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的班級經營風格導師所帶領的班級內,關係攻 擊、關係受害情況的差異性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不同的班級經營風格導師所帶領的班級內,關係攻 擊、關係受害情況的差異性

由本研究所測得導師在教學經營與人的經營向度的風格中可發現,教學經營 向度中,有三分之二的導師被歸為介入型,三分之一的導師被歸為互動型,沒有 不介入型的導師;顯示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導師傾向對教學握有較多的掌控 權,以命令、增強等方式,期待能使學生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人的經營向度 中,大部分的導師均為互動型,只有少數導師被歸類為介入型和不介入型;顯示 在導師視學生為人的信念中,導師傾向以討論的方式和學生尋求彼此均可接受的 條件,以互動的方式建立師生關係。而由教學經營與人的經營兩個向度的結果,

亦可發現導師在這兩個向度的班級經營風格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可見本研究將導 師班級經營風格分為兩個向度加以探討是適當的,且有其必要性的。

研究者原本預期導師一般性的班級經營風格與班級關係攻擊、關係受害情況 應該會有所關聯,然而本研究結果卻顯示一般性的班級經營風格中,不同風格的 導師所帶領的班級內,關係攻擊、關係受害的情況皆無顯著差異。針對這樣的研 究結果,研究者認為可能的原因有五個:首先可能是和關係攻擊本身的隱匿性有 關。針對導師班級經營風格與班級關係攻擊、關係受害情況的研究並不多,與本

研究較為類似的是Roland 與 Galloway (2002)針對挪威國小的導師班級經營與班 級社會結構和欺凌之間的關係所做的研究,結果發現導師所展現的「對學生的關 心」、「導師的教學能力」、「課業及行為的監控」、「遇到問題的介入」這四個面向 的整體總分,會對班級欺凌的情況有直接的影響。但由於本研究所探討的關係攻 擊本身是較為隱匿的攻擊方式,不像一般的外顯攻擊可明顯被教師所觀察,並在 平常進行班級經營時便給予預防、提醒,因此這可能是本研究一般性班級經營風 格和班級關係攻擊、關係受害情況沒有顯著差異,而Roland 與 Galloway (2002) 的研究卻有直接相關的原因。

其次是研究所探討的班級經營的面向問題。Roland 與 Galloway (2002)的研 究是加總導師班級經營四個面向的分數與班級欺凌的情況進行分析,這四個面向 中的「導師的教學能力」、「課業及行為的監控」和本研究的「教學經營」向度類 似,「對學生的關心」、「遇到問題的介入」和本研究的「人的經營」向度類似;

但是在四個面向分數被加總的情況下,我們無法得知到底是哪個面向對班級的欺 凌有較大的影響。而由本研究可發現,雖然導師一般性班級經營風格與班級關係 攻擊、關係受害情況均未達顯著差異,但在「人的經營」向度中,不同風格的導 師,所帶領的班級關係受害情況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差異性比較時,其F(2, 47)=2.235, 顯著值為.108,和其它數據有明顯差異,如果能有更多的樣本,相信 有達到顯著差異的可能。且由於關係攻擊、關係受害本來就是人與人互動時才會 產生的現象,在班級中不只是學生間會產生互動,師生間的互動亦是很頻繁的,

導師如何視學生為人,以及其認為如何與學生互動以建立關係,這些信念和行為 皆可能會影響學生人際相處的方式,因此探討在人的向度上是重要的。

第三個可能就是量表題目所包含的範圍太廣。本研究所採用的班級經營量表 包含兩個概念很廣的向度:「教學經營」和「人的經營」,同時為了搭配其它量表,

因此無法用較多的題目測量導師一般性的班級經營風格。由研究結果發現導師在 人的經營面向有較大的差異性存在,若能了解導師在這方面主要的差異何在,方

能了解導師在「人的經營」向度和班級關係攻擊、關係受害情況間的關係。至於 應該如何才能了解導師在人的經營面向上的差異,研究者認為應該將人的面向做 更細部的分類,例如:導師對學生交友的看法、對學生應以何種方式互動等的看 法,因為人們之間的互動雖然是必然的,但老師對學生間的人際互動、衝突,特 別是關係攻擊和關係受害,所抱持的看法其實有很大的差異 (Yoon & Kerber, 2003),若是以很大的概念涵蓋導師在人的經營面向上的風格,可能不容易和以 較為隱匿的方式出現的關係攻擊、關係受害產生關聯。

第四個可能則是導師因素和班級因素本來相關性就不大。Bru、Stephens 與 Torsheim (2002)的研究發現學生覺知到教師的班級經營可能影響到學生而產生 個別行為上的差異,但對整個班級的影響有限;此研究顯示學生覺知到導師的帶 班風格和班級整體的行為相關性很小,和本研究的結果是一致的。

最後一個可能則是填答對象不同導致研究結果的差異。由研究導師因素與學 生因素間相關的其它文獻中,研究者發現雖然許多研究顯示導師因素(如:班級 經營風格、導師領導風格)和學生因素(如:班級氣氛、學業成就)間有相關,

但這二個因素問卷的填答者通常都是相同來源-即都是學生或都是導師,例如:

李國勝 ( 2004) 、林桓立 (2005)、林麗文 (2006)、許基祥 (2007)、謝惠卿 (2002) 等針對導師風格和班級氣氛的研究中,兩個變項的題目皆是由學生進行填寫,也 就是所謂的導師風格,指的其實是學生所覺知到的導師風格,而不是導師自己認 知中的風格。Roland 與 Galloway (2002)針對班級經營的研究中,讓導師和其所 帶領的班級學生填寫關於班級經營的複本問卷,然後將導師填寫的結果與學生填 寫的結果做相關後,發現兩者的相關是很低的。由該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即使身處 同一個班級的人,一個是展現班級經營的導師,一群是接受導師班級經營的學 生,他們去填寫該班班級經營的概念,導師自陳的和學生覺知的班級經營並不相 同,更何況本研究是想探討兩群不同的受試者分別所填寫的不同概念間的關係-

也就是導師所自覺的班級經營風格和班級學生所填寫的班級關係攻擊、關係受害

情況之間的相關。由Roland 與 Galloway (2002)的研究結果可發現導師與學生之 間的覺知是有差異的,因此不同資訊來源可能是本研究導師因素和班級因素沒有 達顯著關聯的原因。

綜合上述,本研究的結果是不同班級經營風格的教師所帶領的班級內,關係 攻擊、關係受害情況沒有顯著差異。可能原因如下:(1)因為關係攻擊、關係 受害的隱匿性和外顯欺凌的公開性間的差異所導致;(2)探討的班級經營向度 和之前研究有所差異;(3)探討的班級經營向度所涵蓋的內容太廣;(4)和之 前的研究結果類似 (Bru et al., 2002),也就是相關性真的不存在;(5)因為問卷 填寫對象不同導致。雖然由學生填寫所覺知到的導師班級經營風格可能更容易和 班級關係攻擊、關係受害達顯著相關,但若是要提供導師班級經營風格方面的建 議,最直接的方式,或許還是應該了解導師本身自覺的經營方式。因為導師本身 的覺知,是可經由自己本身的學習加以改變的,因此藉由直接蒐集導師資料後所 產生的建議,應該更能適用在導師身上。不過學生對導師班級經營風格的覺知亦 有其重要性,因為導師對於自己本身班級經營風格的信念,和其所展現出來讓學 生覺知到的不一定會一致,若能藉由了解學生覺知到的風格和班級關係攻擊、關 係受害情況,亦能提供相關訊息供導師參考,也就是讓導師了解學生覺知到的班 級經營風格如何和班級關係攻擊、關係受害產生相關。至於導師如何能藉由改變 自己的行為,進一步改變學生的覺知,則由導師自己再加以思考、斟酌,因此研 究者認為這兩個方式都可以在未來研究做進一步的探討。

第二節 導師對關係攻擊的評估、態度和班級關係攻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