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3:張彥勳與妻及兒女合照

資料來源:張彥勳著、彭瑞金編,《張彥勳集》(臺北:前衛,1991)

106張彥勳,〈牽手走遠路〉,《文訊雜誌》39(1988),頁 17。

107李禎祥,〈詩友走出一片天 銀鈴精神依舊在〉,《新臺灣新聞週刊》630(2008),頁 55-56。

在此時期,張彥勳幸得未婚妻陳桂葉老師安慰,於民國 40(1952)年 4 月 2

我們也聽得很高興。」111

照片 4-3-4:張彥勳與學生合影

照片說明:民國七十幾年,月眉國小第十一屆學生開同學會,邀請張彥勳參加。

右為王仲民,中為張彥勳、左為張國男。

資料來源:王仲民提供

照片 4-3-5:張彥勳向學生說話之神情 資料來源:王仲民提供

111王仲民口訪記錄。

張彥勳的另一高足余淑珍老師回憶起當時景況說:「張彥勳老師文學造詣很 好,他幾乎等於全才。他是我四年級時教我,五年級時和男生合班升學班的老師。

女生中我的成績最好,男生中就你爸爸(編按:此處指指研究者父親王仲民先生)

成績最好。他美勞、音樂、舞蹈都很好,最愛彈荒城之月,遊藝會的編排節目都 是他自己教的。上課時,他曾經告訴我們,他有一個筆名叫「紅夢」,因為他很 崇拜「紅樓夢」,因為我的作文很好,老師也一直期望我能朝文學方面發展。上 課時,他也會講故事給我們聽。老師雖然很認真,可是也很嚴格,還是會修理人。

民國 40 幾年時,我在師範學校唸書之時,老師還特地寄一大包作品給我,勉勵 我也要寫作,朝文學發展。但我當時課業太忙,並沒有加以理會,現在想想,當 時真不懂事。」112

照片 4-3-6:張彥勳在月眉國小

照片說明:張彥勳(坐者左四)在月眉國小與教職員合影。坐者右三為研究者二 姑黃王碧昭,此為民國 45(1956)年照。

資料來源:王仲民提供

112余淑珍電訪記錄。

由此可見張彥勳在文學方面所下的苦心,為重回文壇,他不斷的練習,並將

自民國 48(1959)年至民國 60(1971)年間,張彥勳陸續寫過一百五十萬字 小說,先後出版的有《芒果樹下》、《川流》、《驕恣的孔雀》、《海燈》、《蠟炬》等

則在我胸中深處頑強地滋長著。117 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網址:http://140.116.14.95/history.htm

119葉石濤,〈張彥勳的文學、生活和夢魘〉,《文學臺灣》18(1996),頁 49。

120彭瑞金,〈也是文學的旗手-試論張彥勳〉,臺灣時報副刊,1983.6.25。

石濤指出,張彥勳以非常簡潔、優雅正確的文字,細膩地刻畫出父、子兩人捕蛙 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網址:http://140.116.14.95/history.htm

123張彥勳著、彭瑞金編,《張彥勳集》,頁 319-320。

性青光眼,一夜之間失去了右眼的光明,雖立刻住院開刀,盡一切方法來保全另

六、孤獨的巨人

民國 68(1979)年,張彥勳胃出血住院,他並未因此放棄寫作,但兩年後,

再度因胃出血住院。出院後,他改寫世界名人傳記以及負擔不重的散文,同時 於民國 70(1981)年,再度回到現代詩的創作內容,在《笠》詩刊耕耘。129只 是多病的他,在民國 74(1985)年眼睛再度手術,於是暫停寫作。民國 75(1986)

年,張彥勳的詩集《朔風的日子》出版。張彥勳的詩中,無意間總會透顯幾許 淡淡的哀愁、感傷,就像<朔風的日子>:

我愛冬日。愛冬日的朔風。愛冬日的蕭索。獨自端坐於冬日的斗室中,

滿腔吸著朔風的喜悅。

我記得的。朔風猛刮的那年某日,豎起紛紅大衣領子的妳來自風中。妳 埋首啜泣,向我訴情。

瀟瀟朔風,冬日濛濛。寒風颳落了油加里的葉子。片片落葉,僅剩一支 支白的樹幹。

妳我在風中佇立良久。然後擁抱、然後道別,然後分手。妳背過臉毅然 離去,逐漸遠離,頭也不回一次。

颼颼。外頭盡是一片飄盪。寒風陣陣敲擊樹林,枯葉滿天飛揚。颼颼的 風聲似哭泣又如鬼嘯。

我佇立於風中眺望妳千萬遍,將妳的名字自風中來回呼喚,直至你的影 子消失於風之盡頭。從此不再出現。

129張彥勳,〈萌芽‧追尋‧迷惘‧再生〉,頁 15。

照片 4-3-7:張彥勳手稿 資料來源:黃信雄提供

張彥勳的晚年生活幾乎都是在與視力拔河,惡化的視力迫使他停止寫作,寫 出來的詩自然有些許的孤獨、些許的寂寞。民國 76(1987)年,因白內障手術,

張彥勳提前退休,結束他長達 42 年的教書生涯。130退休後的張彥勳,省視從前,

認為自己應該重新回來探索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情境:

畢竟我的父親與我自己都是活過那個時代的,所以不論家庭背景或是從文 學本身來看,我都必須補足我的文學中有關這段時期的空白,在這樣的自我期 許下,我有兩個大型計畫,一個是將我父親張信義的事蹟,從日據時期到光復 後種種被壓迫的生命史寫出來,這應該會是一個長篇吧!另外一個計畫也是長 篇,想寫的是我的自傳式小說,將我的生命史,以及與我生命史交疊的人與事

130張彥勳著、彭瑞金編,《張彥勳集》,頁 325。

寫入文學,這兩個計畫都是比較有歷史性的,我希望透過它們,藉以詮釋我自

張彥勳在文壇上,無疑的,是一個「孤獨的巨人」。縱然他並列於「文壇四丑將」,

137但文學之路,終究是他自己隅隅而行,寂寞而終。

照片 4-3-8:張彥勳著作年表(手稿)

資料來源:黃信雄提供

137張彥勳與文壇中的鍾肇政、鄭煥、葉石濤三人,因同時出生於 1925 年,這一年歲次乙丑,所以文友們 戲稱為文壇四丑將。詳見彭瑞金,〈也是文學的旗手-試論張彥勳〉,臺灣時報副刊,1983.6.25。

照片 4-3-9:張彥勳小傳(手稿)

資料來源:黃信雄提供

小結

筆的十年中,張彥勳勤練中文,終於有成,於十年後再度復出。

復出的張彥勳,因社會磨練,轉而朝小說發展,也寫出不少膾炙人口之小說。

只是命運不饒人,張彥勳在民國 61(1972)年罹患青光眼,一眼全瞎、一眼只剩 零點三的視力,身體狀況不允許他寫小說,於是他轉寫兒童故事,也寫出不少感 動人心之故事。

民國 84(1995)年,文學苦行僧與世長辭,留下無數文學作品,也為文壇上 耕耘、栽種出結實纍纍、碩大的文學果實。

第五章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