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電腦化診斷測驗系統

壹、電腦化測驗的優勢

以客觀性的試題,評量出受試者外在的表現行為與潛在特質,利用紙與筆進 行測驗,稱為紙筆測驗(paper-pencil test)(Cramer, 1993)。然而,紙筆測驗在教學 實務上為教師帶來人工閱卷上的負擔,藉由電腦化測驗可以快速自動計分,讓學 生得到立即的回饋,電腦化測驗將會成為未來的趨勢。由於可以透過標準的施測 模式,以電腦測驗降低測量誤差;而在計分方面,藉由電腦的計算功能,亦可以 適合不同型態的計分法,再藉由試題參數,擷取並產生試題區塊與型態一致的平 行測驗,比起傳統的紙筆測驗,更能迅速有效的評鑑測驗品質等方式,能比紙筆 測驗節省時間的效益(Johnson, 2006)。

當今因電腦設備與網際網路的傳播發達,電腦網路化測驗能擴展測驗的應用 性與加強教學評量的密切度,國際間重要的測驗也都走向網路化施測的方式(陳 淑渟,2007)。由於電腦本身除了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外,加上網路傳輸功能,

若再整合圖像、影音等多媒體功能,最後佐以傳統的測驗理論,勢必使電腦化測 驗成為未來測驗發展的新趨勢(方今雅、陳新豐、黃秀霜,2004)。

在眾多的電腦化測驗中,有一部分具備診斷學生在學習上所具有的錯誤概念,

此種測驗稱之為「電腦化診斷測驗」。王志嵩(2010)亦定義,所謂「電腦化診 斷測驗」是泛指利用電腦來協助測驗的編製、施測(單機或透過網際網路)、計 分、分析結果與評定受試者的學習狀況。電腦診斷測驗之含意不單單是僅限於線 上測驗,可以隨時更新資訊,以線上社群當成媒介,讓受試者有更多機會溝通討 論與學習支持;也可用來評量成長歷程與提供受試者自我監控;建置回饋系統,

提供測驗練習的機會(Bartram, 2006)。

目前國內已有許多研究學者,針對電腦化診斷測驗系統進行開發(施雅文,

2010;黃瓊瑩,2010;張靜惠,2010;李惠娟,2009;葉俊谷,2006;江秉叡,

2005),其中最常被引用的以BNAT和KSAT為主,以下便針對電腦化診斷測驗系 統說明。

貳、電腦化診斷測驗系統

一、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電腦化測驗(Bayesian Network Based Adaptive Test, BNAT)

隨著網際網路科技與電腦多媒體的興盛,現今的教學活動常使用電腦化測 驗取代傳統的紙筆測驗。近年來,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教學方式也逐漸被受重 視,現行的教學現場也時常導入網際網路的學習,多元化的學習方式也使用電 腦多媒體來輔助原本的書本教材。

貝氏網路應用機率圖形的模式,用節點與有向連線的網路結構呈現及說明 變數之間的影響,了解各種事件發生之機率大小。貝氏證據推論根據此網路結 構的先驗機率分佈,結合所觀察到的證據資料,計算尚未觀察之變數的後驗機 率,再依後驗機率推論未觀察之變數狀態(游國昌,2007),且具有絕佳的預測 及診斷能力(鄭涵,2010)。

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電腦測驗(Bayesian Network based Adaptive Test, BNAT) 系統(郭伯臣、曾彥鈞,2007),如圖 2-2-1,可以依照學生的作答反應,詳細 的診斷出學生有哪些學習概念需要加強,也能診斷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擁有 的錯誤類型,導致形成學習的迷思概念,依此系統所診斷之結果,可以使得評 量、診斷與補救教學皆個別化與適性化,以期「因材施測」與「因材施教」之 目標(郭伯臣、謝友振、張峻豪、蔡坤穎,2005)。

學生於測驗完畢後立即顯示學習診斷報告,給予最立即的回饋,除了測驗 的一些基本資訊以外,有提供百分等級給學生參考大概的落點,也有詳盡的概 念診斷列表,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類型與學習障礙,施以補救教學,且系統會 自動列出同單元的學習紀錄,提供給學生作為學習上的參考(楊智為、劉育隆、

楊晉民、曾彥鈞,2006)。

國內已有許多將貝氏網路應用於教育測驗上的研究,整理如表 2-2-1。綜觀 國內數學領域之電腦化診斷系統,大多是以選擇題或填充題形式呈現,往往只 能記錄學生答案,無法判斷學生是猜對或是同一錯誤選項之不同解題歷程。因 此,本研究所使用的建構反應題電腦化評量系統,可以詳細記錄學生之解題與 型式歷程,精準診斷學生之迷思概念,讓教師可以依學生診斷之結果,了解學 生的學習成效並加以補強,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完善。

表 2-2-1 貝氏網路在教育上的應用

研究者 論文名稱 研究內容摘要

高健智 (2007)

 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 學生分數概念診斷系 統

針對學童在數學分數概念學習,開發 出一套以貝氏網路為基礎的分數學 習診斷系統,以診斷出學童在分數學 習上的錯誤概念並提出補救學習路 徑。

表 2-2-1 貝氏網路在教育上的應用(續)

表 2-2-1 貝氏網路在教育上的應用(續)

表 2-2-1 貝氏網路在教育上的應用(續)

表 2-2-1 貝氏網路在教育上的應用(續)

表 2-2-1 貝氏網路在教育上的應用(續)

圖 2-2-1 BNAT 電腦化適性測驗與學習系統登入介面

二、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之電腦化測驗(knowledge structure based adaptive test, KSAT)

KSAT 能精準地診斷出學生學習所產生之迷思概念,在系統建置時使用專 家知識結構、學生知識結構、補救教學結構(郭伯臣、謝友振、張峻豪、蔡坤穎,

2005) ,如圖 2-2-2。能提供學生測驗及立即的回饋,並有相關研究顯示電腦化 適性測驗確實可以節省施測題數、時間,且有不錯的精準度(蔡昆穎,2004;

許志毅,2004;黃碧雲,2005)。學生透過 KSAT 診斷出錯誤概念,再針對個別 的錯誤部分進行適性補救教學。雖可於短時間內對學童的學習狀況進行診斷,

了解學童的知識結構有何不足之處,但獲得學童的學習診斷並非教育的最終目 的,最終應該是學會完整的教材內容,因此測驗後之補救教學實有必要。

圖 2-2-2 KSAT 電腦適性測驗診斷系統登入介面

三、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學生評量系統

教育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ASAP)於民國 95 年啟動,目的在提昇學習 弱勢學生基礎的學習能力,建置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科技化評量系統(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technology-based testing,ASAP-tbt),一方面支援全 臺灣國民中小學學習落後學生鑑定,另一方面分析、追蹤並累積攜手計畫各校 學生學習進展資訊,作為教育部 補救教學效益統整探討的教育統計資料庫(國 立臺南大學,2012 年),如圖 2-2-3。

圖 2-2-3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學生評量系統登入介面

透過上述的文獻探討,可以發現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電腦化測驗(BNAT),

可以針對學生的錯誤類型與子技能進行診斷分析,與本研究之研究目標最符合,

因此本研究採用貝氏網路作為診斷測驗之認知診斷模式。

第三節「指數律與科學記號」教材探討與錯誤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