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S-P 表理論

一、S-P 表的起源

傳統的詴題分析,雖然藉由鑑別度與難度的分析可以改進詴題的品質,但無 法幫助教師診斷出學童在學習上所遭遇到的困難。S-P 表(student-problem chart) 為學生問題表的簡稱,是日本學者佐藤隆博(Takahiro Sato)於 1975 年所創的分析 技術。能將學童的作答反應情形圖形化,藉以獲得學童的學習診斷資料,並求出 兩種注意係數,一種是學生的注意係數(caution index for students, CS),一種是詴 題的注意係數(caution index for items, CP),可作為教師改進教學及實施補救教學 時的參考(余民寧,2002)。

二、S-P 表的製作

(一)S-P 原始資料表

將接受施測的N1位學童對N2個詴題反應資料經批改後,答對的詴題以 1 做 記錄,答錯或是未作答的詴題予以 0 做記錄,得到一個N1×N2階的得分矩陣資料,

如表 2-3-1 所示。

(二)依學童得分高低將原始資料表重新排列

接著將每位學童的得分依縱軸上下排序,即總分最高者排在最上面,接著依 序向下排。若遇到同分的狀況,則依照未答對的詴題之答對學童的總人數之和,

由小到大做排列。若未答對的詴題之答對學童的總人數仍相同,則排列順序不 拘。例如:座號 3、9、10 的總分為 3 分,未答對詴題之答對總人數和分別為:

6+5+2+5+3+3+5=29、5+6+2+7+3+3+5=31、5+5+2+5+3+3+5

=28,所以排序順序為 10、3、9;座號 2、6 的總分為 6 分,未答對詴題之答對 總人數和分別為:5+2+5+3=15、5+2+3+5=15,可以依座號排序,沒有特 別規定,重新排序後如表 2-3-2 所示。

(三)依詴題答對人數的多寡重新排列

接下來將每個詴題的答對人數多寡依橫軸由左到右排序,答對人數最多的排 最左邊,依序向右排列。若遇到答對人數相等的狀況,則依照未答對學童的總分 和多寡由小到大,從左到右排序。若未答對學童的總分和仍相等,則排序不拘。

例如:詴題 1、3、6、10 的答對人數皆為 5,未答對學童的總分和分別為:6+3

+3+2+1=15、6+3+3+2+1=15、6+3+3+2+1=15、6+3+3+3+1=16,

為了簡便,總分和相同可依題號排序,所以排序順序為:1、3、6、10,重新排 列後如表 2-3-3 所示。

(四)畫出 S 曲線及 P 曲線

最後,依據每位學童的總分,由左到右數出與總分相同的題數,並在右端畫 出一條直線,依此方法,由上向下分別畫出分界線,並將畫出的分界線連接起來,

如此,形成的階梯狀的曲線成為「S 曲線」,如表 2-3-4 的粗線所示。再依據每個

詴題的答對人數,由上往下相同數目的學生人數,並在下端畫出一條橫線,由右

表 2-3-3

三、注意係數的計算

CSi

表 2-3-5

6、C’類學習類型 (controlled field experiments)實證 S-P 表分析法對命題改進態度的效果;最後以個 案研究法探討 S-P 表在詴題分析以及命題改進的應用。結果發現應用 S-P 表分析 的樣本,均能求出詴題係數,並進而分析檢討,有助於命題技術的改進。

何英奇(1989)設計一套微電腦 S-P 表分析程式,發現微電腦化 S-P 表分析具 學習診斷的功能,可以作為補救教學的依據,並廣受中小學教師及國中生喜愛,

且中小學教師認為亦具有改進命題的功能。

游森期、余民寧(2006)以臺北市 286 位國小學生為研究樣本,探討知識結構 診斷評量和 S-P 表分析法的關聯性,發現 S-P 表分析的結果與路徑搜尋網路分析 的結果具有一致性。

陳敏彥、林原宏(2007)結合次序理論(ordering theory)和 S-P 表分析法,分析 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乘法概念的階層結構,並更進一步探討原住民學生的學習狀 況,發現原住民學生學習不夠充分,且需接受補救教學。在分數乘法概念階層結 構方面,一般學童與原住民學童各具特色。

廖敏妃(2009)以程式語言課程為例,運用 S-P 表分析法得知學生在程式語言 課程的學習狀況,應用次序理論來得知詴題或概念之間的階層性與次序性,藉此 更加了解學生的狀況,進而調整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葉律吟(2009)以大一新生程式設計課程測驗作答反應資料為基礎,採用 S-P 表及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兩種分析方法,協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困難所 在,並可作為未來教學調整及補救教學的參考依據。

朱芹儀(2009)先以 S-P 表分析學生的作答反應情形,再使用加權多元計分詴 題關連結構繪製概念結構圖,藉此探討各學習類型學童分數加減法的概念。研究 發現注意係數高的學童,其概念之間的關聯性及次序性則較少,注意係數低的學 童則相反。

從上述的各項研究中發現,S-P 表可以應用在國小的數學課程中,亦可以在 大學課程中使用此分析方法,不僅有改進命題的功能,還能診斷出學童的學習狀 態,藉此調整教學,並在進行補救教學上能做為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