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韓籍學生華語發音偏誤現象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華、韓語音對比與韓籍學生對華語發音之偏誤

三、 韓籍學生華語發音偏誤現象

為了了解韓籍學生對華語發音實際的偏誤現象,在本章引用語言學者朱 川(1997)和俞燕君(2011)的根據在華語教學上的實踐研究提出偏誤項目。

朱川用具有某些發音特徵的字表來測試外籍學生華語發音的正確度以 及中介音難點的分佈程度,例如,「本、表」和「朋、票」各組代表是「不 送氣音」和「送氣音」,「襯、觀」和「光、程」各組為了測試「前鼻音」

和「後鼻音」的字。而且關於外籍學生對華語發音的中介音難點用等級來解 釋,等級越低偏誤的程度越嚴重的意思。 俞燕君根據自己在韓國教書的經 驗把韓籍學生常犯錯誤的華語發音跟韓語對比解釋。

將兩位學者所提出的韓籍學生對華語發音偏誤現象,分為韻母、聲母、

聲調三個部分來介紹。

(一) 聲母

朱川(1997)說,韓籍學習者對華語聲母中,一級難點是 f[f]發成吹氣音,

舌尖前後聲母相混,尖音。二級難點是邊音誤為閃音,聲母送氣不足。三級 難點舌尖音與舌面音相混。

一級難點的「f[f]發成吹氣音」指是,把唇齒擦音 f[f]發成雙唇吹氣音[ɸ],

「舌尖前後聲母相混」的意思是,發音時常把舌尖前音 z[ʦ ]、c[ʦ ʰ ]、s[s]

與舌尖後音 zh[ʧ ]、ch[ʧ ʰ ]、sh[ʂ ]相混,而且「尖音」的錯誤指是,把舌 面音 j[ʨ]、q[ʨʰ ]、x[ɕ ]和元音 i[i]、ü[y]拼音時發成舌尖前音 z[ʦ ]、c[ʦ ʰ ]、

s[s]與 i[i]、ü[y]拼音的音。

二級難點「邊音誤為閃音,聲母送氣不足」的意思是,把邊音 l[l]發成 有舌彈音的閃音,而且華語送氣聲母音 p[pʰ ]、c[ʦ ʰ ]、t[tʰ ]、ch[ʧ ʰ ]、

q[ʨʰ ]、k[kʰ ]發音時,氣流不夠大。

三級難點「舌尖音與舌面音相混」的意思是,把舌尖前音 z[ʦ ]、c[ʦ ʰ ]、

s[s],舌尖後音 zh[ʧ ]、ch[ʧ ʰ ]、sh[ʂ ]與舌面音 j[ʨ]、q[ʨʰ ]、x[ɕ ]相混。

俞燕君(2011)說,華語中 7 個輔音是韓語中沒有的,即 f[f]、j[ʨ]、q[ʨʰ ]、

x[ɕ ]、zh[ʧ ]、ch[ʧ ʰ ]、sh[ʂ ]這 7 個聲母,還有 er[ɚ]的發音也不一樣。因 此韓籍學習者對華語聲母的偏誤主要在這些聲母上出現。以下是俞燕君所提 出的解釋。

f[f]發音不準:因為韓語中沒有唇齒音 f[f],所以韓國人常把 f 發成 b[p]

或 p[pʰ ]。比如:咖啡發成[k a p ei ],房間[p aŋ jiɛ n ]。

舌面前音跟 ü[y]拼音時發音錯誤:j[ʨ]、q[ʨʰ ]、x[ɕ ]與 ü[y]拼合後,

ü[y]上的兩點去掉了,讓學生產生錯誤,以為它們是 u[u],發出不倫不類的 音來。

韓籍學習者 z[ʦ ]、c[ʦ ʰ ]、s[s]與 zh[ʧ ]、ch[ʧ ʰ ]、sh[ʂ ]相混:難點是 發音部位掌握不住,舌尖在上還是在下,上卷還是平伸掌握不住,控制不了。

這是韓國學生的突出難點。發 z[ʦ ]、c[ʦ ʰ ]、s[s]時舌尖靠前抵住上齒背,

舌頭平伸。而 zh[ʧ ]、ch[ʧ ʰ ]、sh[ʂ ]是舌尖上卷折前硬腭,部位靠後。韓 語中沒有 zh[ʧ ]、ch[ʧ ʰ ]、sh[ʂ ]有與 z[ʦ ]、c[ʦ ʰ ]、s[s]相近的舌尖前音 ㅈ[ʦ ]、ㅊ[ʦ ʰ ]、ㅅ[s]韓國人常用它們代替 z[ʦ ]組和 zh[ʧ ]組,造成這兩組 音互相混淆。

r[ʐ ]、l[l]相混:學習 r[ʐ ]發音時先發 sh[ʂ ],然後延長 sh[ʂ ]的音程,

使 sh[ʂ ]濁化,聲帶振動就發出 r[ʐ ]來了。韓語中沒有舌尖後擦音 r[ʐ ],但 有與之相似的舌尖中閃音ㄹ[ɾ ],它在韓語中做韻尾時變成 l[l],與華語拼音

l[l]相似,韓國人常把 r[ʐ ]發成華語 l[l],或直接用[ɾ ]代替 r[ʐ ]。

(二) 韻母

對於韓籍學習者對華語韻母的偏誤現象,朱川(1997)提出,韓籍學習者 的一級難點是前後鼻音相混,韻母太鬆。二級難點是動程小、比例不當,捲 舌不夠,圓唇不夠,韻尾不到位。三級難點是韻尾殘缺,韻母不穩定。

一級難點「前後鼻音相混」指是,韓籍學習者把 an[an]跟 ang[αŋ],或 en[ən]跟 eng[əŋ]的發音分不清混用,還有「韻母太鬆」的意思是發華語的 e[ɤ ]音的時候,開口度過大的意思。

二級難點「動程小、比例不當」指是,例如,把舌位後半高的華語字「我 [uo]」發音過程中口腔不夠大並偏重的傾向,「捲舌不夠」指是,發捲舌韻 母 er[ɚ]或舌尖後韻母 i[ʅ ]的音時舌頭捲得不夠,「圓唇不夠」指是,例如,

「劇[ʨy]、去[ʨʰ y]、泉[ʨʰ yεn]、裙[ʨʰ yn]」的韻母 ü[y]發音時嘴唇不夠 圓。

三級難點「韻尾殘缺,韻母不穩定」指是,例如,發「語[y]」的音時,

本來嘴形始終不要變化,可是嘴形有變化,而且常常把韻母發成一半的音而 已。

以下為俞燕君(2011)對韓籍學生華語韻母偏誤現象的說明。

單韻母 o[o]、e[ɤ ]、ü[y]:韓籍學習者對華語韻母偏誤現象中其比率最 高的是單韻母 o[o]、e[ɤ ]、ü[y]。就是說,韓語어[ə]與華語音節 bo[po]和 po[pʰ o]

中 的 o[o] 發 音 相 似 , 易 把 圓 唇 的 o[o] 發 成 扁 唇 的 어[ə] 。 對於華語韻母 e[ɤ ]的偏誤現象解釋說,因為受母語的影響,故韓國人常把 e[ɤ ]發成韓語어[ə]或으[ɯ],而且發 er[ɚ]的音時常和 e[ɤ ]相混。對於 ü[y]

的偏誤現象說,華語 ü[y]發音時唇形始終不變,而韓國人發這個音是唇形 會由圓而展開,發成跟韓語的一個韻母위[ui]一樣。

複韻母:對於複韻母的難點指出把 ai[ai],ei[ei],ao[αo],ou[oʊ ]發成 明顯的兩個音,這樣聽起來會很不自然。

鼻韻母-n[n]和-ng[ŋ]:鼻韻母難點是 an[an]和 ang[αŋ],, en[ən]和 eng[əŋ]

的音不易區分。

(三) 聲調

俞燕君(2011)提出,韓國人在四個華語聲調方面容易產生以下偏誤:

1. 陰平(第一聲):高平調的陰平發成低平調。

2. 陽平(第二聲):中升調的陽平發成低平調或低升調或混同上聲。

3. 上聲(第三聲):降升調上聲混同陽平。

4. 去聲(第四聲):去聲發成低平調的或者低降調。

其中“陽平”與“上聲”的偏誤率很高。

對於韓籍學生“陽平”和“上聲”的偏誤解釋說,陽平是個中升調,實際上 起點較低,聲帶應較放鬆。由於聲帶放鬆不夠,以致終點升不上去。漢語陽 平的調型是典型的升調,起點一般在調域的 2-3 度,終點在調域的 4-5 度,

調值為 35。大多數的偏誤是把陽平念成了低平調,起點都沒有達到 3 度;

或者念成了低降升的曲折調,與他們所發的上聲混同。

上聲是個曲折調,也是最長的調子,前半段是低降調,起點比第二聲還 要低些,略微下降,拖長,聲帶放鬆,後半段快速升高,接近第一聲的起點,

聲帶拉緊。第三聲的特點是前長後短,也是難點,有學生恰恰前短後長,這 樣前半段還沒降到最低點就急於上升,造成曲折度不夠,也就是拐彎的角度 太大,容易與第二聲相混。漢語上聲的調型是曲折調,起點位於調域的下半 部,2-1 度之間,終點位於調域的上半部或中部,調值是 214。發單字調的 上聲時開始起點偏高,降調不到位就開始轉向升調,而升調部分音長過長,

造成前短後長,易與陽平混同。

朱川(1997)也說,韓籍學習者對華語聲調最感到難的是上聲,其偏誤是 升段過長、近似陽平。其次難點是發聲調時普遍偏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