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領導情境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領導情境論

情境論的產生,主要是認為領導的效能並不只侷限於領導者的品質 與行為,而應該考慮包含領導者所處環境的情境因素,隨著情境的改變,

領導者必須有所意識,進而改變領導手段與方式。情境因素在領導的過

程中,已經成為影響領導者的變項,它可能:1.限制領導者的行為。2.

成為干擾變數(intervening variable)。3.在特定環境中,調節一些重要的領 導行為(Van Fleet & Yukl, 1986)

情境論從一九六 Ο 年發展,大致上有以下幾種重要理論:

˙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

Fieldler 根據其長期的研究,提出了判斷三項領導效能的情境變數 (Fieldler,1967):

(1)領導者與成員關係(leader-member relations):指領導者與成員 彼此間信任、領導者對成員信心、成員對領導者尊敬與忠誠。

(2)任務結構(task structure):工作任務是否有組織、有程序結構。

(3)職務權力(position power):領導者在組織中的正式權力,及 在 組織中受成員支持之程度。

以上三項變數的交互關係,影響領導者決定採取的領導方式。如 果部屬的既有經驗,又有不錯的領導者與成員關係、成員具備一般 有利的條件,那麼「關係導向」(relations-orientation)的領導方式較

「任務導向」(task-orientation)來得好;如果缺乏經驗、較差的領導 者與成員關係、成員具備的條件非常差,或者很有經驗、有好的領 導者與成員關係、成員具備極佳的條件,那麼「任務導向」的領導 方式,要比「關係導向」來得好(Miller et al, 2004)。由於軍隊經常 可能遭遇情勢緊急(situational urgency),尤其遇到戰鬥狀況,此時指 導式或任務導向的方式,應該是比較好的領導行為(Houghton &

Yoho, 2005)。因此領導者是否認清自己所處的情境,並且採取適當 的領導方式,將決定一個領導者成效的優劣。

˙路徑—目標理論(path-goal theory):

一九七一年由加拿大學者 House 提出,這個理論意義指的是:如 果群體成員知覺高生產力是到達個人目標的最佳路徑,那麼他(她) 將傾向成為一位高生產者(House, 1971)。其中有兩個重要的情境變 數(Van Fleet & Yukl, 1986):(1)群體成員的個人特質(包括技術、需 求、動機);(2)工作環境。環境的問題在大部分有關領導者甄選與 效能的文獻上經常被忽略,但是事實上卻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如 果 有 較 高 的 環 境 支 持 , 就 算 是 缺 乏 領 導 特 質 , 也 是 會 成 功 的 (Vardiman et al, 2006)。為了要驗證路徑—目標理論的有效性,House

& Mitchell 在一九七四年又再提出四種領導者的行為:

(1)支持式領導(supportive leadership):以友善的態度關切部屬的 需求,是一種關懷(consideration)的表現。

(2)指導式領導(directive leadership):讓部屬知道成員們對他的期 望,要求部屬依程序完成工作,並給予適切的指導。

(3)參與式領導(participative leadership):作決策時經常詢問、參考 部屬的意見,並接受其建議。

(4)成就導向領導(achievement-oriented leadership):設定具挑戰性 的目標,使部屬能達到高標準。

這四種領導行為在前述的兩種情境變數干擾之下,將會對員工的 績效與滿足感產生影響,因此領導者是否清楚自己員工的特質,與 工作結構與權力系統,進而調整領導行為,將會決定領導效能之優 劣。

˙情境領導理論(situ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

情境領導理論是由Hersey & Blanchard 所發展出來的,他們所提 的 情 境 干 擾 變 項 是 部 屬 成 熟 度(maturity of subordinates), 包 括 (Hersey & Blanchard,1977):

(1)工作成熟度(job maturity):指部屬個人的專業技能與知識, 當 一個人的的工作成熟度愈高,愈不需要別人的協助。

(2)心理成熟度(psychological maturity):指部屬個人工作的信心、

意願、動機,當一個人的心理成熟度愈高,愈能自動自發。

在領導行為方面,會因為部屬的成熟度,而有適當因應的領導行 為 , 區 分 為 : 任 務 行 為(task behavior) 、 關 係 行 為 (relationship behavior)。在這兩種行為的高低程度上,又搭配四種領導風格 (Robins,1983):

(1)告知(telling):是高任務低關係型,強調指導性的行為。

(2)推銷(selling):是高任務高關係型,強調指導性與支持性行為。

(3)參與(participating):是低任務高關係型,強調共同決策。

(4)授權(delegation):是低任務低關係型,少指導少支持。

當屬員的敏捷度1(readiness)逐漸從低水準增加到達最高水準,較適 當的領導風格應該從告知漸進到授權的移動,相應的領導行為必須 從 任 務 導 向 的 行 為 , 轉 換 到 關 係 導 向 的 行 為(Houghton &

Yoho,2005)。

1 敏捷度的意義,指的是屬員意願的程度(level of willingness)或信心,以及工作任務特殊能力(cited in

上述三種理論的情境變數是領導行為的影響變量,一位指揮職軍 官,對情境變數應該有一定的認知,才能稱得上是一位稱職的領導者。

但是,這些理論所提出的情境變數,其內容有類似與重疊,有必要進一 步歸類整理。根據前面情境變數的陳述,筆者將之區分為三類:

(1)部屬特性:指的是領導者是否深入了解部屬個人的特質、部屬個 人的工作與心理成熟度,當然這牽涉到領導者對部屬夠不夠信任 的問題。

(2)人際關係:領導者是否經常與部屬話家常、是否了解部屬、部屬 是否經常向領導者反應問題。

(3)工作狀態:領導者是否清楚其法定職責、是否清楚工作的程序與 結構、狀況是否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