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The Review of Education, Pedagogy, and Cultural Studies, 25, 153-177

Brooker, P.(2003)。文化理論詞彙 〔A gossary of curtural theory〕王志弘、李根 芳譯)。台北:巨流。

Crain, w. (2000). Theories of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Prentice Hall.

Elliot, G., & Fdldman, S. (1990). Children’s spco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s:

Capturing the adolescent experience. Wiley.New York, 19-150.

Goossens, L., & Marcoen, A. (1999). Relationships during adolescence: Constructive themes and relational dissatisfaction. Joumal of adolescence, 22, 65-79.

Harris, J.R(2000)。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育養方式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The nurture assumption: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洪蘭 譯)。台北:商周。

Havighurst, R. J. (1972). 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cKay.

Hebdige, Dick(2005)。次文化─風格的意義〔Subcul 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蔡宜剛 譯)。台北:巨流。

Mannheim, K. (1997). “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In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 ledge and Legan Paul. 276-322.

Maquet, J.(2003)。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經驗〔The aesthetic

expericence- 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the visual arts〕(武珊珊、王慧姬等

譯)。台北:雄獅。(原著出版於 2003)

Moir, A. & Jessel, D.(2006)。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Brain sex-The real

difference between man and women〕(洪蘭 譯)

。台北:遠流。(原著出版 於 1999)

Pinko(2004)。東京卡通超 Q 圖鑑。台北:如何出版。

Thorlindsson, T., & bernburg, J. G. (2006). Peer groups and substance use: Examining the dircet and interactive effect of leisute activity. Roslyn Heights: Summer , 41, 321-339.

中華兒童百科全書(1983)。台北:臺灣書店。

方永泉(2005)。從次文化研究到後次文化研究—談西方次文化研究的演變及其在 教育上的啟示。中等教育,56(5),24-47。

王仁宏(2001)。從教育的觀點談尚前青少年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集中論集,1,

1-16。

王孟惠(2005)。台灣高中生圖畫書插畫風格偏好之趨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王孟惠、伊彬(2005.5)。高中學生年級與性別對於圖畫書插畫風格偏好之探討。

中華民國設計學會主辦: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十屆學術研究成果研討論文 集(上)(pp. 469-747)。台北:大同大學。

王玟琳(1998)。現代青少年衝突面面觀。學生輔導,57,66-73。

伊彬(2008)。插畫與電視廣告之實徵美學:世代間的美感和偏好。台北:Airti Press。

伊彬、林演慶(2008)。近一世紀審美實徵研究趨勢。設計學報,13(2),21-49。

伊彬、林演慶、張琬琪(2006)。流行文化圖像與台灣青少年的審美與偏好-互為因 果的糾結。傳播研究簡訊,45,10-13。

朱秋萍(2009)。檢視台灣電視產業之模仿同形:以台灣兒童電視頻道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

呂燕卿(1986)。皮亞傑的研究—對國小兒童美術教育的啟示。國教世紀,22(2),

16-22。

李宗薇、董建成(2007)。電視卡通對兒童認知及情意的影響。國民教育,47(5),

80-87。

李道明(1997)。什麼是動畫?。於黃玉珊、余為政(編),動畫電影探索(pp. 19-23)。

台北:遠流。

李怡慧(2004)。台灣本土幼教電視頻道節目內容及時段編排對幼兒收視與模仿 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台南。

林仁傑(1995)。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美術科學習成效之評量研究。教育研究資訊,

3(3)

,47-77。

林正文(2002)。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五南。

林聖淵(2006)。不同世代偏好品牌之廣告訊息分析:品牌年經化的訊息建議。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

邱莉燕(1997)。動畫類型和材料。於黃玉珊、余政為(編)。動畫電影探索,(pp.

265-272)。台北市:遠流。

奚岳隆,2006《上學去》3D 動畫日本、美國動畫差異之研究與創作。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動畫組,台北。

高強華(2000)。理解青少年問題~透視新新人類。台北:師大書苑。

崔光宙 (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1992)。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婉琪(2000)。洪義男、曹俊彥、趙國宗三位台灣兒國圖書插畫家風格之演變。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張婉琪、伊彬(2007)。青少年對當代流行圖像風格偏好及審美判斷初探。中華民 國設計學會主辦: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 12 屆學術研討會-前瞻設計:科技 與人文的整合論文集(下)(pp. 1003-1008)。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 業設計學系。

張雅婷(2011)。從流行文化的卡通動畫談藝術教學與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彰化。

曹乃怡、劉麗容(1999)。狂飆少年。台北:遠流。

陳元陽(2007)。影響兒童觀看卡通因素之研究。台北:品度。

陳奎憲(1997)。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筑筠(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對電視卡通人物之認同與其相關研究

─以桃竹

苗區四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新 竹。

陳瓊花(1999)。兒童與青少年的描述一件作品時的觀念傾向。美育,106,39-55。

陳瓊花、伊彬(2002)。心理學與藝術教育。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

(上),(pp. 155-191)。台北:桂冠。

曾 寶 璐 ( 2005 )。 根 本 哲 學 。 商 業 週 刊 。 搜 尋 於 2011.03.27 , 自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19649。

視覺美學會、蔡金蓉(1988)。卡通製作技巧。台北:武陵。

黃木村(1979)。卡通電影:卡通動畫的實際製作技法。台北:中國青年動畫事業 開發。

黃永宏、伊彬(2002)。風格研究過程中可能涉及之問題、方法及其意涵之探討。

中華民國設計學會舉辦:中華民國設計學會 2002 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 會論文集(pp. 121-126)。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黃玉珊、余為政(1997)。動畫電影探索。台北:遠流。

黃明月(1995)。我國電視卡通影片內容價值取向研究報告。台北:中華文化復興 運動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黃淮麟(2001)。兒童對圖畫書插畫風格喜好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 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黃德祥(199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葉宗文(2004)。培養青少年「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自我控制能力~當今家庭; 學 校與社會須共同面對的新課題。學生輔導,94,26-53。

葉美怡(2006)。電視卡通主角呈現價值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台北。

劉羽涵(2009)。不同性別與世代對流行插畫女性人物年齡及情色度之審美評價、

偏好與愉稅程度。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蔡秀紋(2010)。生命教育卡通影片教學對國小學童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蔡春美(1988)。兒童智慧心理學—皮亞傑智慧發展學說。台北:文景。

鄭和鈞、鄧京華(1995)。高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鄭雅蓉(2001)。青少年價值觀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靜 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台中。

鄧繼強(1993)。青少年的輔導。台北:大鴻。

賴國洲(1997)。解讀日本卡通暴力內容。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簡佩緯(2003)。台灣本土幼教頻道節目規劃策略之初探─以東森幼幼台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台北。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

(2003)。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鐘玉潔(2006)。原住民與漢族群青少年繪畫表現與美感判斷能力之比較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