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閱讀模式與影響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閱讀模式與影響因素

閱讀是一個抽象 、不可 直接觀 察的 複雜認知 歷程, 在閱讀 的過程 中,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往往會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成效 。閱讀理解的 意義並非只是單純的識字而已,閱讀測驗也不應只是評量讀者死背硬 記的功夫。因此在本節裡,將先就閱讀理解之理論內涵做一探討,以 了解讀者是如何從書寫文字中獲取意義。

壹、閱讀的定義

從文字的發明開始,人類就開始了閱讀的活動,透過文字將聲音 的訊息轉變為視覺符號,使得人類的知識可以累積傳遞,促進文化的 交流與發展。隨著閱讀材料和閱讀目的的多元化,對於「閱讀」的定

義也有不同的看法。以下分別從幾種觀點來說明:

一、 狹義觀 點

傳統將閱讀看成 是「文字 的辨認」或「轉換文 字為口 頭語言」,即 我們一般所稱的「認字」(李連珠,1992)。Smith(1971)認為閱讀是 讀者認知並理解印製或書寫出來符號的能力。Harris與Sipay(1980)認 為閱讀是一項複雜的過程,受到個體知覺技巧、解碼能力、經驗、語 言背景及推理能力的影響,包括了「認字」與「理解」兩個主 要成分 。 Spodek(1985)認為閱 讀是一 個解碼(decoding)的過程,能從 文字中 獲取意義,並認為閱讀過程是一種智力運作的延伸。他的理論分述如 下:

1、閱讀是一個 解碼(decoding)的過 程:一旦 學會書 寫符號 和口語

23

發音之間的關係 ,就可 成為一 個讀 者。

2、閱讀是從 印刷文 字中獲 取意義:學 者認為閱 讀不僅 是解碼 的過 程 而已,還應包括 對字與 字音連 結之 後的解釋 。

3、閱讀過程是一 種智力 運作的 延伸:閱讀除了 字與字 音的連 結以 及對意義的解釋 外,批判性 的閱讀、問題解決及 其他複 雜的 智 力運作都應包含 在閱讀 的內涵 中。

由上可知,傳統 的閱讀 定義認 為閱 讀是從認 字、解 碼的過 程中獲 得意義,只有書寫符號的閱讀才屬於閱讀的範圍。雖然識字、解碼是 閱讀的基礎,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閱讀不只是「文字辨識」或「轉 換文字為聲音形式」而已,因為當一個人的識字量累積到一定程度 時,並不代表就一定能夠成功的理解(McCormick,1995)。所以,也 有學者認為閱讀不應只是侷限於印刷品上的文字,還必須擴大為一種 獲得訊息和解決問題的活動。

二 、廣 義觀點

Rubin(1991)指出閱 讀是繁 複、動態的過 程。讀者一 方面把 自 有的意義帶進讀物裡,另一方面從讀物中獲取意義,最後統整為閱讀 理解的內容。Goodman(1986)認為閱讀是當讀者和書寫者相信他們 能藉由書寫語言互相瞭解時,人類間文字的互動;並以為閱讀不只是 辨認單字,而是理解文章的動態過程。Graves和Juel(1998)指出閱 讀是讀者從讀物中積極、主動搜尋意義內涵的過程,讀者會利用既有 的知識或基模,建構並取得從讀物中得到的訊息。持此觀點的學者視 閱讀為一項獲得訊息和解決問題的活動 。當閱讀活動進行的愈多,讀 者的學習能力也越來越強,而閱讀的類型不僅僅限於印刷品上的文 字,可以擴大為一種「獲知資訊」的過程(李連珠,1992),如:辨

24

識商店招牌、看電視節目、盲人用觸覺來識別點字等,凡試圖瞭解生 活中藉由書寫語言或符號所表達之意義 ,均可稱之為「閱讀」。

因此,閱讀可說是讀者依據現有的背景知識,使用足夠可用的線索 去讀懂文章,從本身具有的概念來建構文章意義的過程 。在閱讀的過 程中,讀者需要統整文章資訊間的相互關係,所建構出的意義未必會 與作者相同,而不同的讀者亦可能會對相同的作品建構出不同的意 義。也就是說,閱讀是個人創造性的歷程,同樣一篇文章或一本書,

在不同的讀者手中,因為價值觀、經驗、理解力的不同,會有不同的 詮釋與感受。

綜合以上各種不同的觀點,可以發現閱讀是一種個體將視覺符號 轉譯並主動詮釋,賦予意義的心理過程。閱讀的歷程包含許多技能,

但大多數人都同意將其歸納為「識字」(word recognition)和「理解」

(comprehension)兩個主要成分,其中識字是閱讀理解的基礎,也是 必備的語言技能,但閱讀的最終目標是能理解書面材料的意義,也就 是從文章中獲得意義(柯華葳,1993)。

貳、閱讀理解模式

我們在閱讀一篇故事或文章時,若無法瞭解故事或文章的內涵意 義,那麼便無法享受到閱讀的樂趣。許多學者一直試圖對閱讀理解這 種抽象的、無法直接觀察的現象,進行研究和說明,他們提出了各種 假想模式來闡明文本、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互關係,這些閱讀模式可 歸納為四個主要類別,包括著重在解碼歷程的由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著重在理解歷程的由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 )、著重於 以上兩項歷程交互處理的互動模式(interactive model)、著重在讀者與

25

文本間互動作用的交流模式(transaction model),以下分別介紹之:

一、由 下而 上模式 ( Bottom-up Model ):

早期閱讀理解的歷程被視為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歷程,就是先 認字,再認詞,接著形成句子,再擴及到全篇文章理解的模式。最早 由Gough於1972所提出,強調訊息處理的流程是有層級的進行,由語言 中有意義的最小成分進而拓展至全文意義的理解 。此模式認為文意的 取得是對文章中字形、音素處理,配對找出語彙、語義到句意,進而 達到全文的理解,因此閱讀理解必須依賴迅速而正確的識字。此模式 較適合來描述初學者的閱讀歷程,是以一直線的轉換過程來進行。其 理論見圖2-2-1:

26

圖2-2-1 由下而上的閱讀模式 資料來源:Reutzel, D. R. & Cooter, R. B.(1996).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From Basals to Books(2 nd ed.).p.44

二 、由 上而下 模式 ( Top-down Model)

此模式為Goodman在1986年所提 出 的。Goodman(1986)將 閱讀

27

稱為一種「心理語言的猜測遊戲」(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與由下而上模式相反的,他認為閱讀是由高層次到低層次的訊息流 動,是一連串的認知選擇過程,讀者在閱讀時無須精確地辨認文章中 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而是選擇性地捕捉最重要的語言線索;在閱 讀過程中,一邊推斷、預測,一邊驗證、修改。讀者會啟動自己所具 有之先備知識與經驗去組織文章中的訊息,與文章內容產生互動,不 需要完全依賴文中的每個字來理解內容。此模式較適合用來描述閱讀 能力較好者,或是對某一特定文章具有豐富的先備知識者的閱讀歷 程。在此模式中,認字能力並不是最必要的因素,讀者若發現有不認 識的字時,可以透過上下文之理解來猜測。其理論見圖2-2-2:

圖2-2-2 由上而下的閱讀 模式

資料來源: Reutzel, D. R. & Cooter, R. B.(1996).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From basals to books(2 nd ed.).p.48

28

三、 互動模 式 (Interactive Model)

Rumelhart(1977)為 改進前 二種直線 模式之不 足而提 出互動 作用 模式,他強調閱讀時高層次的訊息結構(預測意義)與低層次的訊息 結構(字詞辨識)是同時發生的,讀者能同時交互使用此兩種模式來 進行閱讀,因為閱讀必須同時連結多重的訊息,不同來源的訊息以複 雜的方式交互作用。讀者理解這些文章訊息的方式並非單一順序性,

若一位讀者在認字能力上較慢,但他對文章已有一些概念,由上到下 的模式可幫助他理解,若讀者沒有文章相關的背景知識,他的認字能 力可讓他由下到上來理解這篇文章。閱讀模式如圖2-2-3所示:

29

圖2-2-3 互動 閱讀理解 模式

資料來源: Reutzel, D. R. & Cooter, R. B.(1996).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From basals to books(2 nd ed.).p.49

30

四、 交流模 式 (transactional model)。

閱讀不只是一種心理語言的歷程,也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心理 語言的歷程(Weaver,1988)。Rosenblatt(1976)使用「transaction」

(中譯為交流)這個術語,來代表讀者與文章間複雜而豐富的關係。

在這個觀點之下,文本本身並未帶有固定的意義,閱讀是讀者心理與 文本語言間的交互作用,文本的意義,存在於文本、讀者及作者間 (Rosenblatt, 1978)。在閱讀的行為中,每位讀者帶著個人的語言學 知識、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經驗從文本中建構意義,每個人對文本的詮 釋都是獨一無二的。

此模式認為讀者在閱讀時,思維來回穿梭,不斷地在文意、作者 意涵與自身經歷間回應(Rosenblatt,1978)。讀者與文本之間,會因 為社會環境和讀者心境的不同,呈現出交互作用的反應,而不只是單 向線性的回應。閱讀者並不只是單純解讀文意、嘗試瞭解作者所要表 達的意涵、而是對所閱讀的文本做出與自身經歷相關的回應,產生創 造性的閱讀理解經驗,讀者、作者與文本三者之間的關連事實上是很 緊密的。

圖 2-2-4 交流閱讀理解模式 註:本圖由研究者自繪

31

由以上學者研究 的理論 與模式 綜合 探討可知 ,影響 閱讀理 解的因 素十分複雜而多元,學者們都同意閱讀理解歷程是主動而複雜的心智 功能,需要各項認知能力的整合才能完成,因此在閱讀理解的評量過 程中,更應注重多種因素對閱讀理解的影響,在關注閱讀評量的內涵 時,亦應考量閱讀理解的模式與發展,以利評量之合理設計。

參、影響閱讀理解的因素

閱讀理解的產生,需要讀者統整文章訊息和自己的先備知識,才 能有效的建構出有意義的認知。這些不能直接觀察的閱讀歷程,最主 要受到閱讀者、文章和閱讀環境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閱讀理解力的 差異。其中,閱讀者和文章是直接影響閱讀理解的兩項變因,而閱讀 環境則是間接影響的因素,三者之間彼此相互影響,缺一不可(參見 圖 2-2-5)。

圖 2-2-5 影響閱讀理解的因素

資料來源: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頁15)。

台北:心理出版社

32

一、閱讀者本身的因素:

(一)、語言能力:包含讀者的生理狀況、識字技能、對語法的掌

(一)、語言能力:包含讀者的生理狀況、識字技能、對語法的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