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台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台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Copied!
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杜明城

現代社會的青春殘酷面──

論宮部美幸的《模仿犯》

研究生:陳 美 杏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十三日

(2)
(3)
(4)
(5)

謝 天

感謝鼓勵、協助我就讀兒研所的朋友們。

感謝開設「通俗小說」課程的杜明誠老師,讓我有機會重新認識推理小說。

感謝兒研所所有學有專長的老師們,引領我走了一段豐富、多采的文學之旅。

感謝在這段求學期間支持、包容我的家人及周圍的朋友們。

能過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擁有這樣幸福的我,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就謝天吧!

(6)

現代社會的青春殘酷面──

論宮部美幸的《模仿犯》

摘要

宮部美幸的《模仿犯》不是單純的社會推理小說,它是部兼具情節複雜、佈 局功力深厚、敘述手法多面向的故事,內容除了對犯罪的「表」、「裡」兩面深入 探勘之外,也對一般百姓的日常生活態度有詳盡的敘述,更涵蓋了許多像援交、

外遇、家暴、性侵、綁架等的現代社會議題。顯現出日本社會的真實面以及在太 平表象下潛藏著的一種價值偏移。

本論文先從作者寫作的主要元素-人物的形塑開始,再隨著人物的出現而發 展的故事情節中來了解,日本現代青少年的價值觀形成了怎樣的青少年次文化,

以及它與成人主流文化的關係,也探究媒體文化與青少年、家庭及社會到底存在 著怎樣的關係。從而去了解、檢視日本現代媒體文化與青少年次文化,對於其所 依存的整個社會製造、呈現出怎樣的「現代社會的青春殘酷面」。

最後,透過《模仿犯》表達出儘管現代社會對青少年而言,充滿了層層的殘 酷面;相對地,人格扭曲的青少年也是許多社會殘酷面的來源。

關鍵詞:宮部美幸、《模仿犯》、推理小說、次文化、媒體文化

(7)

The youth ' s cruel side in the modern society Discuss“Crime of Simulation"by Miyuki Miyabe

Summary

Miyuki Miyabe's “Crime of Simulation" is not just detective fiction. It has excellent structure, multilane description and complicated plots. Besides giving a full description of the criminal inside and exteriorly, it also includes details of the common people's attitude in life. Examples are compensated dating, affairs, family violence, sexual abuse, kidnapping etc in modern social problems. It shows real Japanese society and the social values that have leant to the other side.

This study starts from the author's main element of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oles, followed by the apeared roles in the plots.

It's purpose is to understand about the Japanese teenager's concept of values, what it is to become part of teenage subculture, and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with adults' values. Also discussed is whether there are any links between media culture, teenagers, family and society. It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Japan's modern media culture and the teenagers subculture's effects on society.

Finally, through “Crime of Simulation" is to be found that even though modern society has a cruel side for teenages, comparatively, the distortional character of teenagers is also a source for the cruel social side.

Key words:

Miyuki Miyabe The Copy Cat Detective fiction Subclture

Media culture

(8)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限制 ... 4

第四節 文獻探討 ... 6

第貳章 宮部美幸介紹與《模仿犯》初析 ... 12

第一節 宮部美幸介紹 ... 12

第二節 《模仿犯》的背景文化 ... 15

第三節 《模仿犯》故事摘要 ... 18

第四節 《模仿犯》人物的形塑 ... 23

第叁章 青春世代的面貌 ... 30

第一節 失效的家庭與學校功能 ... 30

第二節 崩解的既定價值 ... 36

第三節 青少年次文化 ... 42

第肆章 社會的殘酷面 ... 49

第一節 不定時炸彈的危機 ... 49

第二節 直擊人性的誘惑 ... 54

第三節 媒體文化的衝擊 ... 58

第伍章 結論 ... 65

第一節 《模仿犯》裡青少年的啟蒙與成長 ... 65

第二節 閱讀《模仿犯》文本的發現 ... 68

參考書目 ... 77

附錄 ... 84

(9)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筆者少年、青少年的時代,父母仍必須為生存忙碌,故對筆者的求學生涯 採取了「放牛吃草」的放任態度;而那時候的學校教師,也不時興現代所謂的「閱 讀指導」,所以筆者對於課外讀物是可以很隨性的閱讀。記得當時大家似乎都是 瓊瑤的言情小說迷,筆者除了瓊瑤的言情小說之外也熱衷於三毛的流浪記,及各 類別的書籍,算是蠻「雜食性」的閱讀,但對偵探小說或推理小說則不是很有興 趣,也分不清兩者之間的異同。雖然只是讀過一些亞森羅蘋的偵探小說,卻一直 以為偵探小說或推理小說就是關於有著天賦異稟、神機妙算的神奇偵探,巧妙地 破解有著詭異情節的恐怖凶殺案的故事,所以覺得那「很不真實」,不太提得起 閱讀的動機。直到選修通俗小說的課程,閱讀了宮部美幸的《繼父》,才恍然大 悟:「原來推理小說也可以這麼溫馨、有趣」;也是閱讀了土屋隆夫的《影子的告 發》之後,才發現千草檢察官也是個有弱點、有情緒困擾、很真實的平凡人物,

而故事情節發展也是合情合理,於是筆者產生了要重新理解推理小說的念頭。

筆者與宮部美幸的《模仿犯》邂逅於租書店的書架前,「模仿犯」三個字一 下子就吸引了筆者的目光,接著紫紅底色上日本人偶面具的封面,直接挑起了筆 者的好奇,產生想一窺究竟的動機。開始閱讀不久,故事就帶出高中生塚田真一 因為和同學在電動遊樂場,一邊玩電動遊戲一邊聊天時,說出他父親最近繼承了 一筆遠房親戚的遺產,致雙親與妹妹慘遭殺害的後果。這情節喚起了筆者二十八 年前,清晨五點目睹對面鄰居太太親手砍殺丈夫後,從四樓陽台跳下自殺的影像 記憶,當時他們的一對子女(哥哥讀小學一年級、妹妹讀幼稚園中班)縮避在牆 邊,親眼目睹父母親由爭吵到互相砍殺對方致父親死亡後,母親再跳樓的歷程。

筆者當時真的愣在現場良久、無法言語,然後顫抖不已地想著:「這對孩子往後 的人生,要怎麼成長啊!」。

(10)

當筆者繼續閱讀下去,到栗橋壽美子因為「產後憂鬱症」的影響,而對她自 己的兒子精神虐待的情形時,又勾起筆者約九年前傾聽產後憂鬱症友人,帶著疲 憊身形、絕望眼神泣述著:「我真的好痛苦,好想死,我沒辦法控制自己,看到 我的孩子就有掐死他的衝動,我沒辦法抱他,也好想自殺」的回憶。而且當她提 起想求醫的意願時,卻換來丈夫的一句:「不要想那麼多就好了!」與婆婆的質 疑:「生個孩子有這麼嚴重嗎?我也生過孩子啊!」,當時友人那種生不如死的情 形令筆者印象深重。所以,一路閱讀下來,由於同理心的關係,故事內容時而牽 動筆者濃郁的情感共鳴,時而搏得筆者心疼、無奈的嘆息,又時而讓筆者陷入層 層的困惑。就這樣整個閱讀《模仿犯》的過程,筆者情緒的起伏隨著故事情節如 潮水般起落,也順著人物的遭遇偶而心喜、偶而心憂,更偶而落入深沉的思緒中,

於是筆者產生了,想要研究宮部美幸的《模仿犯》,並深入思考一些殘酷的社會 現象的動機。

(1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筆者青少年時期受到鄰居突發的兇殺案衝擊當時的震驚、顫慄景象,即使事 過二十八年了,卻仍鮮明、深刻地印在筆者的記憶中。所以引發筆者想探究,若 家庭功能不健全或父母養育方式不當,使孩子在壓力中成長,他們會受到怎樣的 影響?又兇殺案件的發生對兇手的親人、被害者的家屬及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接著,因筆者過去曾有一段時間傾聽、陪伴患有產後憂鬱症友人的經驗,令 筆者想要瞭解,個人、家庭與社會如何因應精神異常者?及由此產生的變態殺手 的問題。再者,《模仿犯》中呈現的外遇、家暴等家庭問題,與援交、性侵等社 會議題,讓筆者想去探究,處於這種變遷快速社會的現代日本青少年,究竟會發 展出怎樣的次文化?它與成人的主流文化有何衝突?另外,在《模仿犯》裡作者 花費不少篇幅描述媒體介入兇殺案件及相關人物的情形,故筆者想探尋現代日本 社會顯現著怎樣的媒體文化?以及它與青少年、家庭及社會的關係如何?

最後,筆者欲藉《模仿犯》這部詳細描述日本一般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況,又 涵蓋著許多社會議題的文本,來理解現代日本的社會現實和在太平表象下究竟潛 藏著怎樣的一種價值偏移,及日本媒體文化與青少年次文化對於其所依存的整個 社會,製造、呈現出怎樣的「現代社會的青春殘酷面」。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限制

在宮部美幸的眾多推理作品當中,筆者之所以挑選《模仿犯》做為研究的文 本,除了因為筆者對故事內容有同理心之外,更因為雖然在宮部美幸早期的作品

《無止境的殺人》中就隱藏著《模仿犯》這部因自我意識過度發展導致自我價值 扭曲的犯罪及媒體誇張渲染的線索,而且《模仿犯》中的許多社會議題,宮部美 幸在其他的作品裡也曾多少稍有涉及,但宮部美幸的推理筆力在多年的磨練後,

無論是架構的編排、情節的鋪陳、敘事的角度或人物的營造方面都更加圓潤、成 熟,而且《模仿犯》的暢銷也是一種肯定。所以筆者認為《模仿犯》是宮部美幸 推理小說部分到目前為止最好的作品,也是要了解宮部美幸的推理世界,最佳的 入門作品。

《模仿犯》分上、下兩冊,合起來近一千四百頁,本論文對這部豐厚的文本 是採文本細讀法(close reading)來研究,筆者先從反覆閱讀文本後,整理出故事 的摘要,讓讀者對故事內容有大概的暸解,並看看作者怎樣塑造故事中的幾位主 要人物的形象,再由家庭關係的疏離、學校制式化的教育及社會價值觀的變遷,

致使青少年個人定位的失焦,而發展出屬於青少年群相的次文化與成人文化抗 衡,來描述現代社會的青春面貌。

再者,探討因個人、家庭與社會都沒有正視精神異常問題的存在,採取有效 的因應,而由此產生的變態殺手,就像不定時炸彈般潛伏於社會群眾中的危機。

然後媒體為商業利益大肆炒作、操控此類社會議題,誘使有異常人格傾向者,爭 相模仿此類「英雄」,產生更多以殺人為自我表現手段的變態型犯罪,造成更多 社會問題。由此多方面地呈現出現代社會的青少年在其成長過程中,從個人、家 庭到社會所面臨的層層殘酷面。最後,描述文本中的青少年透過種種事件後,得 到的啟蒙與成長,及文本中作者所隱含的「一個有行為能力者,因為他對自己的 行為有選擇權,所以必須為他的行為後果負責」的觀念。

筆者從小就常聽受日文教育的父親唱日本歌曲,自己也略懂日文、有過日本

(13)

旅遊的經驗,平時亦常常觀看日本的電視節目、電影等,並且偶爾有機會和回台 的旅居日本的朋友,交換一些日本的生活樣態與社會現況的訊息,所以對日本這 個國家並不算太陌生。但是對日本的推理小說卻不熟悉。所以,雖然筆者贊同「想 要充分了解一個作家,就必需閱讀他的全部作品」的說法,但是,宮部美幸是一 個勤奮的作家、生產力旺盛,作品數量不少(請參閱附錄),而且仍繼續生產中,

礙於時間的因素,要全部閱讀完畢實在有點困難。

筆者因為語文能力的關係,只能依中譯本來理解,所以就盡力蒐集、閱讀宮 部美幸已經出版了中譯本的作品。再者,也努力尋找與本研究相關的日本推理小 說譯作來參考。所以,本研究的範圍除了研究文本《模仿犯》之外,也涵蓋了宮 部美幸的其他作品與土屋隆夫、東野圭吾等其他的日本推理小說作者的對照作 品,來與文本做比較、呼應。但對於使用日文書寫的相關文章和論文,如輔仁大 學日文系林瑞珍 2007 年的論文《宮部美幸的推理小說研究─作品中所描述的家 族關係為中心》等,因語文能力的限制,無法用來參考。

另外,在 2002 年森田芳光導演了《模仿犯》的電影版,其實要演譯出宮部 美幸對人物細膩的心理刻劃原本就不容易,更何況想要在 120 分鐘詮釋這麼一部 故事複雜的龐大著作。筆者認為電影版的《模仿犯》根本沒抓到原著的精華,對 故事內容也交代不清,而幾個主要角色的形象,除了飾演憑此片奪得日本金像獎 最佳男配角獎的有馬義男的山崎努之外,也都沒有明確的塑造出來。整部片子看 起來很沉悶、凌亂,改編的劇情部份也令人看得「莫名其妙」,所以筆者不將《模 仿犯》的電影版列入參考。

(14)

第四節 文獻探討

宮部美幸的《模仿犯》是日本的推理小說。「推理小說」基本上是一種讀者 需要花費腦力,跟著主角思考、從一個詭譎難解的迷開始,經過尋找線索、誤入 迷宮、追根究底,終於探得解答的知性活動。但是推理小說的趣味並不在答案,

而是預設懸疑的破解過程。「推理小說」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於日本,但是最早出 現這類小說題材的則是西方國家。

在日本推理小說發展的早期,是以譯介改寫西方作品為主的時代,那時推理 小說的名字叫「探偵小說」,「探偵」在日本語中即為偵探的意思。日本小說家木 木高太郎在 1946 年首先提出將「探偵小說」改稱為「推理小說」,讓這類小說的 主題更開闊,屬性不致太狹隘。1在歐美國家,他們給它的名字是「偵探小說」

(Detective Story);在台灣,「推理小說」這個名稱是由日本流傳過來的,並且是 在林佛兒創辦「推理雜誌」之後才通用的。「偵探小說」是作品中有偵探角色豋 場才能稱之,「推理小說」的範圍比較廣闊,不管來自歐美的古典派,或是日系 的社會派等不同的訴求,只要它具有懸念,故事中以解決懸念、詭譎的氛圍為小 說的張力所在,我們就統稱它為「推理小說」。2本論文中所討論的「推理小說」,

是包含著「偵探小說」在內的。

日本的推理小說剛開始時,是受到歐美引進的翻譯偵探小說的影響,從 1888 年黑岩淚香在《今日新聞》上連載日本推理小說史上第一篇翻譯改寫自歐美作品 的《法庭美人》,意外地引起廣大迴響,以黑岩淚香為中心開始進入日本偵探小 說的黎明期。須藤南翠發表日本推理小說史上第一篇本土創作作品<殺人犯>,

1900 年原抱一庵翻譯了日本推理小說史上最早的福爾摩斯系列作品,然後 1909 年亞森羅蘋系列小說首度在《SUNDAY》第六號與日本讀者見面。

────────────

1洪婉瑜著,《推理小說研究:兼論林佛兒推理小說》(台南:台南縣政府,2007 年 1 月),

頁 14、15。

21,頁 16。

(15)

1921 年橫溝正史的作品<恐怖的愚人節>正式登上日本偵探小說文壇,1923 年「日本推理小說之父」江戶川亂步的出道作<兩枚銅幣>帶給當時的偵探小說 文壇巨大的衝擊,自此日本的本土偵探小說漸成氣候。1954 年成立了「江戶川 亂步獎」,次年中島河太郎的《偵探小說辭典》為首屆江戶川亂步獎得主,1957 年江戶川亂步獎轉型為新人徵文獎,仁木悅子以《黑貓知情》獲得第三屆江戶川 亂步獎,1958 年松本清張的《點與線》與《眼之壁》受到狂熱歡迎,開啟了日 本小說史上的空前風潮,至此推理小說已在日本穩定地生根了。3

其後因為發展太過快速,推理小說的質量開始出現問題,發展也漸陷入瓶 頸。然後因為以金田一耕助為主角的《犬神家一族》拍成影片,瘋狂賣座,加上 1978 年作家納稅排行榜的前三名為森村誠一、松本清張、橫溝正史,證明了推 理小說已經取得大眾娛樂小說王者的地位,再者赤川次郎也發表許多,內容輕鬆 易讀的推理小說,令推理小說更加普及。1987 年綾辻行人以館系列首作《奪命 十角館》出道,獲得年輕讀者的狂熱支持,令日本的推理小說發展又進入了一個 全新的時代,同年,宮部美幸以短篇作品<鄰人的犯罪>獲得「ALL 讀物推理小 說新人獎」登上推理文壇,使「女性推理作家」活躍的程度大大超過之前的幾十 年,成為二十世紀末日本推理小說發展的關鍵字。4自此起源於美國、蓬勃於英 國,原屬於二十世紀歐美文化一部分的推理小說,在日本推理作家的努力下融入 了東方色彩,穩固地建立了獨自的傳統,成為日本大眾文化重要的部份。

綜觀整個以男性為主的日本推理小說史上,從第一個日本女性推理作家-殘 障作家仁木悅子,二十多歲時就以《黑貓知情》於 1957 年獲江戶川亂步獎以來,

到宮部美幸之前,雖然陸續也出現了一些女性推理作家,但因為她們的作品在質 與量方面都沒能令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所以女性推理作家的身影在日本推理小 說史上幾乎不太被看得到。而且女性推理作家的筆法在仁木悅子、夏樹靜子和山 村美紗之後,偏向描寫懸疑詭計、情愛關係者居多,而缺乏真正論點深入、廣泛

────────────

3&4

日本推理小說史部份,整理、引用自獨步文化編輯部編著,《迷詭》(台北:獨步文化,

2006 年 8 月),大事紀表與洪婉瑜著,《推理小說研究:兼論林佛兒推理小說》。

(16)

關心社會問題的標準「社會派」的作品。在擴散多樣時期的推理文壇,敏銳觀察 到人際關係的疏離已成為都市共相的女性作家,不只宮部美幸一位,但相較於筆 調冷冽犀利的桐野夏生,宮部美幸自然流暢的文筆,平民的視野與深入的觀點,

溫暖的人情世故及對人性價值的達觀態度,樹立起社會派的新典範。

因為從松本清張開始,社會派推理小說出現一個用全能的敘事角度介入整個 故事的明顯特徵,小說中主要的是非、黑白道德原則都來自作者本人的價值觀,

而且作者在小說中所描述的故事,其最終的目的似乎就是要「揭發」社會的黑暗 面。這種作者扮演如同神一般強勢的意識形態壓制著整個故事的世界,也讓讀者 變成只能是一個沒有參與感的接受者。

但是宮部美幸不多做詮釋或判斷的純粹描寫,及平民位置的視野扭轉了這種 傾向,她的小說裡具有鮮活存在感的人、事,是吸引讀者產生共鳴的要素。所以 宮部美幸因承繼了社會派推理小說的社會關懷面,也擴展了其敘述角度及視野,

而得到「松本清張的女兒」之稱。但不論得到什麼頭銜,作品才是作家的一切,

「作品本身說明了一切」,平民出身的宮部美幸,如今成為廣受大眾歡迎的實力 派暢銷小說家,寫出一部部屬於平民獨有的故事,而且在屢造佳績之後,不但沒 有「江郎才盡」的情況,反而在六冠冕的作品《模仿犯》之後,仍然繼續交出像

《無名毒》這樣的獲獎佳作。5

關於「文化」(culture)一字它原來是培養、耕作的意思,延伸之後有「培養 其他東西成長」之意,在人類生存的歷程中,經人與自然、社會、宗教等各方面 適應經驗累積而成的總體生活方式,概稱為文化。它是一種行為、生活之型態、

信念,及所有於此文化中各種群體所接受並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文化可分為主 流文化與次文化,次文化衍生自主流文化。6

────────────

5參考、引用自宮部美幸著,劉姿君譯,《這一夜,誰能安睡》(台北:獨步文化,2006 年)

的導讀。

6賴保禎等編著,《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 年 1 月)頁 339-341。

(17)

根據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所謂的「主流文化」,是特定社會群體(即 當權者)掌握了主導社會意識型態的權勢,而將符合他們自身利益的意義,轉化 成通則,使它成為整個社會「規定的」、「自然的」意義,並要大眾來接受,讓它 變成一種社會的常態現象而存在於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中。也就是說,主流文化 的主要特質是偽裝成自然的傾向,一種以「自然化」來取代歷史形式的傾向。

而「次文化」(subculture)為的是讓其中成員贏得或至少爭取到「文化空間」, 藉此來面對社會文化次序中的優勢價值,產生及確立了一些集體及個人的認同與 定向模式。亦即當主流文化對青少年造成巨大壓力,令他們失去了個人在社會中 的定位時,青少年為了滿足其生理與心理的需要,而發展出屬於他們自己群體所 特有的生活格調與行為方式的文化,他們為了自己的立足點,而採取與此主流文 化產生「不自然的斷裂」的獨特風格的「青少年次文化」來與主流文化抵抗、挑 戰。7

人類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為了建構生活社會的文明,人類需要經營一個具 有協調性的共同生活網路社會。傳播是一種個體間傳輸(transmit)意義的過程,

無論是原始社會或現代社會的人,都有這種傳達感情、慾望、知識和經驗的活動。

大眾傳播除了人類具有的一般傳播以外,它還增加一項媒介元素(media)的運 作,它是一項特殊的、大量的社會傳播。媒介和社會機制的密切關係已是一項社 會真實,現代社會大眾傳播的存在與有效的運作扮演著極為重要關鍵性、功能性 角色。媒介通過說明敘述才能對閱聽者產生改變其行為態度的作用,特別是對於 沒有其他信息來源的社會事件及問題而言,在個人行為與社會行為而言傳播媒介 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人們可以由接受的訊息中,發展對物眾真實與社會真實 主觀或共同認知的意義。8

────────────

7參考、整理自迪克․何柏第(Dick Hebdige)著,蔡宜剛譯,《次文化:風格的意義》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年 10 月),頁 110-125。

8整理、引用自陳東園、周千、郭文耀 合著,《傳播媒介與生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003 年 12 月),頁 4、33-45。

(18)

媒體透過接合(articulate)社會各種論述的方式,模塑我們如何感知它所塑 型的這個社會真實,更影響這個社會真實發展的邏輯和方向,客觀、公正的概念 早已在世界上消失了。新聞是經過文化製碼和社會決定製作過程製造出來的產 品,意識型態的空間也是一個鬥爭的場域。近年來媒體藉誇大和刻板化的設計,

將青少年次文化中原本只是青少年時尚變化、音樂嗜好的摩登族、搖滾客等行 為,抽離可能有助瞭解真相的社會脈絡,加以扭曲,以強化其宰制性共識規範的 力量,讓他們成為負面角色的最佳象徵。受到媒體的渲染,「摩登族」和「搖滾 客」被認為具有相當威脅。媒體對社會世界的影響,來自影響了閱聽眾個人的意 識,不管由質化或量化角度來看,我們都不容易察覺媒體在影響我們對社會真實 的建構,以及連帶影響我們在其中的行為等,所造成的分散的、不同的衝擊。9

新聞的存在並不是外在的真實,並不能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加以客觀描述:因 為,事實必須要在一個瞭解架構內,經過明顯或內化的選擇、置放,才能「替自 己說話」。這種選擇和詮釋的過程經由文化的製碼以及社會的決定,選擇性詮釋 建構一個觀看事件的強迫性方法,通常支持或閳述當權者意識型態的報導一再受 到複製;而或明或暗挑戰當權者觀點的報導(事件),自然遭壓制、淘汰出局(刪 掉)、或遭「漂白」後才能出現(被報導出來)。

人們在閱讀、瞭解、回想的傳播過程中,多半帶有某種選擇性,多半站在以 往相關的傾向立場。我們一般認為,新聞報導的標準是將「真實的情況本身」真 實地呈現出來,但這種標準根本無法達成。其實在現代資本主義的民主社會中,

大眾傳媒是民間社會的一個意識型態爭鬥的場域,社會中的強勢意識為爭取認 同、鞏固其文化領導地位,往往透過製造「選擇性」的節目來達到它在容許多種 意識存在和對抗,卻強調只有一種意識佔優勢及廣泛流通的目的。這也造成媒體 充斥歪曲成份或朦朧的外衣,不易通過報導的語言或文字和畫面認識到真相。10

────────────

98,頁 415、427-430。

108,頁 282、439。

(19)

所有媒體的存在,都是為要替我們的生活披上一層人工的知覺,以及任意的 價值,對人類使用者而言,媒體已成為無牆的監獄,如賴伯寧(「紐約客」名記 者)在《報業》中所說,人若看不見自己在往哪裡去,就不是自由的。因為科技 的變遷不只改變人的生活習慣,同時也改變思想與價值判斷的型態,所以每個媒 體青少年,有了電視之後他們被迫早早參與一個不把他們當成成年人看待的都市 生活的驅力,使他們崩解成「無由的叛逆」並提前結束了他們的青春期。11當前 這個時代,我們提供給年輕人的是一個刺耳、喧鬧的瀝青叢林,年輕人的神經與 身心必須經歷著工業、機械環境之中的暴力,我們卻稱此為正常。每日居住於快 速變遷、複雜都市中心不只改變人的生活習慣,同時也改變思想與價值判斷的型 態,所以,我們必須要關切訊息造成的影響,因為影響涉及整體情況,而非單層 的資訊移動而已。12

────────────

11整理自馬傑偉著,《電視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 5 月)。

12參考、引用自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

(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台北:貓頭鷹出版,2006 年 9 月),

頁 36-52、206、238。

(20)

第貳章 宮部美幸介紹 與《模仿犯》初析

第一節 宮部美幸介紹

宮部美幸,本名矢部美幸,1960 年 12 月 23 日生於東京都江東區深川,出身 於一個平凡偏貧窮的家庭,她形容自己是「從小就不是一個很出色突出的孩子,

是比較乖、平凡的孩子」,她從小就喜歡看書、愛聽故事,有位在鋼鐵廠上班、

總是在她睡前為她和妹妹講很多鬼故事的父親,與患有肺病的體弱母親。平順地 從東京都立墨田川高中畢業之後,因為自己的家庭環境並不富裕,加上在她那個 年代,大學女生很難找工作,她的父母也認為求職比求學更重要,所以從高中畢 業後,十九歲的她,就因為「不討厭寫字」,決定去當個速記員。然後又因喜歡 推理小說,對法律事務所抱有憧憬,選擇進入法律事務所就職,並於 1984 年 4 月起在講談社主辦的娛樂小說教室學習創作。

對於認為自己的生長背景只是憑著勞力和汗水從事生產的江戶下町家庭,是 一個平凡女孩的宮部美幸來說,以小說寫作為職業,是她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出 路,而且她在小學、中學的作文也從沒被老師稱讚過。但是她從小就一直持續的 閱讀習慣,與成長過程中漸漸對推理小說的著迷,加上自己在法律事務所、與擔 任「東京瓦斯」收費部門的催繳員的經驗,讓她吸收不少法律知識,也有機會直 接面對社會大眾,並看到許多不屬於自己世界的人生悲喜劇,所以當她從自己熟 悉的地方開始寫作時,不論是寫景或虛構,她小說中經常出現自己成長地方的景 象,也運用了法律事務所這一段有參考價值的經驗。又由於是從小被父親的江戶 怪談餵養大的,故她在寫推理小說的同時,也書寫對她來說是輕而易舉的江戶神 怪故事。

宮部美幸的成長期深受當時盛行注重人心內面的描寫,以及犯罪事件與社會

(21)

的關係的社會派始祖松本清張,以及暢銷幽默推理代表作家赤川次郎的影響,所 以她早期的作品隱約有赤川次郎的幽默風味,而故事題材則大都以社會議題為 主。對於人物的描寫大都從日常平凡的細節中汲取養分,尤其她筆下的青少年比 較不像「個性不太好、老是懷著不正常心理來看這個世界」的綾辻行人的國中生 偵探或是「動不動就跟老師、同學們說教,愛發出冷哼聲」的島田莊司的國中生。

深信寫實力量的宮部,並未試圖讓國中生經歷連續兇殺案或校園神秘事件,因為 這種學生處理重大刑案的概念,並不存在於真實的世界中。

不論是現代小說或時代故事,從 1987 年的青春推理短篇處女作《鄰人的犯 罪》,榮獲第 26 屆 ALL 讀物主辦的推理小說新人獎而嶄露頭角以來,宮部美幸 不斷交出漂亮的成績單,1992 年的時代推理短篇連作《本所深川詭怪傳說》榮 獲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並以超能力為題材的奇幻推理長篇佳作《龍眠》榮獲日 本推理作家協會獎;1993 年以《火車》榮獲第 6 屆山本周五郎獎;1999 年以《理 由》榮獲第 120 屆直木獎;2001 年以《模仿犯》榮獲第 5 屆司馬遼太郎獎、第 52 屆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獎、第 55 屆每日出版文化獎特別獎、2002 年最佳推 理小說「日本國內篇」第一名、《週刊文春》2002 年前 10 大推理小說傑作「日本 國內」第一名及《達文西》月刊「BOOK OF THE YEAR 2001」綜合排行榜第一 名六項殊榮,完成六冠記錄。

宮部美幸的推理小說大都有明顯的當代社會議題,通俗文學會產生流行趨 勢,最明顯的是其內容偏向有時效性的、當代社會所歡迎、接納的趣味,因而產 生流行的品味與傾向。她在社會觀念不斷變遷的時代洪流裡,擅長透過小事小物 的特殊安排,以乾淨、明晰又多彩的文風、平實卻有說服魅力的敘述筆法、充滿 令人訝異的意外性的多線故事情節,誘導讀者主動勾勒出作者心中意圖的輪廓。

似乎是《模仿犯》雛型的宮部早期之作《無止境的殺人》,是透過看似獨立的短 篇故事,串連出解讀「自我價值」之道,其中(錢包)更是篇採用新視角來描述 一個銀幣的經歷之作。《理由》採第一、三人稱視角的切換,藉由描寫冒名購買 不動產的現代犯罪手法的海蟑螂事件,深刻描繪每個人心底對家庭的渴望。《火 車》則是敘述信用卡消費者的多重債務所造成的悲劇故事。

(22)

宮部美幸有許多以青少年為主角的作品,她表示:「我的作品中常出現少年 和少女,是因為我認為、也希望,他們代表著時代中的純潔風景。而且他們在社 會上處於弱者,常需忍耐。我期許他們不會輸給現實的成人,並對此感到振奮。

我覺得成人能完成或解決某件事是理所當然的,但看到年輕人努力解決案件,相 當大快人心,讓我想替他們加油。」。她的寫作習慣是:「以日常為出發點、不刻 意描寫殘酷的場面、盡量不讓小孩成為受害者」。13 尤其她對女性特質的書寫,

是既平易近人又勇敢堅強,且面對人間至惡時,能一反柔弱地挺身對抗。她以流 暢的文筆、巧妙的懸疑佈局,吸引青少年讀者閱讀的興趣,故事內容取材自當前 與青少年相關的社會議題,贏取青少年共鳴的情緒,再藉文字底下的母愛溫暖對 青少年的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

同樣有不少作品是描寫青少年角色,與宮部美幸年齡相仿、因作風「多變多 樣」的獨特性而有「千面寫手」之譽的東野圭吾,則非常重視「動機」,也相當 自覺地在小說中探勘人性的深度,安排各式人性極致的演出,構築出複雜的善惡 圖景,尤其近期的小說,往往瀰漫著「去道德化的價值觀」。從《白夜行》到《幻 夜》東野圭吾筆中的青少年主角漸漸傾向陰暗、甚至是對人性絕望的負面樣貌,

他尤其擅長型塑「惡女」角色,作品中也有不少對人性殘酷面的描寫。東野圭吾 透過曲折離奇的情節,呈現造成角色行為、動機產生背後厚實的生命經驗,去表 達人會為善或為惡,並非先天決定,都一定有他「後天」的原因,而童年的家庭 關係、成長環境,就是最關鍵的因素。14

────────────

133,頁 164。參考宮部美幸作品內的作者介紹與導讀部份。

14參考、整理自東野圭吾(Higashino Keigo)著,張智淵譯,《單戀》,(台北:獨步文化-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 12 月),頁 06-09、495-500。

(23)

第二節 《模仿犯》的背景文化

《模仿犯》的背景-日本,是一個從未遭受過異族的殖民或統治的國家,其 文化與思想都有「模式化」的傾向。日本文化的根源,比較近代的就是武士的道 德及行為準則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關係是建立於領主與武士的「主、

從」之關係上,其精神根源於「恩」、「義理」,從此衍生出:盡忠誠、尚武勇、

重名譽、守禮儀、操守廉潔、生活樸素的武士行為準則。「義理」分成兩個迥異 的類別:一是指世間的義理,是一個人報答「恩」的義理;另一是對名份的義理,

是維護自己名聲不受污染的義務。因此在武士方面,日本人固然稱頌誓死效忠的 德性,也同樣讚揚雪恥復仇的骨氣。這兩者都是「義理」;忠誠是對主君的義理,

雪恥則是對名份的義理,而雪恥的手段就是復仇及切腹。

現代日本人所能加之於自己的最極端的攻擊行為就是自殺,依照他們的信 念,自殺如果以適當的方式進行,便可洗刷一個人的污名,保全死後別人對他的 好評。而日本人似乎較有集團行動的傾向,在現代即使自殺也是可能會在「自殺 網站」中召集同伴採取一起擠在車廂中或密室內燒炭自殺的集體意識行為模式。

日本文化行為基準不是宗教,也不是利害,而是以「恥」的意識為準。日本 將中國人的「知恥近乎勇」加以吸收並發揚光大,「寧可一死絕不苟且含辱偷生」

便成為日本人堅定實踐的座右銘。恥的反面就是「榮譽」,日本式的管理哲學基 本上是爭取榮譽,因此日本人的榮譽感為社會最重要的道德。日本人最怕被同僚 疏離,被團體放逐對日本人來講比死刑還可怕,所以服從集團是個人至高生存的 目標 15。就如東野圭吾在《信》中,藉平野社長之口所表明的:「對公司而言,

重要的不是一個人的人格,而是他的社會性。」(頁 285)。日本的集團文化猶如

────────────

15參考潘乃德(Ruth Benedict)著,黃道琳譯,《菊花與劍:日本的文化模式》(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Patterns of Japanese Culture),(台北:桂冠圖書股份 有限公司,1985 年)。與 http://wwwz.shs.edu.tw/works/essay/2006/10/3118581088.pdf.

(24)

象徵日本的櫻花,美在它的一整片、一整簇,不同於中國牡丹的單朵美。

日本商人把武士精神運用到商戰裏,使大企業的結構中,上司與部屬也存在 著封建領主與武士間的忠貞關係。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為實現高度經濟成長,

於是政府大力促進「終身結婚制」,好讓企業戰士拼命專心工作,妻子專心看家,

讓男女做最有效率的徹底分工,男人工作,女人進入家庭。與這個制度相輔相的 就是「終身雇用制」,一旦進入公司,只要不犯錯,公司就會終身雇用。雖然終 身雇用,但是如因不努力工作或是被認為背叛團體規則,為了證明自己承認錯,

或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古代通常會被要求採切腹,現代則採開除解雇處分。

自江戶時代(1603-1867)起,老百姓都發誓要效忠諸侯,而且生活上的細 節、個人的言語行動,都有不可踰越的固定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日本人,

他們的人生的巨大目標就是為國盡忠、為天皇陛下效死,當時的學校教育也是以 此舉國一致的統一目標為指向。戰後,這一切日本式的美德,都與軍國主義一起 被抹殺,學校教育的課程也徹底改絃易轍,而丟棄軍國主義之後,巨大的精神空 白,漸漸被西方的個人主義充填了,戰爭時代奢侈浪費被視為敵人,戰後的消費 社會時代,奢侈浪費反而被視為美好的事。

再者,日本人自古以來就因社會保守,養成怕羞的個性,很難豁達地釋出心 中的感情,在盛行武士道精神的江戶時代,喜怒哀樂的自然情緒不可顯現於外,

到了明治維新時,施行國民皆兵制度,笑被認為是精神鬆懈的表徵。如此必須在 傳統規範下於各個場域中,扮演被規定的角色的拘謹、嚴肅的苦悶日本人的諸多 禮節,是不願在別人面前丟臉所形成的。但只要不連累家庭、學校或公司,團體 裡嚴格的道德約束便較鬆懈了,就如日本的諺語:「在旅途上犯下恥辱也不足掛 懷」16,這就是讓外國人難以瞭解的日本人之矛盾性格、極端反差行為的緣由。

────────────

16引用土屋健郎(Takeo Dou)著,黃恆正譯,《日本式的愛》(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出版 1990 年 4 月),頁 51。與烏偉․史密特(Uwe Schmitt)著,張志成譯,《日本 的假面》(台北:左岸文化出版 2003 年 4 月),頁 78。

(25)

而現代處於高價消費、狹窄空間的生活壓抑下的一些青少年則是以「叛逆無 罪,享樂有理」的人生觀,來取代日本自古以來就以「犧牲自己,為主人盡忠」

為美德、「唯有勤勉地工作,人生才有意義」的思想。

在日本成為一項非常大眾化的休閒娛樂的「柏青哥」,因為消費額不高,顧 客群不分階級、職業、身分男女老少都有,當然也包括不少翹課的學生。這種滿 足人類天生賭性,只要自己有時間就可進入的「柏青哥」,雖然滿足了消磨時間,

使心情得到休憩的娛樂功能,但是在滿足了青少年追求刺激的心理的同時,確也 令許多人無法自拔,甚至因此誤入歧途17。因此現代的日本社會,令民眾畏懼的 是行為難以捉摸、目中無人的特立獨行份子,及為債所逼的搶匪或精神狀況有問 題的變態殺手等。

────────────

17http://www.scu.edu.tw/foreign/bunka/2002/07/16

(26)

第三節 《模仿犯》故事摘要

一本推理小說的好壞,只有一個評論標準,就是好不好看。宮部美幸花費五 年完成的《模仿犯》,厚達一千四百頁左右,竟能令筆者持續熬夜、手不釋卷地 順暢看完,對筆者來說它的「六冠冕」真是名符其實。具有強烈的「煽情」作用 是通俗小說的特色18,而推理小說又擅長引發讀者的好奇心,在推理小說中作者 欲呈現的論點,會影響小說敘述的樣貌,故事情節多高潮、變異,才能豐富小說 的內容,而虛構中多少也要有真實的成分,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宮部美幸的小說通常會一開始就引發讀者對上場人物的好奇,想知道他到底 關係著什麼事?如何發生?接下來的故事發展會出現什麼?因為宮部總讓故事 的概況透過情節慢慢展開、逐漸才呈現出來,有時甚至書已看完了大半,還看不 到故事的全貌,又因故事的發展總能一再給人驚奇,情節的進行也常轉入令人意 想不到的方向,令讀者忍不住邊閱讀邊臆測,故事裡的人物究竟會有什麼遭遇,

而結局又會怎樣?在《模仿犯》裡作者大都用第三人稱的觀點來書寫,但是敘述 的手法很複雜,有許多藉由小節來做倒敘的分割情形,人物、事件也常出現交叉 敘述的現象,但是因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力與情節的巧妙安排,令讀者閱讀起來 頻受懸疑、驚奇的吸引,而不會有紊亂的感覺。

故事一開始出場的是,被石井家收養近十個月的十六歲少年塚田真一,清晨 在附近的大川公園蹓狗時,目睹了時常因蹓狗打照面的少女水野久美的狗,從垃 圾箱拖出來的一隻人類手肘以下的手,勾引起他一年前,因自己向同學透露父親 近期繼承了一筆不小的遺產,而引來家人全遭殺害的慘痛回憶。接著是倒敘約三 個月前,深夜 11 點半在有樂町打公共電話給媽媽,表示馬上就要回家了,請媽 媽準備她想吃的茶泡飯的古川鞠子,讓父親外遇離家後就以她為生活重心的媽媽

-古川真智子,徹夜等不到她的獨生女。

────────────

18鄭明娳著,《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年 5 月),頁 54。

(27)

然後,計算著外孫女報案失蹤已 97 天的傳統豆腐店老闆有馬義男,眼看著 自己的女兒因孫女下落不明而日趨失常的精神狀態,一籌莫展地將情緒遷怒到承 辦該案的生活安全課警員坂木達夫身上。後來又由於個性焦躁的鳥居刑警的不當 問案態度,導致古川真智子精神錯亂撞車重傷住院,及古川鞠子的父親古川茂討 厭被媒體採訪,躲到不見人影,使有馬義男因媒體的包圍落得關店暫停營業,而 且變成要承擔鞠子案情發展的唯一關係者,又為了孫女的安危,必須毫無反抗地 忍受兇手的戲耍、嘲弄。

接著在女性雜誌、家庭月刊等世界有十年工作經驗的自由撰稿人前田滋子,

受旅行時尋人啟事傳單的吸引,開始關注社會的失蹤事件,撰寫失蹤女性的報導 文學。大川公園殘肢事件後,又受到過去主編的鼓勵及善解人意、結婚一年多的 丈夫前田昭二的支持,轉向書寫女性連續殺人事件的報導文學,因此藉故去接近 有新聞內幕價值的案件目擊者塚田真一,並順勢將要離家避開殺害家人兇手的女 兒樋口惠糾纏的塚田真一帶回家裡、安頓在同一棟公寓。休學打工的塚田真一開 始和生長在家人和睦相處的家庭,既同齡又樂觀的水野久美發展出感情,有了情 感滋潤後漸漸走出陰霾的回憶。

在因應犯罪的警力方面,武上悅郎與篠崎隆一等刑警被兇手的慎密障眼手法 誤導了案件的偵查方向,浪費不少時間、精力於無效的追查上,使案情的主導權 落在兇手一方,被兇手在電視上譏笑為「無能的警力」,也惹來社會大眾對警方 辦案效率的批判與抱怨。辦案經驗豐富的武上悅郎,認為犯人也是人,會有人的 弱點,所以一定會被抓到的。他希望冷靜的有馬義男和兇手互動時,繼續扮演兇 手認為的無助老人的角色,以誘導出兇手的破綻。

然後劇情直轉入有著小孩特質的凶案共犯栗橋浩美匿名主動聯繫電視台的 新聞部,告知古川鞠子的皮包之外公園內別無他物了,而且古川鞠子與殘肢的主 人分別埋在不同地方的高潮。又利用要送信到飯店櫃檯愚弄有馬義男,帶出了栗 橋浩美臨時撘訕到的高中援交女生日高千秋,被利用、玩弄後慘遭滅口。而主謀 兇手的網川浩一(綽號和平)利用先前的職業之便所收集的資訊,設計了有性侵 害前科與精神妄想症的田川一義當傀儡,在電視上扮演兇嫌的角色來愚弄田川一

(28)

義自己跟社會大眾。

回頭敘述栗橋浩美不平常的成長背景,有個相貌醜陋卻與男人殉情的外婆、

認為被母親騙婚的鬱悶、膽小的父親,一直將栗橋浩美當早夭的姊姊弘美來養的 精神異常的母親,從小受父母親身體與精神的虐待,六歲起不斷的遭受噩夢追 逐、驚嚇,他認為自己有的只是一個差勁的家,曾想要殺死媽媽和爸爸。帶著扭 曲的性格長大後的栗橋浩美,到 26 歲因好高騖遠、不務實業,而淪為靠父母吃 飯的失業者。但他卻靠著自己姣好的外觀與父母的經濟後援,以社會菁英份子的 假象,來欺騙一些如岸田明美、日高千秋等,虛榮拜金、輕浮膚淺的年輕女孩。

並於精神錯亂的情況下殺死,離家少女嘉浦舞衣、女友岸田明美,並玩弄那些被 他和網川浩一誘拐、綁架到手女孩們的感情後,將她們全都殺害。

這齣「東京連續女性誘拐殺人案件」戲碼的幕後真正導演,是從小對犯罪有 興趣的網川浩一(和平),一個既聰明、城府又深的人,他掌握了栗橋浩美的一 切,善用他的弱點,製造自己富豪家世的假象,讓栗橋浩美羨慕、尊崇自己而跟 著自己走。他編排了該案件所有的主要劇情與角色分配,不但偽造了岸田明美的 家書詐取她父母的錢財;並當他們自己爆露出兇手不只一人時,他也想到利用小 學同學高井和明想救助栗橋浩美的心,編了個騙局誘拐高井和明進入他的圈套,

要求栗橋浩美以高井和明家人的性命為要挾,開車將高井和明及後車廂內木村的 屍體一起載到赤井山的鬼屋,再放火燒車、製造高井和明畏罪自殺的假象,設計 高井和明成為代罪羔羊。不料,途中當栗橋浩美由高井和明口中得知,他姊姊弘 美是被自己的媽媽親手所掐死時,因突發的一堆交雜回憶而精神錯亂,致香菸燒 到自己易然的化學纖維襯衫、脖子、頭髮而車子失控,撞破防護欄衝向山崖之外,

兩人當場死亡。

因為在栗橋浩美的租屋內發現被害人的相片和錄影帶,致警方推論車禍喪生 的栗橋浩美與高井和明就是兇案的兩名嫌犯,再由取得的照片知道除了木村庄司 外,共有十名女性受害,並確定了被害人之一的伊藤敦子及三宅綠的身分,又從 她們兩人的失蹤日期得知,三宅綠約比古川鞠子早三年、伊藤敦子則早二年被殺 害。但警方開始調查事件真相時,卻發現幾乎找不到高井和明涉案的證據,故對

(29)

他的涉案不像對栗橋浩美的罪行般肯定。

然後鏡頭轉到,對塚田真一百般糾纏的樋口惠找到在商店打工的塚田真一,

但這次他已能面對著樋口惠、不再逃避,並說出了自己心裡真正的感受;他表示 不會原諒樋口惠的父親而且期待他被判死刑。但是樋口惠以「因為你到處吹噓家 有鉅款,慫恿他殺人,所以責任在你」對塚田真一狠狠地反擊。這時水野久美以 塚田真一女朋友的身分出現,打了樋口惠一巴掌,並嚴厲地告誡樋口惠,她的爸 爸不會高興她做這種事,之後拉著塚田真一在樋口惠的大呼喊聲中離去,以行動 支持塚田真一勇敢面對樋口惠的糾纏。

接下來是前田滋子因為要寫案件的報導而深入挖掘栗橋浩美與高井和明的 過去。然後是因高井和明被認定為兇手,受到週遭瞋恨、攻擊而到處躲藏的高井 由美子,想藉前田滋子的筆為哥哥辯護故主動聯絡了前田滋子見面,不料卻被網 川浩一先接近到精神驚慌的高井由美子,並以哥哥的朋友的理由將她騙走,然後 再以保護者的姿態跟高井由美子一起來見前田滋子。然後高井由美子由於承受不 住周遭的壓力,精神瀕臨崩潰試圖自殺,被來訪的篠崎刑警救起,但禁不起網川 浩一施與她的身心折磨,高井由美子最後還是自殺身亡。網川浩一控制高井由美 子,借她來扮演「正義使者」的角色,滿足自己愛現的欲望,最後被契而不捨的 前田滋子,探究出他假面下的真惡,並於電視媒體前利用他在乎自己的劇本是「原 創」的心理,攻破他的心防,讓網川浩一在情緒激動、失控中掀開自己的真面目。

最後詳述媒體上公開討論案件與犯罪心理,出現了利用遺族紊亂的情緒,假 冒律師身分對被害者家屬騙取金錢的「趁火打劫」行為,製造了有馬義男、高井 由美子等被害人家屬的聚會與種種相關事件。因媒體報導了前田滋子只為雜誌的 銷路、沒有顧慮遺族的傷痛,裝著專業地繼續撰寫兇殺案件報導的文章,導致前 田家也受到輿論的負面壓力,被怪罪的前田滋子差一點和丈夫前田昭二就以離婚 收場,最後前田滋子因珍惜過去前田昭二對她的愛與尊重而與他重修舊好。

(30)

︽模仿犯︾﹁連續殺人凶案﹂重要人物關係表

> 女

古川真智子︵古川鞠子之母︶

有馬義男 ︵古川鞠子之外公、傳統豆腐店老闆︶

>栗橋壽美子︵浩美之母 ︶

嘉浦舞衣︵遭栗橋單獨殺害的女國中生︶

岸田明美︵遭栗橋單獨殺害的栗橋女友︶

古川鞠子︵女粉領上班族︶

栗橋浩美 犯 係

日高千秋︵女高中生︶

共 關

三宅綠 ︵女高中輟學生︶

被兩人殺害者

淺田由佳莉︵女高中生︶

案 同

伊藤敦子︵女上班族︶

木村庄司︵男上班族︶

< >網川浩一

公園遊民︵男︶

<高井和明 ︵麵店小開︶

網川之母︵遭網川單獨殺害︶

高井由美子︵和明之妹︶

田川一義︵因有性侵幼童前科被兇手當人頭耍弄的青年︶

樋口惠︵殺死塚田家人兇手的高中生女兒︶

> 友

塚田真一︵全家遭殺害的高中生遺孤及凶案殘肢發現者︶

水野久美︵凶案殘肢發現者、高中生︶

> 妻

前田滋子︵報導文學作者︶

前田昭二︵鐵工場小開︶

> 員

武上悅郎︵搜查總部內勤警員︶

篠崎隆一︵武上的助手︶

坂木達夫︵生活安全課警員︶

鳥居刑警、秋津刑警︵搜查總部刑警︶

(31)

第四節 《模仿犯》人物的型塑

宮部美幸推理小說的寫作,是以人物的出場來展露出故事情節,讀者很難一 下子就看到故事中人物的樣貌,而是要透過故事情節的進展,逐漸在字句裡描繪 出人物的本來面目。《模仿犯》整部作品就是以幾位主要人物的背景故事為主軸 而展開,再以一些支線人物的描述來輔助故事的複雜演進,讓故事更趨完整。以 下就以她對故事中幾位主要人物的描述,加上隨著故事情節的推演而一點一滴進 行的人物的深入刻劃,來證明宮部美幸對於人物細膩、生動的型塑功力。

塚田真一(兇案殘肢發現者)

作者正面地描述一個眼鼻立體、長相可愛的高中少年塚田真一,因為父母生 前和他們家都有相當程度往來的爸爸媽媽兩邊的兄弟姐妹們,在他家慘案發生 後,都不願意收養成為遺孤的塚田真一。這件事深深地傷了他的心,讓他相信「終 究自己是不被原諒的」,懷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matic Stress Disorder)19帶著愧疚、自責心情,時常神情木然、低頭將「對不起」掛在嘴上

─────────────

19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譯創傷後壓力心理障 礙症、創傷後壓力症、創傷後精神緊張性障礙、創傷後壓力失調、重大打擊後遺症。指人在 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之後遺症。這些經驗包括生命遭到威脅、嚴重 物理性傷害、身體或心靈上的脅迫。有時候被稱之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結果,而非病患心理狀態原 本就有問題。PTSD是一種焦慮性失常,不應和一般的悲傷或創傷後之調適混淆,此疾病也有 可能伴隨著其他精神失調(合併症comorbidity)包括重度憂鬱(major depression)、一般 性焦慮失調(general anxiety disorder)、和各種成癮性。創傷記憶有時候會被貯存在程 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中,當病患做了某一特定身體動作時,便觸發了創傷後壓力 症。延遲發病的PTSD也有可能在另一個壓力事件下浮出檯面。這種症狀通常不易平復,會持 續一段很長的時間。

(32)

生活著,而且他這一年來,因為「突然被破壞的人生」、害怕會隨時失去眼前的 景物,而要清楚記住生活中的大小瑣事,也從一般青少年習慣的夜貓族變成朝陽 族,既盡量避免與他人接觸,而且必須時刻確認自己仍平安地存活著,來帶出他 覺得自己像收養他的叔叔嬸嬸家,那隻沒有其他人家想養的狗洛基一樣的淒涼心 情。

而面對態度強硬緊追著、要求他為自己那滅門兇手的父親背書減刑的少女樋 口惠時,只能採取缺乏膽量、畏縮的逃避方式。如此製造出原本獨立、外向,正 值青春年華的塚田真一,現在身上卻缺乏他那個年紀的年輕人都有的「隨便性」, 充滿沮喪、毫無朝氣、不像個年輕人,而且認為自己「說不定被什麼怪東西附身 了,是個不吉利的人、是真正的死神。」(上冊,頁 35)呈現出一個滿心愧悔、

自我否定的青少年形貌。

因為目睹了另一件慘案,而有機會隨著整個案件的發展過程,重新去調整自 己的心態,修正自己的行為。讓塚田真一從有馬義男在警局門口與他相遇時,對 他的第一印象:「這個小哥好像是騎腳踏車跌倒的小孩,一臉在尋找母親的安慰。」

(上冊,頁 32),藉由與異性朋友水野久美的互動、和前田家的相處,漸漸揮別 憂傷的記憶,加上有馬義男這個有相似境遇的好榜樣,塚田真一走過他的成長之 旅,不但找回了他過去的獨立、樂觀與自信,更加懂得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

有馬義男(被害者家屬)

因為買給他抑制高血壓健康茶的貼心外孫女鞠子突然離奇地失蹤,有一名 雇工的傳統豆腐店老闆有馬義男,這位 72 歲身材矮胖、禿頭駝背又不善言詞,

習慣穿灰色系衣著的老人,因為算著鞠子失蹤的日數漸增時,心中就像沉掛著一 個大重塊,變得隨時驚恐,毫無心情經營豆腐店地等待著失蹤的鞠子歸來的消 息。然後經由與兇手之一的栗橋浩美互動時,在電話中壓制怒氣、忍耐被譏笑、

嘲弄,又答應犯人的要求,願意在電視上跪著求犯人將鞠子還給他,讓網川浩一

(33)

直覺到有馬義男「是個很帶勁的老頭」。

然後他被迫進到雖已慎重地穿著,仍顯得窮酸寒愴的豪華大飯店去,被戲耍 得團團轉,讓櫃檯年輕女職員譏笑為老色狼,事後有馬義男在接受一群記者採訪 時,並未因為被戲弄而錯亂、生氣。而是表現出強忍著憤怒與悲傷的神情。所以 網川浩一在與他過招後也認為:「老頭並不笨,果然是正確而冷靜的反應。」,讚 美他:「好個有擔當的老頭」(上冊,頁 486)。如此將一個憂心孫女安危不敢報 警,束手無策地任人糟蹋的「無助的老頭子」的形象描寫得栩栩如生。

一直捱到冷靜應對犯人,明白了古川鞠子已死,度過與唯一的外孫女死別的 悲傷後,有馬義男再也無法繼續坐著不動,決定將食之無味的飯當作藥,逼自己 吞下,寧願努力讓自己痛苦地活下去,化悲憤為力量為古川鞠子報仇,不想要再 眼睜睜、被動地接受一切地過他所剩不多的日子。然後他也不因悲慟就糊塗地接 受假律師淺井的騙局,他明智地發現:現階段要談損害賠償,似乎有點不切實際,

甚至可說是文不對題。(下冊,頁 322)

最後他對露出真面目的網川浩一說出自己的憤恨感受:「你不過也是一個 人,不過是個扭曲、壞掉、長大成人卻什麼大事都不會做的可憐人。你剛剛說自 己的名字不會被遺忘吧?可是你錯了。大家都會忘記的。你的事大家都不會記 住。一個偷偷摸摸、卑鄙無恥、愛說謊的殺人犯,大家都會忘記的。我們都是這 樣忘記不需要的繼續活下去。…可是你忘不掉吧?而且你會因為大家都忘了你,

好像你一開始就沒有活在這世界上,你會煩惱痛苦。你搞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而 煩惱。那就是你受到的最大的懲罰。」(下冊,頁 672)作者成功地刻劃出有馬 義男這個堅韌、有擔當性格的老人角色。

網川浩一(兇案主謀)

宮部美幸並沒有將《模仿犯》中的兩位殺手描寫成「天生的犯罪者」,反而

(34)

透過相當多的篇幅來敘述栗橋浩美與網川浩一的家庭與成長背景。作者對於這連 續殺人案件的主謀網川浩一的描寫是比較側面的,大部分是透過栗橋浩美來描 述、呈現網川浩一的形象。網川浩一因為有一張和他媽媽一模一樣,就像和平的 標誌般可愛的圓圓笑臉,因而得到「和平」的外號,由於他的成績總是名列前矛、

運動能力又好,很擅於閱讀大人的心思,所以在學校裡很吃的開,更是栗橋浩美 的偶像,能影響栗橋浩美和他一起對栗橋浩美的童年玩伴高井和明,做出狡滑陰 險却不顯眼的欺負行徑。

他告訴栗橋浩美:「可以說謊」、「說謊很簡單」、「說謊時要儘可能的簡單,

儘可能表現出誠意。」,又說:「趕快變成大人,然後掌握自己的人生。千萬不能 繼承他們的腳步。自己的人生必須自己開創。」、「用功讀書,考上好大學。然後 到大公司上班。到時候就可以不管父母,好好地為自己而活。」、「只要想著父母 是搖錢樹就好了,能夠抓著就不要放,等到沒有利用價值放掉也無所謂。反正父 母也都很自私的,無所謂。」(上冊,頁 395-396)這其實就是對造成他從小因 沒有名份而被丟來丟去,不被肯定、接納的父母的報復心態。後來他也真的以行 動貫徹自己的想法,殺掉剛擁有別墅的母親而取得別墅。

他認為:「凡事只要掌握住主導權,就什麼都不怕了。」,所以他無法忍受別 人指責他的錯誤,有著稍微被拒絕就露出冷硬神情的自大心理,所以只要遇到反 擊,他就會驚慌。其實網川浩一內心覺得自己是生下來就沒什麼立場,從小到處 惹人厭,唯一的親人就是不可靠的媽媽,心存著靠謊言來掩飾家庭背景的自卑情 結。他會那麼愛出風頭、愛鬧事,其實是因為生活在不安定的家庭環境中,從年 幼時期到青春期一直都是處於很難被發現自己的存在,與對親情饑渴的反動之 中,因為只是微笑並不能在大人的社會通行無阻,必須要有能力,必須要強調自 己很特別,才能建立自己的一片天。(下冊,頁 626)

作者凸顯出網川浩一這位表面上頗能隱藏自己的慾望、控制自己的情感,又 敏感於別人對他的拒絕,而會不安地咬指甲、存報復心的矛盾性格,型塑出一個 外型不差、高學歷,有正當職業、人際關係也不壞,幾乎可歸屬於社會菁英份子,

內心卻極端扭曲地仇視整個世界的殺手形象。他相信:說話的人先贏,看看能夠

(35)

有多快、有多少說服力、將自己相信的事情推廣出去。事實並非真相,他一向秉 持這個原則行動。(下冊,頁 647)結果,他就是被前田滋子「以其人之道反治 其人之身」,用「先說的人先贏」策略而攻下的。

栗橋浩美(兇案共犯)

作者用比較正面的方式來描寫連續殺人案的共犯栗橋浩美這個角色,形容他 個子很高、長得很帥,五官端正、蓄長髮,有一口排列得很漂亮、笑起來很美的 牙齒,身上穿著當季流行的薄襯衫和休閒褲,右手腕戴著大型的潛水錶,胸膛雖 略嫌瘦削,但整個外貌像男性時裝雜誌走出來的模特兒一樣,很年輕英俊、很吸 引人,因為栗橋浩美覺得:「現在這種時代,如果穿得不夠體面就很難生存呀!」。

(上冊,頁 333)有對小時候將他關在儲藏櫃、用燃燒的香煙頭燙他手臂,頭腦 不太正常的父母,從媽媽對他厭惡、責罵的傷害性言語,栗橋浩美認為自己偷了 姊姊的人生,從小就經常做被姊姊追討生命的惡夢,他說:「我是被這個家囚禁 的犯人」(上冊,頁 394)。

栗橋浩美因為自己不大愛思考,羨慕網川浩一捏造的家世,所以一直都如同 跟班般,受到網川浩一的牽制、影響。長大後無故地毆打年邁的老婆婆、想要殺 死自己的父母,透露了栗橋浩美的扭曲性格與暴力傾向,從他精神錯亂、失控地 殺死女友岸田明美與陌生少女嘉浦舞衣,也證明了他精神問題的存在。但是作者 同時又描述:「雖然浩美一不高興就揍他媽媽,也看不起爸爸,但是從揭開整齣 戲序幕的那一瞬間,他想要留在父母身邊,對著他們微笑,他有種想要愛護、有 些可憐他那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會的垃圾父母的心情。在當天早餐桌上,表 現不合他意的媽媽,就算是笨媽媽,他也能溫柔對待」(上冊,頁 466-467),透 露出栗橋浩美的內心也存在著人性的溫柔真情面。

然後作者再以栗橋浩美任性地辱罵、玩弄有馬義男,及在與電視台通話中因 廣告插播而情緒失控的過程,將栗橋浩美脾氣暴躁、易為小事動怒後大聲亂說 話,顯現出孩子般的性格顯現無遺,又喜歡假扮精英身分、用欺騙的手段,玩弄

(36)

那些投懷送抱、虛榮膚淺的女孩。網川浩一形容栗橋浩美:「愛出風頭又過度自 信。不管是好事壞事,只要是他自己做的,他就不可能悶不吭聲」(下冊,頁 427)。 作者生動地塑造了栗橋浩美這個從小因壓抑自己膽怯、驚懼的情緒而心靈扭曲,

變成以欺凌善弱的高井和明來肯定自己,長大後也因好高騖遠而無法踏實、自信 地立足於社會,工作了三個月就自己辭職了,只靠父母養活的外表拉風、本質輕 浮,精神不正常的失業者形象。

前田滋子(報導文學作者)

對於前田滋子這個角色,作者主要是著重在她身為一個從事「傳媒工作」的 文字工作者,在報導價值與職業道德之間的心理拉鋸情形。從她單純地想嘗試做

「失蹤女性的報導文學」開始,到因社會的變遷、媒體產業生存環境的競爭,使 得已經三十一歲的她,想藉更有話題性的殺人案件來立足,而在與塚田真一的相 處過程中產生了「是否為了滿足自己取得一手報導資料的前提下,不自覺地對案 件家屬造成二度傷害」的心理掙扎。

然後又在自己也被網川浩一欺騙、高井由美子自殺,被批評是個沒良心、不 顧受害者家屬死活者,而對自己的職業及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幾乎失去信心。可 是雖然落魄到必須在別人的辦公室裡過日子,仍想盡辦法去解開案件的真相,型 塑出一個趨近中年女性的韌性與不向逆境妥協的「敗不餒」勇氣。甚至當前田滋 子成功地迫使網川浩一落網,而丈夫昭二欲與她復合時,她也沒有趾高氣昂地懷 恨前田家之前對她的不諒解,反而是惦記著丈夫以前曾對她的體貼與支持。這又 凸顯出宮部美幸的女性內斂、性善的「成不驕」觀點。

武上悅郎(中年刑警)

對於和殺人案件為伍的武上悅郎,作者描寫:他有著獨特粗礦長相、大塊頭

(37)

且粗聲粗氣,但負責的是需要細心認真特質的內勤業務,且字體漂亮、具驚人記 憶力,注重效率甚於外觀的整齊,並認為稱職的內勤人員必須低調,默默地完成 自己的工作。他曾參與塚田真一家人被殺的案件,故對遺族的塚田真一有一份心 疼的真情,但卻窮於用言詞表達,只能說:「你的父母和妹妹,真是遺憾呀」,然 後又生氣於自己的表達不當:「對不起,這根本不能安慰你,我說了不該說的話」。

(上冊,頁 34)最後他對塚田真一說:「你家發生的事真的很悲慘,留下來的你 也是受害人。」、「你沒有錯。你沒有任何責任。這一點你千萬要記住」(上冊,

頁 37)。作者描繪出長年面對兇殺案的資深刑警,內心柔軟感性的真情面。

作者用警方被網川浩一耍得團團轉地耗費時間、精力在錯誤的資訊上,案發 後近四十天成為「不回家族」,被主管命令回去洗完澡再來上班,累到甚至在馬 桶上打起瞌睡、躺在浴盆裡睡著了,卻被兇嫌譏笑為「無能」,氣憤得踢壞男生 廁所裡的便斗,描繪出武上悅郎等刑警對案情的猶豫、對被害人家屬的同情、偵 查陷入膠著的無助,在工作時疲憊難堪與徬徨無奈的人性面。

(38)

第叁章 青春世代的面貌

因為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動及媒體提供的氾濫資訊,使現代的孩子比以前的孩 子更快脫離童年期,而既不是兒童,又因求學期的增長使其過渡到成人社會的時 間延長很多的青少年階段,會很在乎影響到他的自我概念的家人、朋友對他的看 法,也會要求獨立、隱私權,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意見,通常也會有自我發展的 認同、偶像崇拜等的過程。

第一節 失效的家庭與學校功能

一、 變質的家庭關係

家庭是宮部美幸很重視的社會結構元素,裡面的每個成員都希望在家中被重 視、瞭解並參與家中的任何事。因為家庭是組成這個社會的基礎單位,所以相親 相愛的父母、良好的親子關係,和諧的家庭氣氛是子女安全感、歸屬感的來源,

也是對子女一種很好的潛移默化的行為管教;而當父母失和時,子女會擔心、害 怕,並失去適當的學習楷模。健全的家庭關係是子女的「安全基地」,提供了青 少年自我接受的基礎,使他們能以正向的態度發展、完成自我認同與成長。像文 本中水野久美的家人並不因為她是公園殘肢的目擊者,就限制她對案件的探詢行 為,也不會阻止她與仍處於「創傷期」的塚田真一之間的交往,只是在一旁默默 地守護著她,讓她經歷成長的考驗與自主的權利。

但文本中古川真智子將丈夫財力好、具有中年人的魅力,受年輕女性歡迎、

喜愛當成笑話來炫耀,沒有任何面對婚姻危機的意識,至丈夫因年輕外遇拋棄妻 女離家後,又只是每天以獨生女鞠子為中心運轉,逃避現實、沉浸在「丈夫終有 一天會回頭」的自欺的思想裡不能自拔,所以古川鞠子失蹤後,她的精神就漸漸 出現失常狀況,而心已另有所屬的父親,除了想拿錢來換取妻子的離婚協議書 外,並沒有任何關懷失蹤的女兒之言語與行動,怪不得古川鞠子表示,因為父親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4 南懷瑾《禪宗與道家》,《南懷瑾著作珍藏本》卷 4,頁 48,上海:復旦大 學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第一版。. 25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Implications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search. (1973).Instrumentality theory and equity theory as complementary

  此外, 圖書館亦陸續引進英美文學、外語學習與研究等 相關資料庫,如 19 世紀以前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 Literature Online,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與 Naxos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全球如英國電信、澳洲政府、世界展望會都已運用 SROI 進行管 理公益專案。而至 2019 年 11 月止台灣已有 13 份正式 SROI 認證 報告,其中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7 年通過認證的 Computer

至於在台灣的學術佛教,基礎相當脆弱,自 1950 年至 1960 年代,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