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對友情的渴望

青少年期間同儕群體中的同伴關係,是成人社會團體中的同伴關係的先驅

,透過同儕團體的成員關係,青少年開始學習評價社會團體的組織,以及他們在 其中的地位的方法。大約從國中開始,通常青少年會認為他們與朋友的關係比與 父母的關係更為密切,他們花在家庭以外的時間漸多,面對面地或在電話裡與朋 友交談,成為一種主要的活動,青少年已具有了考慮他人的需要和情感的認知能 力,自我開放的品質和對他人的了解,對於青少年期友誼的形成和維持來說變得 益為重要。31在思春期發生的身體變化,對青少年的自我形象、家庭和同儕關係 產生新的影響,青少年必須增進他們的情緒表達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建立滿意 的同儕關係。

同儕關係是青少年一種很重要的自我評價過程,他們對他人對自己所持的看 法極其敏感,也很專注於被同儕接受的需要,且同儕關係能支持青少年的自信,

當青少年與家庭衝突時,他能夠尋求同儕的支持與親近。像文本中高井和明因從 小功課不好、反應慢、運動差,常被同學取笑,而栗橋浩美其實也很怕寂寞,所 以願意去跟被大家冷落的高井和明做朋友、對他好,使高井和明對栗橋浩美一直 懷著美好的記憶,無論後來栗橋浩美如何欺凌他,他都堅持不肯放棄這位童年唯 一的友伴。

而栗橋浩美對同儕網川浩一的肯定,首先來自他父親的職業,然後又發現他 無論課業或運動能力都很棒,遂變成他的搭檔,對被自己欣賞的同儕網川浩一拒 絕的恐懼,使對自己的價值缺乏自信的栗橋浩美,否定自己被接受、認同與追求 的重要價值,甚至隨著網川浩一的牽引以欺負弱小為樂,去傷害、欺負高井和明。

────────────

3129,頁 428-436。

而在《無止境的殺人》裡渴望友情的獨生子宮崎優作認為同學塚田是唯一,願 意跟一直到十四歲都患嚴重口吃,個性懦弱、身體又不健康的自己做朋友的人,

而讓富家子的塚田以操縱他的感情為樂。32

青少年認為被同儕嘲笑、斥逐是比暴力更可怕的事,這個年齡的孩子,友情 比生命還重要,所以《阿基米德借刀殺人》裡柳生隆保拼命為同學內藤辯白,讓 他不會遭受同儕排斥。33有時為了避免遭受同儕斥逐誹謗的威脅,他們必須放棄 已經學會品味的個人享樂,自重的人衡量其行為所用的準繩,不是「善」與「惡」

之別,而是「符合期望的人」與「違背期望的人」之別;他們把個人的需求屈服 於群體的「期望」之下,因此對友情的渴望,會促使青少年對特定群體產生認同 而加入其中。34而無法和同儕建立滿意關係的兒童,常被剝奪一種重要的成長經 驗,兒童時期的同儕社交問題一直與後來時期適應功能的損壞有關,而且如果接 近同儕的情緒代價太大,有些青少年會封閉自己與同儕保持疏離狀態,文本中的 高井和明就是典型的例子。35

二、疏離的親情

隨著青少年經歷青春期,他們與父母的衝突不斷增加,父母通常會忽略孩 子尋找下流玩笑的樂趣,也易忽視他們的孩子擁有朋友的重要性,父母通常對自 己孩子的同儕關係了解不多,而青少年從他處獲得見解與知識的意願,也高於受

────────────

32宮部美幸(Miyabe Miyuki)著,王華懋譯,《無止境的殺人》,(台北:獨步文化-城 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

33小峰元 著,長安靜美譯,《阿基米德借刀殺人》,(台北:英文雜誌社有限公司。1997 年 6 月),頁 88。

3415,頁 267。

35參考、整理自 Robert C. Carson & James N. Butcher & Susan Mineka 著,陳美君、陳美如、陳 秀卿、林宜美譯,《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 and Modern Life) 11th ed.,(台 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 9 月),頁 163。

父母的教導。但青少年仍未準備好不靠父母的情緒支持和讚同去面對生活,所以 青少年若遭父母拒絕或忽視,還是容易產生低自尊和憂鬱,因為因此青少年期的 親子衝突,是一種在保存親情的同時尋求達到自主的衝突。在仍然作為家庭團體 中的一個有價值的可愛的成員,與獲得探索新關係和新的自我形象自由之間,存 在著一種動態的壓力。36

所以孩子們的青春發育期間幾乎可以確定是個困擾的時期,因為通常這正是 父母及子女雙方在生命圈中的轉變時期,雙方都幾乎正在經歷生理上的轉變-孩 子賀爾蒙成熟期、父母中年期,當彼此為適應自己的需要而必須商議協調,常造 成雙方更多的衝突。在這時期,青少年正學習獨立、自主,想要脫離父母的照顧 及權威,而雙親卻正想要由為人父母的角色中,取得所需要的有價值的感受,任 何兩個人之間的重新調整其權勢,都是一種難應付的過程。37

日本社會的模式化也體現在親子關係上,因為父母親不承認子女的獨立人 格,從小像國王般服侍著他們,養成他們對父母親的依賴,上學後又將他們視為 財產般,不斷的要他們如自己期望的方式增值,使他們成為任自己操縱的傀儡,

這種人類世界中最具壟斷性的親情,是日本社會的扭曲現象。所以當青少年開始 有自我的思考時,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就愈來愈疏離了。

文本中日高千秋對侵犯她隱私權、搜查她房間的母親展開敵意,腦海浮現媽 媽的臉時,會想:「她為什麼不留下錢財,趕快死去呢?」;高井文子未知兒子和 明眼睛有問題之前,從不相信兒子所說的話,只是在意老師說和明在學校妨礙其 他同學學習等抱怨;再者,嘉浦舞衣對漠視她的父母的看法是:「他們能罵什麼?

父母自己還不都是高興做什麼就做什麼。」;在舞衣遇害的同時,與她親近的同 學蘆原君惠在夢中聽見她的尖叫聲,直覺到她出事了而感到相當不安,但君惠知

───────────

3629,頁 433-436。

37Mary Ann Lamanna & Agnes Riedmann 著,李紹嶸、蔡文輝譯,《婚姻與家庭》(Marriages and Families),(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 年 10 月),頁 254-255。

道自己如果跟大人提起這噩夢情形,一定會被說:「這是妳的想像、妄想!」;而 在《無止境的殺人》裡小學六年級的小宮雅樹對父母親說出他的遭遇及所知的一 切有關案件的事,但大家都不相信他,卻相信外表體面伪善的真兇塚田和彥信口 開河的話。家長對孩子最殘酷的處罰,就是以冷漠的方式對待他們,因為我們由 接受他人的關愛學習到關懷他人的能力;家長對青少年的忽視,會讓他為自我保 護,把所有人關在門外,這種疏離的親情會輕易將孩子逼出家庭、走向街頭。

三、青少年次文化 V.S.成人主流文化

文化是人類生活經驗累積的綜合體,成人的主流文化通常指社會掌權者與大 多數人,尤其社會中堅份子所樹立的文化。個人成長在其現有的文化中,自小就 受其薰陶而建立傳統文化意識,直到青少年期思考力、想像力和推理力豐富,又 受國外資訊傳播影響,開始對現有文化持懷疑態度,然後經過一番掙扎、思考、

體驗之後,有些文化則予以融化接受,另有些文化則無法接納,採取排拒態度,

因而造成青少年的適應問題,並自行創立獨特的信念、行為規範、價值觀、特殊 語言和同儕團體的認同等的文化,稱為「青少年次文化」。次文化所代表的對霸 權的挑戰並不是直接由次文化產生,它是間接地表現在日常生活最世俗的領域,

亦即反映在那些凡俗事務所構成的風格之中。

青少年既要準備進入成人的世界,又要捨棄兒童期的生活態度與行為觀念,

由依賴父母轉變為依靠自己,想從父母的管束脫離而自己獨立作主,在這蛻變過 程中的青少年,是易產生緊張、煩惱與困擾的不穩時期,也是學習新知識、獲取 新經驗、尋求新價值以建立自己的人生觀,認識自己的潛能的身心可塑性最大時 期。隨著社會的快速變化,世代間的新舊價值觀也不斷地互相拉拒、消長著,在 物質缺乏時代和經濟高度成長期長大的傳統日本人,重視組織、國家、榮譽,不 輕易換工作、愛惜物資、工作勤奮、不在意休閒;而在物質富裕時代和資訊化社 會成長的新世代日本人,充分享受到新文明的方便,則重視個人感覺、突出自我,

拼命工作也拼命休閒,不愛惜物資、認為換工作也無所謂。這兩個世代的價值觀、

生活態度完全不同。

在教育方面,戰前和戰爭期間的傳統日本人以「富國強兵、全民奉獻」為第 一要務,標語是「戰勝慾望、浪費是公敵」,完全不在乎生活中感性的需求;戰 後新式教育興起,標榜的是民主思想與對個人的尊重,比較傾向注重情操的培 養;然後當物質的興盛變成理所當然的新世代來臨時,新世代的父母對子女的教 育相當重視,不惜花錢讓子女學習正規教育之外的課程,堅持要讓個人的潛力與 個性發揮到極致,便會追求一些屬於自我的東西,從小學低年級起就開始施以音 樂及色彩、設計感度的訓練,所以新世代日本孩童幾乎從小就有機會在繪畫和音 樂方面培養出自己的興趣。

在商品方面,戰後的物質匱乏時代,只要能製造出來的產品都可以賣得掉,

人們並不講究品味或設計,任何產品只要買得到便是倖事,人們沒有任性的餘 地,購買慾也很單純;等到物質的供應充裕之後,大家便開始在相同的產品中追 求較佳的品質和功能;現代生活的必需品多到氾濫的程度,人們轉而追求感性的 附加價值,即是能夠透過商品來表達自己的主張及發揮自己的個性。這種從消費

人們並不講究品味或設計,任何產品只要買得到便是倖事,人們沒有任性的餘 地,購買慾也很單純;等到物質的供應充裕之後,大家便開始在相同的產品中追 求較佳的品質和功能;現代生活的必需品多到氾濫的程度,人們轉而追求感性的 附加價值,即是能夠透過商品來表達自己的主張及發揮自己的個性。這種從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