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阿爾班尼士的音樂創作

第二節 阿爾班尼士的鋼琴作品

1909 年五月,阿爾班尼士留下未完成的《阿蘇雷荷》(Azulejos, 1909)和《納瓦拉》

在法國與世長辭,享年四十九歲。此兩首作品後來分別由葛拉納多斯和塞維拉克 (Deodat de Severac, 1872-1921)完成。

第二節 阿爾班尼士的鋼琴作品

鋼 琴 這 個 典 型 的 浪 漫 時 期 樂 器 , 隨 著 李 斯 特(1844) 、 Thalberg(1847) 和 Gottschalk(1851-52)的造訪,而得以立足西班牙。在 1830 年西班牙第一所音樂學院成 立以前,鋼琴演奏主要發生在沙龍而非演奏廳,演奏曲目多為較簡短的小品,如:舞 曲、幻想曲、變奏曲等。沙龍式的鋼琴音樂與爾後盛行於演奏廳演奏的形式,曲目主 要區分在於前者多為歐洲的樂種,諸如圓舞曲、變奏曲、詼諧曲、奏鳴曲、馬厝卡舞 曲等;而後者,在1850 年代起,則由西班牙本地的舞曲和歐洲的舞曲為主。然而,

這兩個時期的鋼琴音樂皆為小型、形式自由的作品,反映了受到歐洲當時以性格小品 為主的影響。

阿爾班尼士鋼琴作品風格的明顯轉變,可劃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來自蕭邦、舒伯

30 此作品收錄於《阿罕布拉宮:給鋼琴的組曲》(The Alhambra: Suite pour le piano, 1897),起先有管弦 樂版本。

18

特、李斯特影響,創作質量輕盈的沙龍式小品;1880 年代末期,受其作曲老師佩德 瑞爾的鼓舞,加入民俗音樂素材的想法,轉向西班牙民族主義風格,此時期著名的代 表作有《西班牙組曲》(Suite Española),作品四十七(1886,部分完成於 1892);而第 三個時期,始於 1896-97 年,《草原》的創作預示了鋼琴音樂風格的轉變,這段時期 阿爾班尼士旅居法國,音樂劇寫作的經驗激發出其作曲手法上的精進思維;再加上與 法國音樂圈的密切關係,使其領略到世界前列的音樂語彙,將這些影響與自身的民族 主義精神融合起來,最後創造出音樂史上絢麗奪目的傑作—《伊貝利亞》。

一、早期作品—沙龍式的小品

如前一章所述,西班牙政治、社會的不安定使得音樂家的地位在整個歐洲是最低 的,音樂家在酒吧裡演出自己的作品已是司空見慣。不難想像何以在這樣的環境下,

阿爾班尼士多創作沙龍式的小品,如舞曲、練習曲、夜曲、組曲等等。

鋼琴家出身的阿爾班尼士,演奏曲目涵蓋拉摩、巴赫、貝多芬、蕭邦以及李斯特,

在創作之時,或多或少受到這些音樂的影響,尤以早期作品可看出蛛絲馬跡。例如創 作於1884 年的作品第 23 號《船歌》(Barcarola)以及作品第 25 號《六首小圓舞曲》(Seis pequeños valses),皆可看出來自蕭邦的影響,音樂學者波拉‧彼得爾曼(Pola Baytelman) 更將阿爾班尼士《六首小圓舞曲》之第六首視為臨摹蕭邦《降 A 大調圓舞曲,作品 64-3》(Chopin Waltz No.8 in A flat major, Op.64 No.3)的作品。另外,寫于 1885 年的作 品第40 號《「願望」音樂會練習曲》(Deseo. Estudio de concierto),不論在炫技的特質 或音樂的句法上31,皆與李斯特相似。

整體而言,阿爾班尼士早期的作品較缺乏縝密思考與細緻變化,結構上多為三段 體,總是以大型段落的重覆或整個樂句、樂段的重覆為其特徵;由於主題的完全重覆 多,所以在調性上也欠缺變化。作曲技巧的不成熟,歸因於阿爾班尼士早年未接受正 式的作曲訓練,幾乎是靠自學而成;然而,在此時期缺少深刻性的沙龍式作品中,並 不乏充滿陽光、熱情的音樂的魅力。

二、中期作品—西班牙風

31 在此所謂音樂句法上,如:使用低音域強而有力的三全音作為開場,緊接著在高音域以柔和的和弦

作戲劇性的應答。

19

音樂中的民族主義約在1860 年形成趨勢,尤以俄國、波希米亞、挪威為首。在 十九世紀最後的十年中,民族主義的浪潮也席捲西班牙,經過佩德瑞爾對民族音樂所 做的貢獻,許多新進的音樂家皆受到這股思潮影響,開始在自身民族的豐富的音樂資 產中尋找靈感,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語彙。前文提及,阿爾班尼士在1880 年 開始與佩德瑞爾接觸,與之學習作曲,然影響這位後起之星至深的,並非作曲技巧,

而是民族主義的覺醒。

在此時期,阿爾班尼士完全吸收了佩德瑞爾對音樂方向的觀點,在音樂上開始產 生深刻的變化,但其音樂語言仍然保留了簡樸的特質,同時也創作沒有明顯西班牙特 徵的歐洲傳統風格作品,可以第四號奏鳴曲(op. 72)和第五號奏鳴曲(op. 82)為例。

依據彼得爾曼的歸納,此時期阿爾班尼士在他的音樂語彙中所結合的西班牙音樂 成分概括為四部份:

1. 具有廣泛多樣性的西班牙舞蹈節奏。

2. 深沉歌的運用。

3. 運用與佛朗明哥有關的異國情調音階。

4. 把吉他的語彙風格轉化到鋼琴音樂的創作中。

三、晚期作品—臻於成熟

1894 年的遷居法國,使阿爾班尼士結識了法國當時處於領導地位的作曲家們,

促使他全面地吸收新觀念和新技法來革新自己的音樂創作。這一重大變化首先體現在

《西班牙:回憶》(Espagne: Souvenirs)一曲的豐富和聲語彙,以及《草原》優美複雜 的對位中。這兩首作品是阿爾班尼士邁向成熟風格的轉折。阿爾班尼士在過世的前四 年,僅寫了四部鋼琴作品:《伊貝利亞》、《Yvonne en visite!》、《阿蘇雷荷》和《納瓦 拉》,又以《伊貝利亞》為代表,故以下觀察《伊貝利亞》的特色,作為晚期作品風 格的概括性瞭解。

《伊貝利亞》與阿爾班尼士中期的鋼琴作品相同,運用到了廣泛多樣的西班牙舞 蹈節奏、深沉歌以及充滿異國風味的 E 調式音階,並將吉他語彙轉化到鋼琴作品當 中。而《伊貝利亞》與眾不同之處可從以下幾點觀察:

1. 結構:

20

阿爾班尼士早期的鋼琴作品多為簡單的ABA 三段體,作曲技巧上,對於主題材 料多重複使用而缺乏發展、變化。而《伊貝利亞》十二首作品中,有八首自由地運用 奏鳴曲式,而加以變化。

2. 和聲:

全音階、大量地使用調式,並將不同的調式混合,是早期作品所沒有的現象。《伊 貝利亞》中,不和諧音的使用更加顯著,利用增六和弦轉至遠系調的方式都是很引人 注目的。此外,依據Paul Mast 的研究,他將阿爾班尼士使用到的一種結合法國和德 國增六的和弦稱為「伊貝利亞六和弦」(Iberian-sixth chord),如《伊貝利亞》第一冊 第一首《召喚》(Evocación)的第 102 小節:

譜例3-1 (《召喚》98-102 小節:「伊貝利亞六和弦」(Iberian-sixth chord))

值得注意的是:阿爾班尼士運用持續低音(pedal point)來統整和聲色彩的多變以 及繁複的音樂織度,可以觀察到在不同的段落間使用不同的持續低音,成為結構上很 重要的辨識特徵,這種情形在《伊貝利亞》十二首作品中比比皆是,以《召喚》的開 頭為例,我們甚至可以觀察到持續低音本身也具有E 調式(Ab-Gb-Fb-Eb)特殊的風情(譜 例3-2)。

譜例3-2 (《召喚》11-20 小節:E 調式的持續低音)

98 102

21

3. 節奏:

阿爾班尼士向來以擅長創作鮮明的節奏稱著,但在《伊貝利亞》裡複雜的重音位 置與經常交替變換的拍子(alternating meters 在稍後的章節會有詳細的說明)都是早期 作品沒有的。以第一冊第二首作品《港口》為例, hemiola(譜例 3-3) 與複雜的重音 位置(譜例 3-4),交織出港口風光明媚的鮮明印象。

譜例3-3 (《港口》6-9 小節:hemiola)

譜例3-4 (《港口》11-15 小節:複雜的重音位置)

4. 織度

阿爾班尼士早期的鋼琴作品多為主音音樂(homophonic),而《伊貝利亞》的織度 顯得複雜許多,對旋律的運用以及各聲部間強烈的對比,使得樂曲充滿了變化,也挑 戰了演奏者掌控多聲部的技巧。另外,將不同素材並置的作曲技巧,使得織度的複雜 性更加提升,如第二冊第三首的《特里安納》(Triana)第二主題開頭前四小節是比較 歌唱性的,較長時值的音符伴隨附點和十六分音符的旋律,而後四小節旋律變得比較 活潑、片斷式(如譜例 3-5 的箭頭所標示),在此作品快結束之處,出現將同一段旋律,

兩種不同素材並置在同一小節的情形(如譜例 3-6),旋律的歌唱性與輕巧的動機並 存,音樂的豐富性絢麗奪目。

22

譜例3-5 (《特里安納》51-56 小節:由兩種素材所組成的第二主題)

譜例3-6 (《特里安納》108-112 小節:不同素材的並置)

5. 主題的形變

在處理大型結構的作品時,主題的變形、變奏技巧是很重要的關鍵。阿爾班尼士 在晚期也朝此方向努力。《伊貝利亞》第三冊第一首《阿爾拜辛》(El Albaicín)當中,

E 調式的主題(譜例 3-7)稍後在不同的音高以不同的性格出現(譜例 3-8)。

23

譜例3-7 (《阿爾拜辛》69-81 小節)

譜例3-8 (《阿爾拜辛》165-72 小節)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