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二節 限制與建議

本節將整合對研究結果、討論及研究流程與方法,提出本研究之限制與建議。

一、雙文化自我概念取向與諮商效能的關係方面

本研究結果發現諮商者與個案的雙文化自我概念及其契合與諮商效能間具有 一定之關聯與影響。以具有華人文化意涵的自我概念結構為出發,並蒐集諮商者 與個案的配對資料,以實徵的方式探索自我概念與諮商效能的關係與影響,結果 發現諮商雙方各自的自我概念均對其自評諮商效能有顯著影響,且雙方個人取向 自我概念的契合對諮商者知覺的諮商效能有顯著影響、社會取向自我概念的契合 對個案知覺的諮商效能也有顯著影響,此為本研究之主要貢獻。

然而,本研究結果僅能呈現雙文化自我概念與諮商效能間確實有相關,至於 其中的影響歷程或機制仍無法有清楚樣貌(如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自我概念的運 作方式及諮商者與個案的運作差異、兩取向自我契合程度對雙方的意涵、及個案 互依我對諮商關係的定位與感受等)。建議未來研究可再採取質性研究,例如訪 談、晤談逐字稿分析等;或是增加中介變項的研究設計,如諮商者的諮商策略、

焦慮情緒等影響路徑;或是蒐集更多足夠的樣本資料,將雙方的自我取向強度差 異情形進行更細緻的分組,了解不同的配對組別與療效的關係;另外,基於研究 結果顯示契合度與雙方對關係的知覺密切關連,因此若將諮商關係作為中介變 項,更改以來談問題改善、心理症狀增減等評估,作為效能指標,或許也可以更 加釐清其中影響機制。以上研究建議,均是期待能對雙文化自我概念與諮商效能 間之關連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另外,針對本研究結果發現互依我在關係契合的分析中,彼此差異愈大對個 案知覺的諮商效能有顯著影響,此點是否與互依我具有「情境中心取向」、「關係 中的自我」的文化特性有關,以及互依我對諮商者是否具有潛在影響,致使諮商 者基於諮商工作情境下的角色定位,因而獨立我的表現程度較強,以上問題均仍

待進一步探究釐清,但一致呈現在華人文化脈絡下所孕育而來的互依我,不僅內 涵複雜,且確實與關係具有密切關連,顯示未來研究諮商效能相關議題時,文化 因素和互依我對諮商關係的影響,不僅是無法忽略的考量,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最後,具備多元文化意識與技能、了解案主的文化脈絡,是維護案主最佳利 益的重要倫理守則,在此觀點中,諮商者必須對自我文化、價值觀與其影響進行 探索,有所自我覺察(陳秉華,2003;Sue & Sue, 2007)。研究者認為在台灣的諮 商專業工作者受到人我關係與東西方文化衝擊影響,在如此養成過程與文化內涵 交錯的背景下,對自身這個重要的諮商工具,以及與諮商效能的關係應有更多瞭 解,同時基於本研究結果,建議諮商工作者在華人文化的諮商情境中,了解自己、

個案與諮商關係皆受到雙文化自我建構影響的狀態,在此脈絡的幫助下,朝向雙 元自我平衡的發展、彈性的運作,對自我和諮商工作的覺察、省思及調整,能有 更務實的依據。

二、研究設計方面

在資料蒐集方面,樣本數會影響統計方法與結果推論的適用性與穩定度,然 而本研究需要諮商者與個案配對研究,涉及個案的隱私和意願,影響到諮商者與 機構的參與度,蒐集資料的困難度因而增加,另外,限於人力與時程上的不足,

也使得回收狀況未盡理想。因此,整體樣本數較少,以及本研究參與者多集中於 學校工作場域,個案樣本以學生為主、諮商者的專業工作年資歷較為年輕的狀況,

是為推論本研究結果之限制。就此,研究者建議,未來若仍要進行配對的研究設 計,需要預留更長的時間,並擴充精神醫療機構或社區諮商機構等場域,以蒐集 足夠與多樣性的資料。

在模式架構與驗證方面,雖然結果顯示本研究架構的理論模式適配度評鑑結 果尚屬理想,但也發現自我概念或諮商效能兩部分潛在變項中,可能存在其他尚 未被涵括的觀察指標或關係路徑,此結果更顯示要確實澄清與理解療效因子的不 容易,以及要反映現代華人自我建構,或許可以採用其他具有文化意涵的自我概

念量表,但自我對療效具有影響的方向,大致無誤,建議未來相關研究繼續探究,

以累積更多資料。

另外,本研究採取社會互動量表測量諮商者與個案對彼此關係親密感的知 覺,原量表有良好之信效度,但是本研究在諮商者版本的部份,為避免諮商者填 寫時有語意突兀之感,修改部分題目敘述,將「自我表露」兩個項目修改成「知 覺個案之自我表露程度」,因而取得諮商者版本的內部一致性係數略低,雖仍在可 接受的範圍,然而嚴謹視之,此點亦為推論本研究結果之限制。若後續仍採以配 對的研究設計時,恐怕須要注意此問題,例如增加評量之題目或是先建構修改題 目後的量表之信效度等方式予以克服。

總之,綜合本章討論,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本研究採以雙文化自我概念的 建構反映華人心理特色,並對諮商效能與自我概念之關係提供實證支持,結果顯 示無論諮商者和個案自我概念對自評的諮商效能之影響均達顯著,且為正向關 係;在自我概念契合的部分,諮商雙方在個人取向自我概念的差異程度,對諮商 者自評諮商效能有顯著負向影響,在社會取向自我概念的差異程度,則對個案評 定諮商效能有顯著正向影響。此外,透過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本研究也顯示關 係親密感與中國人幸福感量表可做為具有文化意涵之效能指標。最後,依據研究 結果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外,為促進諮商的正向發展,對從事諮商專業工作 者建議,須檢視本身與個案自我概念取向的表現程度,以及雙方的差異在諮商關 係建立歷程中隱含之影響。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怡文、陳亮全、黃光國(2006):華人社會中的信任策略。本土心理學研究,25,

199-241。

王叢桂(2004):家暴事件中助人工作者的專業判斷與和諧價值觀的關聯。本土心

理學研究,21,127-161。

李怡真(2009):安適幸福感的構念發展與情緒調控機制之探討。臺灣大學心理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

邢占軍(2005):對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301-323。

林以正、黃金蘭(2006):親密感之日常社會互動基礎:一個縱貫式的研究。中華

心理學刊,48(1)

,35-52。

吳明隆(2009):結構方程模式 AMOS 的操作與應用。台北:五南。

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1), 11-23。

洪莉竹、陳秉華(2005):臺灣諮商人員對西方諮商與華人文化信念衝突與轉化經 驗。教育心理學報,37(1),79-98。

范嵐欣(2008):華人夫妻關係衝突之人我關係協調諮商改變歷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高旭繁、陸洛(2006):夫妻傳統性現代性的契合與婚姻適應之關聯。本土心理學

研究,25,47-100。

張依君(2009):個人傳統性-現代性心理特徵、個人-組織契合度對幸福感之影

響-職場關係品質的調節效果。南台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娟鳳(2001):短期諮商的效能因素與工作同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2(2),

71-102。

張詩音(2007):人際關係中的情緒表現。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惠(2009):台灣諮商人員諮商關係建構經驗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

報,26,85-119。

郭為藩(1972):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

陳秉華(2001):華人「人我關係協調」之諮商工作架構。測驗與輔導,167,

3511-3515。

陳秉華(2003):重建台灣/華人諮商倫理的文化思考。亞洲輔導學報,10(1), 11-32。

陳秉華、李素芬、林美珣(2008):諮商中伴侶關係的自我協調歷程。本土心理學

研究,29,117-282。

陳芬憶(2001):親子在個人傳統性/現代性及孝道上的契合與幸福感之相關。高 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祥美(2005):台灣地區心理諮商本土化經驗之初探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 導與諮商系所博士論文。

陳斐娟(1996):諮商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工作同盟與諮商結果之分析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

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5-137。

陸洛(2003):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本土心理學研究,20,

139-207。

陸洛(2007):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的自我觀:概念分析與實徵測量。中美教育評

論,4(2)

,1-23。

陸洛、翁克成(2007):師生的心理傳統性與現代性、關係契合性對師生互動品質 及學生心理福祉的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27,81-118。

陸洛、高旭繁、陳芬憶(2006):傳統性、現代性、及孝道觀念對幸福感的影響:

一項親子對偶設計。本土化心理學研究,25,243-278。

曾文星(1996):從文化的角度談華人的心理治療。載於曾文星(主編),華人的

心理與治療(655-678)

。台北:桂冠。

曾素真(2010):情感關係中女性失去自我的經驗與自我的轉化。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費孝通(1948):鄉土中國。台北:綠洲。

黃光國(1988):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載於黃光國(主編),中國人

的權力遊戲(7-55)

。台北:巨流。

黃光國(2001):儒家關係主義的理論建構及其方法論基礎。教育與社會研究,2,

1-34。

黃光國(2005):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論基礎。載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 編),華人本土心理學(上冊)(57-79)。台北:遠流。

楊中芳(1991a):回顧港台「自我」研究:反思與展望。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 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15-92)。台北:遠流。

楊中芳(1991b):試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與研究方向。載於楊中芳、高尚仁

(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93-146)。台北:遠流。

(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93-146)。台北: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