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性別青少年對卡通圖像之審美與偏好差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不同性別青少年對卡通圖像之審美與偏好差異"

Copied!
1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碩士論文. 不同性別青少年對卡通圖像之 審美與偏好差異 The Different Aesthetic and Preferences between Both Genders of The Teenagers in Cartoon Images. 指導教授:伊. 彬. 研 究 生:黃志成. 民國一○一年七月.

(2)

(3) 謝誌 很慶幸在自已進入職場從事教職之後,還能有機會再度回到校園重拾書本, 再次體驗當學生的樂趣。過去兩年披星戴月、挑燈夜戰,為了求學問甚至是被咖 啡因所俘擄,都是為了實踐自己的理想。 特別感謝我的指導教授—伊彬博士,能引導我在繁複的研究過程中,不斷的 有新發現、新學習、新思維,過程雖然辛苦卻能使我樂此不疲。從論文題目的選 擇、研究方法的歸納整理、研究結果的分析討論、論文寫作技巧的指導,老師總 是能耐心的啟發我不斷尋找問題,對圖像敏銳的分析,有條不紊的邏輯思考方法, 開拓我在實徵美學研究上的視野,再造我大腦中「設計神經元」生長的關鍵期。 感謝口試委員王麗卿博士及周賢彬博士對於我論文的悉心指正,給予我許多 寶貴的建議,修正我寫作過程中忽略的盲點,使得本論文得以趨於完整,在論文 寫作技巧上是一次很棒的學習經驗。在實驗過程中,感謝開南商工林本博校長及 江明岳教務主任的鼎力協助,以及所有參與實驗的班級導師和學生,有你們的熱 情參與和配合,才能讓這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同時要感謝和我共同學習成長的 研究所同窗好友們,相互提攜鼓勵建立所建立起的革命情感,在學習路上能有如 同家人般的你們相伴,是最棒的禮物。 最後要感謝一直陪伴我、支持我不斷給我鼓勵的家人,你們是我最強而有力 的精神後盾,有你們的支撐,是我繼續往前邁進的動力。. I.

(4) 摘要 從卡通圖像廣泛運用於商業活動中,顯示卡通不再只是兒童的專利,也不僅僅是 青少年間所流行的次文化,而是橫跨世代間的創意文化產物。性別間因為生理構 造不同,後天文化環境教育的影響,往往造成審美與偏好上的差異。何種卡通圖 像特徵能跨越性別藩籬?不同性別青少年對於卡通圖像的主題、形式之審美與偏 好差異為何?性別、形式或主題之間是否對審美與偏好有交互作用存在?是研究 者欲研究探討的目的。本研究設計之刺激物為卡通圖像,按卡通形式分類為:平 塗、粗框線、色塊立體、3D 立體、複合風格 5 形式;再依卡通主題為分類為:嘲 諷荒謬、愛情倫理、科幻打鬥、俠義偵探、特異功能、運動競技、神話傳說 7 主 題。以封閉問卷做為實驗工具,參與者為台北市西區某私立高職之 200 名高中生, 年齡為 15-17 歲之間,男女比例各半。本研究藉由實驗施測與 ANVOA 分析。研 究結果顯示:1.「卡通主題」的審美與偏好由生理直觀決定;2.「卡通形式」的審 美偏好受文化視覺環境影響;3.「卡通主題-形式」為生理直觀與文化視覺環境相 互作用影響;4.青少年最欣賞「科幻打鬥」主題的美感,最喜歡「神話傳說」主題; 5.青少年認為「色塊立體」形式最具美感同時也最喜歡;6.女性整體審美程度與偏 好評價均高於男性;7.男性較女性能欣賞而偏好「色塊立體」形式,寫實具深度的 畫面;8.女性較男性能欣賞而偏好「粗框線」形式,可愛平面化的畫面;9.男性的 審美與偏好相關性較為緊密,女性審與偏好程現分離現象。. 關鍵字:青少年、卡通圖像、審美、偏好. II.

(5) Abstract Widely used in commercial activities, cartoons are no longer just the patent for the children. They are not just subculture among the teenagers, but creative cultural products across the generations. Different genders often cause the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 and preference because of their physical structures and the affection of the acquired environmental cultural education. What kinds of the cartoon characters could cross these gender barriers?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eenagers to cartoon subjects and forms from the aesthetic and the preferences? Is there any interaction among the genders, forms, and subjects? Categorize cartoon forms as follows: smear, thick line, stereograph, 3D , and composite style; Also, classify cartoon themes as absurdity, soaper, sci-fi , detective, special abilities, athletic, and myths. 200 participants, from 15 to 17, with the ratio of males to females is one to one, ar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aipe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aesthetic and the preferences of the cartoon subjects are decided by the gender. 2. The aesthetic and the preferences of the cartoon forms are affected by the cultural visual environments; 3. “Cartoon subjects - the form”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enders and the cultural visual environments; 4. Teenagers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sci-fi” and the theme of the “myths” most; 5. The " stereograph” is teenagers’ favorite; 6. Generally speaking, females show higher aesthetic and more preferences than males do; 7. Males prefer to the " stereograph”; 8. Females prefer to the “ thick line”. 9. The affection of the aesthetic and the preferences are more close to males than to females.. Keywords: teenagers, cartoon images, aesthetic, preferences. III.

(6) 目錄 謝誌 ................................................................................................................................... I 摘要 .................................................................................................................................. II Abstract...........................................................................................................................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X 第壹章、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1-2 研究目的 ............................................................................................................... 2 1-3 研究架構與流程 ................................................................................................... 3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貳章、文獻探討 .......................................................................................................... 5 2-1 卡通文化 ............................................................................................................... 5 2-1.1 卡通定義......................................................................................................... 5 2-1.2 台灣卡通媒體發展......................................................................................... 6 2-1.3 卡通主題分類................................................................................................. 7 2-1.4 小結................................................................................................................. 8 2-2 風格構成要素 ....................................................................................................... 8 2-2.1 風格的分類..................................................................................................... 8 2-2.2 風格的構成..................................................................................................... 9 2-2.3 卡通風格特徵................................................................................................. 9 2-2.4 小結............................................................................................................... 10 2-3 青少年特質 ......................................................................................................... 10 2-3.1 青少年........................................................................................................... 11 IV.

(7) 2-3.2 次文化........................................................................................................... 13 2-3.3 小結............................................................................................................... 14 2-4 審美與偏好 ......................................................................................................... 14 2-4.1 審美認知發展相關理論............................................................................... 14 2-4.2 性別藝術發展差異研究............................................................................... 18 2-4.3 對象物的審美特質分析............................................................................... 19 2-4.4 小結............................................................................................................... 22 第叁章、研究方法 ........................................................................................................ 23 3-1 研究設計 ............................................................................................................. 23 3-2 參與者 ................................................................................................................. 25 3-3 視覺刺激物 ......................................................................................................... 25 3-3.1 刺激物說明................................................................................................... 25 3-3.2 刺激物特質分類........................................................................................... 26 3-4 研究工具與器材 .................................................................................................. 28 3-5 實驗過程 ............................................................................................................. 28 第肆章、卡通著色風格審美評價研究結果 ................................................................ 29 4-1 卡通著色風格審美評價判斷:大綱 ................................................................. 29 4-2 審美評價:從主題的角度 ................................................................................. 30 4-3 審美評價:從形式的角度 ................................................................................. 33 4-4 審美評價:從主題-形式的角度 ........................................................................ 36 4-4.1 從主題的角度............................................................................................... 36 4-4.2 從形式的角度............................................................................................... 44 4-5 不同性別的審美評價差異特徵 ......................................................................... 49 4-6 小結 ..................................................................................................................... 55 4-6.1 從主題的角度............................................................................................... 55. V.

(8) 4-6.2 從形式的角度............................................................................................... 55 4-6.3 審美評價:從主題- 形式的角度 ............................................................... 56 4-6.4 不同性別的審美評價差異特徵................................................................... 56 第伍章、卡通著色風格偏好評價研究結果 ................................................................ 57 5-1 卡通著色風格偏好評價判斷:大綱 ................................................................. 57 5-2 偏好評價:從主題的角度 ................................................................................. 58 5-3 偏好評價:從形式的角度 ................................................................................. 61 5-4 偏好評價:從主題-形式的角度 ........................................................................ 64 5-4.1 從主題的角度............................................................................................... 64 5-4.2 從形式的角度............................................................................................... 72 5-5 不同性別的偏好評價特徵 .................................................................................. 77 5-6 小結 ..................................................................................................................... 81 5-6.1 從主題的角度............................................................................................... 81 5-6.2 從形式的角度............................................................................................... 81 5-6.3 偏好評價:從主題- 形式的角度 ............................................................... 82 5-6.4 不同性別的審美評價差異特徵................................................................... 82 第六章、卡通著色風格審美、偏好評價程度間之關係 ............................................ 83 6-1 以平均值分析審美評價與偏好評價間的差距 ................................................. 83 6-1.1 從主題的角度............................................................................................... 83 6-1.2 從形式的角度............................................................................................... 86 6-2 Pearson積差相關系數所顯示的關係.................................................................. 89 6-3 以變異數分析比較審美偏好之間的差距 ......................................................... 91 6-4 小結 ..................................................................................................................... 92 6-4.1 平均值........................................................................................................... 92 6-4.2 相關............................................................................................................... 93. VI.

(9) 6-4.3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 94 第柒章、討論 ................................................................................................................ 95 第捌章、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 .................................................................................... 99 8-1 結論 ..................................................................................................................... 99 8-1.1 青少年對卡通圖像之審美偏好趨勢........................................................... 99 8-1.2 青少年對卡通圖像之審美與偏好特徵 .................................................... 100 8-1.3 不同性別青少年對卡通圖像之審美偏好差異......................................... 100 8-1.4 不同性別青少年對卡通圖像之審美偏好特徵 ........................................ 101 8-1.5 不同性別青少年對卡通圖像之審美與偏好兩者間的相關性................. 102 8-2 後續研究建議 ................................................................................................... 103 參考文獻 ...................................................................................................................... 105 附錄一、問卷設計 ...................................................................................................... 111 附錄二、美感、偏好平均值 ...................................................................................... 129 附錄三、性別單因子分析結果 .................................................................................. 132 附錄四、主題與形式間的成對比較 .......................................................................... 135. VII.

(10) 表目錄 表 2-1-1 相關研究中主題分類比較 ........................................................................... 7 表 2-2-1 卡通風格的分類 ........................................................................................... 9 表 2-3-1 世代與卡通頻道發展時間對照表 ............................................................. 10 表 2-3-2 青少年定義一覽表 ..................................................................................... 11 表 2-3-3 次文化相關定義一覽表 ............................................................................. 13 表 2-4-1 兩性在藝術發展上的偏好差異 ................................................................. 18 表 3-3-1 刺激物來源與數量統計與比例 ................................................................. 25 表 3-3-2 「形式」所佔卡通圖像之總數與比例: ................................................. 26 表 3-3-3 「主題-形式」遺缺填補的 4 張刺激物.................................................... 26 表 3-3-4 主題與形式組合之刺激物 .......................................................................... 27 表 4-1-1 性別、主題、形式在審美評價之三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9 表 4-2-1 性別在各主題對審美評價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2 表 4-3-1 性別在各形式對審美評價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5 表 4-4-1 各主題與形式的組合下年齡與性別在審美評價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 ....................................................................................................................... 37 表 4-5-1 青少年參與者審美評價平均值最高的 5 張刺激物 ................................. 49 表 4-5-2 青少年參與者美感評價平均值最低的 5 張刺激物 ................................. 50 表 4-5-3 男性在 35 張刺激物中審美評價顯著高於男性的刺激物 ....................... 51 表 4-5-4 女性在 35 張刺激物中審美評價顯著高於男性的刺激物 ....................... 53 表 5-1-1 性別、主題、形式在偏好評價之三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8 表 5-2-1 性別在各主題對偏好評價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1 表 5-3-1 性別在各形式對偏好評價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3. VIII.

(11) 表 5-4-1 各主題與形式的組合下年齡與性別在偏好評價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 ....................................................................................................................... 65 表 5-5-1 青少年參與者偏好評價平均值最高的 5 張刺激物 ................................. 77 表 5-5-2 青少年參與者偏好評價平均值最低的 5 張刺激物 ................................. 78 表 5-5-3 男性在 35 張刺激物中偏好評價顯著高於男性的刺激物 ....................... 79 表 5-5-4 女性在 35 張刺激物中偏好評價顯著高於男性的刺激物 ....................... 80 表 6-2-1 不同性別以主題的角度檢視「審美-偏好」之Pearson積差相關系數表 89 表 6-2-2 不同性別在主題的角度檢視「審美-偏好」之Pearson積差相關系數表 90 表 6-2-3 不同性別綜合形式與主題的角度檢視「審美-偏好」之Pearson積差相關 系數表 ........................................................................................................... 90 表 6-3-1 主題與形式各條件下性別對美感評價、偏好程度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 果摘要........................................................................................................... 91. IX.

(12) 圖目錄 圖 4-2-1 伊彬、林演慶(2008)的「動態階層審美心智系統模型」..................... 17 圖 4-2-1 青少年參與者對各主題之審美評價............................................................. 31 圖 4-2-2 不同性別參與者對各主題之審美評價......................................................... 31 圖 4-3-1 青少年參與者對各形式之審美評價............................................................. 34 圖 4-3-2 不同性別參與者對各形式之審美評價......................................................... 34 圖 4-4-1 「嘲諷荒謬」主題下 2 組參與者對不同形式之審美評價......................... 37 圖 4-4-2 「愛情倫理」主題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形式之審美評價......................... 39 圖 4-4-3「科幻打鬥」主題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形式之審美評價........................... 40 圖 4-4-4 「俠義偵探」主題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形式之審美評價......................... 41 圖 4-4-5 「特異功能」主題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形式之審美評價......................... 42 圖 4-4-6 「運動競技」主題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形式之審美評價......................... 43 圖 4-4-7 「神話傳說」主題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形式之審美評價......................... 44 圖 4-4-8 「平塗」形式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主題之審美評價................................. 45 圖 4-4-9 「粗框線」形式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主題之審美評價............................. 46 圖 4-4-10 「色塊立體」形式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主題之審美評價....................... 46 圖 4-4-11 「3D立體」形式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主題之審美評價 .......................... 47 圖 4-4-12 「複合風格」形式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主題之審美評價....................... 48 圖 5-2-1 青少年參與者對不同主題之偏好評價......................................................... 59 圖 5-2-2 不同性別參與者對不同主題之偏好評價..................................................... 60 圖 5-3-1 青少年參與者對不同形式之偏好評價......................................................... 62 圖 5-3-2 不同性別參與者對不同形式之偏好評價..................................................... 62 圖 5-4-1 「嘲諷荒謬」主題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形式之偏好評價......................... 65 圖 5-4-2 「愛情倫理」主題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形式之偏好評價......................... 67 圖 5-4-3 「科幻打鬥」主題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形式之偏好評價......................... 67. X.

(13) 圖 5-4-4 「俠義偵探」主題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形式之偏好評價......................... 68 圖 5-4-5 「特異功能」主題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形式之偏好評價......................... 69 圖 5-4-6 「運動競技」主題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形式之偏好評價......................... 70 圖 5-4-7 「神話傳說」主題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形式之偏好評價......................... 71 圖 5-4-8 「平塗」形式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主題之偏好評價................................. 73 圖 5-4-9 「粗框線」形式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主題之偏好評價............................. 73 圖 5-4-10 「色塊立體」形式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主題之偏好評價....................... 74 圖 5-4-11 「3D立體」形式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主題之偏好評價 .......................... 75 圖 5-4-12 「複合風格」形式下二組參與者對不同主題之偏好評價....................... 76 圖 6-1-1 全體參與者對各主題的審美、偏好之平均值............................................. 83 圖 6-1-2 男性參與者對各主題的審美、偏好之平均值............................................. 84 圖 6-1-3 女性參與者對各主題的審美、偏好之平均值............................................. 85 圖 6-1-4 全體參與者對各形式的審美、偏好之平均值............................................. 86 圖 6-1-5 男性參與者對各形式的審美、偏好之平均值............................................. 87 圖 6-1-6 女性參與者對各形式的審美、偏好之平均值............................................. 87. XI.

(14) 第壹章、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有線電視法通過之後,兒童專屬頻道陸續成立,24 小時全年無休的播放,更 多風貌的卡通節目不斷的引進國內,能從中觀察出卡通影片樣貌的改變。科技改 變了卡通製作的方式,傳統卡通形式仍屹立不搖的與各種創新形式卡通競爭,顯 現傳統形式卡通仍有其魅力存在,隨軟體的進步,各種形式的卡通影片不斷推陳 出新,將真實影片、手繪、圖案形式與 3D 等風格混合搭配,呈現拼貼效果的創意 (伊彬,2008) 。為迎合不同年齡層對卡通影片的喜好,傳統與創新的風格形式為 卡通圖像的風格呈現帶來更多元的樣貌。 由兒童頻道的成立、院線動畫的賣座可以得知,卡通不僅僅是兒童世代的專 利。不同的著色風格形式,各有其合適的主題可以發揮、各有不同的年齡層偏好。 框線平塗形式卡通為傳統卡通製作形式,電腦動畫技術純熟的運用在卡通製作技 術,使得卡通圖像呈現更多元化的樣貌,而廣泛的被運用於商業活動中。伴隨卡 通頻道發展成長的 Z 世代,如今已進入青少年時期,究竟青少年認為何種卡通形 式是最美也最喜歡?男女生對於卡通主題的審美偏好程度為何?性別間是否存在 審美與偏好的差異?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差異?便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 1.

(15) 1-2 研究目的 從卡通圖像廣泛運用於商業活動中,顯示卡通不再只是兒童的專利,也不僅 僅是青少年間所流行的次文化,而是橫跨世代間的創意文化產物。性別間因為生 理構造不同,後天文化環境教育的影響,往往造成審美與偏好上的差異。何種卡 通特質能跨越性別藩籬?不同性別青少年對於卡通形式的審美與偏好差異為何? 是研究者欲研究探討的目的。 本研究之研究目標: (1)探討青少年對於卡通主題的審美與偏好程度。 (2)探討青少年對於卡通形式的審美與偏好程度。 (3)探討性別對於卡通形式的審美與偏好是否有差異。 (4)探討青少年對於卡通形式的審美與偏好之特徵。 (5)探討性別、形式或主題之間是否對審美與偏好有交互作用存在。. 2.

(16) 1-3 研究架構與流程 第壹章. 研究背景與動機 緒論. 第貳章. 研究目的 研究範圍與限制. 卡通文化 文獻探討. 風格構成要素 世代差異 審美與偏好. 第參章 研究方法. 卡通刺激物收集 初步篩選 施測分類 問卷設計 施測. 第肆章 第伍章 第陸章. 研究結果分析. . 不同形式的審美偏好程度. . 不同主題的審美偏好程度. . 卡通刺激物的審美偏好特徵. . 性別、形式與主題間對審美與偏 好的積差相關. 第柒章 綜合討論. 第捌章 結論與研究建議. 3.

(17)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受限於人力、物力及時間等因素,本研究之刺激物取得與施測範圍有所限制, 受限範圍說明如下: (1) 本研究參與者來自台北市西區某私立高職 15-17 歲之 200 名高中生,男 女比例各半為樣本母群體。 (2) 卡通節目雖有更新,但多數為重複播出,因此收集 2011 年 1-3 月間之 無線、有線電視卡通節目表,以及 1990 年以來上映之院線動畫作為刺 激物,呈現台灣卡通現況。. 4.

(18) 第貳章、文獻探討 2-1 卡通文化 現今卡通消費市場的主力,是上個世紀五、六○年代出生的那一波嬰兒潮。 電視機的出現和普及,造就了漫畫被改編成動畫的趨勢,雖然這群人已是社會中 堅份子,仍有難忘懷的「卡通電視迷」經驗(Pinko,2004) 。隨網路科技和資訊交 換方式的改變,Z 世代收看卡通的節目量和頻道數,更是五花八門。. 2-1.1 卡通定義 「卡通」 (cartoon)這個名詞源自義大利文「catone」 ,原意本是一種厚紙,引 申為正式創作一幅畫作或嵌瓷畫之前的草稿(中華兒童百科全書,1983) 。維基百 科於 2005 登載,英文字 animation,其字 源 anmia 拉丁語的意思為「靈魂」 ,animation 亦可解釋為經由創作者的安排,使得原本不具生命的物體,像獲得生命一般的活 動(陳元陽,2007)。卡通可解釋成由報紙上多格的政治漫畫轉化的動畫形式,在 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創造出家米老鼠(Mickey)之後,這種動畫形式, 自此成了所有動畫的代名詞(李道明,1997)。 卡通影片可將之看成是一種漫畫的形式,透過誇飾的動作及人物及其戲劇性 的劇情表,運用動作設計的速度快慢,以高度誇張的表現形式,來傳達嘲諷性、 幽默性或純戲劇性的效果(視覺美學會、蔡金蓉,1988)。動畫的製作技巧,隨著 電影藝術的蓬勃發展,不再受限於條描繪的方式,人們大多能夠了解,動畫是以 電影膠片逐格去拍攝(或曝光)的作品,從 1960 年代開始,利用電腦繪製圖像再 使用攝影機拍攝電子監視器、電子訊號輸出成錄影,或使用電影訊號掃瞄記錄下 來的「電腦動畫」,更是擴大了動畫的領域(黃玉珊、余為政,1997)。 「卡通」及「動畫」在兩個名詞,研究學者們在字面解釋上略有不同。 「動畫」 指利用單格影片拍攝的方式,包含平面、立體、木偶、或電腦類型。「卡通」則是 以漫畫人物形式、平面賽璐璐方式拍攝的動畫片,可將卡通定義為一種以一連串 的圖畫,配合動作、聲音和文字,透過特殊的角色設計,來說明一個故事或傳達. 5.

(19) 某種訊息內容,呈現的平台以電視和電影為主(黃木村,1979;黃明月,1995; 陳元陽 2007)。雖然字面解釋上略有不同,時至今日,「卡通」及「動畫」製作技 術,不斷與科技發展併進融合創新。因此,本研究將「動畫」及「卡通」視為同 一種形式的作品。. 2-1.2 台灣卡通媒體發展 1993 年通過有線電視法之前,國內三家電視台(台視、中視、華視)僅有少 數時段播出卡通。1995 年 3 月,台灣有線電視市場引進迪士尼卡通頻道,國內有 了第一個專屬卡通頻道。繼迪士尼頻道之後,有線電視市場開始成立兒童頻道, 如:木喬卡通頻道、中都卡通台、TNT 卡通頻道(Cartoon Network)、KERMIT、 首華卡通、探索頻道、兒童百科頻道等(簡佩緯,2003) 。1998 年,成立東森卡通 台,於 2000 年更名為東森幼幼台(李怡惠,2004) 。2004 Animax 卡通頻道成立; 2006 年新增富邦 MOMO 親子台與 QTV 緯來兒童台,至 2007 年 MOMO 親子台 整併 QTV 緯來兒童台之後,目前台灣兒童頻道主要有迪士尼卡通頻道、Cartoon Network、Animax、MOMO 親子台與東森幼幼台五個頻道(朱秋萍,2009)。 有線電視法通過之後,台灣有電視各類型專屬頻道快速增加。電視頻道的增 加使得觀眾有更多的選擇,但國內自製卡通並沒有因此而發展蓬勃,反觀各家電 視台為了節省製作成本,改以購買成本較低的外國卡通(美國、日本),捨棄高製作 成本的本土卡通。(李宗薇、董建成,2007)。台灣卡通頻道播出之美國卡通作 品,以迪士尼(Walt Disney Feature Animation)為大宗;動畫電影部份,2006 迪 士尼併購成立於 11986 年的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及成立於 2004 年的夢工廠動畫公司(DreamWorks SKG)皆製作許多著名動畫長片受國人歡 迎(蔡秀紋,2011)。日本卡通大多是由流行漫畫改編而成,像是《名偵探柯南》、 《航海王》等,其受歡迎的程度不亞於迪士尼卡通,這樣的現象和日本漫畫在台 灣普遍流行有關(陳元陽,2007)。 由收集的樣本分析,台灣專屬卡通頻道中,迪士尼頻道及 CN 卡通頻道,以該 頻道自製美國卡通播出為主;Animax 主要播出日本卡通;東森幼幼台及 MOMO 親子台,除自製兒童教學節目外,以購買國外卡通節目播出為主;其餘綜合性頻 道亦以購買日本卡通播出為主。 6.

(20) 2-1.3 卡通主題分類 主題的分類可依故事情節、角色設計、故事背景區分,根據表 2-1,部份針對 青少年次文化的研究者們,根據收集所得資料分析進行分類。 表 2-1-1 相關研究中主題分類比較 來源. 類別. 主題分類. 賴國洲(1997) 卡通. 「生活寫實」 、 「俠義偵探」 、 「特異功能」 、 「科幻打鬥」 、 「神話傳說」 。. 陳筑筠(2003) 卡通. 「生活寫實」 、 「倫理愛情」 、 「俠義偵探、 「運動競技」 、 「特異功能」。. 簡佩緯(2003) 卡通. 「生活寫實」 、 「愛情倫理」 、 「俠義偵探」 、 「科幻打鬥」 、 「特異功能」 、 「運動競技」、「神話傳說」。. 葉美怡(2006) 卡通. 「生活寫實」、「科幻與特異功能」、「其他」。. 陳元陽(2007) 卡通. 「生活寫實」 、 「倫理愛情」 、 「俠義偵探」 、 「科幻打鬥」 、 「特異功能」 、 「運動競技」、「神話傳說」、「其他」。. 伊彬(2008). 插畫. 「暴力戰鬥」 、 「運動競技」 、 「嘲諷荒謬」 、 「魔幻神祕」 、 「濃情蜜意」 、 「時尚摩登」. 張雅婷(2011) 卡通. 「校園」、「人物冒險故事」、「家庭生活點滴」、「神怪科幻」、「偵探 推理」、「人物側寫」。. 原始資料來源:賴國洲(1997) ;陳筑筠(2003) ;簡佩緯(2003) ;陳元陽(2007) ;伊彬(2008); 張雅婷(2011);作者整理。. 經研究者收集刺激物分類之後,本研究卡通主題分類說明如下: (1)嘲諷荒謬:以灰諧逗趣的劇情配和誇張的角色格性,使人會心一笑的同 時,有時更能引人深省。 (2)愛情倫理:以家庭親情或男女情感為主軸的劇情。 (3)科幻打鬥:劇中主角以高科技武器相抗衡,身處太空或可穿梭時空。 (4)俠義偵探:主角具行俠仗義性格,為維護社會治安與不法之徒對抗打鬥 或協助警方偵辦案件。 (5)特異功能:主角具有特殊能力或法術,協助弱勢對抗惡勢力。 7.

(21) (6)運動競技:劇中角色具有運動專長,透過競技過程提升自我能力。 (7)神話傳說:描述神話故事或民間怪鬼傳說。. 2-1.4 小結 國內卡通來源因節省成本之故,普遍購買國外卡通製播,長期購買日本卡通 為主。隨著卡通頻道成立的歷史推演,歐美國家卡通頻道多為自製節目,分蝕原 本以日本為主的卡通市場。學者指出,卡通為漫畫形式的延伸,而日本卡通大多 是由流行漫畫改編(黃木村,1979;黃明月,1995;陳元陽 2007) 。在卡通頻道多 元競爭及好萊瑦動畫電影夾擊下,日系卡通能與之抗衡,這樣的現象和日本漫畫 在台灣普遍流行有關(陳元陽,2007)。. 2-2 風格構成要素 於風格的本質是複雜、有機、難以拆解的物質,包括不同的形式元素所組成。 研究者透過實徵美學的研究,希望得知個體如何整合複雜的視覺元素,根據什麼 樣的標準做出審美與偏好的判斷。為了找出個體特質與風格特質間的微妙關係, 風格分類的角度,在這類實徵美學研究是極為重要的前置作業。為了避免刺激物 之形式與內容相互混淆,研究者通常的策略為:採用數套平行題組,每一題組包 含不同形式而屬於同一主題內容。. 2-2.1 風格的分類 構成風格的要素,包括:輪廓線、陰影、色彩、圖案形式、效果、表現氣氛、 特殊技法等項目(張婉琪,2000)。風格是一種由整體直觀的原則,於相似性、普 遍性、恆定性、連續性的基礎上,所從事分的類行為而產生的概念,其廣度涉及 了作者(內、外)、作品(內、外)、時代(內、外)、區域(內、外)及互動性過 程等九個範疇(黃永宏、伊彬,2002)。. 8.

(22) 2-2.2 風格的構成 對於刺激物如何按照風格分類,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部份學者著重於風格 的形式面向,其他學者則主張將刺激物的主題內容一併納入。但無論如何,所有 研究者都認同風格是一種複雜的綜合性分類,可能只是包括形式,主題內容藉由 形式建構得以呈現(伊彬,2008) 。亦即風格可視為主題與形式相互牽動下的分類。. 2-2.3 卡通風格特徵 依表現風格可將動畫區分為平面動畫、電腦動畫、立體動畫、剪紙動畫、木 偶動畫及其他特殊合成的影片等,將攝得的結果運用電視及電影製作技術,以連 續的動態方式呈現,透過放映時產生連續「動作的幻覺」(視覺殘留),觀者對 畫面產生有生命的感覺(邱莉燕,1997;陳筑筠,2003)。 除了全天候播出的卡通頻道之外,卡通在電影創作領域中更為蓬勃發展。從 早期手繪動畫到 1990 年代初期由電腦科技堆砌出的 3D 動畫技術,早以成為美國 動畫工業的指標;日本動畫講究藝術的精神,則是運用於場景與服飾中,不論是 歐洲城市、鄉村場景還是復古場景,皆是透過實際勘景表現出的人文藝術(奚岳 隆,2006)。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認為親筆描繪才能完整呈現人味和藝術性,這 不是 3D 動畫能取代的,雖然吉卜力工作陸續開發動畫技術,仍堅持手工繪圖,即 便採用 3D 動畫,仍使其表現出只有 2D 的視覺效果(曾寶璐,2005)。 以下就所收集的刺激物,依其輪廓線、陰影、色彩、圖案形式、效果、表現 氣氛、特殊技法等要素,作刺激物風格分類整理於表 2-2-1: 表 2-2-1 卡通風格的分類 風格分類 平塗 粗框線. 風格特徵 傳統手工的著色方式,通常以柔和的色彩平塗方式呈現 認粗框線描繪輸廓,用色鮮明活潑,輸廓與色彩均具強烈對比風格. 色塊立體. 簡化人物、場景寫實程度,以色塊著色方式表現造形的立體感。. 3D 立體. 透過電腦運算,繪製高擬真、寫實程度的人物場景。. 複合風格. 混合平面與 3D, 或以材質拼貼的著色方式。.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9.

(23) 2-2.4 小結 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卡通技術的可運用性更為多元,為卡通增添更多形式 的樣貌。以吉卜力為例,即使運用電腦 3D 技術,僅是運用其技術表現手繪質感, 將其視為工具,而不是最終要展現的成果,相較於好萊瑦卡通強調擬真技術,日 本卡通較強調人文藝術性。因此在大量購製國外卡通的臺灣,集結了各國風格相 異的卡通形式。. 2-3 青少年特質 為檢視青少年成長過程與卡通頻道發展的時空背景,研究者整理世代兩卡通 頻道發展對時間對照於表 2-3-1:. 表 2-3-1 世代與卡通頻道發展時間對照表 來源. 1960. 1970. 本研究 整理. X 世代. 出生年 年代. 1965-1980 1960. 事件. 1980. 1990. Y 世代 Millennial IPod generation 1980-1994. 1970. 1980. 2000 Z 世代 New silent generation 1995-. 1990. 2000. 2010. 1975 華視播出台灣第一部卡通《小蜜蜂》 1993 通過有線電視法 1994 成立 TNT 電影及卡通頻道(Cartoon Network 卡通頻道前身) 1995 台灣引進迪士尼卡通頻道(第一個 專屬卡通頻道) 1998 成立中都卡通頻道 1998 成立首華卡通頻道 1998 成立東森卡通頻道 2000 東森卡通頻道更名為東 森幼幼台 2004 成立 Animax 卡 通頻道 2006 成 立 富 邦 MOMO 親子台 2006 成立 QTV 緯來兒童台 2007 富 邦 MOMO 親 子 台 整 併 QTV 緯來兒童台為 MOMO 親 子 台.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10.

(24) 世代為在同一段時間區間內出生,伴隨著歲月年齡增長的一群人,這一群人 在社會與歷史發展過程中,具有共同位置(common location),使得同一世代受限 於特定的經驗領域、相近的思想與相似的經驗模式,以及獨特的行動類型之中 (Mannheim,1997;林聖淵,2006) 。當不同世代有著不同的態度和價值觀時,我 們必需檢視其時空背景及特殊事件的影響。. 2-3.1 青少年 世代依年齡區間做為分野的界定標準,然而在眾多學者們的研究中,其界定 標準確不盡相同。雖然各研究的年齡分界點並非完全一致,但有著粗略的吻合度。 沉默世代所指大約為 1925-1945 年之間的出生者;嬰兒潮世代較為一致,大約所指 為 1946-1964 年間的出生者;X 世代所指大約為 1965-1980 年間的出生者,與所謂 新人類開始的年代相同;Y 世代所指的大約為 1981-1994 年間的出生者;Z 世代所 指的是大約為 1995 年以後出生者(伊彬,2008)。以現今 2011 年為記,X 世代約 為 30-45 歲的成年人,Z 世代約為 17 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兒童。學者們認為的青少 年定義整理於表 2-3-2:. 表 2-3-2 青少年定義一覽表 學者(年代). 青少年定義. Havighursat. 青少年指中學生階段,年齡介於 12-18 歲,並達到一個男性或女性的社會角. (1972). 色,有效地運用身體發展,取得更感熟思想。. Gullotta(1989). 青少年期是屬於高風險的時期,心情低落與混亂。. Feldman(1990). 青少年期正值青春期階段,是激列的騷動時期,被考慮為一段重要的過渡時 期,在這段期間發生生物學和社會的改變。. 張春興(1992). 兒童期發展至成年期之間的一段大約十年期間稱青少年。. 鄧繼強(1993). 青少年期(Adolescence)是由 11、12 歲至 20 歲的階段,為中學生時期,指 人踏入成熟階段,心智開始成熟,能思考判斷、分辨是非、有自主能力。. 黃德祥(1996). 青少年指身體開始發育,尚未完全感熟的十來歲年輕人,相當於國中與高中學 生階段。是個體一生中,身心發展與改變最大階段,在生理; 認知性別角色、 自我、生涯有新的成長。 (接下表) 11.

(25) (續上表) 王玟琳(1998). 青少年指具有「小大人」的心態,認為自己長大可以承擔責任,喜歡打抱不平 而出頭。. 曹乃怡、劉麗容. 青春期的孩子稱青少年,是童年結束準備邁入成人生活的過時期,一般定義為. (1999). 10-21 歲男女,體內荷爾蒙變化,出現第二性徵。. Marcoen(1999). 青少年期被定義為社會的撤退和孤立隔離,並強調力適應的風險時期。. 高強華(2000). 青少年期是「志於學」時期,理應勤勉求知、立志向學; 表現熱誠和追求理想。 亦是個人自我追尋; 困惑與迷惘深重、情緒不穩定、種種愁煩與焦慮不斷的階 段。. Crain(2000). 青少年時期指孩童轉變成社會化的個體,身體始於青春期開始轉變,年輕人不 是孩子也不是成人,是孩童經歷第二次出生。. 鄭雅蓉(2001). 一般青少年的年齡範圍界定 12-21 歲之間。. 王仁宏(2001). 青少年是脫離成人照顧的時期,朝向成人未來世界邁進,擺脫兒童思考態度, 學習成人自主獨立,完成新的內在成長,是人生自我統整可塑性最強階段。. 林正文(2002). 青少年期是在成年期前的一段「轉折期」,亦是性成熟到心理成熟的時期,也 就是人生的黃金時期,影響個人身心發展至深且鉅。. 葉宗文(2004). 青少年是介於童與成人階段之間,由於身體及心理社會層面出現快速化,被喻 為「成長期」、「混沌期」、「風暴期」等。. Bernburg(2006). 青少年期是尋求刺激、樂趣、風險、冒險、恐懼、新的挑釁、黨派文化群的時 期,能挑釁成年人和社會的權威標準。. 原始資料來源:Havighursat(1972); Gullotta(1989); Feldman(1990);張春興(1992);鄧繼 強(1993) ;黃德祥(1996) ;王玟琳(1998) ;曹乃怡、劉麗容(1999) ; Marcoen(1999) ;Grain (2000) ;高強華(2000) ;鄭雅蓉(2001) ;王 仁 宏(2001) ;林正文(2002) ;葉宗文(2004) ; Bernburg (2006);作者整理。. 綜合上述文獻,青少年特質定義如下: (1)就年齡而言,界定於 12-20 歲之間, 為國、高中或大學求學階段; (2)就生理而言:為兒童發展至成人階段間的「過 渡時期」 ,國外學者將其視個體發展的「關鍵時期」 ,為身體轉變的重要階段; (3) 就心理而言:情緒低落、心情混亂易焦慮不安的階段;(4)就特徵而言:心智開 始發展成熟,具獨立思考能力,尋求冒險刺激,挑戰成人權威的叛逆階段。. 12.

(26) 2-3.2 次文化 次文化被定義為相對於成人所發展的社會主流文化,它是美國者市社會學家 Fischer 所創,是指一群人,他們具有相似的生活經驗和背景,經過長時間的互動 與相處的結果,逐漸產生一種相互了解接受的規範、價值觀、生活方式以人生態 度(引註於吳慧芳,2009)。青少年的次文化特徵可歸納為以下四點:(1)對形式 主義的反抗、(2)對功利商業主要的抗議、(3)對機械化的的生活不滿、(4)自 我表現的趨向(李亦園,1984) 。而學者 Hall、Jefferson(1976,引註於 Hebdige, 2005)認為,青少年次文化風格可詮釋為抵抗形式的象徵,並將此種風格視為一 種引人注目的徵兆,代表的是更為廣泛且普遍遭受打壓的 抗議。英國伯明罕當代 文化研究中心的學者們認為,各種不同的風格能提升青少年次文化團體的凝聚力, 進而產生相類似特徵行為的特有意象,導致被成人視為負面、反叛及暴力(Besley, 2003)。顯見在部分學者眼中,青少年次文化與成人主流文化抗拒與對立的關係。 次文化的意涵,在過去被視為偏差行為的論點,在多元次文化且講求創新的 現代,有了較為正面的的論點。學者 Wallace、Kovacheava(1996,引註於伊彬, 2008,44)認為,1980 年代後,青少年次文化產生了劇烈的改變,隨著物質環境 的改變、視覺傳播科技的發達、與媒體文化的發展,特別是經由感官接收與傳遞 的視覺語言(Visual language)蓬勃地發展;青少年次文化的研究從原先以階級為 主要議題,轉而強調風格與符號解讀上的研究。他們認為主流文化不再將青少年 次文化視為洪水猛獸,反而將其吸收,轉變成在市場供販賣的創意商品,形成流 行文化的一部份,來自於青少年次文化的刺激轉化,成為文化創新與活力的來源。 眾多學者定義的次文化解釋,整理於表 2-3-3:. 表 2-3-3 次文化相關定義一覽表 學者(年代) 陳奎憙(1997). 次文化定義 次文化來自大團體的文化,有相關性卻因種族、地域、年齡、階級而於母 文化不同。. 黃淑君(1999). 青少年質疑成人的標準並挑戰成人的權威,將過去尋求的支持對象由父母 轉向同儕,而認同同儕間的價值觀。 (接下表) 13.

(27) (續上表) Harris(2000). 文化正常的傳遞方式,不是由父母到子女個人,而是從父母的同儕團體到 孩子的同儕團體。. Brooker(2003). 次文化由群體所構成,分享一組共同的價值、品味、利益,藉由物質客體、 配備、服飾或共同的外觀來表達團結。. 方永泉(2005). 次文化形成的因素中,年齡差異的因素是明顯造成文化差異的因素。. 伊彬、林演慶、張琬琪. 在一個社會中,由於成員的特質不同,形成許多次級團體,這些次級團體. (2006). 有其各自的價值觀和規範,形成不同的各種次文化。. 原始資料來源:陳奎憙(1997) ;黃淑君(1999) ;Harris(2000) ;Brooker(2003) ;方永泉(2005); 伊彬、林演慶、張琬琪(2006);作者整理。. 綜合上述文獻整理,可發現次文化的解釋,由早期挑戰大人權威的論點,轉 而趨向認同其文化的特質,不再將其視為偏差且對立的行為表現。次文化是以群 體方式,藉由鮮明特色的外顯特徵快速傳播,形成流行文化的一部份。. 2-3.3 小結 部份學者認為青少年為兒童發展至成人階段間的「過渡時期」 ,亦有部份國外 學者將其視個體發展的「關鍵時期」 ,為身體轉變的重要階段情緒低落。心智開始 發展成熟,具獨立思考能力、心情混亂易焦慮不安的階段。這群處於善變的情緒 狀態的年青人,尋求冒險刺激,挑戰成人權威所形成的次文化,由偏差對立的觀 點,成人趨向認同青少年間流行的次文化,而將其融入商業市場轉變成創新與活 力的靈感來源。. 2-4 審美與偏好 2-4.1 審美認知發展相關理論 (一)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 Piaget 認為人類的智能發展是先天決定的,自兒童時期發展至成人時期,是一 種在連續中呈現階段性特徵的認知發展過程。綜合學者們的研究結果,Piaget 的認 知發展階段可畫分為以下四個時期(呂燕卿,1986;蔡春美,1988;蘇建文等, 14.

(28) 2003;張春興,2001;鄭和鈞等,1995): (1) 感覺運動期(Sensorimotor stage)零至二歲: 這個時期的嬰兒主要發展感官知覺與手部的動作,如:視覺、觸覺、聽覺等, 因此,藝術品對這個時期的嬰兒而言,只是觸發感官知覺的外來刺激物,對藝術 品尚未能產生美感的反應。 (2) 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二至七歲: 在此時期的兒童主要發展為遊戲、模仿、畫圖、心理意象,不具回復或想像 事物原有情境的能力,兒童在這個時期的思考處於自我中心(egocentrism),無法 從別人的想法或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事物,只能以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表達。 (3)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七至十一歲: 小學中、高年級時期的兒童思維發展,主要為依循邏輯法則推理的思維模式, 並非單就知覺的片面事實去作判斷,而是採取分析、歸納的思維去進行關係和層 級的推理方式,但這樣的推理思維能力只限於眼前所見的具體情境或熟悉的經 驗。 (4)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十一歲至青少年: 青少年認知發展至這個時期,代表個體的思維能力已發展至成熟階段,並且 具有五種思考特徵: (1)假設性的思考、 (2)可能性的思考、 (3)思考性的思考、 (4)前瞻性的思考、(5)超越成規性的思考(蘇建文等,2003)。此思期的思考 特色,不再受限於眼前具體或熟悉的經驗(呂燕卿,1986)。亦即能產生新的、抽 象性的思維而不是由眼前具體情境所產生的思維方式,並且透過不同的思考邏輯 來思考不同的問題(蔡春美,1988)。 在形式運思期,青少年的認知、情意因素同時發展,認知活動的自覺性顯著 增強,特別是在觀察力的發展上,其目的及精確性相對地更加明確,高中生的圖 形辨視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正確率比國中生高出 20%以上(鄭和鈞等,1995)。 綜合以上所述,此時期的青少年對於繪畫構成的基本元素(線條、形狀、色彩、 肌理、光影…等),可以採取抽象的邏輯推理,辨識各元素的美感特質,並進行相. 15.

(29) 互之間、整體的關係分析,洞察作品內容所蘊含的意義。 (二)Parsons 審美發展理論 Parsons 提出美感發展階段論,將審美判斷發展過程區分為 5 階段,本研究參 考崔光宙(1992)與陳瓊花、伊彬(2002)等論述,整理分析如下: (1) 主觀偏好:此階段的兒童美感判斷來自於他的個人主觀偏好,審美時易與相 關情緒經驗混淆。此階段的特徵為受題材和顏色影響,大致為學齡前兒童。 (2)美與寫實:美感判斷特徵是關心繪畫題材的真實與美,並能區分「美感」與 「非美感」經驗,大致為小學階段的兒童。 (3)原創表現:美感判斷的特徵是跨越寫實風格和技巧,能解讀繪畫語言做內在 詮釋,以發覺繪畫作品的深度、表現性和原創性,大致為青少年階段。 (4)形式風格:美感判斷的特色在超越解讀作品的內在主觀詮釋,將藝術品視為 社會文化產物,針於作品特質進行客觀分析。 (5)自律:為美感判斷的最高發展境界,不受限於傳統規則,能以個人開放而較 無成見的觀點評述,並與既有的社會文化標準取得平衡點,建立個人的審美 標準。 人類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美感反與特質,兒童在第一、二階段時,關 注的焦點主要是作品的題材,並強烈的受色彩吸引;青少年在第三階段的發展則 注重作品的表現性和原創性;第四階段開始注意表現風格和形式所呈現的特質; 到最後階段則強調個人建立客觀的審美標準(崔光宙,1992) 。雖然部份學者以年 齡做為劃分審美發展階段的依據,但 Persons 認為審美能力發展與年齡無絕對關係, 但發展順序具有共通性(林仁傑,1995)。 三、伊彬、林演慶之「動態階層審美心智系統」 為了解釋審美的心智轉變,伊彬、林演慶(2008)發展出「知覺-情緒-認知的 動態心智系統」 (圖 2-4-1) 。提出審美除了主客題間相互作用產生的「空間」之外, 同時具有個人心智發展的「時間」線性特徵。他們認為:審美心智的移轉階層是. 16.

(30) 循序漸進的,同時是循環互動的。審美的情感作用由知覺、情緒、認知所共構; 另一個面向顯示基因、經驗、教育與文化三者所交織的審美經驗(伊彬,2008)。 審美可能是各種元素雜雜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結果,由「動態階層審美心智 系統」可以得知,基因構成基礎審美知覺;生活環境與經驗因素,修正了神經之 間的連結反應,而改變了審美情緒;教育與文化價值的催化,使審美認知透過理 性的認知管道做出評斷(伊彬,2008)。. 圖 4-2-1 伊彬、林演慶(2008)的「動態階層審美心智系統模型」. 由上述動態階層審美心智系統模型可以得知,審美為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 段根據生理構造與基因的本能智覺判斷;第二階段受外在視覺環境曝露時間的影 響,形成新的審美原型標準;第三階段則受文化教育的薰陶,對於特殊新奇的表 現形式,能以內在建立的審美認知做出理性的判斷。這樣序循漸進形式的審美心 智系統,可能將這一代建立的審美基因遺傳給下一代,如此循環演化不已。 17.

(31) 2-4.2 性別藝術發展差異研究 關於性別不同對於審美所引發的差異,往往被認為是社會的核板印象、教育、 或是社會對於男女表現所應該有的期待值而產生;相對於後天學習論,透過動物、 嬰兒等不同視覺刺激實驗,以及相關大腦研究證據顯示,審美偏好差異的影響部 份來自於先天的生理因素(伊彬,2008)。生理條件的不同,使得男女在圖像解讀 方式上產生差異。女性大腦的胼胝體較男性大而厚,造成女性在脈絡理解程度較 上男性佳,能察覺訊息背後所蘊含的涵意(Moir & Jessel,2006)。 男女生理構造不同,造成審美偏好有了差異,而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 接受文化背景及生活經驗的洗禮,隨著時代改變,性別藝術發展有著不同階段的 改變,相關研究整理如下(表 2-4-1): 表 2-4-1 兩性在藝術發展上的偏好差異 學者(年代). 男性偏好. 女性偏好. Lark-Horovitz(1937) 喜歡有船、鳥、水等題材. 喜歡穿衣服的人像,注意色彩與明 亮度。. Lark-Horovitz(1938) 選擇男人和男孩肖像畫,喜歡印地. 選擇女人與兒童肖像畫,喜歡女性. 安人與軍人肖像表現. 典型圖片. Berry(1942). 喜歡船的圖片. 喜歡小巧可愛的天使. Dietrich & Nunnicutt. 喜歡海景和成年男子圖片. 喜歡肖像畫和之年女子圖片. Machotka(1962). 偏好男性肖像畫. 偏好女性肖像畫. Valentine(1962). 常提及畫中動物. 優先選擇色彩. McWhinnie(1967). 喜好抽象藝術和複雜雜化的作品. 較敏感的主題. Bernard(1972). 喜歡現代藝術作品和海景. 喜歡印象派繪畫作品. (1948). Myatt & Carter(1979) 偏好照片式的圖片 Bell & Bell(1979). 偏好簡單線條圖片. 偏好明亮的色彩和較複雜的繪畫. 喜歡較暗的色彩和簡單幾何圖案 的繪畫. Ahmad(1983). 注意靜物主題. 較喜愛城市風景圖. 許信雄(1994). 喜好國畫山水與畜獸的作品. 喜歡工筆寫實和描述花鳥的作品. Leni Salkind & Neil. 偏好抽象. 偏好寫實. Duncum(1997). 畫機器、水船和戰鬥現場. 畫花、蝴蝶和芭蕾舞女郎. 黃淮鱗(2001). 偏好類西畫表現風格. 偏好童話卡通風格. J.Salkind(1997). (接下表) 18.

(32) (續上表). 王孟惠(2005). 4-8 歲:偏好童話卡通風格. 4-8 歲:偏好童話卡通風格. 12-16 歲:偏好類西畫風格. 12-16 歲:偏好童話卡通風格. 18 歲:偏好表現性風格. 18 歲:偏好甜美溫馨風格. 伊彬、林演慶、張婉. 偏好具象寫實與卡通形式的情欲. 偏好具象寫實與卡通形式的情欲. 琪(2006). 主題,對立體感較有興趣. 主題,較欣賞平面裝飾圖案風格. 張婉琪、伊彬(2007) 9-16 歲:偏好客觀寫實立體感表 現。偏好陽剛之氣的主題。. 9-16 歲:偏好具有愉悅溫馨色調的. 寫實表現;亦偏好色彩鮮豔、可愛 化、平面化特徵的童話卡通形式。 偏好浪漫的主題。. 劉羽涵(2009). 認為少年人物具有美感,且偏好重. 認為童年人物及成年人物具有美. 情色程度. 感,偏好輕、中情色程度. 原始資料來源:王孟惠,2005;作者整理。. 綜合上述學者研究所見,台灣兒童對卡通形式的偏好,可能台灣動漫次文化 所形成的視覺環境有關。然而,相似的視覺文化環境,卻形塑男女間的審美與偏 好差異,無法由視覺環境差異來解釋,亦無法全數歸因於社會期待所造成的影響, 需進一步了解兩性先天的生理構造上之差異(伊彬,2008)。由此可知,基因、環 境與教育文化三者環環相扣,於審美偏好上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2-4.3 對象物的審美特質分析 對象物的審美標準,包含了「形式」與「內容」,形式所指是對象外單純的形 式特質,如色彩、形狀、對稱、複雜度等外顯特徵;而內容指綜合性的整體形式 風格,為對象物本身的內在意涵(伊彬,2008)。「形式」與「內容」為審美的兩 個重要特質,但學者對於主題兩內容是否為審美必要條件又不同的見解。 Berlyne(1971,180-220,引註於伊彬,2008,87)提出了決定喚起審美價值 或偏好三個因素的論點: (1)心理物理(psychophysical) 、 (2)生態(ecological)、 (3)對照(collative)。「心理物理」為純粹的形式,包含大小、顏色、強度、視 覺形式等;「生態」為對象物額外所能帶來的附加價值影響審美程度;「對照」為 能極積誘發審美偏的內容因素,例如新奇、資訊內容、不確定性、複雜度等。Berlyne 認為審美對象的特質集中在「心理物理」與「對照」兩因素。因此,探討審美特 質需包含形式與內容。. 19.

(33) 雖然「內容」與「形式」為審美過程中的重要特質,但 Maquet(2003)卻排 斥對象物的審美需包含「內容」的理論。Maquet 認為審美是應聚焦於形式,觀看 所看見的部份,而且只觀看到可見的部份,亦即單純欣賞輪廓、光線、色彩、線 條等視覺要素,而對象物所延伸出來的內容及所隱喻的意涵,則不是審美行為所 欲關注的部份。 由上述論點可知,影響審美特質的兩大因素為「形式」與「內容」,然而在審 美的過程中,被個人經驗或文化所影響的判斷是無可避免的,惟有受過訓練的觀 察者,或許能區分二者間的喜好,獨立欣賞,達到 Maquer 的「淡漠審美」境界(伊 彬,2008)。但毫無疑問,好的「內容」必需建構在好的「形式」之上,才能支撐 創作者所欲傳遞的訊息和理念。因此,以下就客觀的外形審美要素討論之(伊彬, 2008): (1)好的造型(Form goodness): 1. 對稱(Symmetry):對稱屬於均衡的一種,以軸線為中心,兩側相對形式 完全相等的外顯的絕對均衡。對稱的偏好是人類很早就發展出來的,許多研究發 現人類對於對稱的臉部,有較高的審美程度。顯示對稱為審美與偏好的內在條件, 也是生物學上重要的擇偶指標。在經過基因演化淘汰之後,對於對稱形式的偏好 與選擇標準,自然留在大腦中成為一種直覺判斷。 :希臘數學家 Euclid 提出 1/1.618,被後世稱為「黃 2. 比例(Ratio/Proportion) 金比例」的概念。許多研究發現,這個概念被認為能跨越種族界線,視為最能激 發觀賞者美感的比例。一般生活當中,由較多複雜的因素建構比例的美感,除了 感知者本身與文化的素養外,刺激物本身的脈絡也同時影響審美的決定,而產生 複雜的交互作用。 (2)對比(Contrast)與清晰(Clarity): 在視覺生理的機制上,圖與地之間因對比而形成邊界,是判斷物體形狀的重 要依據。清晰度成因包括:色相對比、明度對比、彩度對比。從各國原住民藝術 的分析中,人類學家發現色彩的對比在圖地的清晰關係中,有著關鍵性的貢獻, 清晰度與對比,當被認為是審美首要的影響要素之一。. 20.

(34) (3)原型(Prototypes): Prororypes,中文可翻譯為「原型」或「典型」 。原型意指某類別的事物中最經 典的形式,或是綜合該類事物特徵的平均值。伊彬、林演慶(2008)認為:審美 典範的移轉是漸進的,視覺環境暴露因素造成偏好的移轉,當暴露時間的增加, 新奇有趣的型態便取而代之,加入新型態後,又會造就新的原型,如此循環不已。 (4)色彩(Color): 有關審美偏好對於色彩的研究,從 18 世紀末就開始出現許多的實徵性研究, 可以說是發展得非常早。雖然眾多研究對單一色彩的偏好有類似的看法,但色彩 的配置比起單一色彩存在龐大複雜的變化,使研究難以操控,所以不表示相關的 審美偏好研究對於所有色彩會形成一致的看法。甚至將傳統的色彩偏好研究與針 對文化、性別角度的色彩偏好研究結果相比較,都有相當不同的結論與推論。 (5)均衡(Balance): 均衡亦可稱為平衡,是視覺審美偏好上的內隱心理基礎。此特質不像其他特 徵,如形狀、顏色、對稱等能外顯條件,可經由觀察或測量得到明確的答案,而 是感知者潛在分析評估所得到的結論。在知覺分析方面,均衡的畫面結構能促使 感知者有較高的涉入程度。因此,在視覺創作上,均衡是參與者組織視覺元素的 基本策略。 (6)複雜度(Complexity): 早期針對複雜度的研究以幾何形狀作為刺激物,為貼近現實生活中的圖像, 後續研究以畫作做為實驗刺激物。研究發現,參與者對中低可分類程度的刺激物, 對複雜度與審美有「倒 U」形的線性關係。對於熟悉可辯識的刺激物,複雜度對 於審美並無直接影響,感知者對於對象物不太熟悉時,畫面形式的複雜度,對於 審美則扮演較顯著的角色。. 21.

(35) 2-4.4 小結 審美認知方面,青少年進入形式運思期,審美技巧從對藝術品單純外在視覺 特徵辨識,進而能做出部份與整體間的美感與材質特色分析(陳瓊花,1999;鐘 玉潔,2006) 。然根據前述多位學者研究性別結果之歸納:男性偏好具象立體的寫 實插畫,女性偏好抽象甜美的可愛插畫;青少年男性較偏好與自身年齡相仿的角 色,女性較喜愛童年及成年人物(黃淮鱗,2001;王孟惠,2005;伊彬、林演慶、 張婉琪,2006;劉羽涵 ,2009) 。實徵美學的審美標準,包含了「內容」與「形式」, 兩者之間產生的交互作用,成為影響審美關鍵。多元學著針對實徵美學所做的實 驗設計,提供研究者刺激物分類的參考。. 22.

(36) 第叁章、研究方法 本研究藉由實驗施測與 ANOVA 分析探討:1. 探討青少年對於卡通主題的審 美與偏好程度;2. 探討青少年對於卡通形式的審美與偏好程度;3.探探討性別對 於卡通形式的審美與偏好是否有差異;4.探討青少年對於卡通形式的審美與偏好之 特徵;5. 探討性別、形式或主題之間是否對審美與偏好有交互作用存在。. 3-1 研究設計 本研究將卡通著色風格分類為: 「平塗」 、 「粗框線」 、 「色塊立體」 、 「 3D 立體」、 「複合風格」5 種形式,依卡通主題分類做「嘲諷荒謬」 、 「愛情倫理」 、 「科幻打鬥」、 「俠義偵探」 、 「特異功能」 、 「運動競技」 、 「神話傳說」7 種主題,進行混合式 2(性 別)× 7(主題)× 5(形式)之實驗設計。. 23.

(37) 卡通刺激物收集. 初步篩選. 專家分類第一次分類 修正 專家分類第二次分類 修正. 問卷試測. 問卷正式施測. 分析. 討論. . 性別間不同形式的審美差異. . 性別間不同主題的審美差異. . 卡通刺激物的審美偏好特徵. . 性別、形式與主題間對審美與偏好的 積差相關. 結論. 圖 3-1 實驗流程圖. 24.

(38) 3-2 參與者 綜合世代研究,本研究選擇 15-17 歲之間的青少年。青少年參與者以高中一年 級、高中二年級學生為取樣標準,避免低年級學生依情感喜好或文字理解能力不 足,干擾實驗結果。參與者皆來自台北市西區某私立高職 6 個班級的學生,學生 來源為台北市及新北市(中和、永和、板橋、三重、新莊、汐止等區) ,男女各 100 人,共 200 人。取樣之青少年族群屬 1995-1997 年之 Z 世代前期出生者。. 3-3 視覺刺激物 3-3.1 刺激物說明 刺激物來源為 2011 年 1-3 月間無線、有線電視卡通頻道:迪士尼卡通頻道、 東森幼幼台、cartoon network、Animax、MOMO 親子台等頻道播出之卡通;由於 成本之考量,「3D 立體」形式之卡通多運用於院線動畫,除前述電視台播出之卡 通節目外,亦收集 1990 年以來上映之卡通院線片,使形式分類得以完整呈現。刺 激物來源與數量與比例統計對照表見表 3-3-1。經由 5 位(含作者)經驗豐富的研 究者進行分類挑選的工作,分類者之一為具設計史、藝術史豐富教學經驗,且對 流行插畫創作有深入研究的學者;另 4 位分類者皆有多年插畫、企業吉祥物創作 工作經驗的設計研究所學生。初步獲得百餘張卡通圖像,先依卡通圖像形式做分 類標準,再依其畫面主題特徵進行篩選,獲得 35 張實驗刺激物,期許藉由形式與 主題的實驗設計,能平衡刺激分類之「內容」與「形式」的交互作用。. 表 3-3-1 由節目表及院線動畫所收集之刺激物來源與數量統計與比例 刺激物 來源. 東森 幼幼台. MOMO 親子台. CN 卡通頻道. Animax 頻道. 迪士尼 卡通頻道. 其他頻道. 院線動畫. 總和. 統計數. 10. 23. 30. 43. 11. 8. 51. 176. 百分比. 5.68%. 13.07%. 17.05%. 24.43%. 6.25%. 4.55%. 28.98%. 100%. 25.

(39) 3-3.2 刺激物特質分類 五位分類者依據卡通圖像之輪廓、陰影、色彩、圖案形式、效果、表現氣氛、 特殊技法等要素,以直觀的方式卡通形式分類為: 「平塗」 、 「粗框線」 、 「色塊立體」、 「 3D 立體」、「複合風格」5 種形式。表 3-3-2 顯示「形式」所佔卡通圖像之總數 與比例: 表 3-3-2 「形式」所佔卡通圖像之總數與比例: 形式. 平塗. 粗框線. 色塊立體. 3D 立體. 複合風格. 總合. 統計數量. 32. 9. 95. 28. 12. 176. 百分比. 18.18%. 5.11%. 53.98%. 15.90%. 6.82%. 100%. 將形式分類後,參考簡佩緯(2003)、張琬琪、伊彬(2007)、伊彬(2008) 的研究,於各形式間再細分主題為「嘲諷荒謬」、「愛情倫理」、「科幻打鬥」 、「俠 義偵探」 、 「特異功能」 、 「運動競技」 、 「神話傳說」7 主題。做混合式 2(性別)× 7 (主題)× 5(形式)之實驗設計。 研究者在進行「主題」與「形式」分類時,發現部份「主題-形式」的組合, 是市場現況所遺缺的:「運動競技-平塗」、「愛情倫理-粗框線」、「運動競技-3D 立 體」 、 「特異功能-複合風格」 。為使刺激物之「主題」與「形式」達到平衡設計,研 究者從其他主題間挑選具有該主題意象的畫面替代;無法由尋找替代意象之「主 題-形式」組合,則由研究者依其風格特徵繪製填補遺缺(表 3-3-3)。完整主題與 形式組合之刺激物整理於表 3-3-4。. 表 3-3-3 「主題-形式」遺缺填補的 4 張刺激物 運動競技-. 運動競技-. 愛情倫理-. 特異功能-. 色塊立體. 3D 立體. 粗框線. 複合風格. 圖像替代. 圖像替代. 研究者繪製. 研究者繪製. 26.

(40) 表 3-3-4 主題與形式組合之 35 張刺激物 主題. 形式 平塗. 粗框線. 色塊立體. 嘲諷荒謬 愛情倫理 科幻打鬥 俠義偵探 特異功能 運動競技 神話傳說 27. 3D 立體. 複合風格.

(41) 3-4 研究工具與器材 將圖片編號後,以 PowerPoint 軟體製作投影片,透過投影機投射於螢幕上呈 現。圖片主題間的形式順序為隨機排序,避免參與者受固定排序影響作答。螢幕 解析度設定為 800 × 600 像素,圖片背景設定為黑色全螢幕模式呈現。研究工具 為紙本問卷(附錄一),分兩階段進行實驗,第一階段為審美程度認知調查;第二 階段為偏好認知調查。各階段問卷設計,以單一主題 5 種形式圖片為一組合,兩 階段問卷各包含 7 個主題,各主題圖片形式順序為隨機排列;第一階段填答內容 為 35 題「美麗的—醜陋的」的七尺度量表,以及 7 題「最美」 、 「最醜」代號填答。 第二階段填答內容為 35 題「喜歡—不喜歡」的七點尺度量表,及 7 題「最喜歡」、 「最不喜歡」代號填寫。兩階段合計 84 題,供參與者勾選對卡通圖像的真實感受。. 3-5 實驗過程 所有參與者以班級為單位參與本研究,實驗空間為其上課學校的一般教室, 實驗進行時間為上課時間,獨立空間不受干擾,燈光照明調整為適合投影片播放 之亮度,參與者進入實間空間前,問卷及電腦皆安置定位。參與者就座聽取簡短 說明練習後,開始進行實驗。第一階段,每張圖片作答時間為 30 秒鐘,間隔 10 秒鐘的黑畫面,再行播放下一張圖片,圖片播放由研究者控制,參與者依每一題 填答七點量表及排名,如此反覆進行至 35 張圖全數作完成,作答時間 25~30 分鐘, 休息 20 分鐘後,再進行第二階段實驗,實驗流程同第一階段。實驗流程依審美與 偏好調查分為上、下兩節課進行,合計約 100 分鐘。. 28.

(42) 第肆章、卡通著色風格審美評價研究結果 4-1 卡通著色風格審美評價判斷:大綱 研究結果對於青少年參與者不同性別間,在研究者實驗控制下所呈現的刺激 物審美平均值詳見附錄二,其差異結果須由後續統計檢定才能確定是否達顯著水 準,平均值細節於研究結果必要處說明。 單就審美評價在主題平均值而言,男性僅在「科幻打鬥」、「運動競技」兩主 題之審美評價高於女性;女性在「神話傳說」、「愛情倫理」、「嘲諷荒謬」 、「俠義 偵探」四主題審美評價高於男性。形式審美評價平均值方面,男性在「色塊立體」 及「3D 立體高於女性;女性則在「粗框線」、「粗框線」、「複合風格」高於男性。 將性別、主題、形式進行審美評價混合式設計三因子變異數分析,分析結果 見表 4-1-1,摘要分述如下: 表 4-1-1 性別、主題、形式在審美評價之三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數來源. df. MS. F. p. 2.81. .095. 參與者間 性別. 1. 誤差. 198. .89. 參與者內 主題. 6. 34.43. 13.38***. .00. 主題×性別. 6. 12.02. 4.41***. .00. 誤差(形式). 1188. 形式. 4. 414.19. 129.01***. .00. 形式×性別. 4. 40.803. 12.70***. .00. 誤差(主題). 792. 主題×形式. 24. 124.02. 64.98***. .00. 主題×形式×性別. 24. 10.53. 5.51***. .00. 誤差(主題×形式). 4752. 註:*p < .05,**p < .01,***p < .001. 29.

(43) (1)參與者間性別(F(1,198) = 2.818,p = .13)無主要效果。 (2)參與者內,主題(F(6,1188) = 13.38***,p = .00) ,具 有 主要效果。 (3)參與者內,主題 × 性別(F(6,1188) = 4.41***,p = .00),具 顯著 交互作用。 (4)參與者內,形式(F(4,792) = 129.01***,p = .00) ,具有主要效果。 (5)參與者內,形式 × 性別(F(4,792) = 12.70***,p = .00),具有顯 著交互作用。 (6)參與者內,主題 × 形式(F(24,4752) = 64.98***,p = .00),具有 顯著雙向交互作用。 (7)參與者內,主題 × 形式 × 性別(F(24,4752) = 10.51***,p = .00), 具有顯著三向交互作用。 選擇三因子變異數分析,主要是以綜觀的角度對照主題、形式、性別三者間 的交互作用,顯示真實層面存在三者間對審美評價是否有複雜的影響關係。為了 能釐清各變項階層間所排列的組合關係,例如性別在各主題或形式間所產生的影 響力等,研究者視需要時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或 t-test 等來補充三因子變異數 分析無法檢測的細節。 以下依序就「主題」、「形式」、「主題 × 形式」三個角度檢視,討論青少年間 不同性別的參與者有何不同的審美評價。. 4-2 審美評價:從主題的角度 由三因子變異數分析顯示,性別 × 主題 × 形式具有顯著的三向交互作用, 且性別×主題也發生顯著向交互作用。先就青少年世代整體審美評價,混合性別檢 視審美評價,繪製折線圖,以了解青少年世代對各主題的審美評價的輪廓。最後 再以性別×主題分別作圖分析。 將性別混合後,綜觀各主題的審美評價(圖 4-2-1)依序為: 「科幻打鬥」 (M =.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符合政府資訊公開法及為使審議通過之排水 規劃 書圖文件 便於儲存與查詢, 經機關 審查通過之排水 規劃 書圖文件及應附

IRB 編號 CE21033B-1 計畫主持人 翁毓菁 計畫名稱 青春痘及皮膚老化患者於治療前後的微菌叢差異 審查意見

SF12107 許正園 一項為期 26 週隨機、雙盲、活性對照試驗,針對青少年與成 年持續性氣喘患者,比較 Mometasone Furoate/ Formoterol Fumarate 組合的定量噴霧劑與單一

設計了正立方體框架的組合,在計算方塊個數與框架的差異性可透過等差數列的概念作 結合;而作品「腳踏實地」

• 少年人自願或同意 與他人進行性活動 亦有可能 是有人利 用本身與少年人之間 權力差異 的特殊地位而對少年人在

 把有着相同符號的圖畫書編 成小單元,歸類施教,引導 學生認識符號的共通點,辨 別其中的細微差異,建構文 學鑑賞能力.

美國沒有專屬的國家青少年工作機關部門,也沒有明確的青少年政策,因此青少 年工作的推動分散在不同的各個行政單位。美國聯邦層級的青少年事務,主要是 由衛生部(Federal Department

的內涵