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照片 3-1-16:張堪墓 資料來源:張漢鄒提供

照片說明:所在位置為后里鄉第一公墓(后里鄉圳寮路 79 巷 9 號前)

照片 3-1-17:地震倒塌之張家祖屋、照片 3-1-18:內埔庄地震時景況 資料來源:張漢鄒提供

39蔡慧玉,《中縣口述歷史第四輯-日治時代臺灣的街庄行政》,頁 32;張漢鄒口訪記錄。

40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八)一九三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4),頁 145。

41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八)一九三五年》,頁 172。

照片 3-1-19:張銀溪(後排站者右二)與大德啟之助(前坐拿帽者)

資料來源:陳文章提供

照片 3-1-20:張堪、張花之靈堂 資料來源:張漢鄒提供

三、張銀溪的公職生涯

但日人深知,欲順利推動庄政,需有地方有力人士協助,遂屬意張堪長子張 銀河擔任助役或會計役。銀河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42,當時任職於農會,

以事務繁忙為由加以婉拒,於是乃由張堪次子張銀溪出任會計役。43

張銀溪當時正在日本東京帝國美術學校求學,已經讀到五年級,只差一年就 可以畢業,他堅持要拿到結業證明才到任。於是自昭和 10(1935)年 7 月 1 日開 始在內埔庄役場就職。昭和 10(1935)年 6 月,政府公告震災區復興計畫的市區 計畫,將內埔庄重新整建一番。計畫中有二十個直角正交的街廓安排,十五線路 的計畫街路,墩仔腳乃從廢墟中站起。經過此次重建,墩仔腳不僅有美麗的街廓 與商業店鋪門面,街道也寬廣了許多,從舊有六公尺不到的田埂路與碎石路,改 換成十五公尺、拾壹公尺不等的寬廣街道,於是墩仔腳從原本小農墾聚落逐漸脫 胎成市街與鬧墟。44張銀溪在庄役場內也著力不少,待告一段落後,11 月返日完 成學業。昭和 11(1936)年 3 月 25 日在東京帝國美術學校結業後,繼續回到內 埔擔任會計役。當時會計役負責編制預算,由庄長提送庄協議會審查。除了負責 預算、財政和帳冊方面的事情以外,也必須負責招標相關事宜。而庄役場的現金、

金庫鑰匙也由會計役保管,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租稅,如:戶稅、寄附金、地租、

營業稅、鐵馬稅、家屋稅、屠宰稅等的徵收。45張銀溪在會計役任內瞭解預算的 編列與運用,接著日人便準備讓他接任助役,以便為庄長一職做準備。

42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七)一九三四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4),頁 34。

43蔡慧玉,《中縣口述歷史第四輯-日治時代臺灣的街庄行政》,頁 32。

44賴志章,《臺中縣街市發展》(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7),頁 82-83。

45蔡慧玉,《中縣口述歷史第四輯-日治時代臺灣的街庄行政》,頁 32-35。

照片 3-1-21:震災前之墩仔腳街道、照片 3-1-22:震災後重建的街道 資料來源:陳文章提供 資料來源:王仲民提供

在一任會計役任滿(昭和 10 年-14 年)後,張銀溪接著再擔任一任多的助役,

並兼任農業會理事。助役的工作之一就是輔助庄長,屬事務官。開會時若庄長有 事不能參加,就由助役代理。另外,助役還負責人事,包括任用新人等、獎金的 頒發等。46昭和 13(1938)年 8 月 8 日,庄長大德啟之助卸任,由佐藤勝治擔任,

但佐藤勝治只擔任一年庄長,隔年 8 月 21 日,就改由秋山久七擔任庄長。秋山 久七一樣只擔任一年,昭和 15(1940)年 7 月 9 日,由笠卷嘉吉擔任庄長。47

張銀溪在昭和 19(1944)年 7 月以助役身份被指派為農業會副會長,翌年擔 任庄長,同時兼任農業會會長,另同時兼任防衛團團長、水利會組合評議員。由 於張銀溪擔任庄長時間只有 3 個月,臺灣就光復了,因此還來不及有太大的建樹。

這段期間,張銀溪幾乎都是忙著防空的事情,48不過,光復後,張銀溪依然擔任 鄉長,這部分在下一章將會討論到。

張青雲、張堪、張銀溪祖孫三代,擔任內埔地區區、庄長的時間,合計長達 37 年,若再加上張銀溪擔任會計役、助役等重要職務的經歷,則張氏家族治理后 里地區的時間,幾乎與日人治臺的歷史相終始,另外張彩臣在日治時期也對地方 貢獻頗多。正因如此,張家在大正 12(1923)年,創建張家祖祠-昭宗堂,每年例

46蔡慧玉,《中縣口述歷史第四輯-日治時代臺灣的街庄行政》,頁 36。

47陳炎正,《后里鄉志》,頁 28-29。

48蔡慧玉,《中縣口述歷史第四輯-日治時代臺灣的街庄行政》,頁 36-38。

行祭祖一次,在冬至日由輪值房主辦,藉此凝聚張家的向心力,讓張家在內埔地 區的勢力更加鞏固。

照片 3-1-23:昭宗堂全貌、照片 3-1-24:昭宗堂現貌 資料來源:張漢鄒提供

照片 3-1-25:昭宗堂族親會 資料來源:張忠雄提供

第二節 張信義、張喬蔭與文化協會

成團體,展開實際運動。51

東京留學生們初組織啟發會,繼則改稱為新民會,商訂運動方針為合法的啟 蒙運動及政治運動;政治運動方面則實行所謂六三法撤廢運動及臺灣議會設置請 願運動,還在東京新起爐灶,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臺灣青年會,作為啟蒙運動團 體。52

照片 3-2-1:張喬蔭、林碧梧、楊肇嘉在東京合影 資料來源:張漢鄒提供

大正 9(1920)年 10 月,臺北醫專的臺灣學生吳海水、李應章(李偉光)等人 醞釀組成一個專門啟發臺灣人文化向上的啟蒙團體,他們拜會了前輩校友蔣渭 水。蔣渭水研究之後,就想出「文化協會」一詞。他認為臺灣人患有知識營養不 良症,必須通過知識啟蒙來治療,並從運動中鍛鍊人才,提升被殖民統治的臺灣 人地位。這個遠大理想感召了他周圍臺灣第一代受現代化教育洗禮的知識份子,

他們紛紛熱烈響應。林獻堂更支持他的構想。大正 10(1921)年 10 月 17 日,臺 灣文化協會在臺北市召開成立大會。當天出席的有三百多人,會員共有 1032 名。

51戚嘉林,《臺灣史(四)》,(臺北:農學,1985),頁 1502-1503。

52王詩琅譯,《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中卷)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臺北:稻鄉,1966),

頁 249-250。

會上公推林獻堂為總理,並由總理指明楊吉臣為協理,蔣渭水為專務理事。53

二、如火如荼的活動

由於在日本留學期間,受到當時大正民主思想的薰陶,張信義在日本大學肄 業回國後,積極參與文化協會的活動。當時文化協會的活動主要有下列幾種方 式:54

(一)、發行會報:大正 10(1921)年 11 月 28 日發行會報第一號,刊載蔣 渭水的《臨床講義》;第二號之後不准刊載時事;第三號改發單行本《文化叢書》; 第四號又改為《臺灣之文化》;第五號恢復會報名稱。因屢遭當局挑剔,又不能 刊載時事,到第八號之後,乾脆停止發行。

(二)、主辦各種講習會:講習會分學術性及通俗性,其間一星期或二星期,

所開科目頗為廣泛,包含臺灣通史、通俗法律、通俗衛生、臺北學術、西洋史及 經濟學、開辦通俗學術、籌備文化義塾等各方面。

照片 3-2-2:文化協會舉辦講習之情形

照片說明:坐者前排右四為王敏川、右五為張喬蔭 資料來源:張漢鄒提供

53安然,《臺灣民眾抗日史》,(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頁 239-240。

54鍾孝上,《臺灣先民奮鬥史(下)(臺北:自立晚報,1982),頁 457-458;安然,《臺灣民眾抗日史》(臺 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頁 241-243。

(三)、舉辦「文化演講」:「文化演講」和前述講習會最大之不同在於不定 期到全島各地巡迴演講,是啟蒙運動的重心。雖名「文化演講」,但演講內容多 涉及時政問題而帶有政治性,初創之際,演講會還不多,僅限於主要城市舉辦。

大正 12(1923)年以後,演講會熱潮加大,都市地區每逢週末、星期日舉行定期 演講,而且至各地方舉辦巡迴演講會。主講者在當時稱為「辯士」,辯士演講時,

當局也派警察臨場監視,聽到台上演講者言論超過尺度,就用大刀猛敲地上,要 辯士注意。

照片 3-2-3:文化協會之文化演講

照片說明:昭和 2(1927)年月 7 日,文化協會演講隊在王敏川的率領下,

到大甲埔羌林演講。坐者前排右二為張喬蔭(手執扇者),右三 為王敏川,右四為林碧梧。

資料來源:張漢鄒提供

(四)、設立讀報所:設在新竹州下苑裡、臺中州下草屯、彰化、北斗、員 林、社頭、台南州下嘉義、高雄州等八地方,有漢、日文的各種新聞雜誌,還訂 有中國報紙十餘種,供眾閱覽。每有登載關於殖民地獨立的消息,或認為重要的 記事就特別加以圈點,以喚起讀者注意。

照片 3-2-4:文化協會在北港讀報社合影

照片說明:坐者前排左三為張喬蔭(手持帽者),左四為王敏川。

資料來源:張漢鄒提供

(五)、開辦夏季學校:從大正 13(1924)年起,連續三年在林獻堂的霧峰 萊園舉辦夏季學校,每次為期兩週,男女兼收,供給膳宿。講習內容有宗教、歷 史、哲學、憲法、科學知識、衛生常識等,其政治意義重大,是對日本在臺灣施 行愚民教育、奴化教育的一種反抗。

(六)、設置中央俱樂部與文化書局:中部的文化協會會員設置「中央俱樂 部」,大正 15(1926)年 6 月成立。後來,逐漸變成中央書局,購進大量的中文 書刊。而蔣渭水也於同年成立「文化書局」,介紹日、中文書刊、報紙、雜誌。

(七)、文化話劇運動:大正 12(1923)年,彰化留學生潘爐、謝樹元等回 台後集合留學生周天啟、楊松茂等人,成立「彰化新劇社」,首開臺灣新劇運動 的先河。大正 13(1924)年,臺北賴廉水等組成「星光演劇研究社」;大正 15(1926)

年 11 月,新竹的文化協會會員組織「新光劇社」。這些劇團除了大量使用中國的 劇本外,還自己編劇,內容多為諷刺社會制度,喚醒民族意識。

照片 3-2-5:文化劇在昭宗堂前演出 資料來源:張文魁提供

照片 3-2-6:張喬蔭參與文化劇演出

資料來源:張漢鄒提供(前排戴鬍子為為張喬蔭)

(八)、美台團:蔡培火對電影的啟發價值相當重視,大正 14(1925)年秋

三、文化協會的分裂

昭和元(1926)年底,文化協會已經醞釀修改章程,計有蔡培火、蔣渭水、

連溫卿三案,經審查結果,蔡、蔣兩案合併為本部案。翌(1927)年 1 月 2 日臨

連溫卿三案,經審查結果,蔡、蔣兩案合併為本部案。翌(1927)年 1 月 2 日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