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關懷倫理觀

教師面對弱勢家庭幼兒時,所抱持的教育觀點會影響其面對弱勢幼兒時的行為表 現。《教育部國語辭典》解釋所謂「觀點」即研究分析或批評問題、事象等所依據的 立場(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2)。研究者認為「教育觀點」是指教師在教學的 歷程中,對於課程的安排、教學的方法、教學環境規畫、面對學生所扮演的角色、

對學生的標準以及自我教學定位等因素,個人所抱持的一種內在堅定的思想觀念。

被尊稱「平民教育之父」的瑞典教育學者 Pestalozzi 提倡「教育愛」,在自己困頓之 時,仍保有慈愛心,不吝救濟貧苦兒童,就算傾家蕩產也義無反顧,創辦學校援助 孤兒,他認為條件差的兒童更需要「教育愛」,教師應積極的提升兒童的自我價值感,

營造一個如溫馨家庭情境的學校,成為關懷兒童的良師。裴氏生平對於弱勢兒童的 關懷與教育,樹立實踐教育愛的典範,同時開啟當前「教育機會均等」的教育理念

(林玉体,1990)。

對學生的關懷除了一對一的因材施教的關懷,也包括視所有學生為教育對象,有 教無類地付出關懷(方志華,2003)。在教育上關懷弱勢兒童是一種教育平等精神的 延伸,讓每位兒童不論智愚貧弱,存在的尊嚴和價值都有被同等對待及珍視的機會

(曾瑞真,2005)。因此針對教育弱勢幼兒時教師的教育觀點,可從關懷倫理的觀點 加以探討。

一、關懷倫理的歷史沿革

關懷倫理(an ethic of care)最先由學者 Gilligan 於 1982 年所提出,主張應就女 性的角度去檢視道德發展,研究發現女性的道德發展導向是由利己到利人,而至人 我兼顧的三階段發展,她稱之為「不同的聲音」,表示女性和男性的道德認知不同,

不可厚此薄彼(方志華,2004)。Noddings 則於 1984 年提出關懷倫理學(ethics of care)

的哲學內涵和道德教育,其主張道德源自關懷,而關懷源自人最深的感受,這感受

根植於接納、關係和回應,道德行為核心之泉源是人的情感回應,必須正視人存在 的情感基礎,並賦予應有的地位(方志華,2004)。Tronto 於 1993 的著作中提到以 關懷為核心的政治運作概念,其繼承 Noddings 的關懷實踐,以建立關懷社會為目 的,但將層級擴展至社會政治的宏觀面,讓弱勢族群獲得應有的照顧,實現社會公 義。Hekman 在 1995 重新定位道德理論,加入開放、接納、設身處地、對話、傾聽 等特徵,認為關懷倫理不應只侷限女性主義觀點,而是包容多元聲音,成為多元關 懷的面向,處於社會提供關懷和被關懷的氛圍中,每個主體都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建立重視個性、適性、多元與交流的後現代社會,奠定了讓個體充分發展的教育理 論基礎(引自方志華,2001)。

二、關懷倫理的意涵

Noddings 於 2002 年根據人的關係遠近親疏,討論兩種關懷的概念「關切」(caring for)和「關心」(caring about),「關切」意旨面對面直接且立即的照顧關係,「關心」

則指無法面對面的間接關懷關係(引自吳秀瑾,2006)。前者例子是親子親密關係中 的噓寒問暖與照顧,後者例子是對他人災難的同情和援助。「關懷」是對自身以外的 人、事、環境設身處地之動態關心行為,用心傾聽、關注與察覺被關懷個體所傳遞 的訊息,同時親身體驗和實現生命的意義,從自己做起,再延伸至關愛他人,這些 觀念必須藉由教育傳遞給孩子(曾煥棠,2002)。Hekman 提出關懷的定義為:「在 基本層次裡,關懷為一種活動,涵蓋為延續自己和環境所交織的世界所做的每件事」

(引自方志華,2001)。所以關懷活動範圍很廣泛,不單指人際關係,它可以是對自 然環境的關懷情誼,更是文化和生活羅織的產物,而關懷是一種行動,是一個歷程,

不止於人格情操展現。Noddings 建構七個以關懷為本的層面:(一)關懷自己;(二)

關懷親密之人;(三)關懷周遭熟識之人;(四)關懷他人(遠方不相識之人);(五)

關懷動植物及自然環境;(六)關懷人為環境;(七)關懷觀念(方志華,2002)。 在現象學的關懷分析中,關懷時「關懷者」的意識具有兩種特徵:「一是全神貫 注敏銳的感受並注意被關懷者;二是關懷者動機能量流向被關懷者的需求」(朱美 珍、李秀鳳、吳怡慧、洪鼎堯、莊易霖,2008,p.40)。關懷者的關懷動力來源可分 為二類:第一是自然的關懷,是指人從小生長在被關懷的情境中,耳濡目染,久而 久之視關懷為自然行為,能自發積極地的展現關懷行動;第二是倫理關懷,為關懷 者刻意付出,以達到自我倫理形象的提昇(呂育生,2009)。兩者並不相違悖,各有 其功用,自然關懷為最原始的動力,是人性本善的純真面,倫理關懷是透過思考評 估後所發動的關懷,可謂人性向善的道德面。Noddings 認為關懷倫理取最有意義的 關懷是幫助對方成長和自我實現,在教育實踐中教育工作者就是關懷者,教育的理 想目標,要培養關懷的學生,由自己出發,在社會關係中去形塑理想的我(引自方

志華,2002)。因此,關懷情意要借助教育的力量,在教育活動中積極培養學生關懷

Noddings 提出道德教育的重心在培養學生的關懷能力,而非著重學習道德價值判斷 原則,道德教育有四個方法:

(一)身教(modeling):教師以關懷者的角色出現,讓學生經歷被關懷,進而在關 懷的情境中,學習關懷別人。

(二)對話(dialogue):教師與學生透過不斷的對話,自我省思做法的合宜度,了 解對方的需求和想法,相互澄清彼此的作用。

(三)實踐(practice):實際的關懷行動才能累積學生的關懷能力,從中得知學生 的成長,透過合作學習,亦能讓學生彼此找到合宜的角色,擔任關懷者協助同 學。

(四)肯定(confirmation):當學生有正向的關懷行為時,立即給予鼓勵回饋,增 強並認可人性良善的一面,能持續的展現(呂育生,2009)。

所以關懷倫理學家比較偏重建立鼓勵人們向上的情境,而非直接教導德行的認知 觀念。但關懷的本質是一種雙向交流的關係,社會正義的基礎是德行認知觀點,社 會存有正義的概念,則人與人之間較容易滋長關懷的關係(林明池,2006)。真實良 好的關懷關係,是關懷者以真誠的態度,主動關心被關懷者的感受和需求,提供應 有的回應,彼此互相信任及尊重。若能沉浸在關懷的氛圍中,易觸發自願性的關懷 行動,提昇個體的關懷能力,讓社會充滿主動關懷者,成就公義社會的境界。

三、關懷倫理在教育上的實踐

關懷倫理在教育現場的實行,必須由教師開始發起,方志華(2002)認為教育關 懷的實踐要包含三點:(一)能包容與顧及教師的要求和學生的需求;(二)教師必 須懂得學生喜歡的學習,讓學生產生主動性;(三)教師經營接納氛圍的師生關係,

讓學生接納且關懷自己。Noddings 指出被真誠關懷其學習情況的孩子,較能及早察 覺到圍繞在他們四周的成人訊息(朱美珍等人,2008)。

在相關研究中,研究者以關懷倫理的觀點,試圖詮釋教育現場的運用,或以關懷 倫理學所主張的身教、對話、練習、肯定四種道德教育方法進行行動研究,試圖增 進班級中的關懷氛圍(孟心惟,2005;林孟穎,2009;歐恬姿,2011)。從研究顯示 其所呈現的結果,可分成四個部分:

(一) 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與行為

1. 教師對關懷的看法是:關懷是一種自然本能,雙向互動的感受及多元多樣的探 索活動(陳竹明,2005)。

2. 對班級中弱勢學生,採開放包容的態度,付諸具體協助行動(賴綺襄,2009)。

3.在對學生表達的方式有了解孩子背景,真心接納,亦師亦友的學習互動(陳竹 明,2005)。

4.教師敞開心胸與學生進行「對話」,學生較能在心悅誠服之下,將品德內化於心,

建立良好師生關係(孟心惟,2005;陳慧君,2009;歐恬姿,2011)。

5.教師以身作則,其言語與觀念會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吳鈺丰,2011;孟心惟,

2005)。

6.教師學習正面思考的模式,學習看見學生的成長(孟心惟,2005)。

7.教師從人格特質、能力及性別等多方面的角度,了解孩子的個別差異,加以引 導、鼓勵,讓他們練習發揮自己的優勢能力(孟心惟,2005)。

(二)學生與學生之間

1. 同理心對兒童關懷行為具關鍵影響,兒童能察覺對方的處境,感同身受並直接 表達情緒感受,願意主動協助(鄭芬蘭,2004)。

2. 學生體認到身處團體連結關係中,會努力的創造並維繫關懷關係,以肯定自我 價值及認同,從中獲得安全感及歸屬感(林孟穎,2009)。

3. 學生同儕自發性的投注(賴綺襄,2009),透過合作性的活動增加人際互動的機 會(孟心惟,2005;林孟穎,2009)。

(三)教師的關懷策略:

1. 教學準備周全,為學生解決問題(陳竹明,2005)。

2. 教師提供學生練習關懷的機會和環境,增進學生之間互相觀察和學習,並提昇 關懷行為(林孟穎,2009;鄭芬蘭,2004)。

3. 以對話溝通、積極肯定來降低輔導與管教帶來的負面作用,藉由師生之間的共 同討論,來幫助孩子接受規範(吳雅惠,2011)。

4. 學習「放手」讓孩子發揮,就能跨出自我框限的範圍(孟心惟,2005)。 5. 教師真心真意的讚美,是學生進步的一大動力(孟心惟,2005)。

所以將關懷倫理觀點運用在教學現場上,可發揮其效用,獲得實際的結果。其實 施重點為教學者必須注意到學習者的需求和感受,主動回應學習者的需求,提供及 時的關懷與協助。同時教學者應積極安排關懷的教學情境,在日常對話裡增添關懷 的話題,示範如何主動關懷他人,讓所有學習者學習關懷的應有態度,並提供參與 關懷行動的機會,在實際關懷行動中培養真誠的關懷情操。因此研究者認為身為教 學現場教師,須秉持一份柔軟包容的心,面對班級中的弱勢幼兒,主動積極關懷並

所以將關懷倫理觀點運用在教學現場上,可發揮其效用,獲得實際的結果。其實 施重點為教學者必須注意到學習者的需求和感受,主動回應學習者的需求,提供及 時的關懷與協助。同時教學者應積極安排關懷的教學情境,在日常對話裡增添關懷 的話題,示範如何主動關懷他人,讓所有學習者學習關懷的應有態度,並提供參與 關懷行動的機會,在實際關懷行動中培養真誠的關懷情操。因此研究者認為身為教 學現場教師,須秉持一份柔軟包容的心,面對班級中的弱勢幼兒,主動積極關懷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