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LINE 群組成員知識分享行為

隨著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網際網路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提供即時的資訊、分享知識活動不再受組織和地域的限制。人們利用 知識交流平臺尋求日常生活,學習或專業方面的解決問題方法。組織 成員通過平臺的互動機制獲取他人分享的知識或經驗,然後回饋給其 他有需要的成員(王志嘉,2008),知識分享便是如此進行。

壹、班級 LINE 群組氣氛的塑造

團隊形式有助於在組織成員之間的知識分享,因為團隊氣氛能塑造 一種舒適、愉悅的感受(Currie & Kerrin,2003)。班級 LINE 群組即為一

27

個由學生家長、老師所組成的團隊。而團隊產生的凝聚力(team cohesion) 則是一種讓群組成員緊密結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團隊目標的動態過程 (Carron,1982)。此種信任的凝聚力會增進彼此合作,願意為幫助對方,

產生合作的行為,而信任感也將促使知識、資訊更自由的交流(Jones &

George,1998)。換言之,團隊會有「自己人」的感覺出現,而樂意貢獻 所知,協助成員解決問題、分享資訊,進而達到知識分享的合作關係。

貳、知識分享定義

Google 前任資訊長道格拉斯‧梅瑞爾(Douglas Merrill,2010)曾 說:「知識不是力量,分享知識才是力量。」知識分享意指個人將本身 所擁有的內隱或外顯知識,以書面、言語、示範等方式傳達他人,讓 接收者能明瞭並重複使用。而對於知識分享(knowledge sharing)的概念

,學者們有不同的定義與詮釋,如表 2-6。

表 2- 6

知識分享定義

學者(年代) 定義

Quinn et al. (1996) 知識分享是知識管理最大的挑戰與困難。

Davenport &

Prusak(1998)

知識分享應包含傳達與吸收兩種行為。認為 知識轉移的公式:「知識轉移=傳送+接收」,

強調知識要讓行為轉變,才算成功。

Wijnhoven (1998)

知識分享是一種透過資訊媒體進行的知識移 轉,知識接收者藉用已知的知識在互動的過 程中來解釋新知識。

(續下頁)

28

Hendriks (1999)

知識分享是一種溝通的學習過程,不像商品

29

表 2- 6

知識分享定義(續)

學者(年代) 定義

汪金城 (2001) 整理知識分享的四個觀點:溝通、學習、市 場、知識互動。

Bartol &

Srivastava(2002)

認為知識分享是指組織成員透過外顯或內隱 知識的分享途徑,將知識分享給其他組織成 員。

林東清(2003)

所謂知識分享,是指組織員工、內外部團隊 在組織內或跨組織間,彼此透過各種管道(例 如討論、會議、網路、知識庫)交換、討論知 識,其目的在透過知識的交流,擴大知識的 利用價值並產生知識的綜效。

資料來源: 本研究整理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我們可以知道「知識分享」為組織成員透過 一定的管道(如國小班級 LINE 群組,家長則透過 LINE 平台)進行知識 交換與資訊流通,成員們將自己所知的知識回答、提供給有需要的群 組內成員,使其他成員能夠知曉並能重複使用,如此知識的價值便發 揮到極致了。

參、知識分享方式

知 識 分 享 行 為 在 組 織 知 識 創 造 過 程 中 , 有 不 同 的 程 度 與 階 段 (Nonaka & Takeuchi,1995) 。以下為各個層面的知識分享方式分類:

(一)根據知識的特性:

野中鬱次郎(Ikujiro Nonaka)於 1989 年《知識創造的企業》的著作 首度提出「知識螺旋」。認為個人的內隱知識,可經由四種知識轉換模

30

式,社會化、外化、結合、內化等方式在組織內部加以擴大,強調隱 性知識的交換。其過程為:社會化→外化→結合→內化→社會化→外化

→ ……。

(二)根據分享的知識內容:

鄭仁偉與黎士群(2001)根據 Senge(1997)的觀點,認為知識分享方式 是包含分享個人知識、分享學習機會、鼓勵他人學習活動。其中分享 個人知識係指知識分享者透過語言、文字、肢體動作,以主動、互動、

被動的方式將知識轉移他人。而分享學習機會係指知識分享者透過自 行或外界的知識傳輸機會,協助他人取得知識。鼓勵他人學習則是知 識分享者以減少學習困難、鼓勵學習的方式,協助他人提高學習動機。

(三)根據溝通方式來分類的知識分享,如表 2-7。

表 2- 7

依溝通方式分類的知識分享

學者(年代) 溝通方式

Truran(1998)

認為知識可藉由以下三種方式進行溝通:

1.口語方式,偏向非正式溝通。

2.書面方式,屬於正式溝通。

3.媒介方式,包含 E-mail 或傳真,屬於非正式溝通。

Hendriks (1999)

1.正式的溝通方式:依循組織所認可的傳達方式進行溝 通,溝通內容則須與工作相關。如公文、公告等信息 交流。

2.非正式的溝通方式:為滿足成員需求並補足正式溝通 的不足,所發展出的人際關係,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黃 昆輝,1995)。如聚餐、閒談等,相互分享、建立共識。

(續下頁)

31

表 2- 7

依溝通方式分類的知識分享(續)

學者(年代) 溝通方式

洪榮昭(2001) 歸納四種基本溝通方式,包含電話、面對面、網路、

文件。認為以不同方式溝通,代表著不同的情境或與 成員的關係不同。如:關係好時,直接以電話表達;關 係薄弱時,則需親自拜訪、面對面溝通。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以上學者的觀點,我們可以知道,知識分享的方式會因分享的知 識特性、內容以及溝通方式而有不同層面。家長們透過 LINE 群組分享 個人的內隱知識,即為一種知識轉換的過程,在群組內與其他家長透 過文字的互動,協助他人獲取知識。LINE 群組的成員透過此一網路平 台,雖為非正式的溝通模式,但發展出一種不受時空限制的人際關係。

肆、影響知識分享意願因素

知識是珍貴的事物,但擁有知識不一定表示願意分享知識。分享知 識必須付出時間及其他成本,人們通常不會在沒有期望下,將既有的 知識拱手讓人(Davenport & Prusak,1998),因此要人們分享知識,必有 其原因,如表 2-8。

表 2- 8

影響知識分享意願因素 學者(年代) 分享因素 Davenport &

Prusak(1998)

認為知識的流通與交易能夠進行的原因有三:

1.互惠:知識擁有者在分享知識時,期望在將來自己 有需要協助時,他人也能伸出援手。

(續下頁)

32

33

綜合上述學者對於影響知識分享意願的因素可知,人們雖會保護自 己珍視的知識財產,但為了滿足個人的需求以及利他的責任感,仍會 出現將知識分享他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