教高僧釋寶唱奉命整理佛教傳記文獻的因緣下所產生著作 12,此傳提供四到六世 紀間中國比丘尼的生活史,是佛教《大藏經》中唯一一部記載出家女性的尼錄專 史。根據《比丘尼傳》的記載,南朝比丘尼不但有身居管理僧人事務的最高職位 「僧正」一職,還可出入宮廷、當朝講經、或與人辯論,這般風光的場景,即使 是在唐代最尊崇比丘尼的武則天時代也不曾見到。《比丘尼傳》的寫作或與此等 歷史背景有關,但是自此以後,有關比丘尼的事蹟便乏人整理了。釋寶唱的《比 丘尼傳》以編年的方式,集結對佛教有貢獻具德操的比丘尼,透過修行與信仰, 女性可以解開性別的束縛,一旦女性具有了宗教人身份,可以從事講經、立寺、 社會交際、參與政事,不同於傳統儒家的「婦德」著重於人際相對關係的建立與 倫常分際的遵從。在六朝獨特歷史、社會與宗教思想氛圍中,《比丘尼傳》中比                                                         10. 參見鄧殿臣譯,《長老偈‧長老尼偈》〈附錄〉 ,(台北:慈善精舍,2007),頁 382。  參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台北:正聞,1988,初版),頁 842‐843。  12 寶唱撰述甚豐,特別在於對佛典的部別區分和對佛史資料的蒐集整理,後者如《名僧傳》和《比 丘尼傳》。  11. 6.

(13) 丘尼乃是具有主體性,透過學習佛法修行聖道而達到開悟解脫之女性。 . 二、文本之作者. 南傳《小部》經典大部分並非佛陀言教,而是出於佛陀以後某些佛教大師之 手,13 佛教學者印順法師認為《長老尼偈》誤傳為長老尼所說,其實是與長老尼 相關的偈集,這些偈頌部分是長老尼所說,有些是敘事詩,也有對話和重複佛陀 說法的話語。14 近代學者K.R. Norman等推論《長老偈》與《長老尼偈》出於一人 手筆,印順法師認為從兩部《偈陀》內容看來,有的與漢譯《雜阿含經》 、 《中阿 含經》《法句》相同的不少,是無法證明這些偈陀皆出於一人之手筆。 15 《上座 偈》與《上座尼偈》兩部偈集與《阿含經》相關的有:   長老偈  漢譯阿含      阿難 1046 偈  長含遊行經  阿那律 905  雜含 1197 經  長含遊行經    優波摩那 185.168  雜含 1181  跋耆子 119  中含侍者經  三彌提 46  雜含 1100  左奴 44  雜含 1325  婆耆舍 1209~1279  雜含 1208~1221  鴦掘魔 866~870  雜含 1077  雜含 254    二十億耳 640~644  中含沙門二十億耳經  目犍連 1187~1208  中含降魔經  優陀夷 689~704  中含龍象經  賴吒恕羅 769~788  中含賴吒恕羅經  阿那律 910~919  中含說本經  《長老尼偈》與「阿含」相同的,有︰  長老尼偈  漢譯雜阿含經  世羅 57~59  1198 經  蓮華色 230~235  1201 經  蘇摩 60~62  1199 經 . 巴利四部  相應部 6.15  長部大般涅槃經  相應部 6.15  長部大般涅槃經  相應部 7.13  相應部 9.5  相應部 4.22  相應部 10.5  相應部 8.1~12  中部鴦掘魔經      中部梵天請經  增支部 6 集.43  中部賴吒恕羅經    巴利相應部  5.1  5.5  5.2 .                                                         13. 參見鄧殿臣譯,《長老偈‧長老尼偈》〈附錄〉 ,(台北:慈善精舍,2007),頁 381。  參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台北:正聞,1988,初版),頁 840。  15 參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台北:正聞,1988,初版),頁 840‐842。  14. 7.

(14) 遮羅 183~188  尸羅遮羅 197~203  孫陀利 312~337 . 1207 經  1206 經  1178 經 . 5.8  5.7   .      . 另外,致力於「性別研究」的女性學者李玉珍則質疑《長老尼偈》是否果真 出於女性之口。16 對於《長老尼偈》的內容是否出於女性之口,抑或長老尼之口、 一人或多人之手,筆者認為,宗教經典和歷史文獻差異處在於:從文本的意義和 詮釋者的視域中所衍生的意指(significant),是更甚於作者的原意的。 . 《比丘尼傳》同樣也有出處與作者的爭議,這是早期經典所無法避免的問 題,目前有對於《比丘尼傳》最早著錄於《開元釋教錄》或《隨書‧經籍志》二 種版本,但是對於撰者為釋寶唱則無異議。曹仕邦對《比丘尼傳》一、是否為男 性主筆?二、撰者是否為寶唱?三、《比丘尼傳》為女性尼師執筆的可能性?等 方面做了相關的質疑與討論,但最後也認為在未得到新史料新證據之前,仍將《比 丘尼傳》視為釋寶唱的作品。由於作者是何人對敘事學理論分析來說不是很重 要,因為敘事學所重視的是「隱含作者」。 17 . 三、研究限制與範圍. 《長尼老偈》研究上的限制除了目前學界中文研究資料的缺乏之外,南傳經 藏中《長老尼偈》所附屬的《小部》,於漢譯《四阿含》並無對應本,只有零星                                                        . 16.   [1]參見李玉珍, 〈 《長老尼偈》的修辭敘事—兼以對照《長老偈》 〉 ,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九 期,2004,頁 8。      [2]  參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台北:正聞,1988,初版),頁 840:「 《長老尼偈》 的內容,古老的部分太少。表達自己修證境地的不多,而卻有長篇的敘事詩。如善慧尼(Sumedha) 75 偈;伊師達尼(Isidāsī)48 偈;尸跋尼(Subhā)34 偈;翅舍憍答彌尼(Klsāgotamī)11 偈︰ 這些,都是據傳說的事緣,而改作為偈頌的。長篇的敘事偈,成立遲一些吧!」  17   傳統敘事學以「敘述者」取代了作者的功能,女性主義敘事學則著重「隱含作者」於文本中 所深藏的意識形態和社會規範。  8.

(15) 幾篇見於《雜阿含經》中,和《增一阿含經》中〈比丘尼品〉第五,這是佛滅後, 尼眾受到上座的貶抑,不再像佛陀時代時的情景了。18 現存《長老尼偈》的文本, 有畢賽爾(Richard Pischel)之巴利文本及Davids夫人英譯本,日譯本則有國譯大 藏經第十二卷、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五,以及現行中文譯本由鄧殿臣與斯里蘭卡籍 Vimalaratana(威馬萊拉担尼)法師所合譯。另外,覺音論師所著《長老尼偈》 註釋書,書中所述有關長老尼之傳歷等重要記事,和初期佛教當時風土民情、社 會現象,為現今研究《長老尼偈》相當珍貴資料。綜合以上所述,研究《長老尼 偈》的文獻除了巴利原典之外,直接從巴利原典翻譯成中文,由鄧殿臣與斯里蘭 卡籍Vimalaratana(威馬萊拉担尼)法師所合譯《長老偈‧長老尼偈》文本,將 是本論文首要解讀資料。另外,釋寶唱撰《比丘尼傳》也將列入本論文參考對比 的重要資料,學者李玉珍認為:《長老尼偈》缺乏中文研究,與中文學者熱衷研 究釋寶唱撰《比丘尼傳》正好形成對比。兩書一印一中,皆為十世紀之前,佛教 經藏中唯一的長老尼偈頌和比丘尼傳記,重要性相同,但是派別不同。因此,中 國佛學界關切《比丘尼傳》更甚於《長老尼偈》是可以理解的。 . 「性別研究」的議題,近年來成為佛學研究重要且勃興的領域,主要是研究 者將其本身宗教經驗帶入其學術研究中,和以往以經典或佛教社會經濟史的研究 有了區隔。然而性別研究有幾個相關性的議題,例如:「女性地位」的探討是研 究宗教教義與社會家庭倫理之間的銜接與衝突的關鍵點,另外,「女性身體」不 潔與神聖的兩種宗教詮釋顯示女性與宗教信仰之間的弔詭關係。釋恆清綜合佛教 經論的觀點,舉出早期佛教對女性的三種態度:一、解脫上的男女平等主義,二、 制度上的男性優越主義,三、修行上的女性厭惡主義,這說明了,在宗教的解脫 道上尼眾僧團是有其完全自主的權利的,但是在觀念和制度上還是遵循固有社會 文化性別習俗。職是之故,如何在早期保存下來《長老尼偈》和《比丘尼傳》經 典和相關文獻資料中,探尋「性別研究」中最核心二元對立又彼此相依的弔詭的                                                        . 18. 參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台北:正聞,1988,初版),頁 842。  9.

(16) 議題,將是本論文最大的挑戰,因此,本論文將以中文版《長老尼偈》和《比丘 尼傳》為底本,以此二者文本的敘事結構研究為重心,參照其他不同的版本之敘 事架構,以期清楚呈現出本論文所要釐清的重要議題。 .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當代佛教「性別研究」之興起乃在於現代女性意識的抬頭,女性宗教角色之 重構不再遵循於經典文獻,而是從其自身於佛法上的體驗和修行者的經驗上出 發,這樣的現象說明了佛教經典提昇女性宗教地位的局限性!然而佛教之「女性 研究」為何無法從歷史經典中探尋呢?佛陀所遺留下來的教法和經典代表佛教三 寶之一,是佛教徒們所應遵循甚至奉為圭臬的教典,卻無法讓後人真正理解佛法 平等的真諦?對於宗教中的女性議題而言,女性在宗教史上常常是是沉默的多 數,並且長期隱沒於經典與歷史傳統之外,因此當代學術理論的借取和結合女性 修行者宗教經驗的研究,將以解決宗教「性別研究」上的困境。 . 本論文探討的主旨,試圖從原始佛教經典《長老尼偈》中所敘述的具有女身 修行典範意義的女性之宗教體驗,透過原典與不同時空背景中相關敘事之文本對 比,進而揭示隱藏於經典中詮釋者的視域和世俗規範。傳統文本歷來所記載的是 作者的權威,即所謂強者的聲音,文本所承載的內容也是社會的常規與社會的權 力,在南傳佛教經典裡也僅有《長老尼偈》為宗教女性傳記。在此唯一記載有關 女性修道的著作中,《長老尼偈》卻「以具體的長老尼形象複製了女性的弱勢, 以便因應女性實際的修行阻礙」 ,在這一段話中透露出文本中「女性的聲音」 ,通 過暴露自己卑微無助的具體事實,以此獲得具有顛覆性的效果,然而此類的偽裝 卻是為了躲避檢查機制和現實威嚇的有效途徑,因此通過研究具體的文本形式來 探討女性的社會身份地位與文本形式之間的交叉作用,把文本中女性敘述聲音作 為意識形態關鍵的表達形式來加以解讀,是為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之一。  10.

(17) 本論文的研究進路是以敘事分析的方法進行,從三個脈絡下分析《長老尼偈》 之敘事結構:首先是將《長老尼偈》與《長老偈》,其次是《長老尼偈》與《比 丘尼傳》之敘事分析,再則是在前二者敘事分析架構下:詮釋與探討原始佛教經 典《長老尼偈》如何作為現代「佛教女性」的新思維。在三層脈絡下分別以女性 之「切身體驗」與「生命意義」 、 「世俗規範」與「宗教角色建構」 、 「世俗諦」與 「勝義諦」等三組二元對立的切點來解釋、說明,蘊含於不同經典敘事之中對於 「佛教女性」論述。 . 第五節 歷來重要研究成果檢討 一、學術著作. 周次吉,〈尼師成道典型之研究—讀漢譯巴利文原典「長老尼偈」〉 . 作者以此文作為其另著〈《比丘尼傳》研究〉之補篇,從一、入道因緣、二、 入道法門、三、師承與法系、四、社會制約、五、地域考等方面分析,增補了印 度佛教早期長老尼們歷史背景資料。作者認為透過《長老尼偈》可以看出佛陀時 代前後的面向與影響面貌,但是筆者對其解讀印度女性因為婚姻的不順或家計的 艱辛,便可出家尋求解脫之法而認為具有高度自由不深表贊同,將深植於社會的 性別意識而簡單的認為是國情和民風的不同,這是可進一步在探討的議題。 . 李玉珍,〈「長老尼偈」的修辭敘事-兼以對照「長老偈」〉 . 作為最早而且唯一的宗教女性傳記,長久以來提供佛教女性修行者為典範的 佛教經典,作者發現《長老尼偈》與《長老偈》的風格與主題皆受性別因素的影 響。譬如女性受限於獨自行動的危險,其形容證道經驗不若長老偈多歌頌自然美. 11.

(18) 景,而有關殤子的悲痛導致證悟的描述,充斥於《長老尼偈》卻罕見於《長老偈》 。 此外,作者視《長老尼偈》為一完整的敘述結構,從捨棄家庭與狹窄的親子關係 到歌頌女性的出家,《長老尼偈》為印度社會的女性指出一條宗教解脫的坦然大 道。在李玉珍的著作中指引出筆者研究《長老尼偈》所不可避免的兩條徑路,即 是佛法的教義賦予女性突破世俗的規範,以及世俗的規範同樣也滲透著女性宗教 角色扮演,筆者在循著這兩股相生相剋的力量中發現,《長老尼偈》之敘述文本 結構除了對一般女性讀者所呈現的性別意涵,和對於後世形塑女性修行者的宗教 經驗之外,筆者試圖在最原初的佛教女性典範經典上,找尋另一種被隱藏於文本 之中的敘述聲音。. 釋恆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 . 第一章第四節〈《長老尼偈》的傑出比丘尼〉指出: 《雜阿含經》卷四十五中 敘述十位比丘尼如何克服五欲的誘惑,和對她們信仰的挑戰。《增壹阿含經‧比 丘尼品》中,更列舉五十位最傑出的比丘尼,她們各有其修持上的特長和成就。 漢譯的《增壹阿含經》雖然列舉五十位各有所長的長老比丘尼,但並未記述她們 的學佛過程、宗教體驗。想更詳細瞭解她們,就必須徵諸於南傳佛教巴利文的《長 老尼偈》。它是記載佛陀時代傑出比丘尼最重要和最詳細的文獻。 . 二、碩論. 江美玲,《從《長老尼偈》看小乘佛教的女性觀》 . 作者以女性主義為視角,說明女性何以宗教成就不如男性;以文化批評為方 法,說明比丘尼必須遵守「八敬法」之原因;並以兩千五百年前的《長老尼偈》 及現代女性的修行經驗,了解女性的溫柔、智慧、情感、堅忍之真實圖像,並闡. 12.

(19) 述成佛乃功德法身之完善,非關男女色身。期待本文能讓更多人了解所謂的「三 障」 、 「五穢」 、 「十惡」乃人為之建構,而在法脈的傳承中,女性不但未曾缺席, 正以其獨特的心靈與智慧,引導我們自證覺性,開展內心的寧靜與自在。 . 蕭佑庭,《阿羅漢尼的研究—以《長老尼偈》為中心》 . 作者試圖以阿羅漢尼的研究,主要是論述證得阿羅漢果位的比丘尼,她們的 修行成就,在當時,印度「男尊女卑」的傳統束縛下,佛陀為女性開啟一扇解脫 之門,佛陀認為男女在證悟的本質上是等同的。當時的修行環境,是不利於女眾 的,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比丘尼們力爭上游,克服百般的障礙與考驗,而證得 的阿羅漢果的能力與事實。 . 林莉莉,《佛教出家女性求道歷程研究—以漢譯佛典中的阿含部、本緣部、 律部及《長老尼偈》為研究對象》 . 作者從佛教出家女性的求道歷程,範圍包括「與佛教結緣」 、 「皈依佛門」 、 「出 家」、「修行」、「悟道」(證果),而後「傳道」、「度化眾生」,以至於「成道」等 幾個修行階層,藉此研究使原始佛教出家女性的求道歷程能清晰的重現。除深入 探討原始佛教出家女性宗教實踐的生涯及求道的經驗,和對後代女性求道者的啟 示外,另亦研討佛教出家女性的性別對其成就貢獻的影響。證果為求道終極的成 就目標,透過求道的證果,觀測佛教出家女性在行事、態度於外在、內在改變的 情況。 . 三、小結. 近代的學術著作,先著重國內中文學術論文,筆者將於往後寫作過程中,再 繼續收集增補。綜合以上學者論述,本論文將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上,進一步從《長 13.

(20) 老尼偈》現有的巴利原典、漢譯文本,以及 PTS 版本和相關英文著作,在語言文 獻學的研究基礎上,透過不同版本對比的過程中,除了揭示隱藏於文本之詮釋者 的視域,以彌補《長老尼偈》作者考證上的困難。另外,從《長老尼偈》和《長 老偈》不同的敘述主題和敘事風格的文本對比,由偈陀和傳記的行文脈絡中,解 讀宗教性別角色的建構和傳統性別意識滲透於經典之中,此二者是「性別研究」 最難釐清的部份,因為此部份的論述,不僅涉及文本本身具體的內容,更與當時 社會、文化背景息息相關。 . 佛教經典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反映出佛教於不同時代中的「性別意識」,從 初期佛教的聲聞經論出現「女性五礙」 ,到大乘初期經典中的「女性說法」和「轉 女成男」的思想,以及顛覆傳統佛法只有殊勝人道可證聖果,龍女卻也可以成佛 的論說中,充分呈現出佛教對於女性議題的不同闡釋,因此, 「性別議題」和「種 性制度」一樣,對倡導眾生平等的佛教來說並不是牢不可破的藩籬。宗教「性別 研究」在現今學術界越來越受到重視,除了得利於當代社會重視宗教中的兩性平 權之外,更是回應女性主義觀點中女性研究的衝擊,從《長老尼偈》的研究近況 來說,現代佛教學者永明法師於(1990)撰《佛教的女性觀》 、恆清法師於(1995) 著《菩提道上的善女人》,都論及《長老尼偈》提供的比丘尼典範,二人皆專注 於汲取發揚這些比丘尼的證道經驗,這種尊崇、引述而不分析的情況,正好說明 對比丘尼而言, 《長老尼偈》 「代表」早期印度佛教僧團女性成就的權威性,視為 理所當然。本論文試圖從宗教學研究的角度,將《長老尼偈》研究焦點放置於「性 別研究」的論述中,重建初期佛教女性修行典範。 . 第六節 研究目的 綜合以上所述,茲將本論文研究之目的條列如下: . 14.

(21) (1) 透過《長老尼偈》性別敘事文本分析,從「敘述者」到「具焦者」的視域 與「敘述主體」和「敘述聲音」敘述聲音之交互作用下,揭示出社會常規 和社會權力與性別意識形態所共構的敘述文本;女性作者如何透過表面文 本與隱含文本公開作者的權威。 . (2) 試圖從印度佛教早期經典《長老尼偈》與中國第一部女性傳記《比丘尼傳》 之對比二者間歷史與文化中性別意識的差異性,在古代父權制度觀念下, 以男性作者所產生的《比丘尼傳》代表什麼不一樣的意涵,作為對應現代 「性別研究」議題的思考方向。 . (3) 將《長老尼偈》與《比丘尼傳》置於敘事理論研究範疇之下,試圖從作者 的權威之中跳脫開來,除了提供傳統經典研究不同的視域之外,同時也可 提供其他文本運用相同概念,達到多元思考的面向。在新時代性別意識的 脈絡下賦予《長老尼偈》新的意義,作為佛教經典性別研究更寬廣的視域, 是為本論文最終的目的。 . 第七節 論文結構及內容概要 本論文試圖從原始佛教經典《長老尼偈》中所敘述的具有女身修行典範意義 的女性之宗教體驗,透過原典呈現出敘述者、行為者與具焦者不同的視域,在此 基礎上進而揭示隱藏於經典中詮釋者的視域和世俗規範。因此,本研究將放在《長 老尼偈》之敘事分析與《比丘尼傳》之歷史意涵與不同的敘事風格,再以當代「女 性研究」的新潮流思想加以詮釋,以作為現代佛教女性思維之參考。. 本論文的章節結構安排共計五章,除緒論與結論外,第二章到第四章則是論 文的主要部分,從基礎文本《長老尼偈》和《比丘尼傳》之敘述文本分析,從長. 15.

(22) 老尼生命意義中的切身體驗所建構宗教角色,與隱藏於作者或編輯者視域中之世 俗規範對比,勾勒出女性作者是如何公開作者的權威,是為本論文整體核心所 在。在此基礎下,而第三章則分析《比丘尼傳》於不同歷史與文化背景,代表什 麼意涵的「宗教性別」意識與社會文化。在前兩章的論述架構下,於第四章深入 探討現代女性修行典範的論述。就各章內容而言,說明如下: . (1) 緒論 . (2) 《長老尼偈》敘述文本與敘述主體之展演 . (3) 《長老尼偈》與《比丘尼傳》歷史與敘事文本之呈現 . (4) 《長老尼偈》之現代詮釋與再現 . (5) 結論 . 將整體研究成果做扼要的陳述,同時提出本研究之未來展望。 . 16.

(23) 第二章 《長老尼偈》敘述文本與敘述主體之 展演 第一節 前言 誠如印順法師於《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中所推定的: 「《長老偈》與《長老 尼偈》成書於上座部獨立,而說一切有與分別說部還沒有再分化時期」19 的論點 來說,單獨用以《長老尼偈》來完整呈現原始佛教當時的女性觀點似乎有些困難 度;再者,對照於《漢譯阿含經》的部份來看,《長老尼偈》僅散見幾篇於《雜 阿含經》中的內容 20 ;從以上印順法師的論點看來,研究《長老尼偈》似乎將面 臨兩大難題,一則是文獻缺乏,二者是編輯內容的客觀性;因此,本章將從這兩 大困難點為出發,隨著《長老尼偈》與《長老偈》文本中敘事性的鋪陳,從敘述 者的視域中逐步釐清隱藏於敘述文本中敘述主體的聲音,同時展演出具有現代佛 教女性之新思維。 . 古正美在其<佛教與女性歧視>一文中說明:帶「歧視的」佛教女人觀為「傳 統的女人觀」的理由是:因為在許多部派的作品裡所謂「傳統的女人觀」是許多.                                                         19.   [1]參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台北:正聞,1988,初版),頁 842。    [2]  《善見律毘婆沙》卷 1,H. Oldenbergand R. Pischel: The Thera and Therī‐gāthā, P.T.S., London,  1883; K.E. Neumann:Die Lieder der Monche und Nonnen Gotamo Buddhos, 1899(德譯);中野、 大佛共譯,《印度佛教文學史》,p.3594:「長老偈之姊妹作為長老尼偈,兩書皆成書於西元前六 至三世紀間。南傳上座部保有完整之巴利語原典,北傳者僅有長老偈之梵文斷簡,係說一切有部 系統所傳。兩經在文學上、思想上之評價甚高,其詩偈之美,足與吠陀讚歌相輝映,實為抒情詩 中之傑作。此二偈集高揭宗教理想,闡明倫理教說,顯示修行者排除感官性、本能性之一切後, 所呈現出寂靜、深遠之最高心境。大衛斯夫人曾就長老、長老尼二偈集間之語法、情感等列舉數 項差異,如:(一)長老偈富於外在之經驗,長老尼偈多為內在之體驗。(二)長老偈不呈現個人之 特質,長老尼偈則呈現個人特質。(三)長老偈多描繪自然界,長老尼偈多敘述人生狀態。(四) 長老偈側重信仰層次之剖述,長老尼偈則重生活之經驗。」  20 印順法師認為:這是佛滅後,尼眾受到上座的貶抑,不再像佛陀的時代了。  17.

(24) 部派所共同接受對女人的「根本」看法。 21 因此,《長老尼偈》編輯的時代是於 佛滅後的部派時代,內容編排的掌控權握於上座部手中,但是從早期印度女性觀 點研究看來,印度早期女性是享有和男性一樣的宗教活動和權利,就是在佛陀時 代的女性,也是和男性一樣享受修行和教育的機會。 22 由這個癥結點看來,從經 典中所呈現佛教「傳統的女人觀」的內容是具有侷限性的,因此從此時代背景中 所形成的〈長老尼偈〉是否包含了部派長老比丘或編輯者的視域?再者,如果《長 老尼偈》誠如古正美所言:代表的是「歧視」的傳統女人觀,再者代表佛陀時代 的原始佛教女性觀又為何?. 本章從《長老尼偈》與《長老偈》作為敘述文本與敘事理論內容探討為首要 方向,將《長老尼偈》與《長老偈》置入敘事理論所探討的敘述文本(narratology) 時,首先要定義與界定核心的概念是何謂「敘述文本」?所謂的「敘述文本」指 的是:「敘述代言人用一種特定的媒介,諸如語言、形象、聲音、建築藝術、或 其混合的媒介來講述故事」。 23 然而構成敘述文本的方式在於「敘述系統」 (narrative system)的描述,敘述系統包含敘事作品中的文本(text) 、故事(story) 與素材(fabula)三個層次,在描述三個不同層次的面向時,確定「誰」在敘述 就顯得重要多了。在界定《長老尼偈》與《長老偈》為「敘述文本」時,故事中 的長老與長老尼透過敘述者,以語言為媒介來講述其宗教生命的歷程,由於在不 同敘述層次上敘述主體不同的感受,於是成為了敘述文本所涵納的基本架構,這 是作為敘事研究的基礎,同時也在敘述系統有限概念的描述下,闡述出多元的敘 述主體聲音的概念。 .                                                         21. 參見古正美, 〈佛教與女性歧視〉 ,《當代》第十一期,1987 年,頁 29。  參見古正美, 〈佛教與女性歧視〉 ,《當代》第十一期,1987 年,頁 28‐29。  23   參見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 《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005,2 刷﹞頁 9。  22. 18.

(25) 第二節 敘述文本與性別敘事之呈現 敘述文本之形成在於敘述系統描述的建立,而敘述系統區分為三個基本層 面:文本、故事、素材。文本(text):「指的是由語言符號組成的一個有限的、 有結構的整體,但是符號的這一有限整體並不意味著文本自身是有限的,因為其 意義、效果、功能與背景並不是有限的」。 24 羅蘭‧巴特曾對敘述文本提出這樣 的見解:「所有的敘述文本都基於一個共同的模式,一個導致敘述被承認為敘述 的模式」, 25 因此對於由語言符號所組成的敘述文本而言,在其有限結構的敘述 系統描述下,使的敘事研究理論成為一個開放性系統。至於故事(story)指的是: 「以特定的方式對於素材的描述」 ,而素材(fabula)是構成故事的基本要件,指 的是:「按照邏輯和時間先後順序串聯起來的一系列由行為者所引起或經歷的事 件」 。換言之,構成敘述系統三個層次的本文、故事與素材並不是分別獨立存在, 故事屬於文本內容的分析層面,而素材則是文本的構成主體,在文本中的「敘述 者」用語言或文字講述故事所形成文本的敘述主體,有可能在素材中和行為者合 而為一了,而素材中經歷事件的行為者也成為了故事中的人物,在不同三個層面 起作用的三個行動者:因此敘述者、行為者、聚焦者構成了敘述文本不同敘述主 體,從「誰感受」與素材間的聚焦〈focalization〉 ,在敘述邏輯上的意義,使敘述 文本感染到主觀性的色彩,因此在探討敘述文本層面時,敘述行為者「不同的看, 以及看得不同使素材轉向,使人物變得不一樣了」的視覺敘述將影響敘事分析的 結果。 . 《長老尼偈》與《長老偈》是由 73 位長老尼所作的 521 首偈陀,與 264 位 長老所作 1291 首詩偈,前者由行為者講述其際遇坎坷與生世悲慘,後者則傳達                                                         24. 參見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005,2 刷﹞頁 3。  25   同上,頁 209。  19.

(26) 了長老個人對佛法的體驗與悟道的經驗。二者皆是行為者透過語言講述自身生命 與宗教經驗,但在敘述者對於《長老尼偈》人物描述之下,則是著重在在社會階 層與婚姻關係,對於家庭關係和婚姻狀況的困境與折磨視為出家修行的動力,對 應於長老們自述修行在於厭惡害怕女色的汙染,以及遨遊體驗大自然與曠達自立 形成強烈對比。二者差異在於敘述主體通過文本所產生出來的敘述主體的聲音, 是敘述行為者切身感同深受,也是社會規範與性別差異的所在。因此通過具體研 究文本形式,對於社會地位與文本形式之間的交互作用,敘述聲音將透過意識形 態表達出來。 . 近代佛學研究的學術化,使得佛法義理的探究趨向於抽象的哲學思辨,但佛 法的本質並不是以說明為目的;佛教是以理智德行和身心篤行為主的宗教,因此 學佛者唯有透過信解行證才能傾向於法、體現於法的證悟中達到佛法深奧與究竟 的 26。於是透過修行者親身修證的經驗,理解悟道者生命轉換的歷程,將會是避 免佛法的修學落入空洞概念思維的管道,職是之故,若是離開人生本位而考察世 界,那絕對不是佛的本懷。在實證科學的領域裡,美國科學家溫伯格所著《科學 迎戰文化敵手》一書中,譯者李國偉在其〈譯者的話-棋局中的棋局〉一文中所 提到:真理、客觀實在、時空、宇宙起源等等,如果只是用哲學的思辨方式來探 討,往往就沉陷在純粹概念的環境裡,造成不斷在文字上打轉的後果…科學經常 大膽假設出理論,但卻須小心求證於實驗。科學與宗教都同樣面臨著客觀性的挑 戰,同樣受限於人的主觀與偏見的影響,但也唯有透過人不斷的理解與體驗才能 揭示真理。. 一、敘述文本(narrative text). 敘述文本是「敘述者」在其中講述故事的文本,也就是所謂的「敘述代言人」                                                         26.   印順,《佛法概論》 〈自序〉 (台北:正聞,1985),頁 3。  20.

(27) 用特定媒介所敘述故事的文本,因此「敘述者」在敘述文本是為最中心的概念, 然而在敘事文本概念分析中,敘述者並不是在文本中透過語言表達其自身的個 人,而指的是「語言的主體」的概念(subject of speech act) 27 ,為了區分這一 個重要的概念,本節將從行為者、敘述者、聚焦者等不同的行動主體,28 透過《長 老尼偈》與《長老偈》偈誦中展演出不同功能,讓歷史與宗教經典文本從作者的 解釋權威中釋放出來。 . 作為《長老尼偈》的靈魂人物─長老尼們,是敘述文本中屬於素材層次的「行 為者」,而長老尼們一系列的的出家與修行而成道的「事件」卻成為素材內容的 組織成份,因此「行為者」對素材成份而言是基本的行動元,「事件」對敘述文 本而言則是「被認為是真實的」且不可變動的故事。作為真實事件的故事中,敘 述者的身份和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和聚焦者身份的重疊或分開,呈現出敘述文本 不同內容和分析的結果。就三個行動主體而言,行為者是敘述文本分析排列中唯 一不變動的,其他二者則隨著語義產生了變化,不同身份與角色扮演使敘述文本 具有多元展演的意義。首先要敘述的是長老尼們宗教生命歷程,作為由行為者所 引起或經歷的事件。. 羅蘭‧巴特曾經說過: 「對世界的敘述無計其數」 ,儘管敘述文本有許多不同 的形式,但是可以在所有文化、所有社會、所有國家和人類歷史的所有時期被認 同,這一事實得到了一個結論:「所有這些敘述文本都基於一個共同模式,一個 導致敘述被承認為敘述的模式」。對敘述文本的共同和導致被承認的模式,筆者 認為對《長老尼偈》而言是世俗的規範和宗教角色的建構,在這個模式下此二股                                                        . 27. 參閱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 《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二版〉,          頁 16。  參閱註 26‐27。  28   在三個層次起作用的三個行動者,行為者、敘述者與聚焦者之間的關係,和它們作為個體時 重疊或不重疊之間的關係與複雜性,是敘述文本所要分析的重點之一,通過分析敘述素材與人物 的轉變。  參閱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 《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二版〉,          頁 20。  21.

(28) 力量在同一個敘述文本下彼此滲透,正如李玉珍在其論文中所提到的:「宗教賦 予女性突破世俗規範的機會,而世俗規範滲透女性的宗教角色之建構」 ,29 這是研 究宗教性別議題所無法逃避也最難釐清的問題。敘述文本的結構是由歷史與文化 的群體所形成,同時社會規範與普世性價值是建立在群體的意識形態上,因此, 透過《長老尼偈》敘事結構,將性議題別聚焦於女性生活經驗架構,結合早期印 度婦女追求獨立宗教身份的生命歷程,因而完整呈現出性別敘事的內容。. (一)行為者(actor). 在敘述文本的素材層次中行為者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素材的組織與結 構,是由行為者所引起或經歷的的一系列事件作為「成份」 (elements)30 的,對 於《長老尼偈》與《長老偈》來說,這是長老尼與長老們自身的生命與宗教經驗 與歷程,而這些經驗與歷程的呈現,必須是行為者結合事件、時間與地點才能完 整敘述故事的內容。然而素材是指:「按邏輯和時間順序串聯起來的一系列事 件」 ,31 因此素材可以視為一系列事件的特殊組合,組成素材的材料可以分為「固 定」與「可變」的成分,換言之,可以分為客體與過程,而過程是在客體中,與 對象一起或通過對象而發生變化後成為事件的。 32 總言之,作為客體的行為者, 在時間與地點的過程中形成了事件,而不同的事件可分類出行為者的特徵。首先 在《長老尼偈》中可分為操持家務行為者和厭倦生活行為者: . (1)操持家務行為者:在穆妲(Muttatherigatha)長老尼所說偈(1~11)                                                         29. 參見李玉珍, 〈《長老尼偈》的修辭敘事—兼以對照《長老偈》〉 ,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九期, 2004,頁 36。  30   在米克‧巴爾的書中,「成分」指的是:事件、行為者、時間與地點一起所組成素材的材料, 以作為和其他層次的組成方面作區分,參考參閱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 《敘述學‐敘事理論導 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二版〉,頁 6。  31 參閱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 《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二版〉,          頁 225。  32   同上,頁 218。  22.

(29) 中,說明穆妲長老尼是出生於婆羅門 33 之女,只因嫁給了彎腰駝背的婆羅門,每 天繁雜的家務勞動令他厭惡婚姻的生活,於是她就動了出家的念頭,得到丈夫應 允後,出家為尼修習止觀,回憶過往生活痛苦,對比出家後擺脫「三彎」的愉快, 有感而發念誦: 「我終得解脫!擺脫臼和杵,擺脫駝背夫, 「三彎」終解除!無生 亦無死,生欲以滅除。」(偈 11)。所謂的「三彎」是說:彎下腰將稻穀倒入臼 內,此為一彎;彎腰搗米,此為二彎;駝背丈夫也得服侍,此為三彎。在得到丈 夫的許可之後,終可擺脫「三彎」的束縛出家修行,證得羅漢果位。 34 另一位有 相同處境的是蘇曼格拉之母長老尼,在其所說偈中(2~3) : 「解脫自在尼,擺脫 樁米杵;不再鍋邊轉,也不需製傘。今得離他家,擺脫無恥婿。」 (偈 11),煩 惱於繁雜的家務勞動,因而厭惡婚姻生活。 35. 在《長老偈》中同樣對於勞務厭煩行為者如蘇曼格拉(Sumavgala)長老,                                                         33. 婆羅門,為印度社會階級制度中之一階級。此一階級之人自認為是梵天的後裔。平素讀誦《四 吠陀》 ,行祭祀,位居四姓(四種階級)之最上位。在印度的階級制度中,除了四姓中的最下層 首陀羅之外,其餘三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皆可讀誦《吠陀》 ,且可為自己行祭祀供犧。 但只有婆羅門可以教授他人《吠陀》,為他人行祭祀,接受布施。故印度宗教上的權力可說完全 掌握在此一階層之中。印度以婆羅門階級最具勢力,故該國又有婆羅門國之別稱。其民眾所奉之 宗教,稱之為婆羅門教。 《長阿含經》卷 15,種德婆羅門曾說婆羅門成就五法,謂生為此階級者, 具有五項條件︰一者婆羅門七世以來父母真正(種姓純正) ,不為他人輕毀。二者學習《吠陀》, 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盡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相法,明察吉凶祭祀儀禮。三 者顏貌端正。四者持戒具足。五者智慧通達。 《瑜伽師地論》卷 29 曾為婆羅門作分類,謂有種性、 名想、正行等三種婆羅門。種性婆羅門,謂生在婆羅門家者。名想婆羅門,謂假名為婆羅門者。 正行婆羅門,謂能驅擯惡不善法者。此外,關於婆羅門的一生, 《俱舍論光記》卷 1 云︰「七歲 已上,在家學問,十五已去,受婆羅門法遊方學問;至年三十,恐家嗣斷絕,歸家娶婦生子繼嗣; 年至五十,入山修道。」  (CBETA, T41, no. 1821, p. 10, c22‐28)另有將婆羅門一生分為四期者,即 (1)梵行期︰謂離自家前往師傅家學習吠陀。(2)家住期︰歸住自家,娶妻營生,作祭祀供犧,行 布施。(3)林棲期︰家業交給兒子,隱遁林間,行苦行練身心。(4)遊行期︰離開山林,遊行四方, 超脫世事,接受布施。在原始佛典中,曾列出釋尊對婆羅門階級的看法。他以為古代的婆羅門是 一種各方面皆合乎理想的階級,但到釋尊之時,婆羅門階級已告墮落。其中詳情請參閱附錄所載。    [2]水野弘元著‧郭忠生譯,《原始佛教》 ,p.126:「釋尊最初似乎無意創立一個新的宗教。因為 當時的哲學、宗教充滿著矛盾與衝突,缺乏倫理道德的成分而顯得漫無次序。在這種時機之下, 釋尊外治印度文明,內本自身深邃的自證,提出一套饒富理性與倫理道德的生活方式。或許釋尊 有一種欲以此套教理拯救世界、導引眾生的使命感,也可能是為古老的理想而努力。如果是後者, 則釋尊很可能成為為人仰望的婆羅門。無論如何,釋尊必然想到要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為生命 的意義而奮鬥。可是,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明顯的無法達成這些理想;婆羅門的行為舉止又充滿 著貪欲與忿怒;婆羅門自甘墮落,已不復有古代婆羅門的人格與心態。古代的婆羅門,乃是印度 古文明的導師。釋尊宣稱,他承諸古代真正婆羅門的理想。古代的婆羅門與當時的婆羅門是這樣 區別的︰古代的外道與善行人,個個都相當的自制。他們棄絕一切的逸樂;他們只全力盡義務。」   34 請參閱鄧殿臣譯,《長老偈‧長老尼偈》 ,(慈善精舍:2007) ,頁 286。  35 請參閱鄧殿臣譯,《長老偈‧長老尼偈》 ,(慈善精舍:2007) ,頁 293。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Health Management and Social Care In Secondary

printing, engraved roller 刻花輥筒印花 printing, flatbed screen 平板絲網印花 printing, heat transfer 熱轉移印花. printing, ink-jet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