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高齡醫學發展與定義

一、高齡醫學發展與定義

老年醫學的發展,最早是由德國康司丹醫師在 1829 年首度撰稿

「老年的疾病及其防治」一文提及。直至 1909 年逐漸發展形成了一

門新興學科,自此「老人醫學」正式應運而生,老人醫學這個名詞也 作為整合各國有關學科,來研究老化和老年問題的統一名稱。

「Geriatrics」 老年醫學,是由美籍奧地利醫師納肖(Nascher)由 希臘文「geras」老年與 「iatrikos」治療結合而創立。但隨著全世界 人口老化趨勢,老化再也無法局限在個體,更擴及成為整體社會人口 的老化現象。所以,老年問題在今日不僅止是老人福利問題,而是在 原有的基礎理論上,注入更多有關自然和人文學科議題,以形成整體 觀念作為老年政策指南。從社會層面、經濟層面、社會福利、生活照 顧、醫療提供等多元化的議題發展下,關於老人的問題有更多、更廣 泛的影響及討論的空間,因此「高齡學」Gerontology 一名詞也逐漸 取代了老人學(姚榮齡,1991)。

老化的涵義有二,一是個體的老化,這種老化是屬於年齡層增加 的規律性變化,另一種是群體的老化,群體老化是屬於老年人口在總 人口中所佔比率激增的動態過程。高齡化是一種社會過程,是由特定 的社會因素所引起,如社會經濟的發展、生育率下降、生活水準提高、

死亡率下降及平均餘命延長(姚榮齡,1991)。1993 年我國正式邁入老 化社會,在 1990 年至 2000 年,十年期間台灣地區老年人口數增加了 52.70%,且預估 2020 年台灣地區將跨入老年社會(aging society)(李世 代,2002)。

隨人口的老化,老年病患比例逐年增加,而老化與疾病又經常併 存,老年與慢性病幾乎是畫上等號。因此,老年醫學的重要性日與聚 增,在沒有疾病影響的情況下,自然老化雖會使身體功能減低,但不 至影響個人獨立執行與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因此我們所認為可能是 老化的特徵,實際上卻是疾病的表現(張家銘、蔡智能,2003)。老年 醫學的目標主要在於增進老年人生活品質,及維持獨立執行日常生活 的能力。健保實施加上醫療科技進步,可預期高依賴度個案將持續增 加,直接影響基層保健醫療服務對象的組成性質。而慢性病的特徵其 罹病型態屬於長期性且會遺留殘障,其起因是來自於不可逆的病理狀 況,更需要長期的醫藥指導,並給與不同程度復健訓練(葉淑惠等,

2002)。

二、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流行病學與治療

人口結構的老化使醫療保健支出相對增加,老年人口就醫不論就 診率或醫療給付上均為偏高。以 2000 年為例,65 歲以上老人平均每 人門診醫療費用為未滿 65 歲者的 3.41 倍,其中西醫門診醫療費用高 達 4.09 倍,而 65 歲以上老人平均每人住診費用,更是非高齡者之 7.09 倍。最主要原因是老人疾病型態,多以慢性病方式呈現病患身體機能 較弱,恢復體能所需時間較長,且其疾病型態常具多樣性,在治療的 過程需要花費更多醫療資源(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1 )。

1. 高 血 壓

過去研究發現,台灣地區 65 歲以上人口罹患高血壓的盛行率約 佔 37.00%-40.50%,由於現代人競爭壓力大、生活步調緊張、飲食習 慣與作習改變,使高血壓發病年齡層有逐漸下降趨勢。(陳夏蓮、李 薇莉,2000;林惠生、林宗璇 2002;陳人豪、嚴崇仁,2003)。學者 林惠生等於 2002 年,針對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肺部疾病、腦 中風六大疾病的罹患率作比較,調查發現: 65 歲以上年齡層極易罹 患高血壓疾病,是老年人口中最常見慢性疾病之一。高血壓與糖尿病 關係相當密切,當高血壓患者併發高胰島素狀態時,極易發生脂質代 謝異常,更容易加重冠狀動脈血管危險性(胡漢華等,2003)。

行政院衛生署在 1994 年 2 月公佈,18 歲以上「高血壓」最新定 義,血壓值在不同時間當測量血壓值高於 140/90mmHg 三次以上者,

即定義為「高血壓」。並將高血壓分輕度(第一期)、中度(第二期)、重 度(第三期)三類。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高血壓防治聯合委員會(JNC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第六次會議報告中,提出定義高血壓之新標 準:正常血壓在收縮壓應低於 130mmHg,舒張壓應低於 85mmHg 之 間,當收縮壓在 130-139mmHg,舒張壓在 85-89mmHg 即定義為正常 偏高血壓。高血壓素有隱形殺手之稱,是造成近年台灣十大死因,如 腦中風、心臟病等疾病,重要危險因素之一(陳夏蓮、李薇莉,2000 ;

謝俊德,張翠雅,2003)。近年來,在國人十大死因中,與高血壓直 接有關或密切相關的疾病約佔有二分之一,其中包括:腦血管疾病、

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 (謝俊德、張翠雅,2003)。舉例來說,

高血壓患者與健康者比較,其罹患腦中風的機率比健康者高出七倍,

罹患心臟衰竭機率比健康者高出十五倍,而高血壓經發現接受治療與 未經治療病人,其相關疾病死亡比率,兩者相差五倍之多(曾春典,

2001)。

因此 JNC 建議民眾應養成在就診時測量血壓的習慣,或至少每 二年測量血壓一次。另外有研究建議,老年族群在治療高血壓時,其 血壓目標值應設定儘可能低於在 140/90mmHg,或將血壓值設定在較 年輕成年人的血壓值範圍(劉秋松、林正介,2003)。對於高血壓患者 應積極控制血壓在理想範圍,並改善或維持健康的日常生活型態,已 成為醫界公認預防及治療「高血壓和心臟血管疾病」之首要目標(謝 俊德、張翠雅,2003)。

2.糖 尿 病

糖尿病是一群表現出高血糖症的統稱,會產生碳水化合物、脂 肪、蛋白質代謝機制混亂,屬於一種慢性代謝性障礙疾病。糖尿病致 病機轉非常廣泛,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作用有缺陷,都是造成 糖尿病的可能因素。在生理機轉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

能會造成糖尿病的發生(郭錦松、蔡世澤,1998;Jane Kadohiro, 2002)。

糖尿病臨床表現呈多樣性,多吃、多喝、多尿是最常出現的症狀,但 因為糖尿病的徵狀與徵兆不易察覺,對日常生活影響不明顯,因此其 對健康造成的損失最常被忽視,更容易讓民眾有錯誤的解釋及行為產 生(劉淑娟,1999)。

1997 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中,有 97%比例是第二糖尿病患者,預 估 2010 年,全球糖尿病人口將高達二億二千萬(Laurie Q, 2002)。行 政院衛生署於 1999 年公佈美國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 糖大於等於 126mg/dl 或隨機血糖大於等於 200mg/dl 且伴隨糖尿病症 狀者;或口服耐糖試驗第二小時血糖大於等於 200mg/dl 者,即可診 斷為糖尿病(林淑媛,2002)。糖尿病在我國也是造成國人十大死因其 中之一,是屬於複雜且不可逆的慢性疾病。常伴隨慢性神經系統病 變,也容易造成死亡而影響了經濟損失(Diana W,Richard A, 2002;陳 涵栩,2003)。過去研究發,台灣地區在 45 歲以上民眾,糖尿病盛行 率以上達 11.00%,且以 1998 年為例,糖尿病醫療支出費用,佔全國 總醫療費用佔 11.50%,而糖尿病照護成本是非糖尿病照護病人的 4.3 倍(黃三桂、王悅萍、錢慶文,2002)。

糖尿病急性合併症有酮酸血症、非酮酸性高滲透壓症,慢性合併 症則包括了視網膜病變、周邊血管病變、腎病變、自主神經系統病變

(郭錦松、蔡世澤,1998)。從糖尿病流行病學來看,糖尿病如未能有 效控制容易引起腦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等合併症,而糖尿病患者發 生腦中風的相對危險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二倍,糖尿病患者中有 25%

死因是引發中風併發症,是腦中風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糖尿病患 者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性,是無糖尿病者的二至四倍,在臨床 上常呈現出無痛性之心肌梗塞,更容易使糖尿病患者毫無警訊的情況 下,造成嚴重傷害 (郭清輝,1998;王素琴、陳慧霞,1998;酈欽菁,

2002 ;Laurie Q, 2002;劉秋松、林正介,2003)。

糖尿病是目前已知最複雜的中老年慢性病之一,其照護內涵涉及 腦血管及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管理,因此糖尿病管理所涵蓋非僅止 一專科照護,需跨越醫療、護理、營養、及健康體適能等專業人員共 同照護。罹患糖尿病的個案在共同照護模式下,能有效的執行健康的 自我管理,可使合併症發生降低,使個人得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及原 有的社會功能。

糖尿病自我健康管理包含有:飲食調整、運動、藥物治療、自我 監測、足部護理與安全維護。要作好糖尿病的控制,飲食、運動、藥 物治療三大工作不可缺失,而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是糖尿病患 者慢性併發症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為避免慢性併發症發生,除年 齡在七歲以下的小孩因腦部發育未健全成熟外,所有民眾皆需建立個

案自我監測血糖觀念與責任,採用糖化血色素來評估長期血糖控制情 形,並除去其它(非血糖)的危險因素,如:及時接受高血壓與高血脂 的治療,則更能有效的使糖尿病併發其它疾病的機會下降(郭清輝,

1998)。

學者劉淑娟針對「台北市立醫院門診糖尿病病患健康自我管理及 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結論中提出:糖尿病患者在自我健康管理上 並不理想,尤其以自我監測、運動、安全措施及足部護理項目上是特 別需要加強。而運用社會支持系統,及滿足個別需求的照護計劃,則 有助於門診糖尿病個案健康自我管理(劉淑娟,1999)。行政院衛生署 委託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每年辦理糖尿病推廣機構評鑑作業,已 有多年基礎,也因此成為引導全國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先趨模式。2002 年中央健保局推動五大疾病論質計酬試辦計劃,將制度面與財務誘因 結合,引導以疾病管理之方式,進行有效的疾病照護,期求達到品質 的提升與成本控制。

Jane KK 在 2002 年,曾針對第二型糖尿病高危險族群,提出糖 尿病個案照護計畫,來延緩糖尿病的發生。管理原則為:1.發展糖尿 病基本健康生活型態的測量評估工具。2.完整且多元性的照護方式。

3.發展新的衛生教育資訊來源,以提供糖尿病病患更自主、多重的選

3.發展新的衛生教育資訊來源,以提供糖尿病病患更自主、多重的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